【PPT】产业布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第十章 第一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第十章 第一节
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 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 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 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2.1 产业布局条件和特点 2.2 产业布局层次和机制 2.3 区域产业结构
2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十章 第一节
认为:决定农业布局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 (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亦即集中化程 度与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
设计了六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 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 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 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 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 六圈层为畜牧圈,再以外是荒野。 见图1
14
中心地理论要点
第三章 第二节
(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以上三个原则在一个区 域常常会交叉发生作用,但又各有侧重:在经济发达、交 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给自足和偏僻地区, 行政原则居于首位。而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沿交通线 推进,则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26
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
27
第十章 第二节
科学技术因素
第十章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 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 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 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 些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这就必然对 产业布局状况产生影响。
28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十章 第三节
1 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1.1 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1.2 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
1.3 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2 全国性产业布局
2.1 总体目标
2.2 产业密集带的形成
2.3 全国性产业布局设想 2.4 调整
3 地区性产业布局
市场学派理论
第十章 第一节
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即市场 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 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 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等。
其中,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基 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 的市场间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
23
第十章 第二节
第十章 第二节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它 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 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 济条件。
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24
自然因素
第十章 第二节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 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第十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补 充 区位指向类型与变化趋势 本章内容总结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十章 第一节
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2 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3 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2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 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 产业布局,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 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布局机制
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 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型:产业布局的 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具体见表1
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5
人口因素
第十章 第二节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 业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 了市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 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 各种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本世纪中期还产 生了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和计量学派。
17
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第十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 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动 地域分工理论。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 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 局的基本理论
18
产业布局条件
第十章 第一节
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 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 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制约外, 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地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 强烈影响。
8
劳动力区位法则
第十章 第一节
当原材料和成本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 费用时,可使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 的地点,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集聚法则
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 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 聚因素决定。
9
成本学派理论
第十章 第一节
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
企 业 ( 企 业 有 权 选 择 自 己 的 区 位 ,资 产 增 量 和 建 设 项 目 在 各 个
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 地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
策以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
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 部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利润最大化(在项目选择上,总
是倾向于风险小、利润大的项目;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
运输区位法则
劳动力区位法则
集聚法则
5
运输区位法则
第十章 第一节
为了寻求最小运费点,该法则将原料、燃料和消费地 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
当多个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不重合时,区位图形 为一多边形。
据此多边形,可推求最小运费点P(x,y),见图2。
6
区位多边形
第十章 第一节
7
运输区位法则
(5)城镇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即: 以市场范围为代表的经济力量、以交通条件为代表的自然 力量和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城镇体系, 都可以找出这三个原则的影响。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第十章 第一节
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了一 般均衡理论,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 题。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1)任何城镇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职 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 因此这些城镇都可看作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
(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 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市场区是六 边形的。
(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 互嵌套而成。
产业布局特点
第一,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 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第二,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 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 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19
表10-1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特点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产业 布局 主体
产业 布局 目标
产业 布局 手段
我的观点:应该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标 转向“效益和公平兼顾”的目标,也就是说,“效益和 公平兼顾,逐步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应该成为中国 新世纪产业布局的总目标。
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考虑
30
第十章 第三节
产业密集带的形成
产业密集带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 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 或交通枢纽而聚集,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和 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 业集聚区域。企业是产业带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产 业带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微观机制。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 费用。对韦伯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 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 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迄点最佳,这就是胡佛 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 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 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这就是转运点区位论, 这一理论为人们在港口布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第十章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断 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 构向高度化演进,因此,提高产业结构的转 换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 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 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
2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 地理位置 2 自然因素 3 人口因素 4 社会经济因素 5 科学技术因素
• 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 • 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
31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设想
• T字型的产业带 • 字型产业带 • 弓箭型产业带 • 开字型产业带 • 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 • 环渤海经济带
32
第十章 第三节
• T字型的产业带 • 字型产业带 • 弓箭型产业带 • 开字型产业带 • 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 • 环渤海经济带
• 城镇在空间上形成一种经济力,这种经济力促进区域的 发展。每个城镇大都位于它所服务区域的中央部位,故而 称为“中心地”。
• 克利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六边形模式,各级中心(城镇) 分别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或角上,形成中心地的服务区 域的六边形体系(见图3-1)。
12
第三章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要点
第三章 第二节
2.1 依据 2.2 基本走势
2.3 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2.4 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第十章 第三节
教材观点:面对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状况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考虑到我国实现小 康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现阶段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应 是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 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11
中心地理论及其体系
第三章 第二节
• 克利斯泰勒认为,一个具有经济活动的区域发展必须有 自己的核心,这些核心由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所组成。城 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服务职能,为周围 区域的居民和居住单位提供货物和服务。
第十章 第三节
33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第十章 第三节
• 1978年前:平衡发展的布局政策取向 • “六五”~“七五”:效率优先的布局政策取向 • “八五”~“九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 取向
• “十五”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布局政策取向
在区位选择上,总是倾向于投资 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
环境较好,资本边际产出效率高 次要地位)
的地点上)
经济利益导向(产业布局主体依 行政命令(产业布局主要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从 过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自发地选 府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
择最优区位)
令来实现)
产业布局层次
第十章 第一节
第十章 第一节
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1,M2,…,Mn个,运量 分别为m1,m2,…,mn,距最小运费点 P的距离分别为rl, r2,…,rn,f为运费率,则总运费S的计算方程为:
n
n
S f miri f mi ( X X i )2 (Y Yi )2
i 1
i 1
欲使S达到最小值,只需S对X和Y分别求导并令其等 于0,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得最小运费点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