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b4076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4.png)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ae780e26f1aff00bfd51e2a.png)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老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老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f22d835ba1aa8114531d934.png)
第3章老子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只有去掉了这些,老百姓才会各得其所。
2.“小国寡民”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即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
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有吃有穿,安居乐俗。
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互相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1.何为“道”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具体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2.“道”之形老子描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对于这样一种无形无体,恍忽幽深不可名状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
3.“道”之性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说明老子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a901a5bcfc789eb162dc807.png)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b759fc7910ef12d2bf9e734.png)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1.佛教的诞生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
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
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
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
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1.“本无”论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
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afeec90770bf78a64295443.png)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1f550ecb9f3f90f77c61b2a.png)
第11章王艮与泰州学派一、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1.“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思想的核心是:“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认为,统治者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在于要修身正己,只有己正了才能正物,只有先安身才能安天下国家。
“安身立本”的实质,要统治者带头来提倡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秩序。
2.“格物说”“格”是量度事物的意思,或者是使事物成为一定格式的意思。
量方就要用矩,只有矩正,才能量得方正。
王艮认为吾身即为矩,天下国家是方,只有吾身正才能使得天下国家正。
王艮认为“物”为“本末之物”即“天下国家”,只有本立才能末治。
安身正己的具体内容则在于反求诸己,王艮的格物说完全是为其“安身立本”“正己修身治国乎天下”的政治主张作理论论证的。
3.“复初说”“复初说”,格物即是止至善,反求自己的本性致良知而已。
人性是本善的,格物止至善即要复其人性本善之初。
他认为,达到了这点的就可叫作“圣”,圣凡之别就在于能不能不为功利物欲所蔽,能不能正心复初而已。
4.“良知即性”王艮提出“良知即性”的思想。
依他看来性即是道,即是天理,良知即天理,既然天理是天然自有之理,所以它不用人为造就,天理良知人人皆有,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王艮的良知天理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仁义礼智这些封建道德的观念。
5.“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王艮提出明哲保身是良知良能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从他“安身立本”的思想出发的,既然安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那么也只有保身才能保家、保国、保天下。
要保住自己的身就必须要爱人、敬人、不恶人、不慢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
在提倡“安身”的同时,王艮还提倡“安心”,“安心”是要人们安于自身的现状,只有“安心”才能“安身”。
二、泰州学派的发展1.王襞王襞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宣扬王艮的良知说,他反对一切人为的造作,反对任何向外求的学问,而主张良知的“自然流行”。
在他看来,良知的妙用能否得到发挥,就在于心中存不存成见,如果心能做到空而一无所见,那妙用就能自然流露,否则良知就为“存见所障”。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b2044ef12d2af90242e688.png)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905173676c66137ef06192a.png)
第12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一、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1.隋唐佛教发展概况唐代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佛教徒政治地位的提高,还表现为寺院经济的空前发展。
唐代寺院经济的空前发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佛学研究空前繁荣。
唐代佛教在南北朝众多佛教学派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佛教宗派,各宗派之间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互相纷争又互相吸取,共同促进佛学的昌盛繁荣。
2.三论宗三论宗以主要研究印度的佛教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而得名,创宗人为隋代的安息国侨民吉藏,基本思想是“二谛八不中道”说。
“二谛八不中道”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虚妄不实,但在世俗人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此为“俗谛”,而从佛教的“真谛”看来,皆虚幻不实,诸法为空。
然而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不可分离的,空不离有,有不离空,应是假有性空,非有非无,即“中道”。
万法既为“非有非无”,那么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应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这就称作“八不中道”。
3.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宗人为陈隋之际的智颐,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又因该宗以印度《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
该宗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在佛教基本教义基础上,天台宗提出了“性具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著名的佛学思想。
(1)“性具说”“性具说”,性即是法性、真如,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
(2)“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一法一切法”即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即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则为中道观,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空、假,是“一心三观”。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92cbedb524de518974b7d35.png)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充)【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充)【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9fb6a7e69eae009591bec34.png)
第5章王充一、自然观和无神论1.“元气”论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气”一元论,他提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
气和云烟相似,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其属性是“自然”,“无为”。
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王充不仅明确说明了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针对着唯心主义目的论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构成是没有目的的,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决定的。
2.自然观(1)反对“天人感应”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
王充对“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作出了批驳,他认为天地都是气,气是无意志的,天既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人,也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万物。
王充肯定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其他东西有成有灭,人也就有生有死,人和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是万物之中有智慧的东西而已,坚决地反对“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理论。
(2)反对“天人合一”王充指出,天人感应论者鼓吹“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
天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天人合一”的观点把天和人说成一样是有意志的,天人因此能相互感应,这不仅没有根据并且违背生活常识。
3.“无为”思想王充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为天地化育万物的力量就在于万物都能在天地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
王充这种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无神论(1)反对“君权神授”“谴告”说王充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武器,对建立在天人感应目的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等谶纬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发展了无神论思想。
王充还批驳了天人感应所宣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法,并对自董仲舒以来一直宣传的“谴告”说也进行了批判。
(2)反对鬼神论、灵魂说王充对一般的社会迷信如卜筮、祭祀、相信鬼神等也进行了批判。
他否定了灵魂不灭、人死为鬼的说法,指出人的精神依靠身体,精神不能脱离身体单独存在,因此人死后不会变成鬼。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f31873bc850ad02df804104.png)
第11章后期墨家一、社会历史观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忠”,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孝”,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4.后期墨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强调治理社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二、认识论1.运动与时间、空间后期墨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例如:(1)对于时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时间,如古今早晚等。
(2)关于空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场所,如东西南北等。
(3)至于运动则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后期墨家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2.唯物主义认识论后期墨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肯定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但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以后,才可能形成人的认识。
后期墨家在这点上继承了墨翟重视感觉经验的特点,强调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的感觉才能得到,即使有些知识不是由当前感官的感觉得到,那也是由于经验积累的结果。
3.知识的分类后期墨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类:(1)“亲知”,亲身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2)“闻知”,是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这里又分为直接传授(“亲闻”)和闻接传授(“传闻”);(3)“说知”则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2c12a5558fb770bf68a5504.png)
第6章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一、前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的社会历史观1.李悝(1)以“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代替了奴隶制无功受禄的“亲亲”宗法原则;(2)以封建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3)把土地分给农民,抽取“什一之税”,使农民成为自耕小农;(4)“尽地力之教”,以巩固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2.吴起(1)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取消旧贵族三世以后的爵位和俸禄。
他采取措施,把一些奴隶主贵族迁移到边远地区去开荒;(2)废除冗余的官吏,改变旧官吏的俸禄和地位,代之以精简有力的封建官僚制度,沉重打击旧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措施。
3.商鞅商鞅在秦国实行封建制的改革,在内容上是比较彻底的。
他坚决反对守旧复古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的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和礼。
只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巩固,能够强国,就“不法其古”,只要有利于民,就“不循其礼”。
(1)政治上,取消了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2)经济上,“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鼓励积极开垦荒地,扩大可耕种土地面积,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的合法性;(3)国家行政组织上,设立郡县,君主集权,严刑峻法,把权力都集中到封建的中央政府手中;(4)赏罚制度上,积极提倡“农”(“耕”)和“战”,规定了“重农”和“军功”的政策,有“军功”者,可以“受上爵”,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获得较多粮食、布匹者,可以“复其身”,即免除其各种徭役;总之,商鞅这些变法措施,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秦国通过长期内部斗争和对外的兼并战争,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
商鞅这些推翻奴隶制的颇为激进的变革措施,同样也遭到了地主阶级内部改良派的思想代表孟子等的反对。
二、告子的思想“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激烈辩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告子明确反对孟子唯心主义的天赋“性善”论。
1.告子的人性论告子反对把“性”说成是一种具有先天道德观念的东西。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颜元)【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颜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fdf535d783e0912a3162a35.png)
第16章颜元一、“理气融为一片”1.理气统一不可分颜元认为,生成万物的材料是气,万物所以然的规律是理。
理与气是统一而不能分离的,但在二者之中,颜元肯定了气的主导地位。
气是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具有元亨利贞四德,其变化流行就形成春夏秋冬,然后形成万物。
气是主体,理是二气的良能。
在这个作用中,理是不会“交通”“化生”,因而就化生万物的过程说,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气。
2.“见理于事”及其内容在理与事的关系上,颜元明确地提出了以事为主的观点。
他认为,理并不存在于事外,而是表现在事上。
他认为,尧、舜、周、孔都是强调事或物的,如果不强调事物,就必然导致理与事物的割裂,从而将理作为虚悬的理,置于事物之上。
颜元认为,“见理于事”才能真正达到理事关系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即体用一致。
颜元所提倡的“见理于事”的事,具体说来,指《周礼》的六德、六行、六艺等三物,《尚书》的六府、三事。
《周礼》的六德是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尚书》的六府是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是正德、利用、厚生。
3.性与气质的关系颜元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是人的性,这个性也即气质之性,性不能脱离气质而独立。
颜元在性与气质的关系上,肯定了气质的主导地位。
他认为性形都是至善的,因而是完全统一的。
人的性命气质虽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是程度的差别,不是性质的差别。
这些程度的差别并不是先天所固有的,而是后天“引蔽习染”的结果,并不需要“变化气质”,只需知性、尽性。
据形尽性,既发挥了吾性的作用,也使外界的事物各称其情,各得其所。
4.颜元对道学的批判(1)学术思想上的批判颜元认为,道学不论程朱或陆王,都自命为继承孔孟的真传,实际上完全与周孔所提倡的三事三物之学背道而驰。
颜元总括起来说,陆王一派批评程朱支离破碎,因为程朱特重书籍的训诂;程朱表面上鄙视汉唐的训诂,实际上自己也陷在支离的训诂中不能自拔。
程朱一派批评陆王虚无近禅,因为陆王专注本心的觉悟;陆王表面上攻击佛老的虚无,实际上自己也沉溺在顿悟的虚无中不复自觉。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龚自珍和魏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龚自珍和魏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9118470b4c2e3f56276305.png)
第1章龚自珍和魏源一、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1.龚自珍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龚自珍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讽刺了腐败的封建官僚制度,抨击了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预示一个大的社会危机即将爆发,打击了当时粉饰太平的封建当权派。
他把封建王朝看成是从“盛”到“衰”的发展过程,依据《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同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的思想对立起来,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2.“平均”论在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亡的原因,作为他鼓吹变法革新的理论依据。
他提出了“平均”论,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
龚自珍揭露了19世纪上半期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而造成的贫富对立现象,指出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治乱兴亡的关键。
3.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龚自珍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而实现的关键在于“王心”。
皇帝有个“公平”的“心”,王心一平则人心正,不但物产增多,贫富对立也消除了。
他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封建皇帝的“善心”上,主张自上而下进行一些改革,以抵制革命的爆发。
4.评价龚自珍的“平均”论并不要求废除封建的土地占有制,而是主张按封建宗法关系分配土地。
他所说的“平均”实际上是贫富调和,即让那些豪强大地主捐出一些财物来周济贫困的农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使整个地主阶级避免再受农民革命风暴的打击。
二、龚自珍的哲学思想1.批判天人感应说龚自珍对于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宣扬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深恶痛绝。
他认为,按照天人感应说而发展起来的“推步术”,即预测天地日月自然现象的变化与社会治乱兴衰、人事吉凶祸福关系的一种方术,是十分荒谬的。
龚自珍根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认为天象的变化是有“定数”,即一定的规律性。
天象的吉凶,只是指日珥、月环、星移等自然现象的各种变化,它与人事的吉凶毫无关系。
2.主张发挥主体能动性龚自珍在批判天人感应说方面,极力主张发挥主体能动性。
(完整版)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完整版)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72115fbe2cc58bd63186bdf1.png)
第一讲:导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孔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孔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5f3222e55270722182ef735.png)
第2章孔子一、正名思想1.复兴周礼“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2.“损益”周礼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2)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人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这也就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3)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思想是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4)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
二、仁学思想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1)具体的“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统治者的“仁”“恭、宽、信、敏、惠”。
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达到“仁”,其行为要具有五种特点: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2.仁的特点(1)仁的自觉性孔子“仁”的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2)仁的全面性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db4814dddccda38376bafc0.png)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4. 孔子与儒家*孔子与儒六经与儒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二. 秩序与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2.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3. 礼*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三. 仁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为仁之方*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过与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 .中与时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万章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五.天命1.天与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2.鬼神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为政》)*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六.君子与圣人1.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
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2. 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季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
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
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七.思考*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讲:老子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一.老子与道家*老子其人老子其事老子其书老子与道家1. 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2.老子其事*孔子问礼*老子出关孔子问礼*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
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
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
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
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3.老子其书*马王堆帛书残叶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 2.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
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
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4.老子与道家*老子与庄子*道教中的老子二.天道与道1.一些对”道”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