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社区:西部民族村落的发展方向——关于一个彝族村落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彝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彝族文化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记录等方式,对彝族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以下是我们对彝族文化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彝族历史与民族特色1. 历史渊源彝族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据史书记载,彝族先民曾在古代氐羌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2. 民族特色(1)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为彝语和彝文。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与汉语、藏语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彝文是一种古老文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服饰: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男子多穿长衫、长裤,女子则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服饰,头戴银饰、珠饰等。

(3)饮食:彝族饮食以酸、辣、香、鲜为主,有烤、煮、炖、蒸等多种烹饪方法。

著名的彝族美食有坨坨肉、酸菜鱼、酸汤鸡等。

(4)节日:彝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彝族年、火把节、跳乐节等。

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象征着驱邪避灾、祈求丰收。

三、彝族社会实践考察1.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了彝族聚居区,对彝族村寨、民居、服饰、饮食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访谈记录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彝族村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化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3. 文艺表演我们还观看了彝族的传统文艺表演,如彝族舞蹈、音乐、戏剧等。

这些表演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民族精神。

四、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1. 文化传承彝族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民间团体等途径。

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父母将彝族文化传授给子女。

学校教育则通过开设彝族课程、举办彝族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彝族文化得到传承。

2. 文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彝族聚居区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方略

彝族聚居区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方略

谈发展DEVELOPMENT 董洪清教授及团队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研究。

这部著作是他及团队多年研究的总结和精华,包含了对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深刻思考和一些独到见解。

该专著选择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域农村新型社区为研究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研究团队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实地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了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策略。

中国减贫模式成为世界典范该专著指出,贫困问题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而反贫困则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作为全球减贫规模和任务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的扶贫对策和减贫模式,成为世界范围内贫困减缓领域的典范。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下,中国于2020年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

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助推,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世界各国的减贫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中国样本”。

该专著认为,中国的减贫成就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的标志和缩影。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扶贫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由中国共产党引领、政府强势推动的综合性减贫模式。

截至2020年底,中国960 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西昌学院董洪清教授及团队所著的《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年出版),是一本涉及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社区治理和移民适应性问题的专著。

该专著是董洪清教授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凉山彝族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批准号:19BMZ072)的最终研究成果。

彝族聚居区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方略评《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杨继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县域经济DANG DAI XIAN YU JING JI 2024.036DOI:10.16625/ki.51-1752/f.2024.03.003彝族聚居区农村社区治理及移民适应性问题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11个县在2020年前均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像“悬崖村”一样“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属于海拔高、自然条件差、各类自然灾害和慢性病频发的偏远、高寒地区。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总之,本研究以西南民族村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线上健康信息主动替代 搜寻意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青年对线上健 康信息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替代搜寻意向。然而,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限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和使用线 上健康信息,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社会文化因素。彝族村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信息贫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些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 此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息贫困的途 径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彝族村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力度,提高通讯网络的覆盖率,为村民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 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目录
01 一、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现状
03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 息贫困的途径
02
二、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形成机理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特别是在民族 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贫困现象尤为严重。本次 演示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深入探讨民族村落信息贫困的形成机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 等方式增加基层医疗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 机会,提高基层医疗人才的质量。
第二,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和投入,通 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等方式,使更多的医疗资源能够流入这些地区。
其次,我们要对彝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 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彝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态度,了解传统体育在 彝族地区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以昆明乐居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以昆明乐居村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期(总第453期)镇卫生院工作,推动人才良性流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1] 毛宗福,宋麒,王永棣,等.湖北省卫生人力资源情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3):15-19.[2] 张建光.周口市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4(5):24-25.[3]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13-2017年中国卫生(计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5] 周开园.我国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分析及其干预策略的综合评价[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5.[6] 吴维民,韦波,张新花,等.广西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政策评价——以广西象州县为例[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81-82.[7] 何小群,杨坚,苗豫东,等.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力资源的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03):52-54.[8] 王帅.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及政策建议[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16.[9] 李贞玉,孔祥金,任苒.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发展趋势研究:基于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4):12-14.[10] 井淇,程杨杨,Peter Twum,等.新医改以来我国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8):47-49.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以昆明乐居村为例叶惠珠,赵 瑜,牛来春,李海荣(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摘要]针对乐居村的建设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研究该村在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体系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两个方面提出对策。

建议乐居村保护发展应秉持“立足区域、协调周边”,创建“一村一精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挖掘村落潜在文化价值,构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

彝族火把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彝族火把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彝族火把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祝活动。

火把节起源于彝族远古时期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底蕴和传统风俗的重要场合,也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和观赏性。

火把节的日程安排通常会有祭祀、宴席、社火、舞龙、放焰火等项目。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心中的重要节日,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士前来观赏和参与,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为了更深入了解彝族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我组织了一次火把节的调研活动。

通过对彝族火把节进行实地实践和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和风俗,并了解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彝族火把节的历史渊源、意义和庆祝活动。

2. 了解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传统习俗。

3. 了解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火把节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4. 探究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调研过程1. 调研地点选择根据我所在地和调研条件,我们选择了云南彝族地区——文山州进行实地调研。

文山州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里能更好地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和火把节的举办情况。

2. 调研对象选择我们选择了当地的彝族村落和文山火把节文化旅游区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

通过与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当地彝族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和民族习俗。

3. 调研手段(1)实地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文山火把节文化旅游区以及当地的彝族村落,观摩了火把节庆祝活动,近距离地了解了火把节的庆祝方式和南靖人民对火把节的认识和态度。

(2)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火把节的问卷调查,针对火把节的意义、文化传承情况、当地政府和部门对火把节的重视程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4. 调研成果整理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彝族民俗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彝族民俗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彝族历史、民族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本课题选择调研彝族民俗,旨在深入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彝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 了解彝族民俗的发展现状;3. 分析彝族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与对策。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走访彝族聚居地,观察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仪式;2. 口头访谈:与彝族老人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对彝族民俗的理解和看法;3. 数字化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了解彝族民间习俗的特点和变化。

四、调研结果1. 彝族民俗的基本特点彝族的民俗文化以村寨、家族为核心,以耕作、畜牧为生活基础。

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彝历新年、剪纸节、火把节等。

彝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例如“夫妻之间,和为贵”,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婚礼习俗。

2. 彝族民俗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彝族民俗逐渐衰退。

许多年轻人转而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一些彝族地区的民俗活动受限于环境和城市化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3. 彝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文化,我们建议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彝族民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支持彝族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和文化展览,展示和传承彝族的传统文化;(3)加强对彝族传统仪式和节日的保护,保持其原貌和习俗;(4)加强对彝族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彝族民俗的调研,我们发现彝族民俗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我们应当重视彝族民俗的传统和传承,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央民族大学跨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跨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跨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简介经济学院教师简介 -----------------------------------------------------------------------------------5李俊峰----------------------------------------------------------- 5萨茹拉----------------------------------------------------------- 5王天津----------------------------------------------------------- 6民族学系教师简介 -----------------------------------------------------------------------------------6代堂平----------------------------------------------------------- 6贾仲益----------------------------------------------------------- 7罗惠翾----------------------------------------------------------- 8兰林友----------------------------------------------------------- 8李冰------------------------------------------------------------- 8李丽------------------------------------------------------------- 9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 --------------------------------------------- 9张国杰---------------------------------------------------------- 10张曦------------------------------------------------------------ 11张亚莎---------------------------------------------------------- 11关凯------------------------------------------------------------ 12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简介--------------------------------------------------------------------------- 12赵洪帅---------------------------------------------------------- 12王利众---------------------------------------------------------- 12陈丽文---------------------------------------------------------- 12耿瑞平---------------------------------------------------------- 12高宁宁---------------------------------------------------------- 13于洪------------------------------------------------------------ 13钮金真---------------------------------------------------------- 13舒玉------------------------------------------------------------ 14机关干部教师简介 --------------------------------------------------------------------------------- 14王文东---------------------------------------------------------- 14陈暋------------------------------------------------------------ 14谭家健---------------------------------------------------------- 15王洁------------------------------------------------------------ 15高娃------------------------------------------------------------ 15罗自群---------------------------------------------------------- 15李静------------------------------------------------------------ 16孙洪涛---------------------------------------------------------- 16靳晓芳---------------------------------------------------------- 17刘裕明---------------------------------------------------------- 17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简介 ----------------------------------------------------------------- 18张淑萍---------------------------------------------------------- 18刘越------------------------------------------------------------ 18黄耀江---------------------------------------------------------- 18唐丽------------------------------------------------------------ 19王斌------------------------------------------------------------ 19阿里穆斯-------------------------------------------------------- 19覃筱燕---------------------------------------------------------- 19崔箭------------------------------------------------------------ 19徐斯凡---------------------------------------------------------- 20巴哈提古丽------------------------------------------------------ 21李璇------------------------------------------------------------ 21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22努尔古丽-------------------------------------------------------- 22努尔巴汗-------------------------------------------------------- 22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简介 -------------------------------------------------------------- 22毛尼亚孜〃吐尼牙孜 ---------------------------------------------- 22吐丽帕阿依.祖农 ------------------------------------------------ 23阿布都鲁甫.甫拉提 ----------------------------------------------- 24努尔古丽-------------------------------------------------------- 25朝鲜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26任广旭---------------------------------------------------------- 26金京振---------------------------------------------------------- 26金艺铃---------------------------------------------------------- 27理学院教师简介 ------------------------------------------------------------------------------------ 27张可如---------------------------------------------------------- 27胡建德---------------------------------------------------------- 27朱伟利---------------------------------------------------------- 28张颖------------------------------------------------------------ 28王文忠---------------------------------------------------------- 29舞蹈学院教师简介 --------------------------------------------------------------------------------- 29陆路------------------------------------------------------------ 29赵龙淑---------------------------------------------------------- 29喻少岩---------------------------------------------------------- 29马庆玲---------------------------------------------------------- 30蒙古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30吉特格勒图------------------------------------------------------ 30那木吉拉-------------------------------------------------------- 30马列主义学院教师简介--------------------------------------------------------------------------- 31熊坤新---------------------------------------------------------- 31侯淑芳---------------------------------------------------------- 3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 31韦景云---------------------------------------------------------- 31朱文旭---------------------------------------------------------- 32陈国光---------------------------------------------------------- 32赵加------------------------------------------------------------ 33钟进文---------------------------------------------------------- 33敖特根---------------------------------------------------------- 33赵富荣---------------------------------------------------------- 34石德富---------------------------------------------------------- 34李生福---------------------------------------------------------- 35赵志忠---------------------------------------------------------- 35朱崇先---------------------------------------------------------- 36梁沙沙---------------------------------------------------------- 36罗芳------------------------------------------------------------ 36李泽然---------------------------------------------------------- 37徐建顺---------------------------------------------------------- 37藏学院教师简介 ------------------------------------------------------------------------------------ 37干木滚---------------------------------------------------------- 37罗桑开珠-------------------------------------------------------- 38岗措------------------------------------------------------------ 38安平------------------------------------------------------------ 38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简介 ----------------------------------------------------------------- 39杨吉春---------------------------------------------------------- 39石新民---------------------------------------------------------- 39刘瑾鸿---------------------------------------------------------- 39刘淑欣---------------------------------------------------------- 39翟燕------------------------------------------------------------ 40敬文东---------------------------------------------------------- 40王秀琳---------------------------------------------------------- 40刘正发---------------------------------------------------------- 40管理学院教师简介 --------------------------------------------------------------------------------- 41史璐------------------------------------------------------------ 41谷明------------------------------------------------------------ 41李燕琴教师简介------------------------------------------------- 42教育学院教师简介 --------------------------------------------------------------------------------- 42崔鸿飞---------------------------------------------------------- 42崔玲玲---------------------------------------------------------- 43单仕宏---------------------------------------------------------- 43高兵------------------------------------------------------------ 43田小军---------------------------------------------------------- 43吉雅------------------------------------------------------------ 44李剑------------------------------------------------------------ 44苏和平---------------------------------------------------------- 44孙娜------------------------------------------------------------ 44吴冬梅---------------------------------------------------------- 44夏仕武---------------------------------------------------------- 45许丽英---------------------------------------------------------- 46张阳阳---------------------------------------------------------- 46雷桂榕---------------------------------------------------------- 46历史系教师简介 ------------------------------------------------------------------------------------ 47刘爱兰--------------------------------------------------------- 47张晔------------------------------------------------------------ 47崔丽娜---------------------------------------------------------- 47法学院教师简介 ------------------------------------------------------------------------------------ 48乔世明---------------------------------------------------------- 48张艳蕊---------------------------------------------------------- 48张步峰---------------------------------------------------------- 48张杰------------------------------------------------------------ 49雷明光---------------------------------------------------------- 49陈徐奉---------------------------------------------------------- 50周其洪---------------------------------------------------------- 50田艳------------------------------------------------------------ 50音乐学院教师简介 --------------------------------------------------------------------------------- 52依曼那列-------------------------------------------------------- 52哲学系教师简介 ------------------------------------------------------------------------------------ 52陈亚军---------------------------------------------------------- 52体育系教师简介 ------------------------------------------------------------------------------------ 53李廷海---------------------------------------------------------- 53宗雪飞---------------------------------------------------------- 53张延庆---------------------------------------------------------- 53张涛------------------------------------------------------------ 53张凤民---------------------------------------------------------- 54韦晓康---------------------------------------------------------- 55李建平---------------------------------------------------------- 55经济学院教师简介李俊峰李俊峰、男、 1963年12月出生,彝族,1985年6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数理系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6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先后发表了‚论西部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民族地区利用外资问题‛‚特色经济:西部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西部开发战略对策‛‚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二十余篇文章,与他人合著了《西部特色经济开发》,《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著作。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

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

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

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22XIANGCUN KEJI 2021年3月(上)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林涛李双邑马容娇(六盘水师范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地域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景观营造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为例,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少数民族;小黄村[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7-22-3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 。

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与现代人居需求发生冲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传统村落日渐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

面对这样的境况,亟待创新传统村落发展方式,这样既可活化传统村落景观,又可促进村落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乡村振兴战略所包含的一系列理念、思想,为新时期传统村落的发展勾勒了宏伟蓝图[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3]1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和羌族18个民族,而且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分布的省份。

西昌彝族文化调研报告

西昌彝族文化调研报告

西昌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21年6月调研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西昌彝族文化,包括彝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俗习惯等方面。

通过此次调研,可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前往西昌市的彝族村落,与当地彝族居民进行交流,亲身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2. 访谈调查:采访当地的彝族长者和文化专家,以了解他们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和资料,梳理彝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三、彝族历史渊源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

据史书记载,彝族是古代巴蜀、滇黔地区的原住民之一,曾经建立过许多独立的政权。

四、彝族语言文字彝族语属于汉藏语系羌羊语族,彝族人民通过彝文进行交流和记录。

彝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汉字的普及,彝文的使用逐渐减少,仅有部分老一代人仍能流利使用彝文。

五、彝族宗教信仰彝族信仰多元,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巫术崇拜等。

他们崇拜的自然神祗众多,如火神、雷神、山神等。

此外,彝族还有一种神秘的信仰体系——"僳僳信仰",对于这一信仰系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六、彝族传统服饰彝族的传统服饰独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服饰风格多样。

主要特点是鲜艳多彩、刺绣精细、图案独特。

彝族服饰对于彝族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着装,更是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

七、彝族民俗习惯彝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民俗习惯,如彝族年、彝族芦笙节等。

他们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喜欢唱歌跳舞,许多传统的舞蹈和民歌至今依然保留下来。

此外,彝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仪式等。

八、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彝族文化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应当加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挖掘和传承彝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积极推广和传播彝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彝族文化。

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20.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21. 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22. 记忆. 物质性与旅游23. 民族旅游社区治理:概念关联与内部机制24.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角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5.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利益均衡机制分析26.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聚落景观的嬗变--一项关于龙脊景区的人类学考察27.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行为研究28.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精英化因素研究29. 中国老年人出国旅游需求与制约--基于北京中老年人市场调查30. 基于博弈论的旅游开发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研究31. 海南旅游扶贫区家庭关系变迁研究32. 青海湖景区女性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33. 体验旅游的ASEB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34.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35.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旅游性安全:以泰国导游性骚扰为例36. 关于旅游统计的几点思考37. 城市意象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分析38. 基于自我概念的女性旅游消费偏好研究39. 关于老年旅游决策过程的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40. 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41. 旅游时代: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统重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的人类学研究42. 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43. 旅游地居民职业转换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与重塑--平遥案例44. 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45. 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46.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4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社会学分析48. 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49. 旅游田野调查初探50.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增权研究51. 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52.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以桑木村为例53. 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分析54. 文化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宝兴“四化三旅”夏令营为例55.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56. 经济欠发达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障碍与突破--以九江为例57.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58. 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59. 旅游幸福及其研究之价值. 视角与前景60.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十年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61. 乡村旅游对农村女性影响的综述62. 大学生旅游逃票问题调查分析63. 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64. 旅游生活取向与社区文化交流的互动影响分析65. 社区旅游的网络治理框架:一个案例分析66. 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旅游社会学的考察67.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68. 基于人类学的旅游开发与社会评估研究69.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70. 论生活质量--一种基于旅游视角的分析71.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民间仪式旅游及其开发72.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基于桂林灵渠旅游的田野研究73.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方法论思考74. 本真性的共谋:旅游人类学的反思75.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76. 好客的东道主: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反思77. 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娘娘”为例78.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 束河. 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79. “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别分工的实践解释80.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81. 人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专家82.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进展与方法论思考83.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84. 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旅游规划85.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86.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87. 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88.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89.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90.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91. 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傣族曼龙村寨的旅游人类学分析92. 迈向实践的人类学--大理喜洲旅游人类学田野实验报告93. “面子”消费与旅游产品开发94.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95.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96.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97. 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98. 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性骚扰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99.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100. 纳西族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男青年消费行为--以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海村为例101.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102. 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103.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104.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105. 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106.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旅游的新发展10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108. 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109.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110. 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111. 旅游城市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现象探析112. 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113. 现代性.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11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115. 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116.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人类学解析117. 国内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118. 现代朝圣:梵净山文化旅游定位思考--现代旅游的人类学解析119.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研究--以青海高校大学生为例120. 有关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121.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22. 旅游仪式论质疑123. 旅游人类学“单向度”研究取向之反思124. 旅游发展背景下不丹传统聚落的开发模式研究125. 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社区农民幸福指数测评--以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为例126. 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127. 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为例128.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129. 旅游学科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其研究范式130. 民族社区居民关于旅游活动对乡土特征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131. 一个关于旅游发展中社区原住民边缘化问题的综述132. 诸多力量抑制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133. 旅游活动干扰下岛屿居民生活方式变迁感知调研--以崇明岛为例134. 名城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研究--以黄山市歙县为例135. 唐代妇女旅游的繁盛成因及主要形式136. 旅游发展对女性角色变迁的影响研究--以大理周城白族女性为例137. 公共关系--旅游营销的必要手段138. 小城市女性旅游偏好实证研究139. 试析女性旅游消费动机140.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141.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的社会观念变迁研究142. 塞罕坝森林旅游现状统计科学研究143. 地方性审美经验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144. 旅游偏好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45. 新时期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公关策略--以贺州市为例146. 旅游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发展147. 娄底市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策略探析148. 女性独自旅游的新兴趋势及市场开发对策149. “增权”视阈下女性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150.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151.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分析152.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153. 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54. 旅游发展与民族村落社会变迁--基于鄂西神农溪景区罗坪村的调查155. 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个案研究156.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157.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大理新华白族旅游村的案例分析158. 旅游发展与村落社区的变迁--以松潘县传子沟村为例159. 国外基于残疾人旅游障碍研究述评160. 老年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61. 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162. 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163. 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探164.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165. 试论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166.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167.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基于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168. 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169.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170.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171. 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兼论幸福的旅游何以可能172. 国外性别与旅游研究综述173.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冲突论的视角--以中山市崖口村为例174. 现代女性旅游动机调查175. “80后”女同性恋旅游行为特征研究176. 都市女性出境旅游市场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177. 使用统计建模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78.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179. 民俗旅游学论纲180. 旅游社会学的建构思考181. 旅游交往问题初探182.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兴趣统计分析183. 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184. 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与思考185. 当游玩变成一种消费机器--中国消费社会形式变迁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86.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187. 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188. 传统与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的节日文化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T村为个案189.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190. 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191. 试析女性与旅游扶贫192. 当代青年人的旅游心理193. 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194. 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195. 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196.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197. 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与经营对策198. 贵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与乡村人口传统文化素质探析199. 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200. 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视角的研究综述201. 中国女性旅游发展历程研究202. 旅游发展对摩梭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影响--以泸沽湖地区落水村和开基村为例203. 跨文化交际视觉下的中美文化异同及其影响--以贵州旅游国际化发展为例204. 论旅游服务中的礼仪205. 虚拟旅游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分析与思考206. 旅游社交礼仪实训教学初探207.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208. 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209. 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210. 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以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211. 我国旅游服务中的礼仪规范建构212. 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的时间利用方式研究--以四川省桃坪羌寨为例213. 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214. 古村镇居民旅游期望与影响感知对态度行为影响实证研究--以靖港古镇为例215. 浅析旅游消费需求及其预测216. 旅游是一种表演性艺术217. 旅游文化学发凡--一个文化学的视野218. 论旅游公共关系219. 旅游者行为初论--旅游文化学之二220. 科塞社会冲突理论对旅游市场建设的启示--《社会冲突的功能》有感221. 旅游开发进程中当地村落居民社会关系网的演变222. 民族旅游对黎族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和思考223. 旅游社会学:方法. 问题和研究成果赠送论文选题思路:毕业论文选题思路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彝族的调研报告

彝族的调研报告

彝族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状况调研一、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作为中国独特的民族群体,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居、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彝族文化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和行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了解。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彝族文化的传承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彝族的文化传承工作较为保守,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实现。

许多彝族家庭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知识、技艺、价值观等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年轻一代渐渐疏离了传统文化,导致彝族文化遗失的趋势。

2. 彝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彝族的文化发展目前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在彝族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中,促进了彝族文化的多样发展。

3. 彝族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和行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彝族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他们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包括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努力传承和发扬彝族特有的文化。

同时,他们也拥护相关政府制定的保护政策,主动加入相关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与建议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彝族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开展相关课程设置。

2. 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增加大众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 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工作中。

4. 提升彝族文化的市场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多山、多河谷的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富饶而美丽的地方。

凉山彝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治州最大的少数民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参与了凉山彝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经历对我的成长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体会。

二、参与实践活动的初衷我对凉山彝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是凉山彝族人。

他经常向我介绍凉山彝族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并邀请我去他的家乡参观。

这让我对凉山彝族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亲身参与其中,以更好地了解和推广彝族文化。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1. 考察凉山彝族的村庄和农田第一次参加凉山彝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参观彝族的村庄和农田。

凉山彝族的村庄多建在山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为贫困。

然而,彝族人民却以勤劳和纯朴著称。

他们主要依靠农业为生,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等农作物。

在参观期间,我向彝族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并亲自体验和参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着重劳动者的重要性。

2. 体验彝族传统手工艺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

在凉山彝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机会学习和体验了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如编织、绣花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观了一个彝族的绣花作坊,那里的妇女们手工编织着精美的传统彝族衣物,他们技艺高超,这让我深受震撼。

通过参与这些手工艺活动,我更加了解了彝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体验到了手工艺品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寓意。

3. 参加彝族传统节日彝族传统节日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丰富多彩的凉山彝族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我有幸参加了几个彝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彝族的新年、火把节等。

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郁的彝族风情和热闹的气氛,让我切实体验到了彝族人民的欢乐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与保护研究——以昆明市乐居村为例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与保护研究——以昆明市乐居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8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与保护研究——以昆明市乐居村为例何孝凡,苟雨君,陈 桔(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摘要:在当下历史遗产保护的浪潮中,形式各异的保护手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传统村落的环境秩序急剧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乐居村空间格局进行解读,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复杂认识,结合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sick)提出的场所理论,研判传统村落在空间格局保护上存在的问题:①空间肌理破损;②村落风貌遗失;③村落文化消逝。

基于以上内容,从肌理织补、空间环境治理、软硬环境和谐、村落风貌建设、弹性留白等方面提出保护、优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建筑肌理;乐居村[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1.05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s Protection—— A Case of Leju Village in KunmingHe Xiaofan, Gou Yujun, Chen Ju(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Abstract: In the current wav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different forms of protection techniques spring up, leading to a sharp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al ord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eju Village in Kunming, this paper forms a complex understanding on this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place put forward by Roger Transic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①the loss of the spatial texture; ②the loss of the village style; ③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village culture. Based on research above, 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and protect the spac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ure weaving, spac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harmony of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 village style construction, and elastic whitening, and so 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texture; Leju Village 1引言当前我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由于规划缺乏合理性、脱离实际、效仿城市盲目跟风、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等,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缺乏活力、尺度失衡、空间失序等问题[1],闲置的河岸、残余的空地、孤立的邻里、无序的公园空间等形成了“消极空间”,不利于土地集约,难以满足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2],同时也易形成犯罪人员集聚的不安全场所。

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奖名单

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奖名单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 成都东软学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工业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347. 成都市村民议事会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以龙泉驿区西河镇上游社区为例 653.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 651. 基于ARM的室内危险气体远程检测报警系统 96.基于实时视图的位置服务平台(Plax) 66.多Agent智能故障处理和瓦斯浓度最优组合预测在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的仿真研究 439.以“乐尚创意服装工作室”的创立、经营过程——看高职高专学生创业 449.《梯、凳、桌多用逃生装置 》 49.α 能谱形成机理及其谱分析技术研究 50.金属离子存在下芹菜素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 48.汶川地区震后滑坡易发性评估 256.成都市亲子旅游市场调查分析研究 253.红色资源网络传播研究——以党建翻译网为例 523.可视微观渗流物理模型制作研究 524.基于ARM_M3的IC智能门禁系统 64.无土栽培技术在阳台农业上的应用 275.阳台农业产品营销方案设计 193.体育对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以成都市为对象 19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以山西侯马市为例 472.新型防鼠标手鼠标垫—基于人体科学 331.主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设计 325.调查及浅析农村生活污水
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奖名单
作品名称 98. 药食同源植物山葵的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255.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与创新推进路径研究 250.当代大学生公民政治意识教育抽样调查研究 252.当代彝族青年学生母语文化遗忘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394.校园消费C2B创新模式构建 398《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适应性调查研究 185.体育与下一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报告 330.废弃光盘高效资源化新技术 327.机动车驾驶员对红绿灯和电子眼遵从行为的统计分析及对交通管理的建议 634.“一体通”——一体化网络通信服务器 636.不同垃圾调理剂的餐厨垃圾蚯蚓生态处理新技术 78.天然提取物神经保护作用的探索—原花青素、番茄红素和灯花素对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的 比较研究 302.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彝族医药资源的调查研究 322.新医改背景下西部地区县级试点医院改革调查及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54.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系统评价 543.酶联合消化法在原代细胞培养中的应用价值 所在院校 成都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川北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 作品类别 自然科学类 哲学社科类 哲学社科类 哲学社科类 哲学社科类 哲学社科类 自然科学类 哲学社科类 科技发明类 科技发明类 自然科学类 哲学社科类 哲学社科类 自然科学类 科技发明类 获奖等级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5448910

35448910

在 , 里人仍保留着大刀 、 村 镰刀 、 双刀 、 铁链 、 马棍 子、 骑 铁
基 金 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0J 8 00 ) ( 8 C 50 8
5 9
作者简 介: 伊利贵(94 )男, 南晋宁人, 1 7一 , 云 助理研 究员, 博士研 究生 , 从事族群 与民族主义方面研究; 刘东旭(94 )男 , 18一 , 贵州湄潭人,
硕 士研 究生, 从事族群 与民族主义研究。
S h e H U i u YanJi
☆ 社 会 研 究 ☆
协作与 抗争: 南晋宁 彝族村落的 化建构 云 一个 文
伊 利贵 , 东旭 刘
( 中央民族 大学 民族学 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l 08 ) 0 0 1
摘 要 : 地方开发、 重构和发 明传统文化, 从而导致地方文化发生急剧变化, 已经成为 当下中国社会 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这又 是在新 的文化资源被开发, 新的文化与权力关系建构过程 中, 各种参与者相互协作共 同达成的结果 , 同时也是各 自出于 自 身
水井 , 择村址 的故事 。根据 当地 目前还保 留下来 的墓碑 选
据 老人们讲 , 在鳃放 以前 , 普通 的村 民平 时也经常练
习武艺 , 个能打能跳 , 们号称有 “ 八般武 艺” 个 他 十 。到 现
来看 , 矣姓的墓是最为古老的 , 也可对应相关传说 。另外 ,
陈姓 、 李姓在迁入该地之初都得到了矣姓 的接济同样可以 佐证 。 据村里人说 , 因为后来全村闹霍乱 , 导致矣姓家族成
利 益考虑相互抗争的过程。云南晋宁一个彝族村落 自1 9 9 0年代以来的村 落文化构建的故事 , 正在讲述着这样一个过程。

追根溯源、在地营造的彝族安置房设计

追根溯源、在地营造的彝族安置房设计

追根溯源、在地营造的彝族安置房设计发布时间:2022-10-19T01:51:55.49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1期6月作者:彭一伟[导读]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彭一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82 1.项目背景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

12月3日,习总书记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四川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截至2019年底,昭觉县仍有55个贫困村、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承担着昭觉县70%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安置任务。

全部建成后,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的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彻底搬出大山,包括84户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整体搬迁至昭觉县城,孩子们再也不用爬悬崖、攀藤梯上学了,从藤梯、钢梯,到楼梯,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2.现状问题及设计目标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边远的贫困地区,大都是多民族共居的状态。

在城市化过程中,西部地区传统聚落大规模消失,在城市边缘兴建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安置社区,对周边环境、产业发展、风貌特色、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均考虑不足。

受社会、经济和多样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安居房甚至出现一系列自发性改建行为与问题。

对于大规模易地搬迁社区,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如何传承传统特色、地域文化,如何平衡新社区与居民生活习惯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师拒绝简单复制民族符号,向传统学习,追根溯源,寻求原真性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