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月亮的隔壁素材
描写月亮的名家名篇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写月亮的名家散文
写月亮的名家散文写月亮的名家散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下面是一些写月亮的名家散文,欢迎阅读。
描写月亮的名家名篇【1】月光幻想曲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
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
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
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
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
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
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
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
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
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
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
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抖颤。
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
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
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
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伐木。
他挥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
《月迹》课文原文
《月迹》课文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人,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课文原文: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
我们就在院子里盼着它下来。
“奶奶,月亮是什么样的呀?”我问。
“月亮吗?就像个大银盘。
”奶奶说。
我和弟弟就看着那个大银盘,等它下来。
“快看,月亮在那棵树上呢!”弟弟忽然叫起来。
我们赶忙跑过去,果然看到月亮挂在树梢上,亮晶晶的,真像一个大银盘。
“月亮怎么会在树上呢?”我问。
“是啊,月亮怎么会下来呢?”弟弟也奇怪。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月亮是不会下来的。
你们看,那不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
”我们抬头看天空,月亮还在那里,静静地照着我们。
“可是,我还是想摸一摸月亮。
”我说。
“我也是。
”弟弟说。
奶奶想了想,说:“那咱们就去找月亮吧。
”于是,我们就在院子里、在巷子里、在河边、在山上,到处找月亮。
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欢呼一声:“找到了,月亮在这里!”最后,我们在水盆里看到了月亮。
月亮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圆圆的镜子。
“这就是月亮吗?”我问。
“是的,这就是月亮。
”奶奶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
”以下是对课文的赏析:《月迹》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索,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文章通过祖孙三代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中,奶奶的形象智慧而慈祥,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疑问,同时也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好奇心也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此外,《月迹》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奶奶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寓意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努力。
总的来说,《月迹》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寓意,成为了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佳作。
月色乡愁
月色乡愁作者:韩进勇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村里的孩子们都是听着古老的歌谣长大的。
歌声是近的,也是远的,好像从月亮上缓缓飘下来:“月婆婆,筛罗罗,炒豆吃,没柴火。
捡去怕扎脚,偷去怕狗咬!”月亮上有个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吗?没穿没烧,只有一把生豆,让她咋活下去呢?自打懂事起,怜悯之情就随着月光星辉,播进了我们不断生长的心田里。
月亮又大又圆的时候,离我们最近,就好像从我们村东头冒出来,慢慢地、稳稳地走过小河、池塘,走过村旁一小块空地,再走过我家的猪圈和柴草垛,在我家的院子里待一会儿,然后就去了隔壁四妈家里,最后,从村西头那几户人家的屋顶落下去。
我们在土炕上,在窝檐下,在篱笆墙豆角和倭瓜叶的空隙间,在夏日屋顶清风吹来的庄稼的气息里,在大槐树下乡亲们呛人的旱烟味道里,在東家西家芭蕉扇扇来扇去的凉快里,在奶香和孩童温热的尿腥里,甚至在你哭我笑、你嚷我叫的混乱和嘈杂里……当然,也在村外空茫和寂静里,在遍布庄稼收获后铺天盖地的蛐蛐的叫声里……特别是在八月十五,有时有,有时没有的月饼的香甜里,但每年这天都有的秋黄瓜的清香和绝根儿甜红高粱的甘醇里,听月亮的民谣。
几乎从生下来我就认定,月亮是我们村里的,我们家园的。
明月升起,安安静静,照着小小的村庄,地上有光有影,院里街头亮亮堂堂。
于是,村庄便稀落甚至省略了灯火,家家户户都借天上明月的光。
孩子们是不肯早睡的,村里村外疯跑疯玩儿!一会儿悄然无声,一会儿又急呼高叫,闹闹哄哄,半夜才归。
大人们也不去管,正好干点儿活计,不亏这月光。
女人们有几样最好是在大月亮地里干的活儿,剥玉米、摔花生、切白薯,或在打谷场聚群儿,或在院子里分散。
巧手干净的女人们便把白天浆好的布铺叠在门口的捶布石上,两个棒槌起起落落,敲敲打打,于是便溅起月光的清脆与响亮……而勤快的男人们也不闲着,他们趁着月光挑水浇菜。
沟里的水不深不浅,不温不寒。
五担十担几十担,一畦两畦八九畦。
沟里的水不断由汉子们肩头的水桶里挑上岸来,哗哗地倾入菜地。
部编版高三语文课外阅读《月光下的村庄》练习题
部编版高三语文课外阅读《月光下的村庄》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下的村庄陶沙岸我躺在牛栏旁边和我家房子一样高的稻草垛上,望着天上淡白的月亮,光亮里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绒毛。
它像一块粘在锅底的大饼,贴在我永远够不着的夜空。
月光里那层绒毛不见了,月亮变成了挂在天空上的一盏灯,它身上那些怪模怪样的裂纹都被照得通体透明。
刘爹说,月亮上的裂纹是吴刚砍桂花树时留下的伤口。
吴刚砍了数万年,斧头砍到树干上,溅起一块块木屑,可树的伤口瞬间又弥合了,便总也砍不倒,总也砍不死。
我一只耳朵对着天上,另一只耳朵用手捂住,想听到吴刚砍树的声音。
斧头砍到树上的梆梆声划破长空,一直朝我的耳朵飞来。
我就那样听吴刚砍树,等到月亮爬到了脑壳顶上,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扑鼻香味。
我张开手掌,月亮轻轻地触摸我的手指,最后水一般从我的指间滑落下去。
我一动不动地凝视月亮,稻草垛上的麻雀转着一对对小眼睛陪着我。
我不动,麻雀也不动;我不发出一点声响,它们也屏住呼吸不打扰我。
我兴趣正浓时,它们却将毛茸茸的小脑袋插进翅膀里睡去了。
嫦娥是一个灵动可人的美丽女人。
刘爹说,她住在月亮里,广寒宫就是她的家。
她是后羿的妻子。
因偷吃了西王母的长生药,忽然从地上腾空而起,滑过苍穹,奔向月亮。
我眼一闭就能看到嫦娥衣袂飘扬、招展飞翔的样子,朵朵白云簇拥着她,月光把她映得晶莹雪亮。
但月亮里又凄凉又寂寞,嫦娥惆怅万分。
我躺在月亮下想着嫦娥与吴刚。
他们都在月亮上,难道他们不认识么?月亮里蹦蹦跳跳的兔子是他们谁养的?我想不清楚,便去问刘爹。
他没告诉我答案,却要我自己去问嫦娥或者吴刚。
我们在月光下玩捉迷藏。
月亮照着我钻进父亲在屋前码好的一堆新柴里,我刚躲好,月亮也不见了,它也躲起来了,大地上黑乎乎一片。
小伙伴们就站在我身边,我听得见他们的声音,但看不到他们,他们也看不见我。
最后,他们大声威胁我:再不出来我们就回屋去了。
我只好从满是青气的柴堆里爬出来。
我从柴堆里出来时,月亮也跟着出来了。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叶圣陶①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②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
至少十六支光(编者注:16瓦)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
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
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
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
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
谁留意这些呢?③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未看见月亮了。
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
④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
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
但是,一会儿月亮就被云遮没了。
⑤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
一切都这样紧张,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
⑥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在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
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
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
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
把()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
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⑦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处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
某夜,靠着楼栏直望。
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
江岸诸山略微()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
(3) 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
(4) 文中作者提到“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是何原因?有什么作用?(5) 文中作者说“看月色是愉悦的事情”,但又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D(2)①象牙白②惊异③沉醉(愉悦)(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下的潮水比作水银,写出月光的皎洁、月光照耀下江水的色泽;“洪流”一词写出了涨潮时江水的汹涌澎湃。
高中语文高中作文素材_《散文的阅读》模拟试题
该文章由微信公众号文章搜索助手导出,点我免费下载《散文的阅读》模拟试题高中语文高中作文素材2018-09-26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细细的潮音张晓风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
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
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
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
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
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
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
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侯,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
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
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
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
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有如玉砌一般。
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生平读书,最让我感慨莫过廉颇的遭遇,在那样不被见用的老年,他有着多少凄怆的徘徊。
昔日赵国的大将,今日已是伏枥的老骥了。
当使者来的时候,他为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的苦心是何等悲哀。
而终于还是受了谗言不能擢用,那悲哀就更深沉了。
及至被楚国迎去了。
黯淡的心情使他再没有立功的机运。
终其后半生,只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我思用赵人。
2022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散文):月亮的隔壁
2022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散文):月亮的隔壁•刚出胡同口,就被霍大爷唤住,说是有点事。
听那没底气的声音,就明白不是好事。
果然,说后海这片儿房租都涨了,我也得涨一百,情愿住就接着住,不情愿住也能够搬。
那张胖脸的皱褶里,塞满了阴森的铅,往下坠坠着,表情严肃得像一只如临天敌的老山羊,随时预备对我的质询作出敏捷的反攻。
然后我硬把嘴角支起来。
涨吧,涨吧,给。
这年头,连护国寺的酱牛肉都六十块一斤了,天天穿着大拖鞋打牌下棋遛狗钓鱼的北京人,不趁机把养家糊口的房租涨一涨,才算怪了。
有房的是大爷,真把脸一拉,把我这不乖顺的小书生撵出云,三书架的书谁来扛!可什么叫不情愿住也能够搬呢?两年的老房客了,就算没推心置腹,好歹也送过水果收过衣服吧,不至于转脸这么赤裸裸地威逼吧。
本打算把中秋前单位发的麻鸭蛋给老爷子送去,行个出散,这回别说送鸭蛋了,面对面碰到,话都不明白说什么,见他低着头,我也低着头,低头谁可不能呢?但是我低着低着就忍不住抬起来了,发觉他还在那低着。
擦身过去,感受那老迈的肌体里正掩埋着一个小宇宙,发功一样,一股一股地漾溢着磁力,切割得我生疼。
这潮凉的阴翳,简直比秋天的风来得还快。
唉,人字的结构,是多么脆弱。
当那些银亮亮的水流从一头锈迹斑斑的水龙头里势不可挡地掉下来的时候,我把手心手背反反复复地送进那瀑布里去,冲刷揉搓再冲刷,碎裂的水花溅在水池台搭着的大理石板上,弹出脆生生的呼喊。
内心充满了排泄的快感。
目光躲开墙壁,远远投出去,霍大爷的门开着,但人在里边,没出来,不禁有些败兴。
平常水龙头开得大了点,这老先生准有反应,不说话,却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虎视眈眈地盯着,那简直比骂上两句还让人烦闷。
水花还在哗哗地喊着,我突然觉得索然无味,便拧小了,从塑料袋里一样样地掏出刚买的菜,把它们送进差不多变得温顺的水流里。
我有一年没有洗菜了。
两年前租房之初,霍大爷就约法了,小平房线路老化,饭是不能做的;烟熏火燎的,还怕把刚刷的白墙熏黄了。
月亮的美文摘抄
月亮的美文摘抄关于月亮的美文摘抄(精选47篇)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月亮的美文摘抄,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的美文摘抄篇1夜空挂满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钓鱼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的长河里。
月亮像一张弓,弯弯地挂在天空。
一钩新月从远处的林子里升了起来,它那样白净,就像刚炼过的银子似的。
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着碧辉。
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
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
月亮小得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
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无限清辉。
月牙儿弯弯的,像姑娘们笑得甜甜的嘴。
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
窗外弯弯的月牙儿,像开放在幽蓝的夜空中的菊花瓣。
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月牙儿像姑娘的眉毛,弯弯地挂在纯净的空中。
月亮升起来了,红晕晕的,活像谁从东方地平线上挑起个大红灯笼。
月亮升上来了,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月亮的美文摘抄篇2古人一直对月亮有着极高的赞美,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些无一不写月亮的美好。
正值一月中的十六,母亲走到我身边,面带微笑:“今天的月亮很圆,我们出去看一下吧!”我答应了一声,就穿上鞋子走了出去。
走在楼下,我呆呆地看看地面,只是出来走走,我也没在意什么。
突然母亲拉了一下我的手,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喊道:“看呀看呀,好大的月亮!”我缓缓抬头,着实被这美丽的月亮惊艳到了。
茅盾散文《谈月亮》
茅盾散文《谈月亮》茅盾散文《谈月亮》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跟月亮的感情很不好。
我也在月亮底下走过,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冷森森的白光,反而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幻化为一片模糊虚伪的光滑,引人去上当;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好像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月亮是一个大片子,我这样想。
我也曾对着弯弯的新月仔细看望。
我从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我也照着"诗人"们的说法,把这弯弯的月牙儿比作美人的眉毛,可是愈比愈不像,我倒看出来,这一钩的冷光正好像是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
我又常常望着一轮满月。
我见过她装腔作势地往浮云中间躲,我也见过她像一个白痴人的脸孔,只管冷冷地呆木地朝着我瞧;什么"广寒宫",什么"嫦娥",——这一类缥缈的神话,我永远联想不起来,可只觉得她是一个死了的东西,然而她偏不肯安分,她偏要"借光"来欺骗漫漫长夜中的人们,使他们沉醉于空虚的满足,神秘的幻想。
月亮是温情主义的假光明!我这么想。
呵呵,我记起来了;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
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
“像饭碗口",是我说的。
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不会差得那么多的!"我不相信,定住了眼睛看,愈看愈觉得至多不过是"饭碗口"。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
"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
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关于月亮的散文(通用21篇)
关于月亮的散文(通用21篇)关于月亮的散文(通用21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月亮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的散文篇1窗外,月光很明亮,使这早已经沉睡了的夜空,变得晶莹剔透。
对面不算太高的楼房洁白的外墙,把这明亮的月光,反映了过来,和着马路上有些刺眼的路灯光,直照得房间里跟白天没有多少区别。
在床上躺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打开手机查看了日历,才明白这一天是农历十六日,自我从长沙来到芷江来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天时间了。
我对十五的月亮,历来就没有太多的感触,何况又在军营里呆了那么长的时间。
在经历了二十几年三百多个“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明月夜后,我才最终有所感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对于军人来说,这也算是自我安慰的最好的托词了,真正也仅有这“十六的月亮”才属于军人。
如今,在离开军营两年多时间之后,我又一次过上了一个人看月亮的生活。
站到窗前,望着舞水河里被清澈的河水撕碎了的那轮圆圆的月亮的倩影,我不由的想起当兵之初的很多个满弦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沿着流经我们营房前面的那条小溪,走进大山的深处,看深山里的月亮,放飞自我的万千思绪。
沿着这条从半山腰上飞泄下来的小溪,有一条简易公路,直通到越南去了。
路面不宽,却十分平整,上头铺着细细的一层沙石。
老兵们说,这条公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它到底有多长的历史,他们也说不清楚,只明白它是我们防区内与临国相接的唯一一条通道。
在进行那场战争的那几年里,这条路也被折磨得满目疮痍,到处坑坑洼洼。
经过无数次修补,虽然已经恢复了它原先的面目,却也依稀还看得出那些疤痕来。
经过无数车轮无数次的碾压和打磨,留存在路面上的沙石,早没有了它们原先的轮廓,一个一个,变得十分地坚硬,都深深地扎进路基的泥土里,只露出被磨砺得光滑圆溜的一面。
石头间的缝隙里,塞满了被车胎从这些细细的石头上磨下来的变成了尘埃的石头粉末,路基上的泥土也无法固定它们,往往汽车一过,便激起一阵长长的尘烟,漫天飞舞着,隐湮了路面的天空,把公路两边的草和树木都染成了一层灰白的色。
举头望明月低头赏美文——《河西走廊的月亮》赏析
举头望明⽉低头赏美⽂——《河西⾛廊的⽉亮》赏析“⼈⽣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
”绵亘千古、普天共照的⼀轮明⽉.不论阴晴圆缺.永远都是⽂学家们笔下描写、赞美的对象。
古往今来.⼈们为她留下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或缠绵凄美,或清新秀美。
或慷慨壮美.都以其独特的审美照亮了中国⽂学史的天空。
黄⽂⼭的《河西⾛廊的⽉亮》就是这么⼀篇声情并茂、⽂质俱佳的咏⽉美⽂。
读这篇散⽂。
⾸先惊诧于作者给我们所展⽰的西北⼽壁滩⽉亮摄⼈魂魄的美。
这种美是在你预料之外突然展现出来的:在“⼀阵短暂的⿊暗”中、在。
⼤家的⼼⾥都有些发慌”的时候.⽉亮升起来了。
河西⾛廊的⽉亮的美⼜给⼈强烈的感受,甚⾄让你⽆法逃避:由于视野开阔.“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这样的⽉亮,谁能不被她陶醉?⽉亮美的极致便衬托出了⼽壁的空旷。
⼽壁滩的⽉下没有⼩桥流⽔.没有曲折长廊,没有亭台楼榭,这⾥有的只是空旷。
这空旷,驱⾛了旅途的劳累,洗净了⼼境的浮躁: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触动了作者内⼼积淀已久的对河西⾛廊的情愫,于是思绪飘飞,思接千载……当然。
作者追溯历史,并S 』4i 拘泥于肘史实的空洞叙说.⽽是借助怨象和联想进⾏再创造。
展现给读者的历史⼈物和场⾯都是逼真⽽⽴体的,让⼈恍惚中产⽣⼀切都如昨⽇刚刚发⽣的错觉。
对历史的追思之后.作者再次回到了诗兴的原点上:“我才明⽩,为什么这样美丽的⽉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法使她动⼼。
”此时的情感更具有了⼀种理性.使⽂章的感情在激情澎湃之后⼜回到了起点。
便也引出了后⾯的深情⽽诗意的描写。
⽂章构思匠⼼独运:⽉亮触动思绪,引发回忆;⽉亮穿越时空,演绎回忆:⽉亮烛照历史,抒发感情,提升意蕴。
全⽂语⾔洗练⽽⼜⽣动,特别是修辞的运⽤.把景物写活了,如:“没有⼀声寒喧,也⽤不着预告……朝你粲然⼀笑”,仿佛嫦娥仙⼦在我们眼前飞天⽽去,引⼊⽆限遐想:。
读《月迹》有感范文
读《月迹》有感范文《月迹》是贾平凹所写的一篇散文,接下来给你们带来读《月迹》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夏微凉的庭院里,绿荫婆娑的树荫下,于静谧的光阴里,伴着鸟鸣,伴着花开,持一本书,聆听书中的声音……这是一本散文集《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喜悦于这本书中,我似乎听到了作者和伙伴们一同追寻月亮的踪迹时的欢声笑语,那笑声是在告诉我:“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心中有美,并真心去寻找它的踪迹,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惋惜于这本书中,我似乎看到了那只愿待在笼中,早已失去了自理能力的云雀,它这是在告诉我:即使一个人天生就拥有了某种能力,但他并不承受严酷的磨练,只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只想依赖他人,那他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感伤于这本书中,我似乎望见了作者在父亲病重时无可奈何、痛彻心扉的神情,那神情是在告诉我: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
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因为有多少爱能够重来呢?庭院旁,池塘中,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独舞着一季的芬芳。
那风中摇曳的缕缕暗香,充盈了七月的时光。
此刻,静坐绿树之下,阳光透过叶子间的空隙,洒在这本书上的某一篇上……这是一篇我感触最深的散文《太阳路》,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期想要到达太阳上而去寻找太阳路的过程。
最终作者明白到那条路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正像文章中的奶奶说道“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
世上但凡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的高,有的走的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
”看到这,我假设有所思,或许这条太阳路,就是代指那通往光明,希望,梦想此岸的路啊!到达梦想此岸,看似遥不可及,但,也会有那么一条路。
在寻找这条路的旅途中,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布满着陡峭的台阶,那久久不能攀登完的台阶,布满着那令人难以承受的磨难,有些人,面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他们惧怕了,他们害怕了,他们甚至连一步也没跨出就转身离去了……其实,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华美的跌倒总胜过无谓的徘徊,即使梦想再遥远,那又怎样,勇敢的迈出那第一步就会更接近梦想的此岸。
篱笆上的月亮
篱笆上的月亮⑴夜,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
,从瓜地里爬起来,爬上了青青的篱笆。
⑵月亮站在篱笆上,默默不语。
我从院子里的躺椅上爬起来,逗它说:⑶皎洁的月亮不动,只是微笑。
⑷银色的月光照亮了整个院子,多美的月夜啊!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发现,篱笆上的月亮已然升高,离开了青青的篱笆……忽见篱笆上有一株藤,伸出长长的卷须,要去抓那轮皎洁的月亮———⑹“快抓住它!”我大喊一声。
⑺“兰兰,抓住什么?”妈妈在屋里大声问。
我吃了一惊,慌忙用凉被捂住嘴,躲在躺椅上偷偷发笑。
⑻月亮,也在天上微笑着。
⑼月亮走了,越升越高。
但是我知道,她明天还会微笑着站在篱笆上,来看我。
阅读文章,结合课上所学,回答问题。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皎.洁()篱笆.()卷.须()捂.住()23.把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文中的恰当位置上。
轻轻地徐徐地缓缓地渐渐地稳稳地⑴,从瓜地里爬起来,爬上了青青的篱笆。
⑵月亮站在篱笆上,默默不语。
⑶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发现,篱笆上的月亮已然升高,离开了青青的篱笆……⑷月亮走了,越升越高。
4.读完短文我会在()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月亮()的月光()的月夜5.我知道文中与“渐渐”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6.文章的题目是“篱笆上的月亮”,文中有四句话直接描写了“篱笆上的月亮”请你用“”画出相应的句子。
在这四句话中,作者写月亮越升越高,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请你用〇圈出这些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7.文章最后一句话写道:“但是我知道,她明天还会微笑着站在篱笆上,来看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句话想到什么,请你试着写一写。
(不少于两句话,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
《半碗月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半碗月亮》,回答下列小题。
半碗月亮顾晓蕊(1)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一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
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2)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是从吟诵千年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脚步轻盈,姿态清朗。
不似城里的月光,隔着灰蒙蒙的云层,躲躲闪闪,晦暗不明。
(3)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
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
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4)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
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
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
一缕镂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
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5)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
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
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
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
(6)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
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
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7)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
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
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美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散文阅读题:河西走廊的月亮
散文阅读题:河西走廊的月亮散文阅读题:河西走廊的月亮⑴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⑺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
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
初中语文美文阅读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素材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混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更多的是进出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有人拥有一扇用于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用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的隔壁•刚出胡同口,就被霍大爷唤住,说是有点事。
听那没底气的声音,就知道不是好事。
果然,说后海这片儿房租都涨了,我也得涨一百,愿意住就接着住,不愿意住也可以搬。
那张胖脸的皱褶里,塞满了阴沉的铅,往下坠坠着,表情严肃得像一只如临天敌的老山羊,随时准备对我的质询作出敏锐的反攻。
然后我硬把嘴角支起来。
涨吧,涨吧,给。
这年头,连护国寺的酱牛肉都六十块一斤了,天天穿着大拖鞋打牌下棋遛狗钓鱼的北京人,不趁机把养家糊口的房租涨一涨,才算怪了。
有房的是大爷,真把脸一拉,把我这不乖顺的小书生撵出云,三书架的书谁来扛!可什么叫不愿意住也可以搬呢?两年的老房客了,就算没推心置腹,好歹也送过水果收过衣服吧,不至于转脸这么赤裸裸地威胁吧。
本打算把中秋前单位发的麻鸭蛋给老爷子送去,行个出散,这回别说送鸭蛋了,面对面碰到,话都不知道说什么,见他低着头,我也低着头,低头谁不会呢?可是我低着低着就忍不住抬起来了,发现他还在那低着。
擦身过去,感觉那老迈的肌体里正掩埋着一个小宇宙,发功一样,一股一股地漾溢着磁力,切割得我生疼。
这潮凉的阴翳,简直比秋天的风来得还快。
唉,人字的结构,是多么脆弱。
当那些银亮亮的水流从一头锈迹斑斑的水龙头里势不可挡地掉下来的时候,我把手心手背反反复复地送进那瀑布里去,冲刷揉搓再冲刷,碎裂的水花溅在水池台搭着的大理石板上,弹出脆生生的呼喊。
心里充满了排泄的快感。
目光躲开墙壁,远远投出去,霍大爷的门开着,但人在里边,没出来,不禁有些失望。
平时水龙头开得大了点,这老先生准有反应,不说话,却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虎视眈眈地盯着,那简直比骂上两句还让人烦闷。
水花还在哗哗地喊着,我突然觉得索然无味,便拧小了,从塑料袋里一样样地掏出刚买的菜,把它们送进已经变得温顺的水流里。
我有一年没有洗菜了。
两年前租房之初,霍大爷就约法了,小平房线路老化,饭是不能做的;烟熏火燎的,还怕把刚刷的白墙熏黄了。
我探头一看,哪有白墙啊,本来就是黄的。
不过我那时的确没有烹调的兴致,反正周边清真小店多得是,便满口答应。
日子一久,去哪家店吃什么经常成了比写讲话稿还叫人发愁的事。
拉面炒面拉条子,炒饼炒饭盖浇饭,实在没有新花样了。
五块钱加个肉,上来的肉能把牙缝气死。
我能忍,可有人不能忍。
大下巴(我的大学同学)从西海固拍片回来,就一直借宿我家,随我吃清真。
在仅仅用了两周就吃遍了菜单上所有项目之后,他终于用可怜巴巴的大眼睛央求我说,哥们咱自己买肉,在家涮着吃行不。
涮羊肉,那曾是我与朋友相聚时最开怀的饭食。
很久没有涮了。
偶尔用下电磁炉,想必房东也没什么说的,可小屋里两米见方的最后空地被铺上了蓝泡沫垫,实在容不下一张支放火锅的小桌。
计划了一个夏天的涮羊肉,竟一直没吃成。
直到这个中秋节,我们睡啊睡,睡到黄昏时分同时醒来,不约而同宣誓过节要有个过节的样子,于是破釜沉舟拆起泡沫垫来,终于空出一个落脚的空地,从床底下把那张矮矮的折叠小炕桌翻出来,擦去厚厚的一层灰,又雄赳赳地去市场买来羊肉片底料蘸料手切面蘑菇生菜韭菜油麦菜鱼丸虾丸蟹棒还有虾和饮料,又约上住在国话大院的我们的哥们谷哥。
三人方成席,我们猜他今晚也没地儿去。
——喂,到哪了?菜都洗完了,就等你了!我给谷哥打第二个电话。
这家伙做什么总是从容不迫。
——我自己在家!我刚在小饭馆吃的饭!就我啊!我挺好!我有点晕。
好在我还听得出,这不是谷哥的声音,却是霍大爷在隔壁吼着!在我打电话的同时,他也接了一个电话,不知是谁打的。
他耳朵背背的,每次接电话都咬牙切齿地吼啊吼,震得窗前的石榴树和胡同口的葫芦秧都要摇上几摇。
他午夜有撒癔症的毛病,不是沉吟几声,而是撕心裂肺地呐喊。
只两声便好。
大下巴刚来那几夜,常吓得一个激灵坐起来,严肃地屏着气。
我没精打采地安慰道,没事啦没事啦,大爷又做凶杀梦了。
与霍大爷同时打电话的下场是,我根本听不清谷哥说了什么。
偏巧这时,他已踱着方步到了。
要帮我洗菜,我一把推开了:到我家了,吃现成的,快进屋吧,大下巴等你吹牛叉呢。
谷哥嘻嘻哈哈朝屋走去,那边传来他俩的寒暄声。
聊上了,声音就渐渐弱了。
霍大爷不知什么时候也不吼了。
暮色里的西口袋胡同,像是关门以后的恭王府,落寞了下来。
霍大爷不是一个孤寡老人。
他的老伴是早逝了还是怎么了,我从未打听过。
倒是母亲来北京看我,在过道洗衣服时,老爷子主动交代他娶过一个后老伴,首饰都送完了,孩子们不同意,给撵跑了。
胡同里的一连片老宅,都是他们霍家的。
后海这地界,寸土寸金的,已经涨到四万多还不止。
他自己住一个两室的小套间,就在我隔壁。
对面的小二楼,住着他的儿子和儿媳;再往南的小二楼,则是女儿和女婿。
他们一家子都不上班,在羊房胡同合开了一家棋牌室,轮流值班,就活得很滋润。
霍大爷爱干净,夏天早晚都自己打水,在脸盆里兑上热水,把毛巾敷进去,仔细地擦身子。
衣服也自己洗,石榴树与门框搭起一条铁丝,晾着各种褂子和背心。
但他洗完后,常跑到厕所前的垃圾箱那,背着手站着。
如有人来,他就和人家打招呼;人一走,就迅速翻起垃圾来。
他最喜欢的是大的饮料空瓶,还有纸壳,以及旧鞋子和好玩的物件。
我只要上厕所发现他在那弓着背,就憋着回屋去,等听见隔壁的脚步声了,再出去上。
以前我吃完方便面是连汤带面浆浆糊糊全扔垃圾箱里,后来想起大爷,就把自己看着都恶心的汤水倒厕所里冲走,再把保鲜膜的空袋子放垃圾箱里;并且,有了饮料瓶和纸壳这样的干爽物,我都只放在垃圾箱的盖子上面,不往深处扔。
有一回我听见他儿子怒了,原因是霍大爷从垃圾箱翻回一双旅游鞋,非让他儿子穿上试试。
一家人相邻而居,却分着吃饭。
他女儿给女婿做饭吃。
他儿媳给儿子做饭吃。
他自己去外边的饭馆吃。
很多餐馆设了养老助残服务站,有优惠套餐,霍大爷常去。
但我发现他更喜欢在没有这种标识的饭馆吃,比如回民的门钉肉饼(租到这房子,就是女店主给介绍的),我们常在那邂逅。
每次见他在,我都热情地喊一声大爷过来啦,他就感激地和道:过来啦!仿佛在众食客面前多了几分颜面。
有一次我吃完饭回了家,听见她女儿喊:爸你吃了吗?霍大爷说没哪。
他女儿就喊:没吃快出去吃去啊!他们一家都是大嗓门。
大半夜的,他女儿常用滴满了烟焦油的嗓子和一只名叫蹲蹲的小灰狗训话,自称为妈妈妈妈;他女婿在午夜是安静的,却常在早上七点我睡回笼觉的时候大骂是谁上厕所(他家自用的)又没关门;他儿子总骑着摩托车,嘟嘟嘟地进进出出;他家的小狗蹲蹲,则最喜欢对霍家以外的人仇恨地乱吼乱叫,两年了,还没认识我。
但今晚,除了老人和狗,他们都不在家。
水池边地方很窄,把锅放在大理石板上,未洗的一大兜子菜,只能先放地上。
刚放下,蹲蹲就来了,伸长了鼻子要闻。
我大喝一声:去!蹲蹲委屈地跑了,在霍大爷门前告状。
霍大爷钻出门,在门口忧伤地站了好一会儿。
风铃呼呼地唱,葫芦秧在唱,石榴叶在唱。
霍大爷对蹲蹲说:哥们,进来,进来进来。
蹲蹲就进了他的屋。
水流哗哗地响,我忽然有些洗不动了。
就这些吧,先吃着。
借着把菜运回屋的便当,我往霍大爷家瞟了一眼,正赶上他迎面出来。
我忽然涌出一种强烈的渴望,想和他说一句祝福的话,哪怕只是用微笑问候一下。
可我张不开我的嘴,因为他仍然像几天来所习惯的那样低着头,抿着嘴,嘟噜着一张稚气的脸,避讳地擦肩而去。
我看不到他的眼睛里写着什么。
蹲蹲,跟爷爷遛弯去!蹲蹲就嘟嘟囔囔地跟了出去,走到水池边,还回头瞪了我一眼,蹲蹲长着一张老人的脸,瘦削的脸,黑黑的眼仁,毛嘟嘟的胡须。
小屋里,大下巴和谷哥聊得正酣畅。
他们插好了电磁炉,架好了锅。
一个坐在旅行箱上,一个坐在摇晃床沿上,把唯一的小凳子留给了最胖的我。
我们开始了。
浓稠的蒸汽呼呼升腾着,带着肉香味一直蔓延到屋顶。
三只北方的狼,把话题扔下,先抢肉吃,肆无忌惮地吃,不必在乎吃相,不必考虑敬酒辞(穆斯林请客,不备酒),不必像和领导在餐桌上,吃了两只虾以后(如果服务员不来清理餐盘)一定不好意思再剥第三只。
长须子的大脑袋,一个个地掘折吧,那么多的大虾,吃也吃不完。
这是西口袋胡同十一号的十米小屋。
除了一张吱吱呀呀的弹簧床,一张写字台,一个旧立柜及三个书架,一无所有。
但节日的夜晚,这里有三个远离亲人的追梦人,有一堆比羊肉还细腻的理想:大下巴的电影,谷哥的音乐,我的文学。
在偌大的无义的北京,或屈尊,或漂泊,或寄居,形式不同,本质归一。
今夜无酒,但我们醉了。
饭后,我把麻鸭蛋送给他俩,并提议去后海赏月,顺便送送谷哥。
一出门就开始找月亮,可满天阴沉沉的,都被树荫遮蔽着。
走到后海南沿,月亮才露出脸。
很小的一张脸,却亮得分外明澈,群星都暗淡地藏匿了起来。
我开怀地朗诵起《水调歌头》,谷哥唱起了歌。
外国人给我们鼓掌,酒吧的拉客和吧托一一为我们放行。
站在银锭桥头,举头望明月。
游人穿梭如尘,没有一个有闲情赏月,这月亮便只属于我们了。
月光照在后海晃动的波纹里是碎的,照在我们疲惫的脸上,是满盈的。
离家的路,洒满了幽蓝的月光,拉得更长了。
给父亲打电话,他一人在家。
母亲下楼散步去了。
他们刚送走我一位新疆老大哥的女儿,孩子刚到哈尔滨上大学,母亲专门把她接到家里,一起吃顿可口的回民饭。
我和父亲如往常般拉拉杂杂地闲扯,说一些每次通话都在重复的事,却都在克制着一个话题。
从小到大,每逢中秋,一家人都是齐聚在祖父家的。
即使在外地上学,只能打个电话回去,也都是打给祖父,祖母抢,祖父又抢回来,祖母再抢回去。
老两口常因谁和我说得更多了一些而习惯性地计较和争吵,我的心肠里却满盈着幸福。
从这个中秋开始,这样的事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一年之内,结着伴就走了。
百日快到了,祖父的电话号还存在我的手机里,每每不经意地翻出,一阵绞痛。
我不能再打给他了,只能打给失去父亲和母亲的父亲了。
我并不敢多言,匆匆持掉,仍看着我的月亮。
唉,湿淋淋的月亮,坚韧的月亮,祖父手掌般粗糙的月亮,祖母的炖牛肉般流香的月亮——唯你通晓我此刻的惆怅。
临近午夜,谷哥回去了,大下巴去包宿看球(家里没有电视)。
我沿了后海的堤岸,帐然地回到西口袋胡同。
月光只属于后海,却在逼近胡同的一隅,突兀地隐没了。
棚户模棱的光晕中,一个老人迟归的影子被拉得细长细长,一只狗满地吭吭哧哧地嗅着,仿佛大地深处掩藏着我们未曾发现、但生灵早已洞知的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