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
《给予树》课评
《给予树》课堂评价《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
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小女儿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通过教学,一是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让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运用多媒体交给学生这“予,圣,诞”等10个生字,正确朗读“给予,试探”等20个词语;然后抓住了“爱”这条情感线,在感悟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受金姬娅的“爱”。
教学中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和金吉娅的不同表现,体会金吉娅沉默不语后的深刻原因;通过妈妈心情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爱心,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安排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带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学习课文后,老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妈妈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哥哥姐姐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我会对金吉娅说什么。
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此时学生并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转变为文本的创造者,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今天听了我们学校三年级李老师的一节课《给予树》,听课时感觉非常不错,老师教态大方,课堂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李老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一篇课文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课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
但是在评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办公室,我和宋老师、崔老师又针对叙事类课文是变续讲读好还是以顺续讲读好展开了讨论。
我说自己喜欢李老师的课,主要是因为李老师在讲课时尊重了课文叙事顺序,给听课者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使没有教过《给予树》一课的我,通过听课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等有了清晰准确的把握。
我想学生通过学习,也一定对《给予树》一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有了很多自己的思索和发现。
更主要的是因为我自己读书时,老师一直就是这么给我们分析课文的,而且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给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的。
我一直不是特别欣赏那种围绕一个问题而将课文进行跳跃式分析的做法,我觉得那其实是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做法。
比如,本来一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文章,在问题探究式的课堂上,硬是像蚕吃桑叶一样,东吃一口,西咬一下,看似有主线,目标明确,但其实却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更有点像逻辑推理,或警察探案。
宋老师则认为一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理解。
所以就要以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为把手,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地研读。
这种有重点的研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那种从第一自然段讲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崔老师也同意宋老师的观点,她也认为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研读,而不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串讲,追问。
不过崔老师认为核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
她觉得问题设计得要恰到好处,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反之,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她举了自己讲的市级公开课《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在试讲时,她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伯瑙德夫人家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的?二是在当时那种紧急的情况下伯瑙德的家人都是如何做的?感觉这两个问题答案非常明确,但是上课时学生的回答却非常凌乱,找情况紧急时,说出了家人是如何做的,在交流家人如何做时,又说出了情况是如何地紧急。
三年级语文:《给予树》教学案例与评析(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三年级语文:《给予树》教学案例与评析(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三年级语文:《给予树》教学案例与评析(参考文本)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美好的情境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激qing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是过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欢乐的节日。
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阅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给予树)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
谁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题,正音“给(jǐ)”,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点评:从儿童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感受节日的美,从而使学生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
《给予树》的评课稿
《给予树》的评课稿对于杨丽红老师的课,我已经听过好了几次但每次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震惊,《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给予树》是一篇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去感受爱的一篇小课文,杨丽红老师的这一堂讲得特别的生动,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并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
在教学设计上也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看图猜节日,并了解学生喜欢的节日,进入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分析课题中的“予”的意思,并用“给予”造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分步教学,感知新课:杨老师并不是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通过课文中的重要词句,串讲整篇课文,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意思,真正的感受那种“爱”,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而不是直接给出课文大意。
三、课堂延伸,拓展学习:给主人翁“金吉娅”的一封回信,通过老师给出的关键词汇写一篇回信,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又能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最后通过作品展示,将有想法文采好的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之后,我感触特别深,现在的孩子应该多培养这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
而杨老师的这一堂课不仅仅教会了孩子们学习,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
是一堂非常好非常成功的课。
杨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新颖独特,三维目标明确,课中并没有让学生反反复复读课文,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句子来体会课文,以小见大,逐步升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评课稿
给予,放飞一方蓝天———评朱丽英老师执教《给予树》评课人:林称红但凡文人墨客,都爱吟唐诗宋词。
我们都知道,就词的风格而言,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我个人认为我们老师上课的风格大体也可以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无疑我们的朱老师应属于豪放派。
她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语言、激情四射地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
课文以“爱”为线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朱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以读促写,从而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要主动去关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感恩。
我觉得这节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有以下几点:一、给予主线,放飞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
在教学中,朱老师紧紧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拎出一条主线,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第一层次:找心情变化的句子,初步说说体会,进行质疑;第二层次:细读课文第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
第三层次:说写延伸,品味给予,升华情感。
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逐渐深入本。
二、给予读悟,以读悟情。
1、引领精读。
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妈妈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并由此突破口切入,精读有关描写金吉娅的神态、动作的语句,引领学生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予一个陌生女孩洋娃娃,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朱老师精读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引领学生深入主旨。
再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引导学生探讨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她的钱到底哪去了?并引导学生以陌生女孩挂在树上的心愿卡为想象题内容,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和想象中感悟文本,同时也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
给予树于永正评课稿
给予树于永正评课稿给予树于永正评课稿篇一:给予树评课稿《给予树》评课稿《给予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家里并不宽裕的八岁小女孩金吉娅,在商场的给予树上发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小女孩。
展现了金吉娅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
听完贾老师老师的课,我想谈以下几点:1、这是一堂朴实、扎实、情趣盎然的语文课。
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内容、准确定位年级特点、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
寓教于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境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自主实践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望、获得情感体验、推动心智发展。
2、以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教学。
在品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徐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
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接着,根据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组织教学。
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气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
引导学生关注金吉娅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让学生咀嚼体味、交流碰撞,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触摸人物丰富的情感领域,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
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
《给予树》评课稿(5篇)
《给予树》评课稿(5篇)《给予树》评课稿1一、本课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创境激情的片段。
教师抓住重点句、重点词,通过学生自主理解,体会金吉娅的情感,不知不觉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学生把自己当成金吉娅入情入境,朗读起来扣人心弦,是真情实感,许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二、跳出平日一板一眼,按顺序的教学方法,在教课文中能抓重点内容,用质疑的办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动情点,以极富有感染力,优美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落实一个统一,充分地体现了学科性。
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到位,还用了配乐朗读、个别读、指导读、模仿读等,让学生在多读多想中体会课文中的内在含义,从词、句中感受到文中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学习金吉娅身上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好品质。
《给予树》评课稿2今天我们观摩了郑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整节课是按三究四学模式进行的。
经过年级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准确把握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课堂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二)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因而不能把学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
应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四学环节鲜明郑老师整节课四学环节都很鲜明,学生严格按照“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针对郑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也有两点建议:(一)进一步优化阅读过程进行识字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
分享快乐的语文课──《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分享快乐的语文课──《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今天,我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节非常有趣的语文课。
这节课的主题是《给予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快乐,也希望通过这次课堂的分享,让我的学生们也能感受到快乐。
在上课之前,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快乐?”学生们脑洞大开,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说:“快乐就是玩耍的时候。
”有的说:“快乐就是获得好成绩的时候。
”还有的说:“快乐就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我笑着点头,告诉他们快乐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
我接着介绍了本节课的故事《给予树》。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她拥有一棵神奇的树,而这棵树会满足她的任何愿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渐渐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给予她真正的快乐。
最后,她决定将树的果实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从而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
我请学生们做了个思考练习,让他们思考一下:“《给予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们沉默片刻后,一个同学举手说:“它告诉我们快乐不是通过得到很多东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给予他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
”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似乎在思考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给予他人的方式。
接下来,我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想出一种方式来给予他人快乐。
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讨论与思考。
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开始互相分享他们的想法。
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帮助同学完成作业,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给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有的同学提出可以为老师准备一份感谢信。
我看着他们互相鼓励,彼此倾听,心中充满了快乐。
最后,我进行了一次课堂点评。
我告诉学生们,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都很棒,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给予他人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去给予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更多的快乐。
这节语文课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和快乐,因为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
我相信他们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他人,并从中感受到快乐的力量。
给予树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给予树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
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二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
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参考文档】给予树评课记录-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给予树评课记录篇一:给予树评课稿《给予树》评课稿《给予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家里并不宽裕的八岁小女孩金吉娅,在商场的给予树上发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小女孩。
展现了金吉娅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
听完贾老师老师的课,我想谈以下几点:1、这是一堂朴实、扎实、情趣盎然的语文课。
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内容、准确定位年级特点、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
寓教于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境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自主实践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望、获得情感体验、推动心智发展。
2、以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教学。
在品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徐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
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接着,根据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组织教学。
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气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
引导学生关注金吉娅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让学生咀嚼体味、交流碰撞,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触摸人物丰富的情感领域,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
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说课稿评课稿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给予树》优秀说课稿材料一、说教材《给予树》是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关心,学会爱他人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
课文从妈妈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妈妈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通过几个孩子的做法和妈妈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爱护,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妈妈的感情变化,深刻领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感悟金吉娅的爱心及善良品质。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内容:初读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朗读指导,识字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的内容:自主感悟,联系对比体会母亲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学会悟理。
二、说策略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采用教法和学法如下:(一)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
运用课件,创设情景。
教师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有关知识,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还能缩小中西方文化的差距,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
2、悟读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言简情浓”是最大的特点。
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的教学追求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知识点4
给予树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方法总结
方法1
观察与实验相结合
方法2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方法3
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
方法4
自主探究与拓展学习
下节课预告
主题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树木
内容
介绍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树木,如松树、桦树 等,探讨它们的特点、生态作用和文化意义。
学习方式
结合实地考察、观察和实验,进行小组讨论和合 作学习。
教学节奏紧凑
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非常到位,教 学节奏紧凑有序,没有浪费学生的时 间。
学生表现评价
学习态度积极
思维活跃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能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
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迅速作出反 应,并且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 。
团队协作良好
表达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给予树》的 文学特点、主题思想等基 本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 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 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 人文素养。
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安排
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 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
《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导入 • 课文讲解 • 课堂互动 • 课程小结 • 点评与建议
01
CHAPTER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介绍《给予树》的作者及创作背 景,阐述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给予树教案
(1)金吉娅,读了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2)你确定要帮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小女孩吗?你可要想清楚了。生说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板书:同情)孩子们,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多么善良的孩子!(板书:善良)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仁爱(板书:仁爱)。感受到了她对小女孩的体贴。(板书:体贴)
小组讨论:妈妈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三、精读品赏,导学悟情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品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课件“可是妈妈,我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么小女孩却没有。”生指出缺少了“什么也”三个字。
出示: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3、(放音乐)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读这首小诗《爱是什么》。(出示课件)
五、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件)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师发放爱心卡)课下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
《给予树》听评课
时间
2011.12.8
地点
中小多媒体
听课老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授课教师
李莉
听课目的
教研员公开课听评
教学过程
随记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给予树。指一生读课题。
(2)读得很对,多音字、生字都读对了!看来课前进行了充分预习。
给予树评课稿
给予树评课稿给予树评课稿张老师是我们组唯一的一位已评了小中高的老师,又是市教坛中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次的课,从试教开始,我可谓是全程跟踪学习,我觉得这是一节真实的阅读课。
欣赏完这节课,我收获不少,所以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
整体而言,张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围绕着“给予”的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研读活动。
导入部分以“圣诞节你最开心的是什么”这个话题导入,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给予树。
这种形式的导入,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同时,话题所体现出来的也正是这篇课文要带给读者的。
字词教学中年级字词教学仍是重点,特别是第一课时.字词教学不但关系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学扎实,而且也是深入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在这节课上,春宵老师对字词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她分四组出示词语,读后有针对性地理解意思,最后选一组词说说课文的内容,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又巩固了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字形教学也相当重视,三年级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在字形教学时是让学生自主识字,针对学生难写的字说说后当堂书写,效率非常高.片段一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将其整理成两个问题: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1、“给予”是什么意思?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
通过自读,直奔课文中心句,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指导学生朗读,不仅仅读正确,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课堂中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主线非常清晰。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仔细读,反复读,直到有一个词语跳出来,既培养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敏感度,又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8篇】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8篇】《狮子和鹿》教学案例与评析-B案及A、B案对比评析12-28下面是小编的为您带来的8篇《《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给予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圣诞资料,导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理解给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圣诞有关的资料,创设西方孩子过圣诞节装饰圣诞树、制圣诞卡片,送圣诞礼物的快乐氛围,导入金吉娅一家购买圣诞礼物这一新课内容。
二、细读感悟,体会感情1.金吉娅和哥哥姐姐高高兴兴去商场采购礼物,回来的路上他们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3.当妈妈看到金吉娅知买了一些很便宜的棒棒糖时,心情怎样?4.为什么妈妈很生气?5.想象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心里怎么想的?6.课件出示: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孩却什么都没有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7.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妈妈的心情是怎么的?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尝的笑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
今天听了我们学校三年级李老师的一节课《给予树》,听课时感觉非常不错,老师教态大方,课堂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李老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一篇课文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课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
但是在评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办公室,我和宋老师、崔老师又针对叙事类课文是变续讲读好还是以顺续讲读好展开了讨论。
我说自己喜欢李老师的课,主要是因为李老师在讲课时尊重了课文叙事顺序,给听课者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使没有教过《给予树》一课的我,通过听课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等有了清晰准确的把握。
我想学生通过学习,也一定对《给予树》一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有了很多自己的思索和发现。
更主要的是因为我自己读书时,老师一直就是这么给我们分析课文的,而且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给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的。
我一直不是特别欣赏那种围绕一个问题而将课文进行跳跃式分析的做法,我觉得那其实是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做法。
比如,本来一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文章,在问题探究式的课堂上,硬是像蚕吃桑叶一样,东吃一口,西咬一下,看似有主线,目标明确,但其实却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更有点像逻辑推理,或警察探案。
宋老师则认为一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理解。
所以就要以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为把手,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地研读。
这种有重点的研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那种从第一自然段讲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崔老师也同意宋老师的观点,她也认为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研读,而不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串讲,追问。
不过崔老师认为核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
她觉得问题设计得要恰到好处,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反之,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她举了自己讲的市级公开课《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在试讲时,她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伯瑙德夫人家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的?二是在当时那种紧急的情况下伯瑙德的家人都是如何做的?感觉这两个问题答案非常明确,但是上课时学生的回答却非常凌乱,找情况紧急时,说出了家人是如何做的,在交流家人如何做时,又说出了情况是如何地紧急。
课讲得非常不顺畅。
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她重新调整了教案,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核心问题:“当德军点燃蜡烛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感悟到了当时的情形越来越危急,加上崔
老师的板画设计,生动形象,曲折传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听了宋老师和崔老师的话,我又回想起王主任经常说的,课堂上我们不要做推土机,要做挖掘机的话,我想我们不能仅仅地做挖掘机,为了挖一个问题,而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妥当的。
当然也不能只做推土机,机械地把课文分析完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取一个两全之策,要在尊重原文写作线索的基础上,来提出能够统领全文的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要有目的进行情境的创设,做到既不破坏原文的整体性,又能在关键处打下桩子,深入挖掘,训练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