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学案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 - 理解苏轼的《西塞山怀古》的背景和含义 - 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 学会欣赏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 教学内容苏轼的《西塞山怀古》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引出本次课的课文《西塞山怀古》。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老师先朗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跟读一遍,注意韵律和语调。
步骤三:讲解课文(20分钟)1.解析篇章结构:开头“大江东去”,结尾“海日生残夜”,中间是对西塞山历史的叙述和描绘。
2.讲解作者和背景: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西塞山是他流放时所经过的地方。
3.阅读感悟: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西塞山怀古》的含义,体会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
步骤四:课堂互动(20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唐诗宋词的特点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现场模拟说唱,体验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意境。
步骤五:课后作业(5分钟)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P120的练习题。
2.能手写并背诵唐诗宋词《登鹳雀楼》。
4.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方法2.探究式教学方法3.讲解式教学方法4.互动式教学方法5. 教学评价1.每节课后进行学生表现评价,包括朗读表现、讨论表现、模拟表述表现。
2.共计大作业-写一篇感悟文章,关于本次课所学到的唐宋文化和思想。
6. 教学资源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2.音频素材或诗词朗读器3.电子白板和投影仪7. 结束语唐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唐宋文化的了解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期待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西塞山怀古 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教案标题:《西塞山怀古》教案教案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刘禹锡以及其作品《西塞山怀古》的背景与意义。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怀古之情。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西塞山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刘禹锡和《西塞山怀古》,了解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初步了解程度。
阅读理解:3.指导学生阅读《西塞山怀古》诗歌,并解读其中的意思。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4.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选取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总结。
诗歌创作:5.给予学生一些启示,要求他们以《西塞山怀古》为题,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模仿刘禹锡的风格,也可以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6.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后,进行互评,分享各自的创作灵感和方式。
扩展活动:7.邀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读或演唱,展示给全班同学。
8.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类似于西塞山的地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怀古的情感。
评估:9.通过讨论和诗歌创作的互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可以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创作形式的运用能力。
拓展链接:1.学生在了解《西塞山怀古》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生平经历。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怀古题材的诗歌,进行阅读、鉴赏和创作。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难易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展示创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西塞山怀古》。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明白兴衰成败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读诗题“西塞山怀古”的含义。
2. 诗词翻译:翻译诗句,解释生僻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3. 诗词解析: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诗词品鉴:欣赏诗句的优美,体会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5. 诗词拓展:介绍西塞山的历史典故,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3)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白居易和诗题“西塞山怀古”的含义。
2.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理解:解释生僻词语,翻译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4. 品鉴赏析: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欣赏诗句的优美。
5. 拓展延伸:介绍西塞山的历史典故,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塞山怀古》的背景和作者。
2.能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江南山水的向往,并与课文《西塞山怀古》进行联系。
Step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1:课文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问题2:课文通过比较古今对东南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Step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描写手法?问题2:你觉得课文描写的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Step 4 全班讨论(10分钟)组员将回答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共同讨论。
Step 5 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对难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 小结(5分钟)总结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Step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或心中理想的地方的文章,讲述它的风景和特色。
五、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 作者:陈子昂- 描写东南风光的对比- 古代的风景如何变化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课文《西塞山怀古》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但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西塞山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赏析;3. 诗歌情感态度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西塞山怀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和翻译;(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西塞山怀古》;2. 分析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体会文章。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牧以及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表现手法。
3. 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和朗读技巧。
3. 从诗歌中深入挖掘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西塞山怀古》全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牧及其作品《西塞山怀古》。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分析诗歌,揭示诗歌的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解释、结构分析、情感体验等方面。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写一篇关于《西塞山怀古》的读后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与其他描写历史人物的诗歌进行对比,如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的讽刺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怀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仿写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寓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西塞山怀古》。
2. 写一篇关于《西塞山怀古》的读后感,可以从诗歌的意境、情感、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3. 进行诗歌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朗诵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默写、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生僻词汇和典故的掌握情况。
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默写、读后感写作等。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育目标1. 了解西塞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诗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 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阅读;3. 学习并模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引入文章的话题。
带领学生联想西塞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了解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0分钟)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古迹。
通过图片、影像和网络等多种形式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诗意和美感,激发他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体验。
3.阅读《将进酒》和《春望》(30分钟)通过朗读、赏析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将进酒》和《春望》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分析诗歌的韵律、情感表达和美学意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学习诗歌技巧(30分钟)通过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教授学生熟练掌握古诗文的构成要素、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技能。
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
5.合作创作(30分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创作一首与西塞山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总结反思(10分钟)通过小结和反思,让学生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四、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2. 多种方式展示和体验西塞山的历史风貌和名胜古迹;3. 通过文学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难点1. 教授学生李白和杜甫的古诗词技巧和语言运用;2.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的体会。
3. 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片断进行深入解析。
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西塞山怀古》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挖掘深层含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李白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塞山怀古》的内涵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西塞山的历史和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和自主朗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讲解诗的题目“西塞山怀古”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解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播放与诗相关的音乐或图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的意境。
(2)推荐其他有关西塞山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唐白居易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西塞山怀古》。
2. 写一篇关于《西塞山怀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塞山的图片和古诗词朗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 对比教学:将《西塞山怀古》与其他古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背诵、默写和读后感写作,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
2. 诗句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长江天险的古诗,为新课《西塞山怀古》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西塞山怀古》,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随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诗文翻译:讲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知识拓展:介绍诗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结构和韵律特点,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塞山怀古》。
3. 搜集有关长江天险的其他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历史事件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背景。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西塞山怀古》与其它描写长江天险的诗作的异同。
4.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西塞山怀古的优秀教案
西塞山怀古的优秀教案西塞山怀古的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塞山怀古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西塞山怀古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这首诗歌其实选得不算好,除了艺术上平常外,也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风格。
专题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刘禹锡生平与诗风,进一步了解怀古诗歌。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诗人还有一个叫刘禹锡,对他,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读过他的《陋室铭》。
现在我们齐背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塞山怀古》的诗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联系。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西塞山风光简介诗人:白居易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西塞山的历史故事?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字词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4. 分组讨论讨论诗人为何怀古,西塞山的历史事件对诗人的影响。
5.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怀古诗歌的理解,如何鉴赏怀古诗歌。
6.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总结《西塞山怀古》的要点,绘制西塞山历史事件时间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诗歌要点掌握的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他们能否有效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还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八、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可能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或者是对作业和评估方式的调整,以确保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教学设计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篇,了解其写作背景和题材内容。
2. 通过学习该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的全文和翻译,以及相关图片资料。
2.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西塞山怀古》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主题。
Step 2 预习导入(约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有何了解,是否听过或读过。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Step 3 课文学习(约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开始阅读《西塞山怀古》的全文,并分段进行解读。
教师可借助课件投影《西塞山怀古》的诗句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Step 4 诗词分析(约20分钟)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西塞山怀古》这首诗:1. 诗歌背景:提问学生诗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刘禹锡会写这首诗?2. 诗歌主题:探讨《西塞山怀古》的主题是什么,有何表达方式?3. 诗歌描绘:通过诗句中的描写,学生可以讨论诗中描绘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Step 5 遣散思维(约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刘禹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义,以及这些情感和意义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Step 6 小结(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对课文的疑惑。
Step 7 课后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评论《西塞山怀古》的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书籍,深入了解刘禹锡及他的时代背景,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西塞山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西塞山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西塞山怀古》全文;3. 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怀古”,思考诗人所怀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如晋代羊祜典故;(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怀古之情;(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西塞山怀古》;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的情况;2. 学生对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4. 学生课后感悟的质量。
八、拓展延伸1. 介绍其他描写西塞山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刘禹锡的诗歌创作;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西塞山教案
西塞山教案这是西塞山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西塞山教案第1篇一.导入《西塞山怀古》: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三.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四.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赏析课文:1.怀古: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和诗歌的内容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鉴赏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
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
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
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
文宗初,入为主客、
礼部郎中。
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
其诗凝练委婉,韵味深醇。
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
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重点字词
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
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
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古喻今,诗人借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4、赏析
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⑶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五、课堂延伸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鉴赏参考:《石头城》,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
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著「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
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
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
答案:
1、“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
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