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 塞山怀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晚年自号庐山人,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2、背景简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3、题解: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二、正音注释
(1)王濬jùn (2)黯然àn 暗淡无光
(3)降幡Xiáng fān投降的旗帜(4)芦荻Lú dí(5)枕临靠
三、诗文对译: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千寻铁锁沉江底,→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世几回伤往事,→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今逢四海为家日,→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诗歌鉴赏【鉴赏首联】1、首联写的什么?写出了什么气势?
-----首联怀古,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2、首联中那两个字用得好?
-----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鉴赏颔联】1、颔联从哪些方面对晋吴之战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②、从色彩: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④、手法:对比的手法。
2、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鉴赏颈联】1、颈联中的首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上承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下启抒发感慨,提醒当朝统治者牢记历史教训。
2、颈联中“伤往事”感伤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感伤的是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最后都终归灭亡的历史往事。
(2)表达了诗人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
3、“山形依旧枕寒流”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一个“寒”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
【鉴赏尾联】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前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后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这是对当朝统治者的提醒。
五、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六、拓展训练一: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答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
1、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
(3)《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拓展训练二: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