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浪淘沙》教案(精品)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本教案针对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浪淘沙》进行设计,旨在通过阅读理解、识字学习、课文背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提升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及内容要点。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与成语,能够使用其正确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3.能够模仿课文内容,写出与其类似的句子和段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够背诵并理解课文中的多个段落,培养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及内容要点,并能够背诵并理解多个段落。
•难点:让学生能够使用课文中的生词与成语正确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1.观看视频引入:老师播放《浪淘沙》的故事动画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后畅想课文大意。
(在课文未介绍前不宜解说过多)2.自我介绍及课文热身: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一件特别的事情,然后进行描述让学生猜测戏份,并以此过渡到课文《浪淘沙》的初步认识和热身。
2.课文学习(30分钟)1.阅读理解:老师朗读《浪淘沙》全文,分段解析课文内容(注意思考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要点。
2.生词与成语学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会碰到不少生词或成语,老师随时提醒并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真正有用的词语,能够使用并牢记常用成语。
3.课文模仿: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素材模仿、猜测和背诵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上下联、填空、造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巩固练习(20分钟)1.同桌讨论:学生自由搭档进行一组小组讨论,讨论八遍往返。
让同桌一起讨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课外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扩充更多与亲情和爱情有关的好故事,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课堂点评(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课堂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个性化的指导。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浪淘沙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浪淘沙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古文,并能理解其主题与情境;2.能够正确阅读和朗读《浪淘沙》这篇古文;3.能够理解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组织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和理解《浪淘沙》这篇古文的内容和主题;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义;3.学习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描述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2.学习生词和短语的应用;3.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段海浪拍岸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海浪的注意;2.引出本课的话题:自然景观。
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浪淘沙》,师生一起读两遍;2.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3.提问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和主旨;4.教师导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5.学生根据问题回答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情境;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得出结论;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25分钟)1.教师呈现一组图片,图片中展示了不同的自然景观;2.学生小组讨论,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观;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全班;4.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浪淘沙》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描述。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2.教师回顾并强化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浪淘沙》;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3.观察并记录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所观察到的景观。
以上是关于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浪淘沙》的教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景观,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描述。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诵读 《浪淘沙》教案
古诗诵读5 浪淘沙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2)浪淘:波浪淘洗.3、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二、读通读顺.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1、初读,理解词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2、再读,理解诗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2)——理解第三、四句.(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3、品读,深化理解.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三、想意境,熟读成诵.四、品用词,练语感.(一)品评“上”字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二)尝试推敲.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2018-2019年度新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第二课时一、共同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二、小结三、推荐阅读1.刘禹锡的《陋室铭》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扬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四、拓展训练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板书设计:浪淘沙刘禹锡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博大的生命力伟大的精神达到美好境界。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浪淘沙》精品教案
《浪淘沙》精品教案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里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境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2) 通过展示与《浪淘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浪淘沙》的意境。
2. 学习新课(1) 朗读《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浪淘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3) 分析《浪淘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讨《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巩固练习(1) 请学生仿照《浪淘沙》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
(2) 请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中的意象,如“流水”、“飞花”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4. 总结归纳(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总结《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浪淘沙》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学习生字词,巩固并拓展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河的伟大和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浪淘沙》。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浪淘沙》的全文。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黄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古典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浪淘沙》。
(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黄河。
(2)简介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浪淘沙》,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预习时搜集的关于黄河的资料,增进对黄河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诗人是如何赞美黄河的?4. 朗读与鉴赏(1)学生齐读课文《浪淘沙》,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抢答解释生字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浪淘沙》。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对黄河的感悟。
3. 搜集其他描写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浪淘沙》、短文写作和对描写黄河诗词的搜集交流。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词和词组,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浪淘沙》全诗。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自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浪花等景物的感受和体验。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浪淘沙》,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分段落进行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生词和词组的学习:(1)引导学生自学生词和词组,通过查字典或询问同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2)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共同总结和分享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3)通过造句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巩固生词和词组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
2. 生词和词组掌握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提问或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词和词组的掌握情况。
3. 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问或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生词和词组等信息。
2. 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字典或词典: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词组。
《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浪淘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024《浪淘沙》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浪淘沙》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浪淘沙》新教案一、活动内容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浪淘沙》,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黄河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感受诗人的豪迈情怀,同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浪淘沙》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3.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浪淘沙》,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分析意象: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鉴赏诗歌:讲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浪淘沙》的艺术魅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
2. 搜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
本节课通过学习《浪淘沙》,让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浪淘沙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浪淘沙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每个字、词、句的意思;3.能用准确的语调、语音、语速朗读全文;4.能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浪淘沙》中所描绘的豪情壮志,领会其教育意义;5.启发学生自己的情感,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浪淘沙》的与背景、内容和意义;2.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每个字、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下册2.录音机和磁带3.《浪淘沙》介绍及解析的资料4.反复朗读课文的确立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让学生看书名和课文名,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2.课文教学①预读课文并朗读②解析课文3.课文朗读训练①由整体到部分,由小组到个人朗读②音乐韵律儿童歌曲③录音模仿与朗读④加工与表演4.阅读《浪淘沙》的介绍及网上搜索阅读、听力和讨论2. 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和学生朗读2.人际交往和组内和个人朗读3.互相教学,互相学习4.自我学习和校正五、教学步骤步骤1:课前导入1.教师介绍课文,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2.让学生观察标题和补充标题步骤2:课文教学1.预读课文并自我评估2.解析课文a) 听录音,跟读部分b) 解释生词和生语c) 解释句子、段落d) 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3.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步骤3:课文朗读训练1.整体、组内、个人朗读2.发现问题,纠正错误3.理解文章节奏、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4.录音模仿和朗读5.加工与表演步骤4:阅读《浪淘沙》的介绍及网上搜索阅读、听力和讨论1.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换意见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六、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练习和个人反思2.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3.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才华和发掘。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浪淘沙》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浪淘沙》公开课优
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中国古诗文很感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题画兰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
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1、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
教师范读。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浪淘沙》。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黄河,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句?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与黄河有关的古诗——《浪淘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浪淘沙》,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源远流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理解“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诗人为什么想要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朗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二首《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理解“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八月的钱塘江潮声如雷,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岸边的山又退了回去)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壮观。
理解“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潮头退去后是怎样的景象?(很快就退入江海,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潮起潮落的变化。
3、学习第三首《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文)理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这两句诗的意思。
浪淘沙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浪淘沙》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浪淘沙·北戴河》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写海滨风光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浪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北戴河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浪淘沙·北戴河》,思考诗歌大意。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纠正。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浪淘沙·北戴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浪淘沙·北戴河》的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浪淘沙·北戴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浪淘沙》教案篇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浪淘沙》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理解《浪淘沙》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浪淘沙》的词牌和词律。
2.2 课文解析分析《浪淘沙》的意象和意境,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课文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浪淘沙》的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浪淘沙》。
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3.4 写作与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独特的视角。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能力。
4.2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填写词谱、写一篇关于《浪淘沙》的短文。
通过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对《浪淘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浪淘沙》的原文和注释版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提供相关的诗词或文章,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5.2 图片与多媒体使用相关的图片、图表或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浪淘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直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