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浪淘沙》篇1教学目标: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直冲云霄《浪淘沙》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17 古诗三首 《浪淘沙》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等奖窦桂梅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等奖窦桂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向我们展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那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又要表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的一首,来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齐读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我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三、学习古诗1、检查预习情况(1)、会读这首诗。
(3)、谁来介绍诗人?2、自主学习(1)、给诗划分节奏,并按节奏来读出诗的韵味。
(要求:达到上口、入耳)(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3、合作学习(1)、我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2)、我能够体会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汇报(1)、同学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质疑(2)、指导朗读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重点读)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3)、教师进行引导挖掘师: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
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什么?师:我们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四、拓展延伸师:我想诗人的这种豪迈的气概,奋发的精神一定能在你的心中激起涟漪。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5.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深入分析,教师表示肯定。同时,教师也指出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和意象方面存在的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强调了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中的《浪淘沙》:学生可以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浪淘沙》,对比不同版本的内容和注释,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刘禹锡诗选》:学生可以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乌衣巷》、《秋词》等,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黄河文化读本》:学生可以阅读关于黄河的文化读本,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意义,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在各小组代表的分享中,我发现大家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黄河的历史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让我们来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看看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环节:全班交流与讨论(15分钟)
"现在,我们来进行全班交流与讨论。请大家针对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黄河的历史文化意义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解读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创意表达法: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浪淘沙》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浪淘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浪淘沙(其一)》。
•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初步了解古诗的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意象分析古诗。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哲理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其哲理内涵。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古诗朗诵音频五、第一课时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回顾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播放海浪拍打沙滩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海浪壮阔的景象,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引出课题:《浪淘沙(其一)》,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和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新词,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解释生字新词。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古诗的“起承转合”部分,明确古诗的结构层次。
•分段教学:•起(前两句):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为全诗定下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汹涌、滚滚东去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承(第三、四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
•提问学生: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黄河的雄伟?为什么?•转(第五、六句):转折部分,由写景转向抒情,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其一)》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词语的拼音、发音及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能力。
4.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1.教材:《浪淘沙(其一)》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课件:包括课文的拼音、发音和中文注释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思考。
例如,提问:“你们知道《浪淘沙(其一)》这篇文章是什么内容吗?它有哪些特点?”2.讲解课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的拼音、发音和中文注释。
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的内容,并重点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文化背景。
3.逐段分析讨论将课文分段,逐段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阅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结构。
帮助学生总结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展开讨论。
可以使用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请学生描述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等等。
4.学习拼音发音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梳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拼音发音。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重点讲解难读的音节和普通话中比较容易混淆的音节。
鼓励学生多次模仿和朗读。
5.角色扮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情节,由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选择角色并自由发挥,借此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6.听力训练借助音频资料进行听力训练。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取课文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可以逐渐增加课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7.总结复习通过问题和小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复习。
可以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并做出解释。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四、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既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表达。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录制一段朗读课文的音频等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浪淘沙教学设计(共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语文《浪淘沙》教学反思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表达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外表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无视。
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
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觉得姚校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想把诗歌教学好,老师自己必须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在东小的网站里,也看到了一篇关于马兴兰老师诗歌教学取得佳绩的报道,评课的专家也给予了马老师和这堂课高度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上出的一堂富有诗歌美,文学美的课。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浪淘沙》教案篇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浪淘沙》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六年级上册语文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Puxuewang.com〉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浪淘沙刘禹锡课程设计
浪淘沙刘禹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掌握其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2. 学生能识别并解释《浪淘沙》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 学生能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并将其与《浪淘沙》进行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浪淘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如何评价文学作品。
2. 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短的诗歌或散文,展现个人情感。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浪淘沙》,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 学生从刘禹锡的诗中体会边塞将士的豪迈情怀,培养勇敢、坚定的品格。
3. 学生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浪淘沙》的文本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强化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浪淘沙》文学作品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及其创作特点。
- 作者生平简介- 唐代边塞诗风概述2. 课文诵读:全班同学共同朗读《浪淘沙》,体会诗歌韵律美。
- 诗词朗读技巧指导- 韵律、节奏感知训练3. 课文解析:- 诗句理解:逐句讲解诗句含义,分析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 结构分析:探讨诗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浪淘沙》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思想内容探讨:家国情怀、豪迈精神等。
- 艺术特色分析:边塞诗的典型特点、刘禹锡的个人风格等。
5. 课后作业:- 背诵《浪淘沙》- 运用修辞手法创作短文,表达个人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诗词诵读、解析、讨论、作业等方面,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浪淘沙》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系统科学,与教材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浪淘沙》一、教学背景分析:《浪淘沙》是一首广东民歌,歌曲明快动听,旋律欢快,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这首歌曲既是广东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广东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浪淘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会唱《浪淘沙》歌曲,并能够分声部合唱;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放一段《浪淘沙》的录音,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浪淘沙》这首歌有什么了解吗?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怎么样?它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3.播放一段关于《浪淘沙》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学唱歌曲(20分钟)1.教师逐句教唱歌曲的歌词,学生跟读;2.加入手势动作,让学生跟着节奏做动作;3.教师分声部教唱,学生进行分声部合唱练习。
第三步:合唱表演(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的歌词来合唱,并加入一些舞蹈动作;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练,指导学生进行合唱和动作的整体协调;3.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唱表演,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四步:展示和分享(20分钟)1.请学生选取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段,进行展示;2.展示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学生能够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生能够熟练唱《浪淘沙》歌曲,并能够分声部合唱;3.学生能够参与合唱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九首》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体验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吟诵、创作等活动,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浪淘沙九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课堂练习
1.诗词填空:设计一些与《浪淘沙九首》相关的诗词填空题,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诗句仿写:鼓励学生借鉴《浪淘沙九首》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黄河或其他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词。
3.诗词鉴赏:提供一些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浪淘沙九首》中富含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鉴赏技巧: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朗读与吟诵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和吟诵方法,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2.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浪淘沙九首》作为一首具有较深寓意的古典诗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诗词之美;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2.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歌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2) 通过展示与《浪淘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浪淘沙》的意境。
2. 学习新课(1) 朗读《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浪淘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3) 分析《浪淘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讨《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巩固练习(1) 请学生仿照《浪淘沙》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
(2) 请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中的意象,如“流水”、“飞花”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4. 总结归纳(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总结《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浪淘沙》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浪淘沙教案7篇
浪淘沙教案7篇教师在写一份教案时,自身的能力一定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教案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书面文体,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浪淘沙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浪淘沙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浪淘沙教案
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划指导高一学生心理特点从初中过渡到高中,高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一方面,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
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高二学生心理特点高二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如果处理不好学习、生活等关系,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高二时,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
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1.“恋爱”现象剧增。
2.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高二学生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三学生心理特点高三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面对高考和平时的学业压力,心理和智力会出现不对称发展。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
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
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重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难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颂她的诗篇,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黄河。
2.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板书:浪淘沙(其一))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qū”;“簸”意思是颠簸,用作动词读“bǒ”。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涯。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涯”是左右结构。
“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
4.解读诗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诗题后,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借助注释,了解“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
5.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刘禹锡,老师再进行明确: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
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
3.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河流叫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作品《浪淘沙》的特色。
讲述《浪淘沙》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
4.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牛郎、织女等。
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写作手法分析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分析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并学习了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
2、你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一方法吗?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它的题目是《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初介诗人
1、谁收集到了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把它改创为诗题,后又用为词牌。
*刘禹锡写的《浪淘沙》有九首,本诗是第一首。
2、谁能来介绍诗人?简单地说说。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他性格豪迈,他的很多诗也写得很有豪气,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他诗歌的豪气豪情体现在哪。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互读,看看同桌读的是否正确。
4、齐读。
四、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1、学好一首诗,从弄懂它的意思开始。
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可能解决哪个字、词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可提出让大家帮忙。
3、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家有了新的感觉,带着你的新理解,放声自由读吧。
(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现在,请大家看着这前两句诗,请大家好好读,仔细读,用心读,读着读着,你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诗中的哪个字或词一下子跳在了你的眼前?
2、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头脑当中的这幅景象?
(雄伟、壮丽)
3、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
(指导朗读)
(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如果是你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诗人,
他站在黄河边,面对着这风流滔滔、奔腾万里的黄河,他想到的是什么?把他的想象找出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作者的想象吗?试试看。
练习说话:他想……
转换角色:我想……
师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3、补充资料
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关于“直上银河”,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风城廓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还送了他一机,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张骞后来返还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样,也用一个词来说说。
(美好、浪漫、诗意、夸张、奇丽、豪迈)
5、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呢?
前:高昂、气势
后:宁静、轻缓
6、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7、分析想象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上引到了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8、朗读。
让我们跟着诗人徜徉吧。
五、联系背景,品悟诗情
1、诗学到这里,你是否有什么疑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思想感情?)
2、引导释疑
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
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3、介绍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连州刺史,
加贬朗州司马,后虽回京,不久又被贬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被贬生活长达二十余年。
本诗大概作于821—824年间,正是刘禹锡被贬时期。
4、被贬是什么意思知道吗?一般情况下被贬后心情会如何?但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被贬后的伤心失意吗?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5、出示拓展
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老师搜集了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的另一些诗,你们读读看,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诗句,讲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
古来悲秋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感到寂寥、死气沉沉,但诗人并不赞同,偏说秋天比那个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他指引人们看到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这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对理想的憧憬,对未来的追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之八》
这是对理想的执着,对奋斗的坚持。
它们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6、我们这首诗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感,现在你能说说,这样的情感最能从诗中的哪个词体现出来?
7、是的,虽然被贬,但刘禹锡没有自甘沦落,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生活,诗人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吻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体现的正是他内心的豁达与豪迈,奋发与进取。
8、带着理解,带着想象,带着情感,我们一起读诗。
六、作业
1、这堂课,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作业?
配乐朗诵、画情境图、改写成散文、抄写背诵默写积累、查找有关黄河或刘禹锡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