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第11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
汉娜·阿伦特
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
查尔斯•泰 勒 (Charles Taylor)
• 公共领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权力领域与 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是公众参与公共事
务、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和批判,并对国家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公共空间。
• 中国网民具有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这就是,互联网是中国网民的一种重要生活 方式。中国网民更乐意在网上就公共事务发 表意见、交流看法。
• 2003年是网络舆论年、2007年是网络民意
年、2008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网络问政元 年)、2010年是微博发展年。
• 坏消息综合征
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 是网络舆论热潮的 重要的推动因素。
二、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伪公共领域大量涌现 公共领域的私密化和私人领域的公共化。 过多的私性话语充斥话语空间 话语表达的娱乐化,个人化,非理性
微博女王
网络暴力
2、集体无意识的匿名狂欢
网络匿名性可能导致人们在社会规范和道 德约束薄弱的网络交往中表现出非理性:颠覆 精英化、颠覆传统价值、强调无聊和颓废的反 智倾向、言论和辩论的草率和粗疏、讨论内容 的空洞,网络上的公开讨论完全可能变成非理 性的情感宣泄,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可能成为 一场“网络暴民”的匿名狂欢。
• 公共领域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
格和批判精神,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公共利 益问题展开讨论。
(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
(3)能够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在公共领域 中,公众能够就公共事务自由讨论、充分交 流,并在理性批判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公 共舆论,从而影响公共事务的处理和解决。
《网络社会学》课件PPT-互联网与民主
题上的平等。
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 中心的分散式的结构,任何人都能发布信 息,极难控制,在某处被禁止的消息,可 轻易地从别处进入网络。
政客凭借对信息的垄断进行“黑箱操作” 已越来越困难了。政务公开化已是大势所 趋。
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络居民 的自由、民主、开放。
2.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这种特性可 以克服金字塔结构的一元信息中心的集中 控制,并支撑多元的决策中心。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权力的分散化表现在许 多方面,许多国家正在发生中央政府向地 方政府分权,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分权, 企业高层向低层分权,公民参与国家和社 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
(三) 互联网将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 治公开的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块跨越国界 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这里是言论 自由的王国。
互联网的平等性: 1互联网改变了工业社会的金字塔式的社会
结构,平民与政府官员更易沟通。 2所有的人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 3网络中的各个环节属于平级,或根本无等
就社会结果而言,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 间并对二者进行调停的领域;就目的而言,它是 借此形成公共舆论,把社会声音传达给国家,从 观念上将政治权威转变为理性权威。
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由自由对话组成的 、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意义 空间。
广义上说,公共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民能够自主对事物公开 陈述和讨论的空间平台。(平等、开放、包容)
(一)互联网使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 直接民主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代议制民主: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 权力的民主形式。
网络社会学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大纲
❖第七单元 网络社会问题 ❖ 【主题:网络问题】——诸如青少年网瘾、网络
群体性事件、色情、诈骗、盗窃等社会问题的特 征和手段的分析 ❖第八单元 网络社会学调研报告或者方案 ❖ 【主题:学期综合研究汇报】——根据网络社会 学理论和观点,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作为热 点和难点的某个典型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特征、 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基于网络技术途径的 解决方案。或者,个人网络创业计划方案和可行 性论证等。
2
教学目的
❖通过对信息传播原理与社会学网络理论和 研究方法的介绍,并通过网络操作技术的 实验,使学生学习到网络社会的基本知识 和操作技术,并能够应用社会学理论和方 法分析各种网络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现 代化社会管理的初级能力。
3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由型教学方法。教师讲授 网络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分专 题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网络技术搜集、分 析和整理各个专题的内容,并撰写研究报 告。
7
实验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 使用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技 能
❖【主题:我与互联网络】——对我的上网 经历的总结与反思
❖第二单元 网络安全与防范 ❖【主题:黑客现象分析与病毒等危害】 ❖第三单元 网络管理制度与法律 ❖【主题:网络的罪错与防范】——网络犯
罪与违法、以及越轨行为的表现和防范
8
实验课程大纲
《网络社会学》
SOCIOLOGY OF CYBERSPACE
会学新兴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通讯、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等 数码科技对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结构与 功能以及社会变化的影响,探索网络社 会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与新课题, 为现代化的社会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的 专业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程序。
《网络社会学》课件PPT-互联网与民主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权力的分散化表现在许 多方面,许多国家正在发生中央政府向地 方政府分权,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分权, 企业高层向低层分权,公民参与国家和社 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
(二) 网络发展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影 响政治、控制政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政客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来打击自己的 政敌,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空间美化和宣传 自己,甚至可以欺骗和愚弄民众,达到自 己的政治目的。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容易助长绝对自由主义 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
(四) 网络技术革命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 开辟了“电子民主”的新渠道
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 对话的电子桥梁,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 直接对话。
借助于互联网,民众可即时表达意见,增 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政府能更广泛地 了解公众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做到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五) 网络将推动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的变革 和创新,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1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 民主原则遇到挑战,少数派的权力凸显出 来,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 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
“多数派的统治加上少数派权力的融合”的全 新的民主机制: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无线电通 讯和投票方法随意选出一些典型的公众代表, 用传统方法选出的代表只投50 %的票,由随意 选出的代表,不论他们分散在什么地方,通过 电子通讯设备来投其余的50 %的票。
抗议日本活动(2005年)
起因:入常、教科书修改、小泉参拜靖国 神社
开始:网络签名反入常,截至3月28日18点 ,签名人数已突破1600万。持续到9月。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_话语民主的视角
瑟夫·毕塞特 ( Joseph M. Bessette ) 首先提出了协商 民主的概念, 此后, 协商民主理论获得了比较快的发 展。哈贝马斯 非 常 赞 同 乔 舒 亚 · 科 恩 ( Joshua Cohen) 对 “协商民主 ” : “协商民主 的理解。 后者认为 在这样一 的观念植根于一种民主交往的直观理想, , 种民主交往中 交往的条件体现于平等公民间的公 共辩论和推理。 在这样一种秩序中, 公民们共同致 力于通过公共推理来解决集体选择的问题, 并且只 要他们建立了自由公共协商的框架, 就可以把他们
瑡 瑏 ” 提下, 合理乃至公正的结果是可以取得的。 哈贝
: “话语理论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一种关 马斯认为 于交往过程的主体间性, 它一方面表现为议会中的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治公共领域交 商谈制度形式, ” 在哈贝马斯看来, 往系统中的商谈制度形式。 话
瑢 瑏
语民主是以公民的自由平等为前提条件, 以一定的 话语形式为主要媒介, 通过在公共领域的商讨和辩 论, 以扩大民主参与和提高政治权力系统的合法性 为目标的一种民主形式。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在场的 话语民主理论对当代民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 视的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美国学者查尔斯·福克斯 ( Charles J. Fox) 和休 · 米勒 ( Hugh T. Miller ) 在对公 继承并发展了哈贝 共行政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 : “在公共行政领 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 他们认为 域, 传统理论的两种替代模式正竞相取代之: ( 1 ) 宪
瑩 瑏 ” 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 不难发现, 话语民
谈、 理性沟通和公共舆论基础上的话语交往权力, 公 众通过这种方式参与政治过程, 影响公共事务的决 策和实施过程。 第二, 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互动性为网络 公共舆论的产生创造条件, 使话语民主的影响力得 到提升。只有批判的主体活动, 才能形成具有批判 性的议题; 只有批判性的议题, 才能使公共领域的活 动更有价值和意义。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批判 性的场域。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公共空间聚集了大 量的网络行为者, 他们敢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意见, 这就为提高公众的批判精神创造了很 好的条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实际上是现实世界 中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观点在网络世界的反 会对现实世界中的公共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这 映, 样, 一方面, 公共权力系统要通过公众的理性批判和 公开辩论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 公众通 过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对公共权力系统进行监督与批 判。 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也是其他传统媒介无法比拟 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网络信息或网络活动的参 的, 与者和贡献者。 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 由于缺 乏足够的反馈空间, 即便存在互动, 也是非常弱而且 使用者往往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而互联网 少的, 观点和意见自由流通 则构建了一个能够保障信息、 交往过程的实质性话语权掌握在公众手中, 的平台, 其互动性获得极大的增强。网络媒体颠覆了传统媒 体中传播者与受众的严格界线, 网络传播中二者可 受众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传 以意义互换, 播者也可以成为受众。 这样, 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 性和互动性明显提升了话语民主的影响力 。 第三, 网络公共领域一定程度上是连接公共部 使话语民主能 门与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的渠道, 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公共部门的决策及其施行, 从而 使话语民主获得制度化的形式和力量 。哈贝马斯认 : “在公共领域中, 为 所表达的意见被按照议题和肯 定 / 否定的观点而进行分拣; 信息和理由被加工为成 ‘成束的’ 为焦点的观点。使这种 意见成为公共意见 ‘携带’ 或舆论的, 是它的形成方式, 以及它所 的广泛
网络社会学
有一种网络集体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网络行动,这种网络行动往往策划 于密室,呼唤于亲朋,一些亲信、骨干成员往往用不同的“马甲”发贴、 跟贴,以便虚张声势,制造假象。组织者有一定的奖励机制,非得要达到 他们的既定目的不可。在这里,网络集体行为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一种 政治行为。在网络表达基础上形成的网络集体行为,从实质上说是一 种网络大众舆论。 网络大众舆论和一般大众舆论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意见表达或 情绪的反映,只不过这种表达或反映比较集中,形成一种网络舆论风潮 罢了。网络舆论风潮的根源在社会,它起于青萍之末,形成于大街小巷, 狂奔于PC接口,盛怒于BBS,具有判断性、情感性、盲目性、非理 性、政治性、匿名性和攻击性等等特点。 像在一般集体行为中个人自我意识因群众环境和非个人化条件而受 到削弱,容易产生侵犯行为一样,网络集体行为也因网络的匿名性和非 个人化,同样容易产生网络侵犯行为,在网络集体行为中的侵犯主要表 现为言语攻击,严重的会造成对他人系统的破坏。像在日常社会中经 常发生的集体行为一样,网络集体行为也有其社会功能:第一,透过网络 大众舆论,了解国情民意和社会热点;第二,透过网络集体行为,澄清社 会价值和社会规范;第三,透过网络集体行为,发现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第四,透过网络大众舆论,宣泄社会不满和缓和社会矛盾;第五,透过网 络集体行为,发现改革方向和变迁目标;第六,透过网络集体行为,表达 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关切。
网络集体行为是指在某一时间内,网民自发或有组织 地聚集在某一个网络公共场域,用多个“马甲”争先 恐后地发帖子,进行网络表达的行为。网络集体行为 一般围绕着网民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具有自 发性、感染性、情绪化和暂时性的特点。虽然网络 表达是个人在人—机对话中产生的,但是一旦它的内 容进入到网络公共场域,它就变成了人—人对话,会对 他人产生影响或对别人造成名誉伤害。因此,网络表 达归根结底依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必须遵守一般表 达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网络公共领域
浅析网络公共领域摘要:自哈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公共领域成为当今传播界重要的讨论议题。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
随着互联网时代时代的来临,公共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网络公共领域。
它不仅满足作为公共领域的一般要求,而且在主体、场域和对话机制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征。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先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
20世纪60年代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马斯在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果转型》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哈马斯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结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机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利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利机关展开讨论。
”哈马斯上述定义支出了公共领域必备的三个要素:公众、公共空间、公共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载体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凭借其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信息的丰富性、服务的多样性的特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传播工具大演变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它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传媒自上而下的控制状态,任何人都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进行交互式的讨论,展开多对多的传播。
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决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状态——网络社会的来临,也直接导致了网络公共领域的产生。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产生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94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作为新的媒介极大地影响了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
网络,特别是公共讨论区(BBS)的即时、交互和迅即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在近年来的中国公共事件中日益扮演了核心的作用,成为了“公共舆论的发动机和公共讨论的平台。
网络社会学复习资料
网络社会学复习资料1.网络社会有几大特征?这些特征对现实、对网络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答:(1)跨时空的互动性。
网络化所形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将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
上网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找到网上的任何事物或任何人。
网络上的交流既可是同步互动的也可是异步互动的。
声讯交流的电话也是双向的,但其”信道”是独占的或单一的,而网络上的人际交流是多信道的。
这种互动性大大地改进了人类相互交换思想、言论的沟通方式。
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互动交流信息,这种交流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
从社会发展来看,网络社会提供的高频率互动在整体上增加了整个人类互动的频率和总量,这种增加无疑推动了社会发展加速度和多元化。
(2)去中心化方式(扁平化结构)。
网络使人们有可能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重塑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能够完全平等地享有信息与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差别而平等地获得信息,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等的差别而平等地交往。
因此,这种模式超越了传统的权力压制,超越了因权力分配而导致的信息、地位差距,从而有可能使人们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重塑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能够完全平等地享有信息与权力,并由此导致一种新型、高效和有高应变能力的组织产生。
网络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个人从由中心到边缘的组织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网络中素未谋面的网民,可以仅仅因为兴趣相投而形成朋友、情侣等。
(3)信息共享。
提供信息与提供检索方式同样重要。
互联网社会有许多功能特点,交流和处理信息是其最基本特征。
互联网是一个媒体、全方位的高技术交互信息系统。
从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功能来看,获取信息(查切、浏览、下载)、展示信息、交互信息是国际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
(4)沟通过滤(匿名性)。
A.零”旁观者效应”。
现实沟通中影响双方真诚程度的因素,在网络的沟通中淡化了。
在情境因素方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旁观者效应”(bystan、er effect),旁观者效应指的是说:当事情发生的当时,个人知觉到”他人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其是否采取行动。
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
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得以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的利益问题时,公民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的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按照这种定义,网络公共领域是指网民将网络的论坛、博客、播客等空间形式作为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讨论发生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众话题,进而形成公共意见,对社会进行监督,从而促进社会的朝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当然,网络作为表达意义的平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媒体一起共同的促进社会或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这是媒体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公共领域在反应民生、公共议程建构、舆论监督等诸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网络媒体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呢?答案是:能。
网络媒体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网络媒体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公共领域话语沟通情景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国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业媒介构成的理想媒介生态结构做支撑。
在理想的媒介生态结构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机构,主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并作为公众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资源消耗的补偿主要来源于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建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务宗旨的实现。
但是,由于商业力量和政治权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个事实缺位的问题。
因为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的批量化生产与单向性流动,对于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和批判性舆论的形成极为不利,公众群体所拥有的独立人格和对社会普遍利益的关注也失去了沟通的纽带。
但是,网络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普遍参与、信息共享、公开透明、即时互动的特性,这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实现打造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网络社会学》-可能的网络社会
Cybersociology
郭玉锦 王欢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课程安排
* 学时:32
*授课目的:清楚网络社会学研究什么,了解网络社会结构,掌握重要 的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熟知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并能结合所 学的理论知识说明和解释网络社会一般现象。
*授课方式:教师主讲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每次授课留出一定时间 让学生自由提出有关授课内容的问题。每次课程中均推荐参考书目。
*教学效果检查:按课程内在逻辑单元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课程 可安排2次。课外作业是每个学生写2篇网络社会学学术短文。
*课程实习:组织学生上网4个学时
*最后考试形式:开卷
目录
本课程讲授网络社会构成、运作和存在的问题等 知识。共十五章:
绪论
一、网络社会 二、网民 三、网上身份 四、网上社会行为 五、网上人与人的关系 六、网上社会群体 七、网上社会组织
复习思考题
1.社会的可能? 2.试述网络社会的实质。 3.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的社会张力?
推荐阅读:
1. (德)西梅尔,《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波斯特,信息方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所以说,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共享; 不同点: 信息是流动; 网络是链接; 社会是互动。 信息总是趋向着要流动,网络总是趋向着要链接,社会总是趋向着要互 动,这三大驱力共同指向共享,使得三方联系紧密,并相互交融,彼此 促动,共同建构网络社会。
网络的社会张力
社会性是互动信息传递的个体间性,这个互动信息在 单位时间内是一个单位的信息量,那么互动双方的社会性 是一个单位的社会性强度;如果互动信息在单位时间内是 两个或更多单位的信息量,于是,互动双方的社会性强度 加大,那么社会性增大。这种社会性增大的典型标志有:
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服务
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服务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特点,探究群体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世界,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平台,成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领域。
本文将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探讨如何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一、社交网络与公共服务社交网络是一个由个人、社区和组织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交流、交友、传播信息、分享资源等方便的功能,还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和资源,在公共服务方面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相关政策、活动和项目,同时也更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让相关部门更及时地反馈和解决问题,推动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创新。
例如,某城市政府为了解决市民的交通问题,设计了一项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但是由于配备不足、地点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市民很难享受到服务。
通过社交网络,市民集结起来,建立了一些自行车站点直通服务的微信群和小程序,解决了市民有些地方不方便的问题,提高了自行车共享的利用率,也提升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二、社会网络分析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要让社交网络对公共服务有更有效果的帮助,就需要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就是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组织和群体的特征和作用,分析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效果评价,从而为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决策依据。
1.社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分析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一些人群体、组织和个人通常具有更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和决策权力。
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关键人物,他们可以在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公共服务的执行效果和效率。
例如,社交网络中有些号召力强的主播、明星、专家等人物,他们具有聚集和影响大众观点的能力,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文档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于1961年发表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一个经典概念,198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原书的英译本,随即在英语世界引起了一场“公共领域”热潮,开始对“公共领域”概念和对与之相关的公共舆论与传媒角色问题的广泛讨论。
公共领域的特征“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它为市民不受国家干涉,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的建立实际上为公众构筑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
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特征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领域”概念本质上强调的是对话性。
公共领域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公共话语空间。
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参与者通过沟通、商谈达成共识。
为了构建这种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哈贝马斯构想了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环境,被称之为“理想的话语环境”。
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理想的话语环境”理论,可以概括出公共领域的以下特征:1.开放性。
公共领域原则上应该是向所有人开放的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目的是使“不同等级的个人相互之间实现平等的交往”,无论任何阶级、地位的人都能够广泛地参与讨论,并且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和听到在公共领域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因而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
2.多样性。
阿伦特指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这在本质上意味着一个物质世界处于共同拥有它的人群之中,就像一张桌子放在那些坐在它周围的人群之中一样。
这一世界就像一件中间物品一样,在把人类联系起来的同时,又将其分割开来。
”“作为一个共有的世界,公共领域可以说把我们聚在一起,又防止我们彼此竞争”。
也就是说要通过话语的多元性交流达成共识。
3.平等对话性。
人与人交往中的对话是公共领域的基础。
正是通过这种平等的对话商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平等的对话中排斥专制和特权。
网络社会学
《网络社会学》讲课提纲⏹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属于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社会学专业的10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从个体、互动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透视网络社会运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图据此阐明网络社会原理、构架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社会特质、网络中的社会行动与互动、网络中的社会组织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和分析概念,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网络现象。
⏹教学学时与考核:共安排76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答疑辅导4学时,课外自学48学时;考核方式为开卷。
⏹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郭玉锦、王欢编著:《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参考书目:[1]罗昕编著:《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黄少华著:《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方法1.加强双基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自主创新能力;2.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练结合,开展课外讨论等;3.基于“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和讲解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专题与内容:第一讲:网络社会基础知识概述教学目的及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掌握网络社会、网民、网上身份等网络社会学相关基础知识。
一、网络社会(一)网络社会的概念1.互联网概说(1)什么是互联网(2)互联网的信息处理功能(3)网络常使用的基本功能2.网络社会的含义3.网络社会的特征(二)网络社会“空间”构成1.网络社会存在2.网络社会构成(三)网络社会性软件1.什么是社会性软件2.社会性软件的特质:互动性、关系性、自组织性、人性化3.社会性软件类型4.社会性软件的社会性5.社会性软件与网络社会发展二、网民(一)网民概说1.网民的含义2.网民初始形成3.网民数量的发展(二)网民的分类1.按质或量分类2.中国互联网中心的分类(三)网民特征——以中国的网民为例1.一般情况(1)数量的增长(2)性别比例(3)上网者年龄(4)上网者的职业状况(5)上网时间长度(6)上网者收入情况(7)上网者学历情况2.网民的网上行为取向三、网上身份(一)网上身份1.身份2.网上身份识别(1)网上身份(2)性别身份(3)语言书写方式与性别(4)网络社区中的身份和欺骗(二)网上自我认同1.自我与网上自我2.网上自我认同3.网上多元自我(三)认同兼容1.什么是认同兼容2.网上认同兼容特点四、网上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结构3.行为指号分类(二)网上社会行为1.网上社会行为2.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三)网上社会行为的模式1.通邮行为2.聊天行为3.交友行为4.游戏行为5.获取信息行为6.发布信息行为复习思考题:简答题:1.谈谈你对网民分类的看法2.理解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概念论述题:讨论网上认同兼容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讲:网上个人与群体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上人际关系模式,掌握网上社会群体的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网上社会组织的结构及分类。
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
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得以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的利益问题时,公民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的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按照这种定义,网络公共领域是指网民将网络的论坛、博客、播客等空间形式作为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讨论发生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众话题,进而形成公共意见,对社会进行监督,从而促进社会的朝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当然,网络作为表达意义的平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媒体一起共同的促进社会或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这是媒体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公共领域在反应民生、公共议程建构、舆论监督等诸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网络媒体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呢?答案是:能。
网络媒体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网络媒体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公共领域话语沟通情景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国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业媒介构成的理想媒介生态结构做支撑。
在理想的媒介生态结构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机构,主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并作为公众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资源消耗的补偿主要来源于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建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务宗旨的实现。
但是,由于商业力量和政治权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个事实缺位的问题。
因为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的批量化生产与单向性流动,对于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和批判性舆论的形成极为不利,公众群体所拥有的独立人格和对社会普遍利益的关注也失去了沟通的纽带。
但是,网络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普遍参与、信息共享、公开透明、即时互动的特性,这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实现打造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讨论意在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了解网络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网络社会的新形态,网络对人们社会关系的改变,从商业(经济)、政治到社会交往,等等,体现在诸如网络与交往、公共参与、认同以及政治经济影响等;2)初步熟悉网络社会学的问题视野和分析概念、知识工具;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框架对网络现象进行初步研究;3)对网络自身简史及与其他媒介的比较有一定认识;理想地看,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最终对身边熟悉现象能有一种批评的眼光和新的理解体验。
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A、课堂表现(20%)、B、研究计划(30%)和C、课程论文(50%)。
A、课堂表现(20%):包括出勤和参与两项,以后者为主。
特别鼓励大家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相关讨论,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贡献有价值的网络知识或知识线索。
讨论将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对讲授内容的讨论,可以提出任何看法,或批评或肯定或补充或质疑等;其二是分组报告:从第8周开始,将安排小组报告;鉴于选修人数众多,必须有重组准备方能保证参与者都有收获,因此做如下规定:1)小组分组:以自由结合方式产生,鼓励跨专业、跨年级或班级之间的合作;每个小组6-7个人;不得超出;总计将产生20-25个小组;由授课教师依据选题计划书进行选择,最终选择7个(左右)小组做报告;凡是选中的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将在90分(含)以上;报告人视表现另为加分。
2)第4周(国庆节后,10月14日)交分组名单及选题方向、研究的初步思路;要求: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网络现象;例如网络聊天、网络语言、网络交往、网络言论自由、网络隐私、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下载等等,但是不要停留在一般的描述,要具体下来,可以选择一个网站(如开心网、校园网),一个社区(百度贴吧、或者居住小区所在的社区)、一个事件、一个现象等等。
提示:如果你没有好的题目选择,就针对教材各章节,将之具体化就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国家中,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得落实直接的、全面的参与、对话、互动 、与沟通,有其实际困难。信息与通信科技的 发达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 传播速度、数量和普及度,信息的储存与取得 的能力大大提升,进而形成新的沟通方式和舆 论空间。 新的传播科技的对话机制确可增进对 话空间,特别是互联网上公共论坛的形式,上 网者可自由地发表意见、参与对话讨论。
第十一章 网络公共领域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 第二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过程 第五节 网络社会实践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 第六节 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
1
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
互联网不仅方便联系人与人、组织、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形构出一 个特殊的社会空间。 这个空间为网络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 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场域。随着互联网这个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特 征日趋明显,网络社会中广泛达成的自由讨论和公众舆论逐渐使决 策者也将网络意见纳入决策考虑。从民众自发角度看,例如孙志刚 事件、刘涌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是经由网络上的热烈讨论,进而 影响了现实社会中的决策和政府决策,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建 构及观念的变化。公共领域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公共事务及公共利益 相关的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上。从政府构建角度看,比如,非典期间 中央领导胡锦涛、温家宝在视察中谈及自己曾上网了解到医生的建 议和大学生的留言;2005年2月,西安市甚至在网络上举办了“2004 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网民总结政府工作,市长高调回 应;2009年2月28日下午3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考察 工作,并与网友在线交流。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温总理回答 了经济、就业、反腐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更加明确地显示了网络2 舆论对现实决策的影响力和网络的公共领域功能。
二、网上公共领域的讨论与可能性
Bertman and Weitzner(1997)认为通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计算机中介传播,可 实现哈贝马斯之”理想言谈的沟通情境”,促成真正共识的达成。在计算机中介 传播的的对话空间中是一个多元化、去权威化的开放公共空间。在此网络空间中 ,不论身份为何,每个人皆可就其理念或观点,发表言论。同时,网际网络上开 放的公共空间亦隐含去除中介者及守门人的沟通形式,使沟通对话得以立于平等 的基点上。
(三)网上公共领域与以往的大众媒介比较
比较沟通媒体和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构成的关联
本体论/空间
认识论
民主实践
市场、集会场 地域性/时间性/互 自主/对话/去中 直接民主/政治实
(agora)
为主体性
心
践积极/认同社区
沙龙、咖啡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报业媒体
地域性/时间性/互 为主体性
地域性/时间性/客 体性
自主/对话/去中 直接民主/政治实
信息与通讯科技的应用让民众能讨论公共议题与相互沟通,进而促使公民参与 、直接民主与民主参与。Brants(1996:152-166)指出信息与通信科技能增进 并改善目前的代议民主制度,在政策订定的过程中、改善决策过程、恢复国会与 市议会功能、改善公民角色等等。计算机网络可用以帮助政府服务公众、改善服 务品质、获取民众建设性的意见等等。
心
践积极/认同社区
讯息接受/中心化 代议民主/沟通实 践消极/认同趋弱
大众媒体
跨地域性/时间性/ 讯息接受/中心化 代议民主/沟通实
客体性
/操纵化
践消极/认同危机
互联网 (Internet)
跨地域性/去时间性 自主/对话/去中 直接民主/政治实
/互为主体性
心/匿名性
践积极/认同多元
社区
•网上公共领域的可能
六、从功能上看:
•
1.社会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控制力度强。
(1)资源动员功能巨大、速度快 (2) 社会控制作用强大
2.认同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作用大。
(1)认同: (2)多元论述的共识
一、网上的公共参与
网上的公共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第一个是关注,具体的表现是浏览公共事件; 第二个是信息发布,表现在公布社会事件、个人观点和对他 人观点的评介等; 第三个是建议,就是针对某公共事务或者公共事件的发展和 出现的问题提出看法或改革建议。
公共领域
就社会结构而言,这个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二者进行调 停的领域;就其目的而言,它是借此形成公共舆论,把社会声音传达给 国家,从观念上将政治权威转变为理性权威。公共领域被描绘为一个向 所有公民开放、由自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 精神的意义空间。
简言之,公共领域是介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它往往依靠 舆论的力量维护公正、合理、正义的原则,对抗政治的强权和商业逻辑 的支配性霸权。同时,公民社会的存在,也即相当数量的有辨别能力和 决策能力的公民的存在也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 件。哈贝马斯提出将“公共领域”置诸于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之间,借 由公共领域中理性论辩形成公共意见或舆论,保证了一般个体得以参与 社会与国家状态之论辩与了解。公共领域的学说,即以民众在公共领域 所形成舆论来合理性化国家权力的运作。
Starling and Blower指出,相较于面对面的参与讨论,通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 计算机中介传播,互动讨论可以更加理性、更具逻辑性,且参与讨论者皆立于平 等的发言地位。Dutton(1996)认为电子论坛有刺激公共议题辩论与对话的潜力 ,藉此可促使公民的觉醒与公众参与。凭借网际网络上的公共领域,可联系分散 在各地的民众吸收及交换公共信息,以形成新的观点,网际网络上的公共论坛已 逐渐成为本世纪重塑民主新兴公共领域,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徐千伟,2000)。
第二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
概括来说,网络公共领域的特性如下:
• 一 、特定的空间平台
提供了身体不在场和可匿名的互动可能;便捷与流畅。
二、从主体上看:自主性与真诚
三、空间的氛围上看: 自由和开放:平等参与。
四、从内容上看:
多元化的社会事件的议题:多元化议题是公共话语空间的鲜明特色。
五、从形式上看:公共性和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