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_以Web2_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
局部性公共领域的扩展:Web2.0时代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浅析
众传媒时代继承下来的媒体 ,但是 已经被数字化深深地革新了 ,或者 已成为建立在因特网上的新 的传播体系” ④ 。也就是说 ,网络社会的公共空间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空间,也不 同于哈贝 马斯所批判的以商业化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公共空间⑤,网络社会 已转变为 以互联网传播为中心的 公共领域 。“ 通过改变因特 网使用 中信息流动的方 向和内容 ,政治参与者 的范围扩大了,新形式 的集体运动可能会出现,而且不同形式的辩论可能会发生 ,改变着 已经被大众媒体时代 的单 向传 播体系定制的政治意识 。 ” ⑥ 以因特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和以报纸 、电视等传统媒体为核心的传播体系有何差别?尽管争议 不断,但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播体系 ,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更强、意见表达更 自由、意见主体更平 等、讨论空间更开放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特点。其中,网络传播所特有的表达 自由、参与扩展和主体 互动等特点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尤其重要。随着互联 网技术由单 向传播的 We b 1 . 0时代跨人多向互动 的 We b 2 . 0即第二代网络媒体时代 ,其表达 自由、主体平等 、公开讨论和即时互动的传播特性越发 突显。与 We b 1 . 0由少数人掌握信息的生产发布权相 比,W e b 2 . 0将互联网主导权交还给广大个体 用户,信息传受双方对等的信息交互成为基本传播方式。因此,与其说 We b 2 . 0 是一场技术变革 , 不如说是一场崭新的交往革命⑦ 。在中国的传播体系下 ,We b 2 . 0媒体尤其革命 f 生 地拓展了公 民获取
社 交讨 论 的场 所 ,而且 发展 出公 开讨 论 的社 会交 往方 式 。在 这种 开放 的沟 通 和讨论 过 程 中 ,私 人
Web2.0时代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
Web2.0时代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态势。
以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指导,提出Web2.0时代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模式,并对此模式的构成要素、多元化角色进行分析,给出该模式的应用实例设计方案。
关键词Web2.0;学习环境;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 (2009)09-0119-03Designing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ge ofWeb2.0//Chen Yan, Wan LipingAbstract This thesis is mainly about the model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age of web 2.0. The model is base on the Jonathan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the designing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the diversity roles. Finally, the thesis designs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e model.Key words Web2.0;learning environment;constructivism Author’s address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当一些后知后觉的网络用户还为如何在Web1.0时代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前进的方向而苦恼时,网络时代已经引领人们进入Web2.0。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意见领袖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意见领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虚拟的社交空间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塑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而在这个广阔的网络世界里,无疑存在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推动者。
首先,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递需要经过编辑、审核等环节,时间上常常存在滞后。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使得信息传播实时化、即时化。
当一条重要的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中。
而这些意见领袖所具备的社交媒体影响力,使他们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他们的转发可以迅速将信息扩散到更多的用户,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与反思。
其次,社交媒体上独特而多样的观点,使得意见领袖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们拥有各自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观点和声音。
而意见领袖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讨论,凭借其深入研究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向用户们提供独特而有深度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引起用户的共鸣,深入人心,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正是这些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使得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具有深度与广度。
同时,社交媒体上存在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语言的艺术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他们的分享和转发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粉丝的关注,更能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观点和行为。
例如,在时尚界,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分享自己的穿搭经验和时尚理念,成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时尚趋势的发展。
而在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等方面,一些公众人物也以其犀利的观点和卓越的演讲能力,成功地成为了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代表。
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
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引言在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
其中,微博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汇聚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参与。
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对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探讨数字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力等相关问题。
一、意见领袖的概念与特征意见领袖是指在特定领域或社会群体中,拥有一定知识和影响力,能够塑造公众舆论和影响社会思潮的人物。
在数字媒体时代,对意见领袖的认同和追随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和转发行为。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更加多样化和分散化,其主要特征包括:1. 线上影响力: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观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形成线上的影响力。
他们的言论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主流观点,能够更直接地与公众互动。
2. 专业性与关注度:意见领袖通常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见解,他们的言论对于相关领域的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同时,他们也会关注与自身领域相关的其他话题,形成更广泛的关注度。
3. 粉丝和影响力指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粉丝数量和其影响力指标上。
在微博上,他们的粉丝数、转发数、评论数等成为衡量其影响力大小的指标。
二、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意见领袖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机制,这些机制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扩大。
以下是数字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的几个要点:1. 知识与专业性:意见领袖通过发布高质量的知识内容来建立自身的专业形象。
这些内容包括领域内的观点分享、独到的见解分析、相关新闻报道等,通过这些内容展示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和独特观点。
2. 社交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广泛的社交网络与其他意见领袖、粉丝和受众进行互动与交流,扩大影响力。
他们会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发布评论和回复,积极与粉丝互动,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快速传播信息。
网络公共空间中意见领袖特质及引导机制研究
2 网 络公 共 空 间意 见 领 袖 的 特质
2 . 1 来 源 的 广泛 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网络公共空 间不完 善 . 网络覆盖率不 高的时期 , 意见领袖 主要 是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构成 . 他们通过 口头语言交流或者传统媒体 对舆论 进行 引导。 随着互联网时代地 到来 , 网络公共空间形成 . 越来越
3 意 见 领 袖 对 网络 公 共 空 间 的影 响
3 . 1 积 极 影 响
1 网络 公 共 空 间 意 见领 袖 的含 义
网络公共空间意见领袖是从意见领袖 发展而来 的. 是伴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 在 网络公共空间中产生的新群体 。网络公共空 间意见领袖 又被称 为网民观点的引领者 、 网络舆论 的领袖 . 是指 在网络公共空 间 中. 通过论坛 、 博客 、 微博等各种形式 的网络新媒体 , 针对社会公共 问 题通过 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被普通网民高认 可度 的观点或言论 . 在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着 网络 舆 论 的 走 向 . 并 且 对 网 民公 共 问题 态 度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的个 人 。 按照其存在形式可 以分为 . 显性网络意见领袖 和隐性 网络意见领 袖 显 性 网 络 意 见 领 袖 是 指 通 过 实名 和表 明 自己身 份 的 形 式 来 表 达 自 己对 于公共 问题 的具体看法 , 如一些专家 、 学者或者政府 官员 、 新 闻媒 体 人。 他们通过实名注册博客 、 微 博等形式参与到 网络公共空间 中来 , 通过 自己的专业权威和学术权威形成意见领袖 隐性意见领袖是指通 过 匿名身份或者在没有表 明 自己具体真实信息 的基础上参与到 网络 公共空 间中去 . 通过 自己长期对公共问题观点的评论 和对 问题提 出的 独 到 见解 . 引起 网络 的关 注 . 从 而 成 为 网 络 意 见 领 袖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和发展,公共领域所处的环境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公共领域中,政府、媒体、学术界等机构是主导者,它们通过集中发布信息和意见领导公共讨论和决策。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自由参与信息交流和决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首先,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途径。
通过各种网络搜索和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传播各种信息和观点,而且这些信息和观点并不仅仅是来自政府和传统媒体,还有来自其他公众的声音。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集体行动的渠道,例如通过在线请愿、线上签名、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公众可以对各种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甚至发起和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和行动。
其次,互联网也改变了公共领域的分散性和碎片化。
在传统公共领域中,政府和媒体是信息和意见的主要发布者,而公众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单向的信息流通结构导致了公众的信息和观点比较分散和零散。
而互联网则将公众之间的信息和意见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使得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场合交流和分享信息和意见,这样就可以将大量分散的信息和意见有效地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公共领域的舆论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传统的公共领域中,政府和媒体是舆论形成的主要力量,它们通过控制信息和意见的发布来引导公众的思想诉求和行为。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公众可以自由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和观点,使得舆论形成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公众在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同时,也会受到各种信息和利益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利益诉求,这需要公共领域中的各种机构和主体,在处理各种议题和决策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和民意表达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出现对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变得更加便捷和自由,公共舆论的形成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
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引言: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不仅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还可以获取他人的反馈和意见。
在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意见领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探讨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
一、数字媒体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有了更多的便利和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数字媒体平台成为了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中心,如微博、微信等。
二、意见领袖的定义意见领袖是指具有某种特殊资源或能力,能够影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人或群体。
在数字媒体时代,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意见领袖行为。
三、微博作为意见领袖平台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及获取他人的反馈。
四、意见领袖的特征1. 优秀的网络社交能力:意见领袖需要具备优秀的网络社交能力,能够吸引粉丝和关注者。
2.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意见领袖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保证其在特定领域的影响力。
3. 高度的人气和影响力:意见领袖需要拥有高度的人气和影响力,才能够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产生影响。
五、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发展1. 自上而下选择:认可机构或权威组织将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个体选为意见领袖,如公众人物、学者等。
2. 自下而上崛起:个体通过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表现,吸引了大量粉丝和关注者,成为了意见领袖。
3. 群体认同:一些群体或社区会选择某些个体作为意见领袖,推崇其在特定领域的经验和观点。
六、意见领袖对社会的作用1. 传播社会舆论和价值观:意见领袖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检验和引导社会风气:意见领袖对社会风气进行检验和引导。
3. 形成网络社群:意见领袖可以聚集一群有共同兴趣的粉丝和关注者,形成一个网络社群。
七、意见领袖的研究方法1.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分析意见领袖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网络关系,来研究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重塑意见领袖,优化网络公共领域
重塑意见领袖,优化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优化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当前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
网络公共领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意见领袖失真、信息过载等。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重塑意见领袖,并优化网络公共领域。
为了重塑意见领袖,我们应该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监督。
意见领袖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论会对大众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一些意见领袖可能存在信息失真、偏见倾向等问题。
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监督他们的言论,确保其言论准确、客观。
对于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的意见领袖,应予以法律追究,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优化网络公共领域还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当前的网络公共领域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信息筛选的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提供给用户有针对性的、可信的信息来源。
还应鼓励和支持专业媒体、权威机构等提供可靠的信息,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
重塑意见领袖和优化网络公共领域还需要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所需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
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公众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我们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并加强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认知,提高公众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减少对于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相信。
政府在重塑意见领袖和优化网络公共领域中也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公共领域的秩序,打击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和决策,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重塑意见领袖,优化网络公共领域是当下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监督、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以及政府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使得网络公共领域更加公正、权威,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和观点争鸣的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互联网不仅让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也改变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领域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型,这种转型影响着政府、企业和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分析。
一、互联网对公共领域结构的影响1. 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互联网为公共领域带来了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实时的新闻报道、公共资源的在线共享、政策法规的公开透明,让公共事务的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获取和传播。
这种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改变了公共领域原有的信息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
2. 群众参与的便利化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通过网络平台,群众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甚至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这种便利化的参与方式,明显增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提升了民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度。
3.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公共事务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网络新闻、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成为了公共事务传播的新渠道。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让公共事务的信息更加全面和立体,也让公众更容易获取和理解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
4. 社交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成为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一大推动力量。
通过社交网络,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也可以更容易地组织起来,形成公众舆论和社会力量。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交网络的影响。
1.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重新定位。
传统上政府的权威和信息掌握是不可撼动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信息的共享和开放的重要性。
政府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而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倾听民意、分享信息,增加与公众的互动度,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互联网不仅让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也改变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领域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型,这种转型影响着政府、企业和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分析。
一、互联网对公共领域结构的影响1. 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互联网为公共领域带来了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实时的新闻报道、公共资源的在线共享、政策法规的公开透明,让公共事务的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获取和传播。
这种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改变了公共领域原有的信息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
2. 群众参与的便利化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通过网络平台,群众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甚至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这种便利化的参与方式,明显增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提升了民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度。
3.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公共事务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网络新闻、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成为了公共事务传播的新渠道。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让公共事务的信息更加全面和立体,也让公众更容易获取和理解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
4. 社交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成为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一大推动力量。
通过社交网络,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也可以更容易地组织起来,形成公众舆论和社会力量。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交网络的影响。
1.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重新定位。
传统上政府的权威和信息掌握是不可撼动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信息的共享和开放的重要性。
政府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而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倾听民意、分享信息,增加与公众的互动度,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给公共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公共领域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型。
一、互联网对公共领域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广泛的社会活动。
这使得公共领域的结构开始发生转变,不再是一种传统的中心主导型结构,而是趋向于平民化和多元化。
互联网的出现让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更加平等和民主。
传统上,信息的传播主要受限于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少数人拥有话语权和信息的掌控权。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渠道,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平等和开放。
这使得公共领域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权力和话语权逐渐从中心向边缘转移,越来越多的平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打破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和信息壁垒。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公共领域的多元化和参与程度的提升。
传统上,公共领域的参与主要是由少数精英和权力机构来控制和组织的,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而且参与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通过社交媒体、网上请愿、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
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打破了传统的中心主导型结构,使公共事务更加民主和透明。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开放和共享。
传统上,公共领域的资源和信息主要由政府和权力机构控制和管理,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共资源更加广泛地被共享和利用。
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地获取政府信息、公共设施等资源,使得公共事务的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
互联网的出现也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领域的结构正在发生着转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公共领域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和透明。
互联网的出现让公共决策的过程更加开放和公开。
通过网络平台,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
视听2019.06|新媒体聚焦为来提醒或伤害李赣,通过栽赃、丑化的信息传播彻底消解李赣作为一名知名主播的权威性和正当性,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常常牵连众多无关的网友以及信息平台以实现破坏性的目的,如多次将外卖点到李赣家让其付钱,以李赣的名义在其他直播间集中发送弹幕干扰其他主播受众等,以获得“消解游戏”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二)偶像形象的被动拼贴李赣的直播间因举报被封后,“抽象工作室”团队的元老孙笑川独立出来在斗鱼TV 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间,“狗粉丝”亚文化有了新的落脚点并继续保留和发展。
孙笑川的直播风格跟李赣相似,以川渝方言为基础,言辞幽默,性情偏激,常常在直播间与粉丝相互辱骂,脏话、粗俗俚语充斥其间,有直播片段被粉丝称为“抽象圣经”,被剪辑成视频后成为众多“狗粉丝”们的创作文本。
“狗粉丝”亚文化由此产生了新的外延:由李赣主导的消解主流文化的风格转向将李赣及其团队成员孙笑川作为文化衍生创新的文本素材,由受众对“李赣”“孙笑川”相关的事件、文字、图像、音视频素材的重新解码、编码,从而达到赋予恶搞、调侃的新意义的目的。
对主播的重构与拼贴,已经成为“狗粉丝”群体亚文化本身的风格,通过群体成员间不断生产、更新的参与式文本,在一些已然约定俗成的梗上不断附加新的含义。
如孙笑川曾说过自己“儒雅随和”,但在“狗粉丝”群体里“儒雅随和”成了讽刺言辞粗鄙、性情暴躁的代号。
此阶段的狗粉丝并未对孙笑川本人产生认同,而是借由对群体创造的“孙笑川”形象不断拼贴进而建立主流的群体共识:不断整蛊戏谑孙笑川,为他惹事,看他出丑,同时不断丰富以“孙笑川”素材为基础的极具开放性的参与式文本。
四、狗粉丝亚文化的影响与反思“狗粉丝”群体在网络上四处恶搞引战,时常留下圈外人难以理解的“文字+表情符号”的“抽象话”,从而干扰社交媒体中的对话,对清朗的网络空间和良好的网络秩序造成了噪音式的影响。
因为对自身亚文化的认可而变得极端,排斥其他群体并恶语相向,维护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是“狗粉丝”亚文化不可摆脱的低劣原生属性。
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Web2.0时代
第二章㊀W e b2 0时代第二章㊀W e b2 0时代倘若电视在希特勒之前问世,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了.加 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①第一节㊀媒介技术的历史进展我们已经徜徉在W e b2 0时代,信息技术的革命造就了今天的 宅男宅女 .宅族们宅在家里,可以经年累月足不出户.现代媒介技术使社会个体时刻连接着外部世界,不像沃尔特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开篇中讲的故事那样,消息只能通过联络船延时传递.在该书中,李普曼虚构了一个小岛,当时有几个英国人㊁法国人和德国人.每隔60天,就有一艘英国联络船来到该岛.当时是1914年9月,英国和法国联军与德国开战已有6周.直到传达外面消息的唯一信道 联络船的船长带来战争消息之前,这6周期间,居住在该岛上的人和平共处.但当得知欧洲大陆发生战争的消息后,岛上的英国人㊁法国人和德国人之间发生了残酷的斗争.① 加 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8页.52一、媒介技术进展及其社会后果李普曼讲述的故事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境:在传播技术延伸人们能力有限的年代,人们只能依靠单一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因此,信息渠道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巨大冲突.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人们总是过分依赖现代传播技术获取信息.当代传播技术在延伸社会个体的信息方面无远弗届.毋庸置疑,当代社会联系更趋复杂化,人们之间的连接除了以往的强连接,还有通过现代传媒技术被强化了的弱连接.强连接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基本群体中,由于我们与家庭成员㊁同事等的交往非常密切,他们传播的信息构成了媒介以外我们理解社会的基本信源.处在同一群体中的个体,由于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在很多时候传播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就是彼此之间传播信息是有高度冗余的.与基本群体不同,通过互联网构成的陌生人的关系都是弱连接.弱连接是交往过程中非熟知个体间的信息传播,由于彼此之间的非熟知,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就很大.弱连接扩大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范围,正如宅族们所表现的那样,宅在家里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他们几乎知道所有的社会热点㊁明星绯闻以及国家大事,他们积极发表意见,阐述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他们与周围世界的信息传播实现了同步.他们还能通过追随(F o l l o w),向与其联系的虚拟个体传播信息,实际上扮演了 意见领袖 的角色.如此一来,新的更具全球性的社会网络就建立起来了.从人类传播历史看,一定的时代总是以特定媒介技术作为标识.62第二章㊀W e b 2 0时代媒介开创了人类生活的新秩序,麦克卢汉①精辟的见解媒介即讯息说明了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由于媒介为人类开创了新的生活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了人类.这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开发技术的热情,从而推进了人类利用媒介改写历史的新局面.改变人类历史的技术变革,迄今为止已经有过五次.每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在向麦克卢汉表达高度敬意之前,我们将简单回顾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在回顾媒介历史后,我们将回到现代媒介技术,特别是W e b 2 0,对这种新新媒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地球与人类的出现时间看,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如果将这个时间比喻成24小时,人类只出现了1秒钟.人类传播的历史就是在这一秒中出现的,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人类用媒介交往的历史只是7分钟的事件.传播学之父威尔伯 施拉姆有这样一个著名的 最后7分钟 比喻,他这样说道, 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那么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72 ①1962年,传播学者马歇尔 麦克卢汉(M a r s h a l lM c l u h a n )曾提出人类传播历史的四个时期.以 传播媒介 为标准,他将西方历史分为四时期:一㊁ 口头传播 时代(O r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在文字出现前,人类以声音语言沟通,因此听觉也成为超乎一切的感觉;二㊁ 手写传播 (W r i t i n g C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文字的出现使音讯可转化成以视觉来理解的符号,因此视觉打破先前听觉的优势,于是形成 眼睛的世界 ;三㊁ 印刷传播 (P r i n t i n g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以德国美因茨工匠古腾堡(G u t e n b e r g )发明活字版印刷技术为标识,使得文字书籍得以大量复制,因此其知识讯息广泛而迅速的散布,人类也因此首次可独自阅读与思考,个人主义及个人意志因之产生.四㊁ 电子传播 时代(E l e c Gt r o n i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在电影和广播电视出现后,重新统合了人们,从而形成 再部落化 .。
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_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的 议
所。传媒对社会抗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抗争话语建 轨迹。尽管现有的研究已经阐述了互联网在舆论形
题 建
构和大众动员两个层次。在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 成和大众动员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两个问
构 与
视传播中,传媒可以定义公众舆论,从而促进或抑 题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一,与西方具有明确目
共
意
制社会抗争的传播。“传媒方式本身就是信息”[6], 标和利益诉求的互联网大众动员不同,在互联网公
生的可能性。特定事件和议题经由网络舆论传播而
高科技时代,媒体本身也不足以引发社会运动[8]。因
放大,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将特定组织和机构面对 此,互联网在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中的话语塑造和
的“事件”建构成“公共事件”,甚至造成产生重大影 大众动员的功效,取决于“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
响的公共危机[4]。政府应对此类事件只能采取短期
功。但是,研究者不应该夸大互联网公共事件的社会意义,其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受到网络舆论内在分
裂倾向的制约,往往是特定的、暂时性的。互联网公共事件能否推动社会制度变迁取决于政府制度化该类
事件的能力和意愿、互联网舆论的结构以及网络参与者的理性沟通等因素。
关键词:议题建构;共意动员;互联网公共事件
中图分类号:D035
在这一点上, “抗议话语”就成为重要的动员工 具。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受制于他所在的文化文本的 内容,某一类文化文本的内容决定了社会行动者的 主导性行为。如果能够将特定议题与社会文化文本 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行 动者的认同和支持。一般来说,共意性社会运动的 目标往往在社区层面、甚至全国层面获得了广泛的 支持。这些目标与社会变迁中的根本价值相一致, 往往“试图对公民生活理想重新认定”[15]。共意性社 会运动特别能够赢得媒体的正面报道。运动将大众 传媒牵连其中,借助于诸如报纸、杂志、电视、因特 网等媒体,对社会运动的纲领、身份和立场诉求予 以广泛传播,无疑扩大了运动的观众群。借助媒体 报道,运动的参与者可以凝聚共识、共享价值观、增 强认同感、取得社会同情和关注以及从舆论上击败 对手。特别是那些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观或者抗议 “主框架”,经由媒体扩散之后,降低了运动动员的 成本。如果社会运动中积极分子能够借助于媒体整 合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与媒体价值观、社会主流 价值观相一致的抗议框架,运动的组织者就可以合 法地进行“共意动员”:即有意识地在一个总体人群 中的某个亚人群中创造共意的努力[16]。从这个意义 上说,媒体策略就是“议题建构”和“共意动员”的工 具。借助于媒体的报道,共意动员可以产生一群容 易接受社会运动理念并愿意参加社会运动的个体, 因而意味着社会运动组织赢得了态度上和意识 形态上的支持[17]。特别是那些同情运动的记者的报 道,往往会凸显运动的主题、扩散运动信息,起到共 意动员的作用。
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后 记
后㊀记后㊀记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开始,到中国现代网络的公共舆论,这不仅是媒介形态变革的问题,更是社会形态差异的问题.学者们对中国公共舆论的讨论,帮助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前进.虽然未能与诸多研究者谋面,他们的知识和思考所激发的兴趣,促成本书内容成形.这些支持者,不仅有来自业界的,也有学界的.按照粗放法,以下诸位要特别表示感谢:陈卫星㊁王天定㊁展江㊁曹林㊁任孟山㊁卢金珠㊁张建中㊁于杨㊁李彦冰.感谢张凯滨,他为本书第三章第一节提供了初稿.尽管正式出版时已做了大量修改,但在此提到以表谢忱.感谢我的家人,在我人生转折的道路上一直扶持.那些未曾言说的,都只能在心里默念.李普曼对公共舆论的悲观,在其后来的«幻影公众»中表达得更为清晰.但我愿意引用«政治过程»一书的两个词语对此进行修正.这两个词是 社会资本 和 公共领域 .因为社会资本和公共领域的存在,促进了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并间接地改变了公共舆论表达的有效性和集体力量.公众在短期可能会受到极化观念的影响,也会形成群体暴力,但长久地看,公众却是坚实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网络中的对话391以及表达的理性,促进了中国网络公共舆论的真实存在.本书的写作算是对本人进入大学任教的一个小结,屈指算来,在大学任教已愈十载,人生有几个十年可以如此度过!此书的写作是一项省级重大课题,翻看立项书,却又逝去三年.虽不能是遥想当年,但也深感世界变化之快.本书的写作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Y J C860037)㊁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R045)㊁长安大学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013G6334062)资助支持.没有这些资金,研究者很可能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做些小文章,很难系统地反思网络公共舆论表达.是为后记.作者谨识2015年1月491㊀㊀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W e 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王贵斌著.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5I S B N978G7G5657G1140G4Ⅰ ①W ㊀Ⅱ.①王 ㊀Ⅲ.①互联网络-舆论-研究㊀Ⅳ ①G219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014)第184948号㊀㊀W e 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作㊀㊀者㊀王贵斌责任编辑㊀李艳华责任印制㊀阳金洲封扉设计㊀魏㊀东出版人㊀蔡㊀翔出版发行㊀社㊀㊀址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㊀邮编:100024电㊀㊀话㊀86-10-65450528㊀65450532传真:65779405网㊀㊀址㊀h t t p://w w w.c u c p.c o m.c n经㊀㊀销㊀全国新华书店印㊀㊀刷㊀北京艺堂印刷有限公司开㊀㊀本㊀710m mˑ1000m m㊀1/16印㊀㊀张㊀12.75版㊀㊀次㊀2015年5月第1版㊀㊀㊀㊀2015年5月第1次印刷书㊀㊀号㊀I S B N978G7G5657G1140G4/G 1140㊀㊀㊀定㊀㊀价㊀52.00元版权所有㊀㊀㊀翻印必究㊀㊀㊀印装错误㊀㊀㊀负责调换。
重塑意见领袖,优化网络公共领域
重塑意见领袖,优化网络公共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变得更加广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获取和分享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网络公共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言论泛滥、假新闻传播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质量和价值。
为了优化网络公共领域,我们需要重塑意见领袖和采取有效措施。
重塑意见领袖是优化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
意见领袖是指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的人士,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重视和讨论。
在网络公共领域中,重塑意见领袖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专业性。
意见领袖应该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专业性的观点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认同。
平台可以通过审核机制和专家评议等方式筛选具备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意见领袖,确保他们的观点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是公正性。
意见领袖应该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不受个人利益或外部干预的影响,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分析问题和提出观点。
平台可以通过透明化意见领袖的背景和资质信息,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确保意见领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是多样性。
意见领袖的多样性是优化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保障。
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够促进公众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思考,避免意见的单一性和偏见的强化。
平台可以在选择意见领袖时注重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性别、种族、国籍等方面,确保网络公共领域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为了优化网络公共领域,我们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管理。
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平台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准确和可信的信息,吸引公众关注和参与,减少虚假信息的流量和影响力。
二是提供公共讨论平台。
为了促进公众参与和交流,平台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共讨论区域,提供一个平等、开放和尊重多元声音的环境。
平台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采用互动式的形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三是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是优化网络公共领域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舆情演化与网络意见领袖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舆情演化与网络意见领袖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的意见和观点也更容易被表达和共享。
社会舆情作为社会心态和民意的集中体现,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社会舆情的演化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分析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舆情演化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挖掘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帖情况、话题讨论、情感表达以及转发和点赞的数量,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到特定事件或话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舆论方向的变化。
利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到用户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社会舆情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定影响力和表达能力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引导和影响大众的看法和态度。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关系、信息传播路径和话题热度,可以确定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和影响力。
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帖和互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等方式来传播和强化自己的观点。
网络意见领袖的分析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意见领袖的发言和影响力来了解公众对特定政策或措施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政策制定。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需求,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满足用户需求。
公众则可以通过关注和倾听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来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讨论,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舆情演化和网络意见领袖分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对技术和算法的要求较高。
需要合理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算法,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领域的结构正在经历着转型。
互联网的兴起为公共领域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信息的自由流动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领域的内容和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信息的开放性和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公共领域变得更加多元和民主。
互联网也为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表博客、撰写评论、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来。
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公共领域的全球化趋势。
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与全球各地的公共领域进行互动和合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和分享观点。
这种全球化的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加强跨国对话和理解,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
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信息过载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选择和筛选困难。
在公共领域中,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公共决策的制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公共领域的机会,但由于技术使用能力、资源条件和语言障碍等原因,仍然存在一部分人无法充分参与到公共讨论中来。
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努力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领域的包容性和平等性。
互联网的媒体环境也带来了公共舆论的分裂和极端化趋势。
在互联网上,人们更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意见,从而导致公共舆论的极化。
这对于公共领域的合作和共识形成构成了挑战,需要通过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信息生态来促进公共讨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结构正在经历着转型。
Web2.0时代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分析的开题报告
Web2.0时代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Web2.0时代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分析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Web2.0时代已经到来,公众网络参与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
公众网络参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同时,公众网络参与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等。
本研究旨在分析Web2.0时代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及其影响。
通过对公众网络参与现象的调查和分析,研究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旨在为提高公众网络参与的质量和效果,推进Web2.0时代的社会发展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公众网络参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Web2.0时代公众网络参与的概念、特点、形式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来展示公众网络参与现状。
2. 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从政策、法律、技术、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
3. 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对公众、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4. 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分析公众网络参与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权威性和公正性等方面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公众网络参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以及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等方面的知识。
2. 调查研究:通过对公众网络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等的调查,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数据和信息,掌握公众参与网络的真实情况。
3. 实证研究:通过对公众网络参与的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评价标准的具体作用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No.3 201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r na l of Sichuan U niv ersit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总第168期Sum N o.168k 文化与公共性研究k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宋石男(1978)),男,四川乐山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宋石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在W eb2.0时代,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使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受众0转为/公众0,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0,公共性得到回归。
在此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的/意见领袖0的定义发起挑战。
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能力还相对有限,但已逐步显示出民众通过自有/共有媒体来影响公共政治的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领域;W eb2.0;网络意见领袖中图分类号:K 244,B2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0)03-0070-05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媒介的公共性回归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网络意见领袖如何利用Web2.0媒介参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又如何在公共领域中展开行动,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传播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新时期讨论公共领域的一个新焦点。
一、Web2.0时代的公共性回归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公共领域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1]。
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代公共领域迎来的最大变革,或是Web2.0时代的公共性回归。
学者胡泳曾将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作/共有媒体0。
这一概念,是基于近年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主题)))Web2.0的兴起[2]85-86。
简单地说,Web2.0媒介包括以博客、微博客、SNS (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介,此外,还包括论坛、网上讨论组(如豆瓣小组,QQ 群等)、电子邮件列表、聊天软件系统(如QQ 、M SN 等)、维基百科系统、xm l 联合(如r ss 聚合,是一种关于网络内容订阅的服务)、协同出版(国外如dig g 科技新闻网站,国内如译言网站)、视频分享(国外如yo utube,国内如优酷、土豆)等。
上述Web2.0媒介的内容形式不一,传播方式多样,而核心要质皆在于/用户创造内容,进而创造价值0。
关于Web2.0,其创始者蒂姆#欧内利如此定义:/Web2.0以网络作为平台,横跨所有互联设备;Web2.0应用充分调动这一平台的内在优势:把软件作为不断升级的服务加以提供,使用软件的人越多,软件越好;这些应用从多种来源(包括个人用户)吸取和重混数据,与此同时,允许自己的数据和服务被他人重混。
0这个定义过于晦涩,不过欧内利还曾用一句话概括其本质:/我认为Web2.0的本质是利用集体智能。
0[2]86不少IT 人士也对Web2.0有精辟见解。
有些人认为,Web2.0即鼓励用户之间的交互性行为,提倡个人价值和个性的充分表达,并从每一个体出发来优化应用效率的互联网信息理念。
其典型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四通八达、廉价高效的信息管道,将用户置于蜂巢状结构之中,实现/泛中心化0,即弱化寡占性的信息源,弱化自上而下的、树状的信息传播结构[3]。
这也可理解为民主化的信息网络重构。
每一个体既可以作为平等的信息源进行对外传播,又能够在个性化的服70宋石男: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2010年第3期务下享受更高精度和质量的信息获取。
个体既可是信息的起点和节点,又可作为信息的终点。
在笔者看来,Web2.0的核心本质是对互联网传统模式的革新,即以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集中控制的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主导的体系。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主导权渐渐被交还给个人,个人也从/受众0的一份子变成/公众0的一份子。
根据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在5媒介病毒6中的分析,/受众0是被动的,而/公众0则富于参与性[2]88-89。
在Web2.0时代,/受众0转为/公众0,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0,成为集体智能与集体资源的结合体。
互联网的崛起,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
在互联网出现前,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行动都由有限数量的行动者构成,且以单一政治目的为目标。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
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依旧面临一些公共性难题:匿名身份常导致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缺乏责任感;网民呼啸来去,较为松散,流动性高,较难形成理性且持久的对话;一旦形成较紧密的网民群体,又容易沦为/党同伐异0的/圈子0,从而阻碍多元对话的展开。
在Web2.0产生之前,此种公共性难题尤其明显,但随着Web2.0的崛起,此种难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W eb2.0以其特有的创作、互动、聚合、分享、传播等技术为支持,兼具自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双重属性,得以形成建立在个人意志与群体共识之上的公共交往,最终形成多层次言论、思想、行为的公共影响,从而构建出由虚拟插入现实的公共领域[4]。
要之,Web2.0的崛起,意味着我们正面临公共性回归的一个黄金契机。
首先,依靠/面对面0又/多面对多面0的传播方式,Web2.0受众可能成为具备理性思辨、交流能力的/公众0,而非乌合之众的/大众0;第二,Web2.0中并不存在传统媒体中的把关者,政治势力、商业势力对其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威胁远不如哈贝马斯所忧虑的传统媒体使公共领域再封建化那么大,因而Web2.0也许是较传统媒体更理想的/能自由交流的媒介0;第三,由于其自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双重属性,它往往能从虚拟世界中脱颖而出,将人们带回现实,实现理性批评,形成公共意见。
因此,当以传统媒体为载体所实现的公共领域正萎缩之时,以网络媒体尤其是以Web2.0为载体而实现的公共领域却更有潜力扩大,迎来公共失地的复兴;最后,网络意见领袖的崛起,为Web2.0时代公共领域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虚拟世界的/代议制0提供了一种想象的可能。
当然,Web2.0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绝非全无困扰,仍存在政策限制、相关法规欠缺、网民言行随机无序、互动非理性、传播力量局限等问题。
Web2.0媒体要为中国当代的公共领域构建作出深刻贡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二、意见领袖的概念变迁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在5人民的选择6一书中提出,并在5个人影响6一书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最初/意见领袖0的概念建立在/两级传播0的假说上。
该假说认为,意见通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5]。
在此过程中,意见领袖主动地选择与阐释经由媒介获取的咨询,担负着媒介与社群之间的向导作用。
意见领袖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传播速度,扩大媒介影响,协调或干扰媒介信息传播。
在传统传播学理论中,意见领袖通常有如下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0和/综合型0。
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0为主,即一个人只要精通某个特定领域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即可在此领域中扮演意见领袖角色,而在其余不熟悉的领域,则可能只是一般的被影响者。
在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0为主,例如有声望的家族成员对当地社会往往有普遍的横跨众多领域的影响。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通常有如下几种: 1.价值。
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
换言之,这个有影响力的人是他的追随者所愿意追随和模仿的,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受到追随者们的格外重视。
2.信息源。
意见领袖有更多的兴趣与机会接触传播媒介的内容,其信7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68期息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早、更多。
3.知识面。
意见领袖有较强的读码、释码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有较多研究和较广知识。
4.责任感。
意见领袖常常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群体中的头头。
他们富有勇气和责任感,能带头为群体和成员个人利益讲话,因而容易获得集团内或小群体内成员的好感与信赖。
5.人际交往。
通常,意见领袖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协调能力。
这些人活跃好动,能言善辩,周围常有一批追随者。
6.社会地位。
这里的社会地位,一是指意见领袖在其活动的那个群体之内所占有的社会地位,二是指在群体之外可以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的社会关系。
意见领袖常常不只在群体内也在群体外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其意见能对追随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在网络时代,意见领袖的传统定义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挑战。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萧强教授的研究,网络意见领袖大约有如下特征:1.他拥有发言的平台,比如博客。
2.他的信号(言说)应当是非常基本的,可以形成/身份认同0的言说。
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技术或者技巧层面的论理。
3.他的信号(言说)应当不仅仅是修辞的,而且是身体力行的。
在很多情况下,要为之付出常人没有付出的/代价0,不管这代价是时间、金钱,还是自由。
4.他最好有一技之长,是某种/专家0。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分工,人们比较信/专家0的话。
5.他的私人品行要经得住不仅是大众的八卦眼光,还包括政敌的攻击。
网络时代私事容易公开化,所以公信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瓦解掉[6]。
而在笔者看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相比传统意见领袖,大约有如下异同:首先,传统的意见领袖概念,是建立在人际传播的范畴之上,而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尤其以博客、微博客作者为主的意见领袖,则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性质。
其次,由于处在人际传播的范畴之中,传统的意见领袖彼此之间的理性交往并不多,往往形成一个个围绕各自意见领袖而结合的半封闭的社群孤岛。
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彼此之间的交往则非常多,有时是对话协作,有时是辩论反驳,往往能形成一个开放的围绕事件或话题而非意见领袖个人而结合的网络社群。
第三,传统的意见领袖,由于前述特征及形成因素,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教育程度及较好的经济条件等。
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则颠覆了这一切,陈胜、吴广皆可揭竿而起,社会地位常常不再是前提条件,反而是成为意见领袖之后所获得的附加物。
以有/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0的周曙光为例,在介入/史上最牛钉子户0之前,他默默无闻,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不过是一个郊区卖菜的小青年。
但凭借博客、微博客等载体与/公民记者0的行动,他迅速崛起,成为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