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及其缺陷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其阐释学主要关注人类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被视为现代阐释学的先驱。
作为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化背景也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欧阳江河翻译的王小波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重点关注文本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他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者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交织,文本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读者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推理去理解文本。
他提出了“致密性”和“洞穴性”两个原则,指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
致密性是指文本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多重解释或者隐藏在别的部分中,读者需要通过不断揣测、分析等方式来揭示其中的意义。
而洞穴性则是指文本中可能存在“空缺”或者不完整的部分,读者需要通过想象等方式来填补这些缺失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圆周性阐释”这一概念,强调阐释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读者需要不断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新的线索和信息,以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种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螺旋式”阐释,不断地向内推进和向外延伸。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否准确地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往往要受到其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学科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源语言文本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环境,以及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充分尊重文本的原貌和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同时,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译文解释、转换和创造,使得目标语言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翻译理解和创造性思维。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朱湘军,郑敏宇(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83)摘 要:庞德作为英美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其创造性的翻译在译界褒贬不一。
本文从施莱尔马赫的语法和心理学的两套解释学法则具体探讨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庞德;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解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52203Abstract:Ezra Pound,one of the mo st influen tialm en in the w estern literatu re,received app roval al mo st as m uch as disapp roval fo r h is creative tran slati on.T h 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 leierm acher’s M ethodo logical H erm eneu tics,offers a theo retical exp lanati on of Pound’s“m istran slating and“inven ting”in h is tran slati on of Ch inese classic pom es.Key words:Sch leierm acher;Ezra Pound;M ethodo logical H erm eneu tics;Ch inese classic poem s;tran slati on; understanding 斯泰纳(Go rge Steiner,1929-)在他的《通天塔之后》一书中所提出的“理解即翻译”(Steiner,2001:1)的观点,为翻译理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维度。
狄尔泰 施莱尔马赫 一般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
狄尔泰施莱尔马赫一般诠释学哲学诠释学《狄尔泰施莱尔马赫:一般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1. 引言狄尔泰施莱尔马赫,这个名字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理论备受推崇。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并对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进行全面评估。
2. 了解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哲学家,他对诠释学和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说融合了文学、语言学和哲学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体系。
他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研究。
3. 一般诠释学的概念在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中,一般诠释学是指对文本或符号的解释和理解。
他认为,诠释学应该是全面的、深度的、广度兼具的。
一般诠释学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解释,更是对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通过一般诠释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价值。
4. 哲学诠释学的内涵哲学诠释学是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涉及到对哲学思想和理论的解释和分析。
狄尔泰施莱尔马赫深信,哲学诠释学应该是全面的、深度的、广度兼具的。
在哲学诠释学中,我们需要对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批判性分析,以求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5. 一般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的联系在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中,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般诠释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哲学诠释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而哲学诠释学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则可以丰富一般诠释学的内涵和理论。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理论,我个人认为其理论深刻、严谨、富有启发性。
通过对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7. 总结与回顾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文本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的全面评估,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同时也能够全面、深刻、灵活地应用其理论。
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
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施莱尔马赫(Hans-Georg Gadam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解释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解释学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语言的本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的理论主张以对话和解释为基础,强调了解释的主观性和历史性,为后世的哲学和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解"。
他认为理解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还包括对艺术、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理解。
他强调理解的过程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过程也是历史性的,受到个体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还强调了解释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解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接受,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影响。
在解释过程中,主体的先入之见和偏见会影响对客体的理解,同时,对客体的理解也会改变主体的观念和认识。
这种对话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还强调了历史性的维度。
他认为理解的过程是历史的,我们的理解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我们的理解也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理解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在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哲学领域,他的理论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哲学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理论与德国哲学传统的批判理论和分析哲学形成了对话,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为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他的理论强调了对文本和文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的贡献在于他强调了解释的主观性和历史性,提出了解释的过程是对话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语言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为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方法论基础。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2019年文档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提要: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
然而,如何分析和解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事实表明,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启迪:从历史(时间)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照施莱尔马赫的理解,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技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又各自分离。
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
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
也正是上述二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Schleiermacher’s Lingui stic Hermeneut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anguage PhilosophyChen Xiao-r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China)It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language philosophy must deal with languag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f so, how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languag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nly takes ‘time’ factor into account; structuralism is onlyconcerned with the spatial element. History proves that they both have their shortcomings. Schleiermacher’s linguistic hermeneutics is an inspiration to us: to investigate linguist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ime), and to correlate the two perspectives together i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eanwhile, according to Schleiermacher, linguistic hermeneutics consists of grammatical hermeneutics and artistic (technical) hermeneutics. Despite the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two hermeneutics integrat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alysis, which,with the help of methodology,combines time with space and group with individual. This research method foregrounds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philosophy which studies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in which they live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ir languages.1 引言“解释”开始取代“描写”,成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王秀梅 2008:35)。
论施莱尔马赫的普遍方法论解释学
共 同的语言、共 同的表达 问题 的方式 。他将误解分作
两类 ,一是质的误解 ,一是量 的误解 。既要避免对作 品 内容的质 的误解 , 又要避免对作品语调的量 的误解。 如果把语 言的说话方式混为一谈,把两个字 的意义混 为一谈 ,那么客观 的质的误解就会发 生。如果人们错 过 了言说方式 的的发展潜力或表达者所赋予的价值 , 那么主观 的量的误解就会 发生。同样 ,如果解释者误 解 了言说方式的重要性,那 么客观 的量的误解就会发 生 。质的误解源 于量 的误解 ,但量的误解人们较少关
出 了普 遍 解 释 学( e eeah r nui 。 指 出 , 全 t nrl emeet ) 他 hg c “
( )解 释 学 是 理 解 的 艺 术 二
要 弄清解释学是理解的艺术,必须首先厘清解释
面理解一种话语或一部作 品是艺术事业 ,要求使用 艺
术或技术理论,我们称 之为解释学” 1 。[ 施莱尔马赫 ] ( 被誉为解释 学之父 ,其最大贡献在于在解释学历史上 首次确定了以理解本身而不是以具体 内容 ,如神学 、 文学、法学 、历史学等作为解释学研究的对象 ,从而 使解释学成 为哲学,一种方法论 。 解释学只研 究理解 “
的两种方法 :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 。
在施莱尔马赫之前,阿斯特把理解分为三 种,即 历史理解 、语法理解 、心理理解 ,并且将心理理解 当 作最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把解释学仅仅界定为发现文
本意义 的艺术。因此 ,他虽然把解释学分成三类 ,但 归根结底 ,只有一种解释学 ,即意义解释学。施莱尔
施莱 尔 马 赫 的解 释 学 是 方 法 论 的 ,他 的方 法 论 解 释 学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概述
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
3.直译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意译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启示与影响
正文
施莱尔马赫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有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即直译和意译。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文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不加改变或者修饰。
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语义和形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然而,直译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导致译文的不通顺,甚至出现语病。
因此,直译比较适用于语言结构相似,词汇含义明确的情况。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意译的核心在于将原文的含义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
意译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但是,意译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含义,甚至导致误解。
因此,意译比较适用于语言结构差异大,或者原文含义深刻需要进一步阐释的情况。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第1页共1页。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背景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念来源2.我国对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意译法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1.直译法的优势和局限2.意译法的优势和局限3.直译法和意译法在实际翻译中的结合四、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启示1.深入理解原文内涵2.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3.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的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主要涉及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力求将原文的每个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都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直译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生硬、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与直译法相对应的是意译法,这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完全保留原文的形式。
通过意译法,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意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意译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度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导致原文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应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力求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确保翻译过程中不丢失或扭曲原文信息。
其次,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理论上的差异、对立和冲突-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理论上的差异、对立和冲突-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要弄清楚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之间的历史性争论,通常都会碰到很大的困难。
对于一个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的阐释者来说,所遭遇到的第一个层面的困难就是他们各自思想的复杂性。
时至今日,关于二人基本著作的阐释仍然没有在学界达成定论。
第二个方面的困难是文献和文本方面的困难。
两位思想家都在相当多的文献中就某些相关主题表达过自己的思想。
黑格尔著作的丰富程度自不必说,施莱尔马赫著作的数量也不少。
这里面既有整部的著作,如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基督教信仰》,也有通过讲演、笔记的形式形成的大量著作,比如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讲演录》、施莱尔马赫的《辩证法》,而且,这些主要著作都有多次修订和再版,大量文献和文本的出现无疑为理解和阐释这两位大思想家的思想增添了极大的困难,更不用说有关二者的对比性研究了。
第三个也是更进一步的困难在于,二者思想所涉及的主题领域有所不同。
黑格尔偏重于哲学,而施莱尔马赫更多关注宗教,尽管二者分别在宗教领域和哲学领域内都有涉足和研究。
这一点就导致了对二人间差异、对立和冲突进行具体阐释和评价的立场和角度上的偏差。
从宗教哲学家们的立场来看,无疑会对施莱尔马赫更抱有同情与好感,然而从哲学家的角度去分析,又会更多偏向于黑格尔,而对施莱尔马赫持更多的批评意见。
例如,通常的看法会认为,黑格尔的哲学缺乏有关宗教体验和宗教经验的成分,而施莱尔马赫则在系统性和辩证逻辑上有所欠缺。
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在对二人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或对二人间的差异性进行阐释的时候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局面。
带着这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本文试图还原到历史时空中所发生的真实境况,来追溯和探寻这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发生的历史真相。
一、早期的相遇以及差异的前兆作为准同事,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都曾卷入德意志理智重估的浪潮中,这一浪潮紧跟着法国大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其中心问题就是有关宗教信仰的地位问题,以及宗教哲学与传统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
论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_兼论伽达默尔对施莱尔马赫的批评_张云涛 (1)
也有所偏重和取舍 。 在论述了两种解 释之后 , 施 莱尔马赫 又提出 了两
施莱尔 马赫虽 然被 称为 “现代 解释 学之 父 ” , 然 而与此 称 号 不相 称 的 是 , 虽 然 他做 了 大 量 的解 经 工 作 , 翻译了 《柏拉图 著作 集 》, 并多 次开 设解 释 学课 程 , 但他生前并没有 公开发表 过任何 解释学 著作 。他
公 开 发 表 的 《神 学 研 究 简 述 》 只 提 到 了 解 释 学 [ 1] (89 -90, 。 189) 施莱尔马赫去世后 , 他的学生吕克 (Lǜ cke)编辑整理了 《解释学与批 判 》[ 2] 。通过 狄尔泰 的阐发 , 人们才认识 了施莱尔 马赫的 解释学 。伽 达默 尔虽然在 《真理与方法 》 中肯定 了施莱尔马赫 将误解 普遍化进而将特殊解释 学提升 为普遍解 释学以 及重视
上。 在解 释学 中 , “被 假 设的 和 将 被发 现 的 都是 语
言 。”[ 5] (70)语法解 释如 此 , 心理 解释 也不 例外 。 首先 , 在语法解释中 , 语言 本身是关 注的中 心 。解释者 努力 重构作者和 最初的 读者 共享 的 “语 言区 域 ” , 将 每个
词 、 句子 、 篇章和著作置 于它所 属的更广 阔的语 言背 景中 。其次 , 心理解释 尽管涉 及到人的 内在 思想 , 但
一 、 普遍解释学的提出
施莱尔马赫非常强 调语 言与思 想的 联系 : “没有 思想, 就没有 谈话 ……没 有语词, 人 就无法思 想 。”[ 4] (77)语言与思想相互依 赖 , 紧密 相连 : “不 存在 没有语言 的思 想 … …但 反过 来说 也 是 对的 。”[ 5] 在 (193) 《基督教 信 仰 》 中 , 施 莱 尔 马 赫指 出 , 不 使用 语 言 , 思想甚至不 能从 内部 产生 [ 6] (105 。 -106) 类 似论 述散 见于 施莱尔马赫的诸 多著作 , 但 他并非泛 泛而论 , 而 是做 了非常深入 的研 究 。下 面就 从 他的 辩证 法 手稿 入手 , 考察他对语言与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
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语言观
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语言观
金城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8(022)006
【摘要】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是哲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的内容是语言,语言不只是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其使用者的思维内容和世界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就是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最艰难的工作,因此需要高超的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语言的方法就是文本的理解艺术,即解释学.施莱尔马赫把理解艺术分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并认为只有在二者相互循环和交互作用下才可以消除误解,文本的整体理解才能够实现.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金城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2
【相关文献】
1.论施莱尔马赫的普遍方法论解释学 [J], 蔡熙
2.黄侃训诂学与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之比较 [J], 崔金涛;李丽群
3.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 [J], 冯正强
4.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及其缺陷 [J], 张锰
5.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 [J], 冯正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哲学家的现代意义,总是和他在多大程度上提出、推进和解决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所面临的问题紧密相关。
如果说,康德那一代德国人所面临的主要文化精神问题,是如何推进德国的启蒙运动,进一步确立科学理性精神,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话,那么,在施莱尔马赫所生活的“后康德时……
作者:邓安庆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刊名:湖南社会科学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5) 分类号:B0 关键词:。
【最新文档】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范文模板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施莱尔马赫是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的地方是布雷斯,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波兰地区,而施莱尔马赫的父亲也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牧师,属于摩拉维亚派一系。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哈利大学这个地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等内容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施莱尔马赫简介中介绍到,他在哈利大学学习的时候对神学以及释经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他的也是喜欢阅读有关于哲学的作品,各种书籍的阅读都非常的广泛,有且是柏拉图、康德等人的书籍作品,而这些书籍以及思想在他日后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1799年的时候他还发表了著名作品《论宗教》。
到了1802年的时候,施莱尔马赫还成为了波美拉尼亚地区著名的牧师,但是两年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身份,开始在哈利大学成为一名牧师以及神学课程的教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07年的时候。
另外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还可以了解到他在1809年的时候成为三一教会的牧师,并且和妻子维利希成亲。
在成亲一年之后他到了柏林大学担任教授的职位,同时也因为神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能力成为新任神学系的主任。
后来他被卷入了政治事件之中直到1834年的时候在柏林地区离开了人世。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研究社会以及宗教问题,因而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施莱尔马赫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多部著名作品,其中在宗教方面的作品有《宗教演讲录》、《基督教信仰》等等。
施莱尔马赫在翻译学上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还著述了《论翻译特点》等书籍。
在这些作品中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而特殊的,那么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这两种方法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概述1.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翻译方法强调尊重原文的异质性,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
2.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则是以译入语为基准,使译文在语言、文化和风格上与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相一致。
这种翻译方法注重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译文的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分析1.异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有助于传播不同文化b.有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技术缺点:a.可能导致译文读者理解困难b.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误导2.归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译文通顺易懂,易于接受b.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缺点:a.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风格b.对译者的翻译技巧要求较高四、实例分析1.异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我国古代诗歌翻译为例,异化翻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诗意和韵味,如将李白的《将进酒》翻译成英文:"A flagon of wine, let us drink to the sky,We"ll pour libations to the moon and the sun."2.归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同样的诗歌为例,归化翻译则将诗歌翻译成英文诗的形式,如:"Drink up, my friends, let"s raise our glasses high,We"ll sing and dance, and let the good times roll."五、我国翻译现状及启示目前,我国翻译界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这有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重 构 和 主 观 的重 构 客 观 的 重 构 是 “ 我们 对 语 言具 有 像作 者 所使 用 的那 种 知识 . 种 知识 甚 至 比原来 读 者所 具 有 这
的 知 识 还 更 为 精 确 ” 也 就 是 说 . 观 的 . 客
还不 是普 遍 地 存在 的 . 今 存在 的其 实 迄 只是 许多 特殊 的解 释学 ” 因1 2 — 8 3年 )
施 莱 尔 马 赫 认 为 解 释 学 的 出 发 点
个体 性 结果 的误 解可 能 性 . 么怎 么 去 那
避 免 误 解 呢 ?施 莱 尔 马 赫 认 为 这 就 需 要
是误 解 . 个 误 解 不 是个 别 的 . 是 普 这 而
为的。 施 莱 尔 马 赫 提 出 两 种 重 构 . 客 观 即
的解 释方 法 只 是零 散 片段 的 . 没 有形 并 成 一 种普 遍 的解 释 方法论 1 纪初 的 9世
解 释 学 的 这 些 状 况 . 起 了 施 莱 尔 马 赫 引 的 不 满 . 说 :作 为 理 解 艺 术 的 诠 释 学 他 “
着 明 显 的 不 同 . 照 过 去 的 解 释 学 家 的 按 观 点 . 文 本 进 行 直 接 而 不 受 阻 碍 的 理 对
( 8 5— 8 9年 ) 《 讲 纲 要 》( 8 9 遍存 在 的 这 与过 去整 个解 释学 传统 有 我 们 通 过 理 解 和解 释对 作 者 的 思 想 进 10 10 、演 1 1
论施莱 尔 马赫解 释 学及 其缺 陷
张 锰
40 6 ) 3 0 5 ( 武汉科技 大学文 法经 济 学院 湖北 武 汉
摘
要 : 莱 尔马赫把 解释 学定 义为避 免误 解的 艺术 , 认 为误 解是 普遍 存 在 的 , 施 他 需要 解释 的 东西都
有 可 能 出现 在 发 生 误 解 的 地 方 理 解 是 作 者 思 想 的 重 构 . 以 通 过 两 个 方 面 . 语 法 方 面 和 心 理 学 方 面 去 可 即
解释 . 他认 为 可 以通 过语 言 达 到对 作 者 心理 和精 神个性 的理 解 笔 者将 阐述施 出其 理论 的局 限性
这里 所 指 的烧 伤 就是 指 时间 、语 言 、 历 史 背景 和环 境 等 所造 成 的差 异 而 且 . 施 莱 尔 马 赫 认 为这 种差 异 不仅 会 出 现
在 过 去 的 文 本 中 . 且 会 出 现 在 当 前 的 而
交 谈 过 程 中
并 弗 雷德 里 希 . 莱 尔 马赫 ( r dih 莱 尔 马赫 解 释 学 的整 体框 架 . 试 着 指 施 Fi r e c
2 施 莱 尔 马 赫 解 释 学 的 整 体
框 架
22 理 解 是 对 作 者 思 想 的 重 构 . 误 解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 莱 尔 马 赫 也 施 认 为 他 的 解 释 学 的 基 础 就 是 作 为 人 的
中 图 分 类 号 : 2 47 B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 施 莱 尔 马 赫 基 本 情 况 概 述
S heemah r 16 — 8 4年 ) 于 布雷 clir e e .7 8 13 生
斯 劳 . 在 当时神 学 启蒙 运 动 中心— — 曾 哈 勒 大 学 学 习 19 7 6年 去 到 柏 林 . 始 开 接 触 浪 漫 主 义 10 8 4年 离 开 柏 林 到 哈 勒
. 大 学 任 教 . 不 久 就 返 回柏 林 . 但 以后 成 21 误 解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为 一所 神学 学校 校 长 . 于 1 3 卒 8 4年 他 的主要 著作 有 :注 释和箴 言》 《 年 ) 《 院讲 演 两 篇 》 12 、学 ( 8 9年 ) { 8 9 、 1 1 年 讲 演纲 要 》 2节 的个 别 讨论 和 一批 第
对 作者 进行 理解 借 助 对作 者思 想的重 构 . 以 比作者 更好地 理 解作 者。这 些理论 的提 出对 解释 学的发 展 可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然 而 . 莱 尔马 赫 的 解 释 学 理 论 也 是 存 在 一 些 问题 的 。 施
关 键词 : 莱 尔马赫 : 施 解释 学 : 解 和解释 : 限性 理 局
解是 普遍 的 ) 对 于 为 什 么 误 解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这 个疑 问 .施 莱 尔 马赫 是 这样 解 释 的 . 他 认 为 解 释 者 和 作 者 在 时 间 、 言 、 史 语 历 背景 和 环境 上 的 差异 . 造成 了主 客体 之
间 交 互 的 中 断 。 也 就 是 说 . 释 者 和 作 解
行重 构 。
既然 解 释者 和作者 在 时 间 、语 言 、
历 史 背 景 和 环 境 上 的 差 异 是 造 成 误 解 的 主 要 原 因 . 么 把 理 解 的 对 象 放 在 他 那
解才 是 正 常 的情 况 .误解 只 是个 别 的 、
特 殊 的 一 种 情 况 施 莱 尔 马 赫 以 此 把 解
马 赫 力 图 克 服 先 驱 者 们 在 解 释 学 上 面
的缺 陷 . 努力 试 图建 立 一种 适 用 于一 切
文 本 解 释 的 普 遍 解 释 学 施 莱 尔 马 赫 把 解 释 与 心 灵 的创 作 活 动 联 系 起 来 他 认 为 . 文 本 的 理 解 对 和解 释绝 非 仅 仅是 刻 板 的技 术性 诠 释 . 而 是 一 种 心 灵 的 创 造 或 再 创 造 理 解 和
在 施 莱尔 马赫之 前 . 释学 的 对象 解
主要 是圣 经 和 法律 文 本 . 释学 所 发展 解
释学 实 践 区分 为 两种 : 不严 格 的解 释 学
( 解 不是 普 遍 的 ) 严 格 的解 释学 ( 误 和 误
们赖 以形成 的历 史语 境 中 . 否就 能 理 是 解作 者 的思想 呢 ?施 莱尔 马赫是 这样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