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幻灯片

合集下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PPT..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其阐释学主要关注人类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被视为现代阐释学的先驱。

作为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化背景也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欧阳江河翻译的王小波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重点关注文本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他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者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交织,文本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读者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推理去理解文本。

他提出了“致密性”和“洞穴性”两个原则,指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

致密性是指文本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多重解释或者隐藏在别的部分中,读者需要通过不断揣测、分析等方式来揭示其中的意义。

而洞穴性则是指文本中可能存在“空缺”或者不完整的部分,读者需要通过想象等方式来填补这些缺失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圆周性阐释”这一概念,强调阐释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读者需要不断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新的线索和信息,以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种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螺旋式”阐释,不断地向内推进和向外延伸。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否准确地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往往要受到其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学科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源语言文本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环境,以及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充分尊重文本的原貌和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同时,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译文解释、转换和创造,使得目标语言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翻译理解和创造性思维。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莱尔马赫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步骤。

本文将介绍施莱尔马赫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分别是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并从一步步的思考逻辑角度进行详细描述。

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是一种忠实保持原文字面意思的翻译方法。

它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语句意思: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首先要全面理解原文句子或段落的语义和语法结构。

2. 逐词翻译:根据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逐词逐句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使用。

3. 处理语法差异:对于可能存在的语法差异,如动词时态、名词复数等,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4. 调整语序:在词序上,可能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调整,保证翻译后的语句通顺、自然。

5. 校对和润色: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进行校对和润色工作,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意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是一种将原文意思转化为目标语言意义的翻译方法。

它主要注重传递原文的精神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下面是意译翻译法的一般步骤:1. 理解原文意义:与直译法一样,意译翻译法的第一步同样是全面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语境: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语境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

3. 捕捉核心信息:意译翻译法注重传递核心信息,翻译者需要从原文中把握主题思想和主要观点。

4. 选择合适表达方式: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5. 解决难题:在使用意译翻译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多义词的选择、文化隐喻的转换等,翻译者需要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

6. 进行润色和修饰:在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修饰,以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施莱尔马赫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具有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两种主要形式。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与翻译

1.2阐释学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学起源的希腊-19C初) •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主要19C) •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
1.2.1前阐释学阶段
•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 于对《圣经》的阐释。 • “寓意阐释”就是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 释文本的内容。 • “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 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 • 结论(局限) •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 不够系统化和理论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阐释学。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一)阿斯特 • (1)三种阐释方式 • 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和精神的阐释 • (2)“阐释循环” • 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 才能被理解。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 (二)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1.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解的艺术” • 2.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 进入作者的意识。” • 3.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 话语,必须认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的。”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 • • • • (一)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 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 的过程称之为理解。 • 理解就是“我”在“你”中的重新发现。 • 狄尔泰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不应该仅仅 停留在对语言文本的阐释上,而应该关注历史。历史即文本。 狄尔泰被看作阐释哲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家。

奈达的翻译理论ppt课件

奈达的翻译理论ppt课件

优点: 1.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可以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译者可以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且能够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被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
缺点:1.功能对等理论是对印欧语系内部的翻译实践的归纳, 不适合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 2.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译文会有不同的反应,甚至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对译文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读者反应的主观性决定了不能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
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对等效应原则
尽管功能对等是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并非总是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奈达强调如果要取得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由于翻译标准一直受到历史,动态和民族的限制,“翻译”在不同文化环境,文化模式和文本模式下也就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重要的交流活动,通过翻译使人类知识和财富达到了的共享和传承。

但是古往今来究竟哪种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更适合各种文本翻译,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围绕不同文化环境和不同文本模式中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展开对三种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力求探讨不同文化里不同文本的翻译方法,对“不同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Bassnett, S.& Andre.Lefevere,2004,P4) 进行例证。

一、三种翻译模式——杰罗姆模式。

贺拉斯模式,施莱尔马赫模式翻译模式数不胜数,但这里我们讲到的仅限于这三种特定的翻译模式——以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这三位翻译理论家命名的杰罗姆(St.Jerome)模式,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模式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E.D.Schleiermacher)模式。

(一)杰罗姆模式杰罗姆模式其实是一种逐字逐句翻译的典范。

在这种翻译模式框架里。

翻译者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本,在当时也就是要忠实于《圣经》。

对等概念是杰罗姆翻译模式的核心,它指的是使译文机械地与字典里的词条解释相对应。

具体说来也就是,要把原文本按照字典解释绝对忠实地翻译到第二语言。

由于具有神圣而又深远的影响,《圣经》成为能够经久不衰的忠实翻译的标准。

当时最忠实的翻译也就莫过于这种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的翻译了。

这种翻译框架要求被翻译的词必须在字典中找到目的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那个词来匹配,翻译时还必须使原词和译词上下一一对应。

逐渐地这种翻译模式不仅应用于《圣经》翻译还扩展到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

好的字典在这里可以保证译文的忠实性,因此目的语译文也就能够忠实于原文本。

基于这种模式的翻译没有词汇和句子结构方面的任何替换,增减和变化,更谈不上其他细节上的调整。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译者或者尽量尊重原著,让读者适应作者;或者尽量尊重读者,让译文贴近读者。

"施莱尔马赫倡导第一种方式,即让读者适应作者。

这要求译文不能像原作者用德语写出来的,而要"让读者有德国人阅读原文的感觉"。

为此,译者必须采用"异化"译法(与"顺化"译法相对),让自己适应原著的语言和内容。

他必须提炼异域情调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做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中世纪:对《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注释、说 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 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4
二.阐释学派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施莱尔马赫:是阐释学成为一种普通的方法论。 狄尔泰:拓展了释义学的领域并将它引入哲学。 海德格尔:本体论转折。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体系。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四、发展了阐释学的方法,在原有的理解文本字面涵义 的语法解释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心 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做辅助后者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在解释学循环中不 是纯理性的,其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解作者,因为作者 对自己无意识的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它揭 示出来。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 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 方法》。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 造性;
他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的许多翻译现象。
10
四.斯坦纳与阐释学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视作当代西方翻译 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12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课堂PPT)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课堂PPT)
13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与归化异化 的比较
14
• 语义翻译应以作者为中心,重视作者的个性和权威, 译者不仅要传达文本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尽可能 完整无损地表现文本的内涵意义、作者的写作风 格,以及表现手法等。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尤其应当 如此。因此,语义翻译的实质是异化。
15
• 纽马克强调交际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 可能反应,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由于读者认识的 局限,当异化的译本中出现的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 读者无法跨越,甚至误解时,应以归化为策略导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翻译的实质是归化。
18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
交际翻
1 服从源语文化和源作者 • 忠于目标译语和目标文本
2 重内容不重效果
• 重效果不重内容
3
再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 倾向于过译
采用与原文的语域一致 的语域,倾向于欠译
4
以较小的单词、短语或者 • 从句为翻译单位,译文短。
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译 文长。
5 艺术
• 纽马克认为认知翻译是将原文文本从语法上转 换成“有生命主语+无生命宾语” 或其扩展句 型,即an agent(subject)+does(activeverb)something(direc t object) to or for someone (indirect object) with something (instrumental) somewhere(locative)some time (temporal) to make something(result),采取一系列手段消除 原文中的理解障碍,是原文变成一种普通的人 工性语言平面。
• 技巧
19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莱尔马赫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步骤。

本文将介绍施莱尔马赫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分别是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并从一步步的思考逻辑角度进行详细描述。

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是一种忠实保持原文字面意思的翻译方法。

它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语句意思: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首先要全面理解原文句子或段落的语义和语法结构。

2. 逐词翻译:根据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逐词逐句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使用。

3. 处理语法差异:对于可能存在的语法差异,如动词时态、名词复数等,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4. 调整语序:在词序上,可能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调整,保证翻译后的语句通顺、自然。

5. 校对和润色: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进行校对和润色工作,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意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是一种将原文意思转化为目标语言意义的翻译方法。

它主要注重传递原文的精神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下面是意译翻译法的一般步骤:1. 理解原文意义:与直译法一样,意译翻译法的第一步同样是全面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语境: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语境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

3. 捕捉核心信息:意译翻译法注重传递核心信息,翻译者需要从原文中把握主题思想和主要观点。

4. 选择合适表达方式: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5. 解决难题:在使用意译翻译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多义词的选择、文化隐喻的转换等,翻译者需要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

6. 进行润色和修饰:在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修饰,以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施莱尔马赫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具有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两种主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方法论而言,解释学区分为两个部分:语法解释与“艺术性”(技 术)解释。语法解释是以现存语言事实为基础,研究语言规则、表达 的基本可能性,所以它只是为具体、积极的构建性的解释提供边界 ,规定范围。“艺术性”解释则是去寻求一个具体语词在特殊文本 中的个性特征,是对该词个性特征的正而把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两个方面是同步、重叠的。
语言解释学思想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 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 艺术。他认为,理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 历史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 释。他通过文本解释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 从语言的角度看,施莱尔马赫突出的是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 关系,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要还原这样一种原始的关系, 而不是按照现代方法去解读过去的文本。
启迪:
施莱尔马赫在德国18世纪以来的翻译传统基础上,通过融合 解释学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 ,它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嚆矢。本雅明、斯坦纳、庞德、韦 努蒂等人都深受其影响。由于现代德国语言的演变与翻译活动休戚 相关,解释学又与哲学及翻译学密切相关,因此,解释学的翻译理 论在德国人文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带有德国思辨哲学的 特性。施莱尔马赫一方面通过鼓吹异化翻译策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 致,另一方面,又维护着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愿望,表现出强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理性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02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
陈晓茹
提要: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如何分析和解
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从历史(时间) 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施莱尔马赫,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教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 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 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也正是上述二 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 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在当时,归化与异化的交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策略的问题,而是用什 么语言塑造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被看作是反抗 法兰西归化理论的举动。当时的德国文化落后于法国,为了反对法国新古 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法,提振民族精气神,摆脱法国政治上的控制而采 用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因此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文 化理论,在他者的基础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选择。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1、历史维度的引入
他在论述解释圣经与阐述希腊古典文献所遵循原则时强调, “从 特定时代的特殊关系出发”理解语言及其内容。“特定时代”意味 着某一时代与它相邻时代不同,承认这种不同也就意味着解释行为 具有时间性。“先入之见”表示任何一种解释都会以过去对人的了 解和以前对对象、事物的了解为基础。解释者应该且必然会站在特 定时代,运用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实施对特定文本的解释行为。 同时,实现语言分析和解释“不局限于讨论如何理解具体对象和语 言”,是语言哲学区别于语言学的关键所在。这两点是语言哲学进 行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从时间维度切入,理解 语言及其内容的结构,从而理解历史与空间交叉点上的人。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色。 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够像古希 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化翻译策略, 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德意志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异域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 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打造欧洲乃至世界语言文化之宝库,而从塑造 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帝国。
异化翻译策略最直接目的就是丰富德国语言,让目的语读者时刻感受到阅 读的张力,使德国文化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19世纪的德国展开了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企图与法国对抗。德
国需要的是从希腊语、拉丁语输入新的表现方式,重新丰富德国语 言文化,来对抗大兵压境的法国扩张主义的语言文化,构建德意志 民族身份建构,摆脱法国文化的霸权控制。法国人希望通过归化策 略,把所殖民的国家都纳入法兰西文化的摩下。施莱尔马赫作为德 国文化的主将,关切的不仅是翻译作为工具或者理性的附庸,而是 如何与他者和谐相处的问题。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异化是一种语言 的更新,同化是一种语言的屈从。译者此时需要走向异化,与作者 共谋,走向语言与文化的交锋,而不是归化的妥协。
[4]张会永.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3,(03):131-137.
[5]陈晓茹.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 外语学刊 ,2008,(05):9-11.
0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 究
刘军 平
二、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三、其观点的局限及其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
不足:
➢ 异化翻译策略是其以重建作者意图的解释学翻版。将译文文本的 翻译过程心理化,忽略了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以及译者与作者、 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
➢ 异化翻译法不主张用目的语的通俗语言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 “翻译腔”的攻城掠寨,侵蚀母语语言。
➢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在两分法里,作 者或读者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中间人丧失了翻译主体性地位。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 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4):16-20.
[2]刘军平.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J]. 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15,(02):114-120.
[3]方仪力. 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与民族语言发展之关系——重读施 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6):87-92+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