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3课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3课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品味名句,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有情感的朗诵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我们学过很多李白所写的诗歌,请问大家还记得是哪些诗吗?学生回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师生齐背二、检查预习(13分钟)大家背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其一)。

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每一小组上一人展示自己的预习内容,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如: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投:扔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我想像姜太公那样在碧溪边悠闲地钓鱼,又想像伊尹那样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

三、名句赏析(18分钟)大家表现的很好,说明大家预习得很到位。

我们知道李白从小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25岁就离开家乡仗剑远游,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也正是因为这些他在42岁时被召入长安,供奉为翰林。

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又遭到了权贵的谗毁,仅一年时间就离开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所以诗中满是他的苦闷和抑郁。

他用行路艰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大家找出能够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句子。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写出了李白面对美酒佳肴不能食用,内心苦闷不已。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修辞,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3 诗词三首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二、预习检测:1.注音2.解释三、介绍题目、作者1.介绍题目2.作者3.写作背景四、读1.听名家朗读2.师指导(播放《高山流水》来读)3.指名读4.齐读(上阙:左边读,下阙:右边读)六、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他),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板书:上阙:望月旷达下阙:怀人乐观七、质疑再探:1.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大胆的提出来。

2.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3.重点语句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八、课堂拓展: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请自选角度分析它好好在哪里?师:由此看来,这首词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富含人生哲理。

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九、主题概括: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共包括了三首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教材中,这三首诗词的出现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对于诗词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可能会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词、品味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词的美,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行路难------今安在”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757年,获罪,流放夜郎759年,遇赦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但要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诗词的鉴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交流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教材九上第三单元。

《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诗中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是咏中秋名作。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抒发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的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能借助于对诗歌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初步感知诗歌意象并进行简单赏析。

学生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诗词的情感难于把握。

九年级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抓重点字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就其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或者启示。

四、教学重点1.通过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和补充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并能运用三首诗词。

五、教学难点在情境创设中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内涵,感悟其中哲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李白(一)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环节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古典诗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的语速可以放慢一点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可以长一点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收录了三首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安排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对于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对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行路难》这首诗,它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三首》,使学生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行路难》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大意。

3.内容解析:针对每首诗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品读古典诗词作品的意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丽奇葩,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李白的著名诗作《行路难(其一)》。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歌水平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1.读诗,划分节奏。

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

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

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三、和诗人对话,品“行路难”1.感受“仕途难行”。

最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最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指引学生理解本文要旨。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培育学生朗诵能力, .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方法:解说、合作、研究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问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奇,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开豪迈派新风。

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 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隐士,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想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因此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旧不可以常相见,因此孤单之余东坡难免伤感嗟叹。

(3)宦途崎岖:苏轼因为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崎岖,宦途其实不喜悦,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悲伤、想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诵。

五、疏导全文:1、小序。

(1)要点词语解说: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要点词语解说: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要点词语解说: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研究:1、怎样理解词的上阕?2、怎样理解词的下阕?3、试剖析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柯(kē)畔(pàn)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行路难》(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二)文本探究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河道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

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

(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三)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本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白马篇》)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

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 (juān)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

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