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当代转型

合集下载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包括理论研究以及实际运作两个层面的内容。

( 1) 从理论研究上讲,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理念, 是对于高校既保持自身的学术自由同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模式的探索。

有研究者认为理想的大学制度本质在于能够妥善地处理大学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大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行民主管理。

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 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

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大学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在进行中逐渐成熟的一种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完善都刻上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烙印。

( 2) 从实践上讲,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就是一种现代大学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开端是以19 世纪洪堡主持的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的柏林大学为标志的。

洪堡第一次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 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 如学术自由这样的价值和传统。

概念在公立高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这一根本性原则下的大学制度研究,方可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二、要探析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必须深入其“制度内核”———权力和利益。

1. 现代大学制度的权力本质制度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所决定的。

,权力结构决定着制度结构,权力直接影响制度供给,权力运行的表现形式便是制度。

权力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形成及其约束强度,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因为权力主体决定着资源配置,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关于大学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决定的。

康宁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市场和学术力量”。

论大学职能的演变

论大学职能的演变

论大学职能的演变大学职能是指大学所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

在历史中,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处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之中。

在当代社会,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引领文化,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但是这些职能并不是在大学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这些职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重要性,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大学职能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对外部社会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进步与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相统一的产物。

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与大学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变化而逐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社会赋予的。

1.“教书育人”职能的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虽然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时一些学者以研讨社会问题为初始目的的,但很快就被统治君主或教皇所控制而最终成为他们的附庸。

大学的职能也仅限于为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工具性人才的储备。

如管理城市的官吏、法官以及教师、医生等。

大学开设课程主要有神学、哲学、文学和法律等,并由大学规定或教皇固定下来,不能更易。

授课时以论诵为主,教师讲学生记。

诵记教学还特别强调背诵和考试,考试不能超过经文所规定的内容,这种硬性背记式教学极大的损害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此种大学模式是在严格的封闭状态下运行的,与社会生活实践严重脱离。

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学就形成以教学为主和办学思想保守的基本特性。

纽曼更认为大学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设,教学育人是大学唯一的职能,科研完全可以让其它一些机构来承担而不是在大学上实现。

因此,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再到法国大革命很长一段时期,无论大学的组织形式、办学风格与教学内容及方式如何变更,其职能始终是单一的,就是教学育人,除此不在具备任何其他职能。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原因
2 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位的,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形成了根据自 我需要吸取知识、 塑 造自 并根据自 我, 我需要来形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多元并存
的价值观念形态的出现无疑有助于克服僵化封闭的思维方 式, 有助于展现个体生命的丰富性、 多样性与特殊性。但部分 大学生面对多选择、 无中心、 无权威的多元纷呈的价值态势 ,
(四 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 发展咨询 教育。 一是规范《 大学生心理卫生》 的正常教学, 使心理教育经
常化,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学有关知识, 自己, 了解 了解 别人, 培养良 好的个性。二是广泛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排 除在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 )运用现代化传播工具, 改革思想道德教育 法, 提高
社 会 转 型期大 学生价值 观 的变化及原 因
姜春洁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摘 要: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 大学生的价 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但 也出 现了一些困惑和矛质。其原因有多方面的, 包括社会、 文 化、 大学生自身特点等。
(二)提升德育工作者自 身的人格力量, 通过广大教师的教
书育人,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 对学生进行主导价值观的陶冶
和引导。
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一是 要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提高
获取、 处理、 运用、 传递信息的能力, 把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德育
工作结合起来 , 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二是要建 立德育信息资料库, 建立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与国家和 社会宣传舆论信息相结合, 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渗透 力和覆盖面。

浅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浅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浅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以美国为例摘要:大学,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在不断的演变与成熟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准确把握大学的科学内涵,既是大学理念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理解大学功能的基本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拓展,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本文在了解大学功能演进,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在美国产生的原因和大学作为“服务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并看到大学功能的突破,引导社会前进这一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一、大学的概念“在弗莱克斯纳看来,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

他认为,把大学各个部门统一在一起的是大学理念或理想。

克尔则提出了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利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

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

”[1]二、功能“功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

”从概念上来区分,功能是一定结构的产物,结构产生功能。

[2]功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大学功能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大学功能发展阶段大学功能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学以培养人才主的基本功能。

从欧洲古典大学到中世纪大学一直到近现代大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

第二阶段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的两项功能,但以科学研究为重要功能。

柏林大学开创了近代大学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先河。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独立研究生院,把培养对象从本科生延伸到研究生,标志着以培养高层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研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大学正式问世。

第三阶段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但以为社会服务功能为其外部功能。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先提出,大学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并付诸实施,取得巨大成功。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转载自:/hot/jyb15/jlbg/1_4.htm)目录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三)社会发展对大学发展的需求(四)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路径选择三、大学发展的意识和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一)大学发展必须树立的意识(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四、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一)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二)我国大学发展战略的概述五、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三)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六、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步走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又一个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

谋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谋划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不仅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真正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就现实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近期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大学发展定位不尽科学合理、盲目攀比、升格热、贪大求全、发展战略和目标趋同化等种种问题。

因此,就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四组的主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本课题组专门进行了研究,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国外对大学的分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美国的一般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和美国周刊分类法以及日本的分类法。

1.美国的一般分类法习惯上,美国一般把高校大致划分为3种类型: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

02 近代中国高等教 育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受到西方的 影响,开始出现一些现代大学,如京 师大学堂等。这些大学主要分布在沿 海地区,以培养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为主要目标。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由官办学校 和教会学校两种形式组成。官办学校 主要培养管理人才,而教会学校则主
社会阶层不公平
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接受高 等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挑战
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专业过于陈旧或 重复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或不符合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李均. (2008). 中国高等教育的 近代化历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处辉. (2013). 中国近代高等 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高等 教育出版社.
THANKS
感谢观看
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如何影响社会 发展,同时社会环境如何塑造高等教育。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嬗变的互动关系,分析高等教育在社会发 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以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挖掘历 史事件、分析典型案例为重点。
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 现代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不仅学校 的数量和规模有了显著增长,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摘要:在我国,以街镇、(村)居民点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学校是社区地城范围内的专门教育机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促使原本封闭的学校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与社区的合作与共享。

文章追溯了宏观历史背景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近代学校制度形成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进,以及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与社区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与社区;合作;背景;意义一、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一)学校教育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自有人类产生,承载着文化与生活传承功能的教育便出现了。

随着人类的发展,教育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学校教育从萌芽到实体化、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发展,呈现了它从社会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历程。

当然,学校系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

但是,发展至今,实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确实面临与社会阻断的危险,正规教育的封闭、划一与狭隘不容否认。

学校以外的多种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影响,虽然在制度化教育的辉煌中黯然失色,但其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当前对于封闭、划一的制度化教育的反思,就是在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再次融合的可能和方向,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

在微观层面,无疑必须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通,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原本呈现对立状态的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奠定学习社会的基础。

(二)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变学校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社区体系,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学校呈现不同的特征。

例如,在以血缘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养老场所或习礼乐的场所兼具教养职能,其社会功能在社区的体现就是族群生存经验和规范的传递,学校本身没有独立性,模糊地融合于族群社区之中。

经济社会学第六章市场转型

经济社会学第六章市场转型

2、现代化理论或多元群体理论的研究范式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致力于经济增 长,这种增长要求实现工业化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工业化和现代化又要求一套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和制度。 这与革命热情、自上而下的动员以及全面性的控制是不 相容的。因而社会主义面临着两难问题,即乌托邦式的 革命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西方学者在研 究社会主义社会时,把趋同论视为描述社会主义社会的 制度和结构变迁的逻辑。
第一节 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
市场转型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层原因 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2、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口急剧增加 3、大学系统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 区域研究(英语:area studies)是主要以国家规模的 区域为对象,在注意各地区的共时性的同时,注意地区 的特色并比较其他地区,广泛研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 产业、法律制度、社会、文化、民俗的学科。通常认为 区域研究的发祥地是美国。战后美国与世界全体的关系 加强,但之前美国因门罗主义的影响,美国对中南美以 外的第三世界的了解较为有限。因此美国为推进其世界 战略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美国也因此投入巨资培养 亚洲问题和非洲问题的专家。因这些地区的情况无法简 单的西洋知识来分析,因此除了旧有的经济学、法学、 历史学之外,也常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及手法等学 际性手法分析。
(一)市场和不平等 1、不平等最初下降的原因
一种假设是将这一现象归于更公平的国家再分配 政策(边燕杰等);一种是是将这一现象归于新 的市场机会(倪志伟等)。瑟伦伊(1978)和倪 志伟(1989)认为不平等的最初下降是市场渗透 的结果。 边燕杰和洛根(1995)却表明1977年 之后中国的 平等主义是国家再分配的结果,因为 国家企图通过提高最 低收入水平以获得市场改革 的稳定环境。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准则。
( ) 会 竞 争 激 烈 。 会 竞 争 , 质 是 实力 的竞 争 和地 位 2社 社 实 的竞争 , 竞争就有优胜劣汰 , 会产生下岗失业。 学生 由 有 就 大
格 等 原 因 。 日常 生 活 中语 言 庸 俗 、 为粗 暴鲁 莽 , 女 在 成 在 行 子
长 过 程 中深 受 影 响 , 格 偏执 、 事 草 率 , 乏 尊 重 意 识 。 性 做 缺
科 考 试 作 弊 , 是 习 以 为 常 。 不 少 大学 生 学 习 目的功 利 化 倾 更 向愈 发 明显 , 专 注 于对 现 实 物 质 利 益 的追 逐 。 选 择 职 业 更 在
从 大 学 生 自身 状况 分析 ,一 方 面 他 们 生理 上 趋 于成 熟 ,
心 理 上 则 表 现 为 晚熟 , 心 发 展 不 平 衡 。另 一 方 面 , 身 当代 大
式 , 强 对 大 学 生 的 心 理健 康教 育 。针 对 部 分 大 学 生 出 现 的 加 心 理 困 扰 , 推 心 置 腹 地耐 心疏 导 , 导 他 们 摆 脱 困境 , 育 要 引 培
学 校或 学生 足够 的重 视 , 而且 由 于一 些 制 度 上 的 限制 使 学 生 对 这 些 课 的 选 择 障 碍 重 重 ; 使 开 设 了专 业 课 , 存 在 教 学 即 也
败。
化 结 构 深 刻 词 整 ,市 场 经 济 的财 富 观 念 和 交 换 观 念应 运 而 生 , 在 促 进 社 会 向 着 民 主 化 、 明 化 进 步 的 同 时 , 处 于 身 它 文 给
心 发 展 的 大 学生 带 来 极 大 的 感 官 冲 击 。 值多 元 化 对 大 学 生 价 影 响 最 大 .导 致 对 合 理 价 值 观 念 的 理 解 和 选 择 出 现偏 差 . 由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参考答案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参考答案

2、简述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两岸关系的展望及对策。

答: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在必行。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几个因素:(1)台湾政局的发展岛内政局历来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直接因素;(2)两岸经济融合能否刺激台湾经济快速走出困局;(3)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趋势;(4)美国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态度;两岸关系发展的对策军事科学院台海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炜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将从热络的大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摩擦多一些、雷区多一些的状态,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过渡。

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其发展必然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说:“两岸关系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影响两岸关系顺利前进的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各种思想观念出现新的交锋,统一与反统一矛盾上升,‘台独’与反‘台独’斗争犹存,岛内各类政治势力内部围绕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路线、策略的争论、角力也如火如荼。

”两岸关系发展的对策(1)坚持“九二共识”原则;(2)建立互信,搁置争议(3)建立制度性协商机制(4)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3、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回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各项经济数据持续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态势良好。

(1)政府主导型投资虽然可以在弥补短期需求不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药,政府无法替代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保障。

(2)居民住房贷款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更大规模的资金随之流入房地产市场。

(3)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大幅增长。

股票市场的净流入和信贷资金的流入数据较大。

大学生当代现状

大学生当代现状

大学生当代现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家庭与社会的期望,也肩负着自身成长的使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演变,大学生的现状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学业压力日益加重在当代社会,以高考为代表的升学竞争趋势日益加剧,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高考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机会。

面对一堆试卷和满是知识的课本,大学生们常常感到焦虑和压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教育家长们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过度关注分数,而是关注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二、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面对庞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们往往感到就业形势严峻。

除了专业知识的要求,许多企业也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为了应对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除了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们还面临着生活的各种压力。

独自生活的大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适应新环境和建立社交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压力也会带来身心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提供完善的生活辅导和心理支持服务。

学生们也应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尽管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许多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动。

他们可能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在平时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加重、就业形势严峻、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心得体会(通用3篇)

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心得体会(通用3篇)

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心得体会(通用3篇)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心得体会1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又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分别从高等学校法律制度、高校学校教师法律制度、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七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一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高等学校的章程和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作为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经法律、法规的授权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高等学校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多重性,即高等学校所具有的多重身份问题。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是独立的法律主体。

但是,社会生活中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高等学校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法律身份,因而各自具有相应的权利(权力)和义务,对其不同性质的行为主体所做出的行为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职称与聘任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教师常见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从欧美高等教育史看大学的职能演变

从欧美高等教育史看大学的职能演变

一、高等教育职能的历史演变高等教育职能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职能呈现出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由经院性到社会化的发展轨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高等教育的职能经历了从单纯的培养人才发展到教育与科研并重、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并进,进而产生第三职能———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的生成与相互关系有其深刻的历史嬗变。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Academy ),甚至还要早。

现在所称的大学一般指的是以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的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实施机构,故大学的职能是指具有中世纪大学结构之特征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

最早建立并且延续至今的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具有行会性质的中世纪大学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教师、官吏、法官、牧师和医生等专门人才,因此,培养专门人才就成了教育活动的首要的职能,也是大学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

此时的大学主要是人文教育,而较少科学教育,大学主张把“学”与“术”分开,认为“术”登不了大雅之堂。

追溯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历程,不得不提到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他是传统大学理念的捍卫者,他在《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一书中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进知识为目的。

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科学和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要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的训练,我不明白它如何能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

”他进而指出,“从本质上讲,大学是教学的场所(a place of instruction )”他是这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而且也需要不同的才能,但同时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

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

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

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日趋复杂多样。

因此,大学专业的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匹配度的建议。

1.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职业需求逐渐演变为新兴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同时,科技进步和全球竞争的推动下,传统学科边界变得模糊不清,新兴学科和专业不断涌现。

这一切都为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专业与行业需求的匹配性一个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与特定行业或领域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例如,信息技术行业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专业。

同样的,工程领域对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专业的需求也很大。

因此,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了解并考虑相关行业的需求,以便未来能够找到工作并有较好的职业发展。

3.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匹配性除了满足特定行业需求外,专业还应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相适应。

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对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另一个例子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专业的需求迅速增长。

因此,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4.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的建议为了提高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大学应与相关行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了解并了解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辅导机会,以便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引入跨学科课程:大学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和了解,提前适应社会需求。

(4)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学应该灵活调整既有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大学职能演化的研究综述

大学职能演化的研究综述

高深 学问同服务社会和 国家这三种职能 “ 三位一体 ”的推动 器, 是美 国的高等教育 。1 8 6 2年 , 美 国颁布 的 《 莫里尔法案 》 不仅使美 国高等教育 民主化 ,而且开创 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 职能的先 河 ,使大学 由 “ 上帝培养人才 的场所 ”变成 了美 国 培养 实用人 才的基地 。1 9 0 4年 ,范 ・ 希斯开 始担任 威斯康 辛大学校 长 ,开拓 了大学服务职能的两天基本途径 : 传播知 识 和专家 服务 。从 而使大学 的社会服务 向前迈进一大步 。 弗莱克斯纳所描绘 的教学 、 科研 、 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 的 大学 ,认 为发展学术是大学 的最重要 的职 能 ,但 随着 大学职 能的扩充 ,社 会服务职能也变得不容忽视 ;以及克拉克 ・ 克 尔认 为现代大学不仅应具有教育和学术研究 的功能 ,还应具 有服务 功能的多重 职能观。 至此 ,大学 的三大基本职 能形成 ,大学成为 了融教学 、 学术研究 和社 会服务为一体 的、并与社会有着 紧密直接 或间 接联 系社会组织 。 三、大学职能演化 的影响 因素 对于影响大学职能演化 的因素 ,很多 前者 已经对此进行 了探讨 。如吴鹏认 为事物 的 “ 时 间的关 系 、空 间 ( 环境 )的 关 系 、逻辑 的关系 ”是 联系 的无 外乎 的三种关 系。相应 的 , 这三种关 系也就可 以理解为三 种作用力 影响大学 职能演变 。 曹兴 提出 了和吴鹏相类似的想法 ,他借助事物 的联 系 ,总结 为三 种作用 力 ,即逻辑 力 、空 间力 以及 时 间力 ,阐明大学 职能演化 的影 响因素。逻辑力 即指 内在 的规定性 , 是存 在于 各个事物 内部 的法 则和律令 , 是促成 该事物 区别于他事 物最 主要 的决定性力量。时间力 即指来 自 传统和未来要求 的力量 。 空间力即指事物所处 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环境 的力量。他还 认 为这三种作用力也不是独立 的存在互不 干涉 ,而是在 任何 次 的变革 中,这三种力量都同时产生作用 。柴立全则认为 , 从大学职能 的演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大学职能的演化与大学 自身 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如前者所研究 的 ,虽然 表述 方式 不一 样 ,但笔者认 为, 其本 质是 有着相似 的。逻辑力可 以理解为大学 自 身 的结 构发展 ,大学 要有 自己的 “ 基 因”或 “ 遗传 ” ,并 保持 自己 的独特性 ; 时间力要求 大学具备 实现演化 发展 的各种条件 , 并和所处环境相匹配 ; 空 间力可理解 为社会需求 ,有巨大的 导向作用 。当然这 三种作用力 不是独立存 在 、互不 干涉 的, 而是 在任何一次的变革 中这三种力量都 同时发 生作 用。笔者 还认 为大学应适应 当时的政 治制度 ,经济状况 和环境变化 。

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考究

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考究

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考究高等教育主要从事高深学问的应用、创新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后,高等教育将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经济的中心,国家、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并导致在高等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不断涌现出矛盾冲突。

因此,思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现状所谓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其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要根据不同主体的要求来调整其价值取向,从而产生了矛盾与冲突。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在不断地交替演变中前行。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使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符合国家、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主体性,通过教育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强调高等教育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人和教育被作为实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直接工具,忽视个人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以个人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个人为了获得利益把社会、教育当成利用工具,而对全面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视而不见。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两者看似矛盾但并非截然对立,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又终究是由社会主体的人来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的。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权衡与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看不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的现实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

进入2l世纪,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等为指导,从探讨价值观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尤其对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对价值观念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肯定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重点考察分析了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学校及家庭教育、西方社会思潮、网络媒体传播等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在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从而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者应当在允许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前提下,重视加强建设主导价值观、以更包容的新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引导及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意义我国一直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当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被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之首。

因此,从理论上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格局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同时,在社会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信息交流得到极速膨胀,世界的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

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高智力青年群体,他们接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着社会变迁带来的种种,同时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自身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多元化成为一种基本态势,呈现出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景观。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主题题目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主题题目

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引言大学形势与政策是与当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有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探讨如何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以提高大学教育的适应性和质量。

现实问题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许多大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综合素质的要求。

这种脱节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而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应调整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大学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1. 更新课程设置大学应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将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与相关行业的紧密合作,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纳入课程设置中。

同时,增加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2. 强化实践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学应加强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形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大学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将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

社会需求的反馈与调整当大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时,社会需求也会对大学教育提出反馈。

这种反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1. 就业率变化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当大学调整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时,学生的就业率有望显著提高。

2. 行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行业对来自大学的毕业生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指标。

大学社会学教案: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大学社会学教案: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大学社会学教案: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一、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社会学课程的教师教授有关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的主题。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它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研究和分析这些变化。

本教案涵盖了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并提供案例研究和讨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二、目标与预期结果•理解社会结构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层级关系;•掌握各种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并理解其在个人和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学习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来研究并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思考并讨论实际案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三、教材与资源教材:1.Giddens, A., Duneier, M., Applebaum, R. P., & Carr, D. (2020). 《社会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Berger, P., & Luckmann, T. (199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其他资源:1.网络资源:可以获取最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的研究成果、案例分析和学术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单元一: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课时:2)1.概述社会结构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层级关系;2.解释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如家庭、亲戚关系、友谊等;3.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元二: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课时:3)1.分析经济、政治、技术等因素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2.探究个体选择和集体行动在塑造社会结构中的角色;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结构变化案例,如工业革命、女性权益运动等。

单元三: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变化的方法(课时:4)1.介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并解释它们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2.学习如何设计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数据收集工具;3.分析和解读社会网络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上 , 作 为真正 独立形 态 的高等教 育机构 , 欧 洲 中世 纪大学是 现代 大学 的历 史起 源和创建 基 础 。 从 中世
纪大学 的产生 和办学模 式可 以看 出 , 它“ 主要是 培养人 才 的职 业学校 , 只是 在有 限意义上 可 以说 它是 为学 习本 身的概 念而存在 的 。 大学 在满足专业 、 教会 和政府对各 种人才 的需要 的过程 中不断发展 ” I l l 。 中世纪大 学主要 是 通过教 学 的形式 传播人类 文 明知识 , 实 施 的是 一种 特殊 的专业教 育 : 培养官吏 、 牧师 、 律师 和 医生 。 最 早形成 于 1 1 、 1 2 世 纪 的意 大利 的萨莱诺大学 和波隆那 大学 、 法 国的巴黎大学在 进行 神学教育 的 同时 , 都 是 以专 业教育 闻 名, 萨莱诺 大学 以医学 闻名 , 波隆那大学 以法律 闻名 , 巴黎大学 以神 学闻名 。 1 7世纪从欧洲去 北美洲 的清教徒 建 立 的美 国早期大 学也 只有两个 目的 : 培养 神职人员 和公 职人员 。 中国古代 高等教育 则是科 举制度 的 附属物 , 在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 大学 ; 社会 需求; 研 究型大学 ; 社会服 务型大学 ; 创 业型大学
中图分类 号 : G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0 5 — 0 0 9 2 — 0 5


应 运而生与 临机应 变 : 大 学是 社会需求 的产 物
“ 学而优则仕 ” 的教育 观念 下 , 完全为 培养封建官吏 服务。
人类 知识 经过 漫长 的 累积 之后 , 文 艺复 兴时发 生 了分化 。 之 前欧 洲 中世 纪 的文化 教育 由教 会 势力一 统 天 下, 哲学 、 政治、 法学等 意识 形态 的一 切形式 都包含在 神学范畴 内 , 关 于 自然和人体 的科学受 到 了教会 的全 面禁 锢。 文艺 复兴运 动高扬人性 和人 的主观能动性 , 从而使 关于社 会 、 自然 、 人 自身的学科 和知识 蓬勃 发展 。 l 8 世 纪 6 0年代 开始 的资产 阶级 工业革命 则加速 了知识分化进 程 , 引发了欧洲 学术 界关于 自然科学 知识 地位 的反思 和 纷争。 在工业 革命 的发 源地 英 国 , 形 成 了以纽曼 、 阿 诺德 为代表 的坚 持义 理价 值观 的 自由教育 派 , 以及 由赫 胥 黎、 斯宾 塞为代表 的坚 持功利 价值观 的科学 教育 派 , 两派 之 间展开 了激 烈 的抗 衡 和争论 , 最终 自然科 学教育 在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3
作者简介 : 刘 芳( 1 9 7 6 一 ) , 女, 江苏泗阳人 , 助理研 究 员, 教育 学硕士 , 主要从事 高等教育管理研 究。
9 2

芳: 大学 与社会需求关 系的历史演变及 当代转型
新 大学虽 然没有学位 授予权 , 但 与地方 经济 和社 会发展关 系密切 , 重视职业技术 教育 。 l 9世纪六 七十年代 , 西方 发 达 国家 又迎 来 了电气 时代 的第 二次工业 革命 , 科学 技术 的发展突 飞猛进 , 各种新 技术 、 新 发 明层 出不穷 , 如 电 力 的广泛 应用 、 内燃机 和新交 通工 具 的创制 、 新通 讯手 段 的发 明和化学 工业 的建立 等 。 这 些新 技术 和新发 明被 迅速 应用 于工业生 产 , 大大促 进 了经 济 的发 展 , 同时也迎 来 了高等教育 的革命 。 在美国, 1 8 6 2年 颁布 的《 莫 雷尔 法案 》 迎 合 了这 场革命 , 政 府赠予 各州土地 用来办 大学 , 并 规定 这种 “ 赠 地大学 ” 必须 以“ 为各 州农业 和工业发 展
2 0 1 3 年 9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I TY
S e p t . , 2 0 1 3
பைடு நூலகம்Vo l _ 2 6 N o . 5
第2 6卷第 5 期
【 教 育学研 究 】
大学与社会需求关 系的历史演变及 当代转 型
传 统大学 里 占有 了一席之 地 , 在新建 的大学里 获得 了快 速的发展 。 由于人类 知识 的累积 、 发 展 和演化 以及工 业
革命 的刺激 , 大学开始形成 了学科 、 专业 和课程 等制度形式 , 这在 一定程度上 激发 了人们对教 育 的强 烈需求 。 在 这 种社会需 求 的驱使 下 , l 9世纪 初, 在新 人文 主义思想 的指 导下 , 洪堡 以“ 学术 自由” 和“ 教 学与研 究相结 合 ” 的
办 学思路和原 则创 建 了柏林 大学 , 从而使科 学研究迈人大 学讲 堂 。
由于部 分传统 大学对 工业革 命产 生的科学 化 、 现代化 和 民主化要求 并未完 全作 出有效 的 、 积极 的回应 , 已 赶 不上 时代 的步伐 , 于是在 英 国一场 “ 新大学 运动 ” 悄然 兴起 , 一 批面 向工业 化建设 的新兴 学 院相 继建 立 。 这 些
刘 芳
( 淮 阴 师范 学 院 , 江苏 淮 安 2 2 3 0 0 1 )

要: 大学是社会 需求的产物, 又随着社 会需 求的变化 而不断地 演进和发展 。 新 时期 由于社会 需求 的量大 、 多样和快速 变
化, 导致 了社会 需求 与大学反应之 间新的不平衡 。 从历史考察和 现实分析 可以发 现 , 大 学与社会 需求关 系的演变 经历 了“ 不即不 离的桥 梁型” 、 “ 零 距离的渗透 型” 和“ 亲 密无 间的融合型” 三种模 式。 当下 崭露头角 的“ 亲密无 间的融合 型” 模 式呈现 出丰 富的“ 多 态现象 ” , 显示 出了一定 的生命力和 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