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人口质量方 面的成就
把人口质量当做一种稀缺资源,也就是它具有经济
价值,它的习得也需要花费投资,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政府歧视农业,觉得农业是固有的落后的,尽管偶
尔有绿色革命但是对经济的贡献很少,经济发展被认 为是工业化的结果,政策偏向工业(压低农产品价 格)。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才能
面对成本、回报、风险 很重要。 分配有限的资源。
分配的经济机会
不平衡的 不可避免
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
化、更新所作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 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 劳动、金钱及时间等。
就是受益人。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这给人“开支”和 “节省”的感觉。在健康方面的投资也同样。
教育的支出很大程度上跟这个国家传统的储蓄和
投资有关。
技术工 熟练工
衡量人口质量, 医生、工程师、行政人员、会计、 各种研究科学家 技工 不可忽视。 对农业方面,印度为例,对农业研究的投资,回 报率为40% 高于大多数其他投资。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作了定量研究: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 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 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 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很高。
李嘉图级差地租理论:
提出了地租存在的两个条件,即土地的有
限性、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性。 级差地租的数量取决于不同土地劳动生产率 差别。
世纪大讲堂部分目录1
第二册:《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胡坚0《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郑晓瑛《什么是分岔》武际可《审美需要真诚和自信》徐庆平《历史地理学能为未来做什么?》葛剑雄0《网络与生活的互动》李晓明《环保与公民责任》梁从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秩序建设》刘伟《揭开后现代主义的神秘面纱》——(能不能娶她做中国新娘)彭培根书签《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何光沪《网络经济如何演绎》丁大卫《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吴澄《从利玛窦到北京申奥》张信刚《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茅于轼《美日人才管理特征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杨壮《中国高考制度的反思》顾海兵《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曹凤岐《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李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立法》甘培忠《“9.11”综合症剖析》王逸舟《反思全球化》房宁《好莱坞的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尹鸿《干细胞研究及其伦理问题》李凌松《比较利益的动态和中国入世的政策选择》扬帆第三册孙士海《印度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纪宝成《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思考》李银河《同性恋者的处境》陈庆云《新世纪的公共管理》陆南泉《俄罗斯经济出现的新态势》黄平《人口流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李培林《是什么改变了你的社会位置》贾建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郭可信《美轮美奂的穹顶建筑与材料的微结构》陆俊《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李维安《从日本经济的低迷看中国公司治理改革》范曾《20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精神复归》陈洪《佛教与中国文人》佟家栋《保护本国产业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江平《参加WTO后民商法律的国际接轨》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柯俊《陶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胡鞍钢《结构变革的创造性摧毁》李晓西《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之谜》彭朝晖《基因与基因治疗》仲大军《中国:选择效率还是选择就业》杨东平《对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戴逸《盛世沉沦——论康雍乾盛世》吴晓求《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张晋藩《中国法律历史的演进》第四册巫昌桢《从婚姻法看中国社会的变迁》曲新久《中国刑罚的人道主义革命》何大一《艾滋病的流行医学》曹和平《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和亚元》左大培《市场经济下的公有企业》王卫国《中国破产法改革历程》秦晖《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乌杰《用系统思想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查尔斯汤斯《激光的故事》李学勤《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蔡昉《市场如何配置劳动力资源》刘东《悲剧在中国的诞生》吴文俊《计算机时代的中国数学》叶朗《“红楼梦”的意蕴》魏明伦《当代戏剧之命运》雷颐《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许子东《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王淀佐《有色金属——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三次产业革命》第五册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现状与展望》钱绍武《漫谈中国雕塑艺术》王次炤《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韩美林《走进生活、走进艺术》李晓宁《东西方思想比较方法》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及其格局探讨》郑也夫《中国的信任危机》易中天《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徐刚《因为大地有梦想——关于大地、艺术、生存的思考》杨明杰《国际危机管理》李杰信《火星探测和生命起源》蔡睿贤《漫谈能源利用》程曜《飞速裂变的时代中看纳米科技》杨乐《数学对其他学科和高科技的影响》赵忠贤《超导的魅力》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罗伯特希勒、林毅夫、吴敬琏《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建立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上、下)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它的批评》第六册蒋高明《怎样理解沙尘暴及其治理问题》曾光《急性病因不明肺炎的研究与控制》蒋建东《抗病毒感染与药物防治》纪小龙《从病理学看SARS》梁万年《疾病病因研究及其预防》晁恩祥《中国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非典型肺炎》王一方《“SARS”的医学人文审视》郑日昌《灾难应对与心理健康》纪小龙《透视癌细胞》薛达元《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张颐武《后SARS时代的文化反思》杜钢建《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金灿荣《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及其制约》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牛军《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汤敏《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李强《如何看待今日中国之富人阶层》沈骥如《当前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陆学艺《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之道》盛洪《为什么公用事业要向民营资本开放》第七册王绍光《转型与治理》郑洞天《电影的文化定位》李锐《语言的自觉——汉语写作的自信心》贺卫方《中国宪政之起步》陈坤耀《新经济年代的教育路线》萨尔文迪《人本科技与中国经济的振兴》袁建平《载人航天: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宋笔锋《从飞机外型变化看飞机的百年发展》肖云儒《动感西部》何炼成《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对策新探》何东全《中国城市交通——挑战与对应》姜澄宇《来自微观世界的精灵——微机电系统》李楯《在中国,我们怎样面对》张维迎《大学的治理与改革》詹姆斯赫克曼《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弗农史密斯《市场、资本市场与全球化》郑功成《农民问题与小康社会》康晓光《中国需要文化民族主义》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八册何帆《中美贸易摩擦的前因后果》江晓原《星占学之科学考察》王岳川《发现东方》朱学勤《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陈淮《2004年中国经济可否有悬念》陈一筠《现代婚姻向何处去》党国英《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冲突与平衡》张成福《中国政府制度创新》吴思《潜规则——在历史中拆解人间对局》胡佳《河南艾滋病问题概况与民间参与》胡展奋《来自职业乞丐的调查报告》尚立富《行走西部的故事》赵铁林《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陆忠伟《国际反恐斗争与危机管理》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上、下)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净空法师《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上、下)雷铎《风水学与中国生态智慧》(上、下)第九册范晓《怒江水电开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尹伟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GDP》李秀芳《寿险业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冼国明《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陈映芳《中国城市的新移民问题》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陈钢《遥听海上回声——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黄藤《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张洪明《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将会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吗》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中国与全球化》韩伟《千年古墓之谜》(上、下)米切尔斯宾思《英特网和全球经济》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如何区别》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胡晓明《读经的新意义》张国庆《美国政治和美国媒体》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第十册高占祥等《2004文化高峰论坛?与大学生对话》徐蓝《回看冷战》俞可平《政治学公理》吴忠民《中国的发展呼唤着社会公正》叶嘉莹《西方文论与传统词学》(上、下)王军《一位记者眼中的城市变迁》彭林《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俞吾金《如何面对偶然性――从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说起》许纪霖《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丁钢《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阮仪三《古城保护》吴兆路《清宫戏中的历史人物》金力《东亚人群的源流与遗传结构》闻玉梅病毒与健康于海《人文尺度的城市规划》石磊《整合中的中国社会》李公明《当代艺术与社会关怀》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霍韬晦《中国文化还有生命力吗》任剑涛《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白先勇《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梁晓声《文化与和谐社会》杨奎松《历史上国共两党和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秩序重建》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第十一册许燕《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袁伟时《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陈嘉映《真理掌握我们》曹锦清《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高华《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陆谷孙《英语挤压下的中文危机》袁伟时《铭记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教训》李天纲《文化上海》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姜进《女性与中国政治》李敖《李敖有话说》李零《说话要说大实话》余世存《中国近代史的非常道》席慕容《土地族群文化》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沈志华《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分裂》(上、下)姜鸣《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像》王学泰《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乐黛云《21世纪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钱乖旦《英伦三岛的勃兴——英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第十三册史培军《中国风沙灾害及其防御对策》何斌辉《念力医学》余秋雨《解读中国当前文化思维中的几大误区》刘海峰《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张保庆《中国教育能否产业化》(上、下)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刘大钧《周易之象》胡平《解读日本文化》昆西琼斯《透视美国文化产业》王康《俄罗斯的道路》楼宇烈《佛教与现代社会》卢国龙《道教之真精神》马宗晋《唐山大地震启示》席慕容《成吉思汗与世界》骆宝善《民国人物系列之袁世凯》杨天石《民国人物系列之孙中山》杨天石《民国人物系列之蒋介石》萧延中《解析毛泽东生命密码》王进《解密晋商文化》李罗力《中印之经济比较》郭开《西藏之水救中国》杜廼松《青铜之光》李辉柄《千年瓷器》王道成《火烧圆明园》。
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世纪大讲堂》1979年,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获奖演说当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都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世界上大多数贫穷人又都是以农业为生计的,所以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么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穷人的经济学?在今天的中国,穷人的经济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卢周来先生。
卢周来,1970年生,安徽安庆人,青年经济学者,现任教于北京某大学,并担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等多种学术兼职,在《读书》、《书屋》、《天涯》、《博览群书》、《中国改革》等媒体发表随笔与札记百余篇,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战略与管理》、《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已出版有《穷人经济学》(2002)、《游戏着经济学》(2004)、《边缘的言说》(2005)等随笔集以及《重建经济学伦理层面》(即出)等专著。
卢周来: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今天这个利益多元化格局以后,各种利益团体在今天中国这个利益博弈的舞台上都需要有自己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
我说了我是从农村中来,从穷人中来,所以我不敢说我有多高尚,但是我确实有一种本能的冲动,觉得我需要尽我的力量来为他们说一些话,做一些事。
卢周来:我演讲之前想请大家先看一个2004年年底在网络上流行的著名的动漫。
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画面都是相关的,就是“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这个命题刚才主持人说了,是1979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说词中首先提出的,然后今年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特别引用了这段话,这段话现在大家已经算是耳熟能详了。
我在这里还想讲一下舒尔茨这段话的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穷人读后感(共10篇)
穷人读后感(共10篇)本文是关于穷人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高中二年级学生穷人读后感我读了《穷人》一文,禁不住抚卷沉思起来。
且不说渔夫和桑娜有着五个孩子,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
我先来谈谈她对待邻居和我们对待邻居的态度吧!文中讲到,桑娜的丈夫迟迟不归,此时,她十分起牵挂丈夫,可当她迈出家门时,却先去看看自己的邻居――一个寡妇和两个孩子。
从她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那种关心别人的好品质。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各扫各人门前雪还来不及,谁会理会他人瓦上霜呢?当桑娜发现邻居西曼已经死去,两个熟睡的孩子将无人照顾时,桑娜冒着有可能被丈夫揍的危险,顶着本来就不小的生活压力,把两个孩子带回家和自己的五个孩子一同抚养。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可有时给邻居帮个忙还要推三托四,计较自己的得失。
跟桑娜比起来,未免也太过明显。
当我读到渔夫说的那句话“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我受到了多大的感动:这对穷人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回想我们今天,生活比桑娜他们好多了,照理应有更多的桑娜涌现,但为什么我经常看到的是“xxx见死不救”“xxx袖手旁观”之类的消息?如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富裕和幸福中。
但那一幢幢高楼大厦仿佛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层浓浓的雾气,把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那颗心隔开。
现在,有的邻居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那颗新已经被隔开了呢?我们是否应该向桑娜学习,去挽救那颗心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能从我做起,积极除掉人与人之间那层隔阂,去找回那颗热心、爱心,让邻居之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同学们,请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真情满人间的社会!这篇关于高中二年级学生穷人读后感,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渔的丈夫回来的时候,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经死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孤儿,她与丈夫商议要不要收养孩子,丈夫也是个善良的人,最后同意了。
穷人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摘要:低收入各国的穷人,关心改善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孩子的命运,不亚于有不可比拟的更多收入的我们。
他们在利用他们的微博资源时,也是有才能的。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的,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农民,农民都生活在苦难中,生活在政府错误的政策中。
但是穷困的人们依旧用微博的资源对还在的教育进行投资,即使在初始人口质量上不如富人,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这些是会改变的。
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现实证明地方执政官并没有更好的落实手段或者办法。
中国的农产品在被热炒,囤积,农民的成果在被人窃取,政府采取的方法相比于建国初期时的那次上海危机弱智了很多,突然变成了没有经济学者的政府。
采取行政手段而违背市场规律给人一种不安和失望感。
关键字:农业;知识;政府;人口质量;不均衡;穷人引言: 假如有人问你:中国哪一类人数最多。
回答是穷人的十有八九,剩下的应该是农民。
那么作为最多人数的两个分类,其交集便是穷困的农民,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实的今天已经有过无数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就是农民这类人聚集了贫困呢?是因为人口质量?还是父母文化水平?正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会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谋生,所以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后悔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这段话是西屋多·威廉·舒尔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1979年芝加哥大学演讲时说的。
那么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学家或者是政府的经济工作者是否有这些想法呢?新中国正式开始平稳发展便出现了“大跃进”,那是个丑陋的时期,对于农业的以及其他一切的发展都充斥着假、大、空的气息,具有代表性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紧接着便是思想大斗争“十年文革”,农业农村的发展停滞了。
之后便是徘徊与彷徨的十几年,农业农村都在缓慢地发展。
改革开放被坚定不移地执行以来,农村农民问题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显耀的前提无限期的忽视,直到2000年开始才开始有明显的声音发出,而正式的文件也是在2001年后才开始发出,03年才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文章录入:乌有之人]讲座: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讲人:卢周来时间:2003年12月7日晚(根据录音整理,已经主讲人审阅校改)演讲内容: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当下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
我发言的内容分成这样三块:首先,我想讲一讲探讨社会公平问题的复杂性;然后讲一讲我对中国改革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看法,最后想对当前主流经济学界与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相关的几个观点进行述评。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探讨当下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复杂性。
当下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而这个话题之所以富有挑战性,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尤其对于经济学者来说,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主流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公平,本身就是价值判断的范畴,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宣称,经济学研究要排除价值判断。
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叫“经济学不能讲道德”。
其二,一谈到社会公平问题,就与收入分配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却不包括分配问题。
什么是现代经济学,仍然延用的是罗宾斯在1932年的定义,即,经济学是关于在稀缺资源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选择,以使其效率最高的学问。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上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怎么样用才能将其发挥最高的作用。
比如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当然想有汽车洋房高学历,但我口袋里仅有一千元钱,经济学就考虑这一千钱如何花最值。
用更通俗的话讲,现代主流经济学宣称,他们主要是研究摊大饼的学问,即怎样将饼做大,而至于如何分配这张饼,他们不予考虑。
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考证,这个传统首先来类推于斯密。
斯密的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讲的是财富怎么来说,也就是说,研究是的如何摊大饼,而根本不讲分配。
斯密之后又追溯到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这位在经济思想史上号称天才的人物,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后人一般简称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公开宣称,“就经济学的规律而言,与分配问题是无关的”。
穷人的声音
穷人的声音——读卢周来《穷人与富人的经济学》【摘要】:本文围绕“穷人的经济学”,对穷人在经济学研究中受歧视的原因展开论述,提出“懂得穷人经济学首先要不歧视穷人”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广告主要是为富人做的”以及“富人比穷人讲信用”这两个问题,结合经济学中穷人的利益表达进行论证,以得出结论:“不要歧视穷人,要有意识地去聆听穷人的声音,去读懂穷人的经济学。
”【关键词】:穷人经济学歧视广告信用利益读完《穷人与富人的经济学》,我的一个总体感觉是,卢周来先生是站在穷人的角度说话,且本身也是作为穷人在说话。
所以,我想将卢周来此书中的言说称为“穷人的声音”。
“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恶,任何与之背道而驰的努力都是善。
”卢周来先生来自乡村而进入都市,在这本文集里奔波于社会的各个区域和各个阶层,出入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理和各种感受。
他所强调的正同于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提出的一个命题:“世界上大多数都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而若结合两人观点,我认为,懂得穷人经济学首先要不歧视穷人。
从经济角度的某个方面,人被分为两种,“穷人”和“富人”。
在几十年前,中国有个发展政策,由发达的地区来带领欠发达的地区迈向发达,即“富人”来带领“穷人”走向富裕。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政策也许是成功的,但却在另一方面带来了一些弊端。
比如在“富人”带领“穷人”走向富裕的同时,“富人”不断地剥削“穷人”的劳动力,从而使“富人”更富。
虽然“穷人”可能也有发展,但其富裕的速度是完全落后与“富人”的。
于是,人们心中潜藏的歧视通过“经济”无意识的表现出来了。
舒尔茨当年提出“穷人的经济学”,恰恰包含了他对于主流经济学对穷人歧视的强烈不满。
在他看来,穷人的经济学就是农业经济学,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都生活在农村。
正如他曾经指出的,这个世界上,城里人发现很难理解农村人的行为,富人发现难以理解穷人的行为,于是就认为穷人大概是以另外的逻辑在生活。
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
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
卢周来
【期刊名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不仅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而且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和中国的世界性影响;构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考量应该是中国当下社会-经济系统的历史特性“儒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历史特性之下,这一理论必须处理好诸如自由与控制、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国有与私营以及零和与共赢等重大关系.总体上看,建立在儒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特性基础之上的经济理论,因其符合“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儒家思想,而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特质.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卢周来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研究——评介王毅武教授新作《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导释》
2.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评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
3.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创新——兼评王毅武教授新作《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
4.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三大基础理论\r——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四十年之十一\r—
—笔者的传媒经济理论综述5.从纷争与疑难中把握中国经济理论的脉搏——《中国经济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
更多的话语权——读《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有感2011级商学院会计一班1302110130郑笑然在《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一书中,卢周来先生不仅深入浅出的表达了自己对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的认识,而且处处渗透着自己对目前无法解决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卢周来先生是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中的中坚人物。
他坚持既定改革的道路,但不同意现在占主导的,由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所指引的改革路径。
他认为,目前无法解决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里的尖锐对峙和巨大鸿沟,这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目前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路径。
卢周来先生以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自居,要求更多的话语权。
在读了《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一书后,受了卢周来先生著作的启发,有几点感受,愿在此从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从房地产看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时下,房地产行业如火如荼。
很显然,各个阶层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房地产。
房地产像一根神经一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大到企业家,政府官员,小到普通的购房者。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大众大多持有观望的态度,造成了一种“买房难,房价高”的现状。
在世界经济萧条,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远远没有复苏,说后危机时代还为时过早。
与此同时,政府又一味的提高GDP,于是不得不采取优惠措施,来刺激房地产的开发,并以此来拉动相关产业;从银行角度来分析,银行为了不致贷给房地产商的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继续放贷供给房地产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政府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想把房价降下来,而事实上房价真的降了吗?事实则不然。
房价不但没有降,反而继续维持上涨的态势,而这一切最终又由谁买单?确切的说,最后一定是消费者为这一切买单。
人们于是感到钱不是钱,对于穷人来说,这一切可以称的上是通货膨胀。
但对于那些富人来说呢?我认为可以称作是通货紧缩吧!在这场房地产大战中,我们清晰的看见弱势群体所处的位置。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说如果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也就懂得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卢周来《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3-7题。
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卢周来①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奖得主。
贝克尔的一个著名看法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都是精心算计过,他们认为违法被发现的概率较低,可能被惩戒所造成的损失低于其从违法中所得,所以才会违法。
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使他们不敢犯罪。
②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奖得主的阿克尔洛夫却对此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在贝克尔以及他所建构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没能给“名誉以及羞耻感”这样的道德留下任何空间。
因此,阿克尔洛夫认为贝克尔的理论是值得质疑的。
③以违章停车为例。
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而且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必须特别高,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
但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而且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违章停车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④其实,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
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
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
在这一假说之下,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就建立在这一简单的人性假说之上。
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最为得势之时,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一度得到生物学界强有力的支持。
这就是1976年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出版。
浅析解决我国农村分配问题的法律途径
Economy and Law ·经济与法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浅析解决我国农村分配问题的法律途径祝茜(四川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四川眉山620010)摘要:分配公正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农村分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分配法治的实现,影响着农民权利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存在的分配问题,并且提出了采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分配不公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分配公正;农村分配;农业补贴;农村医疗保险;工资条例一、我国农村分配问题概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卢周来的《穷人经济学》一书第一篇文章《点评乡下姑姑来信》中,乡下姑姑在给作者的来信中写道:“从城里来的乡长组织了一个养猪协会,一边要我们买由那个协会统一进的猪饲料,价格高得不得了,不买就强行摊派,一边要我们把猪全卖给协会,不得私自屠宰与出售,但他们收猪的价格比去年还低”。
“乡下姑姑”所处的境况,就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民所处的境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占据了全国人口70%的比例。
广大的农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却仍然没有解决。
不规范、不科学的分配制度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只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促使三农问题根本解决。
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村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二、我国农村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纵观目前的现状,我认为我国农村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是我国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
读《穷人经济学》有感
读《穷人经济学》有感卢周来不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却是少有的有良知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一个尴尬的称谓,特别是在中国。
经济学家行使自由言论的权利时,总是受制于利益。
反过来,每个人,每个阶层也都要为其言论在这个社会中的影响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是成比例的。
卢老师的特点就是能将利益限制降到最低,而支持他这份执着的是来自他对弱势群体“偏袒”的人文关怀与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
有幸拜读卢老师的《穷人经济学》,故此抒怀。
《穷人经济学》这本书收集了卢老师这位儒雅的学者长期的书信,时评与随笔,行文灵动活跃,观点新鲜却朴实,完全没有学术论文那般晦涩难懂。
内容上也没有特定的脉络架构,但可以捕捉到的两条线路是:一,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弱势群体,不只是穷人,还包括弱势国家如中国;二,经济研究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论述。
同样出身贫寒的卢老师对“穷”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来的直接和透彻,他纯粹是出于本能而站出来给“穷人”说话争取权利。
穷人为什么穷?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穷人穷是之所以是因为懒惰”的论据十分单薄。
仅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遭遇巨变的欧洲农民就充分说明,更别提中国九亿农民。
弗兰克·奈特则以更现实的“出身,运气,努力”学说阐述了竞争性制度下收入不平等日益积累的恶劣后果。
出身最重要,运气次之,努力的作用最小。
显然,奈特的论点极具说服力。
而“环境说”则是为了掩盖“剥削说”而匆忙登场的,以致站不住脚。
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改革开放需要一部分人牺牲;二是入世以来帝国主义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的隐形掠夺。
“其实贫困并不是一定意味着个人财产的缺乏,世上最原始的人很少占有什么,但他们并不穷。
贫困即不是东西少,也不仅仅是手段与结果之间一种关系。
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贫困是文明世界的副产品,除非连同文明一起消除,否则我们将永远消灭不了贫困。
”我们不能说马歇尔·萨休斯在耸人听闻,应该放下过去经验的影响,理性后再讲立场。
文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先不考究,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进步的每一点成果都被“掌握实际权利的上层集团”所瓜分,而下层贫困阶层的“分裂”又阻碍了他们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促进改革的努力——即“改革冷漠症”。
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贫困被认为是一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不平等现象,涉及到个体或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
然而,对于穷人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它涉及到了不同国家、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并研究贫困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们还将分析贫困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贫困现象并寻找解决办法。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经济学中贫困的局限性。
尽管经济学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贫困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但贫困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因素。
因此,仅仅依靠经济学的方法可能无法全面解决贫困问题。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贫困状况进行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贫困问题将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本质,并积极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以及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清晰地展示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
本文将按照以下三个主要部分进行展开: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提供读者对论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接着,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即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将分别讨论不同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围绕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展开讨论。
首先,将探讨经济学中贫困的定义,介绍各种经济学理论对贫困的界定和解读。
其次,将介绍贫困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探讨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最后,将分析贫困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以了解贫困状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将对贫困的认识与解决进行总结和评价。
《卢瑟经济学》读书笔记
《卢瑟经济学》读书笔记周金铭 1120132946卢瑟经济学,并不是一个人所提出的学说,而是一本经济学的普及读物,相对于稳拿经济学来说,更加大众化,让卢瑟们,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去看待所谓的稳拿经济学。
·楔子在本书的楔子部分,主要像我们揭露了各种经济学说,例如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等,并不是统一的,或者说全部是正确的。
经济学的领域中,不同于我们之前所学习的物理、数学等等,现阶段所探明的某些结论,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未来可能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但是至少现阶段,它是建立在之前结论的基础上,是向自然科学真理不断探索的过程。
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它是一门统治工具,让所使用这工具的阶级能够更好地为自己辩护,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指责其对立阶级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大地主重农,商人重商,资产阶级先是用劳动价值论为武器斗地主,后用边际效用论剥削工人,并让他们心安理得,工人们就不乐意了,于是捍卫劳动价值论,视资本家为蛀虫。
现在的官僚主义则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正确的,主张官僚借入完善资本管理。
其实,在这多方经济学说共同存在的社会里,经济学是阶级为利益斗争的工具,在多方的阶级斗争中,相互制衡,对社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现阶段学习经济学的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我们既不是稳拿,也谈不上是卢瑟,学习政治经济学,了解劳动价值论,学习西方经济学,剖析市场有效说,虽然各种经济学,各种学说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是我们可以纳百家之长于己身,从各个角度去看现在这个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中不会被各种学说忽悠,不钻牛角尖,让经济学也成为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工具,而不是他人利用压榨我们的手段。
·第一章在第一章中,主要是介绍了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危机的几种理论解释。
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形式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商品堆积,无人购买,资本家就会裁剪工人,自己的资本全部转换为了商品确无法兑现,就会破产,社会经济停滞,整个社会处处缺钱。
贫穷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关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
主张实行一定的政府干预来校正市场失灵; 主张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对弱势群体有 所倾斜。
穷人经济学的核心是公平与发展
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各类穷人问题。
四、穷人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贫困和穷人
穷人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是贫困和穷人,能够回答如下问题:
什么是贫困; 贫困的标准是什么; 贫困的原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穷人的行为源自 穷人的发展; 如何使穷人变成富人等。
五、贫困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学者在对舒尔茨穷人经济学的研究 过程中对其做了深入的阐发。
(1)、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在舒尔茨之前,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贫穷经济中的农民是愚昧的,他们 并不能对市场信号和经济机会做出合理的反应,舒尔茨教 授首次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2)、卢周来将发展与公平纳入穷人经济学 的视野。 (3)、吴理财(2001)认为舒尔茨的“贫穷 经济”已远远超出一般的经济学范涛,特别 是他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更是对传统 经济学的超越。
一、贫困经济学含义
贫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兴的 边缘学科,所要研究和考察的是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贫困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和矛盾。 具体地说,贫困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国 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的 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穷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穷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穷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韩朝华(2006)认为舒尔茨把改造传 统农业寄托于生产要素的输入,忽视了传统 农业发展的本身差异和不同特征,忽视了小 农经济和社会孕育现代因素的可能,这些 都是应当进行修正和发展的。
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穷人问题。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中国人的友谊
中国人的友谊女人与女人的友谊在中国,总觉得女性与女性的友谊没有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友谊来得那么深刻而持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又只发现在古代中国,连女性与女性的友谊的记载都很少,是不是意味着那是就没有女性与女性的友谊,或者说很少有。
后来,在不经意间,找了一些自己所谓的答案。
中国古代女性与女性的友谊没有或者说很少的原因:社会地位地下和生活范围狭窄。
社会地位地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在我国,对之最经典的也是最熟悉的表述是刘备在张飞丢了徐州安慰他时,所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语言中。
而且中国的二十五史关于女性的叙述所占的篇幅实在太少,甚而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知道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了。
这使得女人没有独立的思想与见解,也就没有主动的意识去交同性朋友。
生活范围狭窄使得她们特别是贵族家庭的小姐、贵妇人除了走亲戚和烧香拜佛之外,一般是足不出户的,你看《红楼梦》中有一个大观园,里面生活了一群女性。
当历史发展到现代,中国之民风渐开,妇女开始在学堂读书、开始依靠自己在外工作时有了交朋友的机会,到现在女人与女人的友谊在现象上已经和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友谊相比了,但总觉得没有后者那么深刻而持久而且结婚后的女人更是如此。
为什么呢?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姜进女士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一些说明:“所以,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妻子的利益要靠丈夫保护,而母亲,尤其是寡母的利益只有靠儿子来保证,那么母亲为了自身的利益,全身心地投入到儿子的成长,时时刻刻地经营着与儿子的感情的世界,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儿子就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和投资,这种以母子为核心的家庭不断地腐蚀、瓦解着正统的所谓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的父权制大家族。
”这一段话至少可以说明在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特别是结婚后的女性的生活中心在她的丈夫和儿子那里,但丈夫也有靠不住的,她就只有儿子了,所以有一种极端的说法,中国的女性不仅嫁给了她的丈夫,还嫁给了她的儿子。
让边际效用最大化
作者: 施香美
作者机构: 福建省福州市14A-55邮政信箱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学刊
页码: 48-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边际效用".卢周来在<穷人经济学>中的解释为: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1元钱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一个倚门托钵的乞丐,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可能是100个单位;而一个亿万富翁,你多给他1元钱,他的满足程度也许就只有一个单位.也就是说,同样1元钱,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总福利仅增加了1.作者说,从这个道理出发,社会收入分配应该偏向于穷人而不是富人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世纪大讲堂》1979年,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获奖演说当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都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世界上大多数贫穷人又都是以农业为生计的,所以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么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穷人的经济学?在今天的中国,穷人的经济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卢周来先生。
卢周来,1970年生,安徽安庆人,青年经济学者,现任教于北京某大学,并担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等多种学术兼职,在《读书》、《书屋》、《天涯》、《博览群书》、《中国改革》等媒体发表随笔与札记百余篇,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战略与管理》、《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已出版有《穷人经济学》(2002)、《游戏着经济学》(2004)、《边缘的言说》(2005)等随笔集以及《重建经济学伦理层面》(即出)等专著。
卢周来: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今天这个利益多元化格局以后,各种利益团体在今天中国这个利益博弈的舞台上都需要有自己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
我说了我是从农村中来,从穷人中来,所以我不敢说我有多高尚,但是我确实有一种本能的冲动,觉得我需要尽我的力量来为他们说一些话,做一些事。
卢周来:我演讲之前想请大家先看一个2004年年底在网络上流行的著名的动漫。
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画面都是相关的,就是“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这个命题刚才主持人说了,是1979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说词中首先提出的,然后今年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特别引用了这段话,这段话现在大家已经算是耳熟能详了。
我在这里还想讲一下舒尔茨这段话的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在他看来,穷人的经济学就是农业的经济学,所以他的思想也主要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的思想。
我用最简单的话把他的农业经济学思想概括一下,实际上就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农业非常重要。
在很多主流经济学家看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工业化,农业只不过是为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提供原材料、提供资本积累、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但是舒尔茨不这么看,他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农业本身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非常重要。
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叫做要改变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
舒尔茨讲,现在很多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化,为了追求经济效率,就采取了一种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而对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种歧视性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歧视性的政策。
而正是这种歧视性的政策,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
所以他说,你要改变农业落后和农民贫困的现象,你首先要抛弃这种制度性的歧视。
这是第二句话。
第三句话叫做要发展农业就要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他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土地是越来越少的,土地这种商品如果从经济学上讲它的供给是有刚性的,就是说只会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传统的那种靠土地扩张的思路已经不行了。
所以他说,发展现代农业主要靠人力资源投资,而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是两块,一个是教育,一个健康。
他说,人力资源投资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健康的农民,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以上就是舒尔茨关于农业经济学或者关于穷人经济学主要的思想,我给他概括了一下。
这是我跟大家交流的一点。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二点想法,就是说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首先要懂得穷人为什么穷。
有人说穷人之所以穷,首先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素质低下、努力程度不够造成的,应该说这是对穷人经济学极大的误会。
我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
第一种说法说穷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他们懒惰。
这种思想在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是流行在什么时候呢?是十六世纪欧洲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它就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
这种理论是有背景的。
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当时在英国开始了工业化运动,而工业化之前欧洲的农民是个什么样的状况的呢?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叫佩罗曼做过考察,他说在工业化之前,欧洲的农民一年之中只有1/3的时间用于生产,有204天是用来串门或者过节,所以说农民享受闲暇享受惯了。
而工业化动力来源于哪里?是因为英国的羊毛纺织业在海外市场上非常红火,所以导致国内的圈地运动。
圈地干什么?一个是养羊,一个是建纺织厂。
结果土地也圈了,纺织厂也建起来了,后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工厂里找不到工人。
为什么?那些享受闲暇惯了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以后宁肯到街上流浪,也不愿意进当时的工厂,因为当时的工厂是血汗工厂,一天工作18个小时,还严格地监工,对于那些享受闲暇惯了的农民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所以他们宁肯流浪也不愿意进工厂。
所以这个时候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说,你看那个农民,他穷到要饭的地步也不愿意进工厂,所以他们穷是因为他们懒惰。
他们不仅这样说,而且当时支持英国的政府通过了一个奇怪的立法,叫做《惩治游惰者法律》,也就是惩治在街上流浪的、懒惰的、穷人的法律。
那个法律规定非常奇怪,说如果一个14岁的男子在街上流浪被发现了,就要受到猛烈的鞭打,如果再过两年还发现他在街上流浪,就要把他抓起来,任何人都可以把他当两年奴隶使用,而且在他的肩膀上要烙上一个“R”的字样。
如果这个人18岁了还在街上流浪,就要作为叛国犯处死。
是这么个奇怪的法律。
所以就通过一方面圈地使农民失去了土地,另一方面制订《惩治游惰者法律》,加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舆论,就把这些失去土地农民赶进了工厂,这就是英国首批工人阶级的来源。
所以,认为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惰,这理论是有深刻的背景的。
所以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在1941年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现在我们还说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惰,连资本家自己都觉得可耻。
我为什么特别要介绍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段呢?因为这个与我们也是相关的。
我讲一个数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每天劳动超过14个小时的占到48%,而一天的所得只够吃四碗炸酱面。
而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的工资12年涨了68块钱,但是扣除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以后,实际上是负增长。
所以在现在的中国,说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惰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呢?也就是像马克思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讲过的一句话一样:今天在我们的世界上,干着最肮脏、最繁重的活的人,他们的所得是最少的。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
那么现代经济学是怎么样解释穷人为什么这么穷的?我介绍第二个思潮,主要就是芝加哥学派的“领头雁”弗兰克•奈特的一个说法:人群的贫富分化是因为什么?是由于三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是出生,第二个是运气,第三个是努力。
其中努力这个要素是最微不足道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是出生。
也就是说,你如果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话,那么80%的可能你以后还是贫困的。
比如说奈特他就说,现在看来我们这个主张、这个自由竞争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它是根据出生和运气来分配财富,而且这种财富的不平等还有累积的性质。
所以他说,看来我们对这种制度的赞美是要留有余地的。
也是从这个地方出发,西方的很多学者、大学者都对财产的继承权制度抱以怀疑的态度,比如罗素就说,在历史上我们既然能够废除政治上的世袭制度,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私人财产继承权也废除掉呢?今天尽管在西方社会私有财产继承权并没有被废除,但是我们看到比如说遗产税,最高税率达到了70%,也就是说它通过遗产税实际上部分地消除了出生在决定一个人贫富中起的决定性因素的那种决定性程度。
这是第二种解释。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学生,你们今天的贫富程度的不同肯定是取决于你们的出生,而不是取决于你们的努力。
所以说这个芝加哥学派的弗兰克•奈特对于个人贫富程度不同的这种解释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但是他没法解释另外一个现象,舒尔茨提出的现象,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穷人都集中在农业部门呢?或者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贫困为什么是一种群体性的分布?比如中国的穷人90%是农民。
舒尔茨认为,群体性的贫困是由于对农业部门歧视性的制度造成的。
哈佛大学的一个经济学家叫施莱佛,克拉克奖的得主,他就把它总结为“掠夺之手”,也就是说是政府那种制度性的歧视政策,以及强势利益集团或者甚至是私人公司对某些特定群体的掠夺,造成了这种群体性的贫困。
这是第三种解释。
现在我们再回到中国,中国为什么绝大多数穷人是农民呢?我来解释一下。
我们国家立国以后,是在一个世界体系基本格局已经划分完毕的情况下来进行工业化道路的,这个时候只能从农业部门来进行资本积累。
改革开放前后,通过农业部门来进行资本积累的渠道是不同的,1978年以前主要是通过所谓“工农业剪刀差”。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为地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抬高工业品的价格,通过这个“工农业剪刀差”来从农业部门抽取资本。
有一个统计数据说,从1950年到1979年之间,我们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抽取了多少资本呢?5100亿元人民币。
现在我们看5100亿元大家可能没感觉,但是1978年我们国家的GDP才3千多亿,所以5100亿元是个很大的数据,不是个小数据。
这个剪刀差一直维持到1990年的中期。
又有一个统计,从1979年到1994年继续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又抽取了15000亿元人民币。
当然改革开放后最主要还不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最主要的是两条路径,或者说两根输血管。
一根输血管是什么?廉价的劳动力。
我也提供一个数据,就是说最近的25年间,农业部门或者说农村、农民,每年为城市贡献了1.2亿平均接受7.3年的教育、年龄处于16岁到46岁之间的青壮年,廉价劳动力,世界上最低廉的劳动力。
城市没有管他们的教育,没有管他们的医疗,没有管他们的养老,什么都没管。
他们一旦46岁,就越过了某一个阶段,自然就把他们又淘汰回农村了,也就是说他们最黄金的年龄段被城市给榨取了,被利用了,然后等到你没用了,就一脚把你踢回农村。
通过这个从农业、从农民身上抽取了多少资本呢?大概抽取了9万亿,这是一条输血管。
还有一条输血管是圈地运动,就是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热和开发区热,从农民那里低价征收土地,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
农业部和国土资源有一个统计,说通过圈地运动从农民身上抽取了5万亿人民币。
大家想一想,就是这么大规模地对农民剥夺,或者说从农业部门抽取资金,农民能不穷吗?我再讲一个数据,中国GDP的份额当中,农业部门目前不足15%,但是县以下人口有多少呢?有7个亿,就是说这个7亿人是靠GDP中的15%在生活。
而城市里头6个多亿的人占了中国GDP的85%。
所以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大家可想而知有多大。
所以说中国的农民之所以穷是有制度性的背景的,不是因为他们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