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合集下载

专业课心理学模拟题2020年(66)_真题-无答案

专业课心理学模拟题2020年(66)_真题-无答案

专业课心理学模拟题2020年(66)(总分300,考试时间180分钟)单选题1. 1.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替代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恋父或恋母情结得到解决的原因是( )(2007.26)A. 个体成熟B. 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教育C. 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教育D. 大众媒体的影响2.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2008.21)A. 口唇期B. 肛门期C. 潜伏期D. 性器期3.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2008.24)A. 可逆性B. 守恒性C. 形象性D. 互反性4. 4.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2008.25)A. 自主感B. 亲密感C. 勤奋感D. 同一感5. 5.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2009 20)A. 达维多夫B. 维果茨基C. 列昂节夫D. 鲁利亚6. 6.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2009.21)A. 6~12岁B. 12~18岁C. 18~25岁D. 25~50岁7. 7.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 )(2011.20)A.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B. 发生认识论C.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8. 8.某儿童认为周围世界绕着他转,月亮跟着他走;他只知道自己有个哥哥,但不知道自己就是哥哥的弟弟。

该儿童心理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2011.22)A. 具体运算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后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9. 9.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11.23)A. 微观系统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B. 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C.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 外层系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文化等10. 10.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儿童成长外层系统的是( )(2012.25)A. 父母的工作单位B.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C. 社会文化D. 家庭11. 11.儿童在其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如下: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

游戏理论作业

游戏理论作业

贡献:
重视儿童游戏的动机,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人们重视儿童的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戏、 角色扮演等有促进作用。精神分析学派对 儿童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的临床业 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用,已 成为公认的对儿童情绪状况进行精神病理 诊断的方法。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 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 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 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他把游戏当做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系
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 2、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 3、第三阶段称宏观阶段
游戏理论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J.C.F.Schiller) 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 pencer)。
其主要观点是 :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 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
龄 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阶段一: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 的口唇期。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 德的肛门期。 阶段三: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 茎期 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 潜伏期。
三、 佩勒的角色扮演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
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 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 有三类 (P55)
四、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階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赖感,克服不信赖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婴儿期(1―3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勤奋对自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少年期(12―18岁)本阶段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远离,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 内驱力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内驱力是由集体的 需要状态引起的,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或 给予行为以动力。内驱力理论以人的生理需要即原 始内驱力为基础来解释人的行为。它认为,学习是 由刺激——反应连接而产生的结果,而这种反应因 满足了集体的生理需要而降低了这些基本的驱力。
2021/6/16
37
2021/6/16
16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 皮亚杰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游 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 动。
2021/6/16
17
一、 游戏的实质
❖ 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 他借用生物学的 “同化”和“顺应”两个 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行为。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 力活动的特征。
2021/6/16
11
三、 佩勒的角色扮演
❖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 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 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 有三类 (P55)
2021/6/16
12
四、 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 (一) 宣泄说 ❖ 门宁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强调游
布伦纳为代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于此的直接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着的因素之间是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在微观系统中对儿童来说面临的只是日常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包括一些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如
游戏理论
2021/6/16
1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2.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么,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小编推荐-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小编推荐-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Page 6
二、 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Page 7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Page 8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Page 22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首先,这些活动是从实际获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的情
境中分离出来的; 其次,尽管这些活动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
这些情境不同,但儿童仍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
游戏理论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J.C.F.Schille r)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 Spencer)。
Page 2
其主要观点是 :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 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Page 19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Page 10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 龄弗洛伊德的阶 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阶段一: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阶段三: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在许多方面存在异同。

以下是关于两者异同的详细分析:相同点:1.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都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弗洛伊德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而艾里克森则将其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挑战。

2.强调性欲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都强调性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基本动力,而艾里克森则认为性欲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力量之一。

3.关注早期经验:两位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塑造作用,而艾里克森则强调早期经验对后续阶段的影响。

不同点:1.发展动力的解释: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解释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性欲,而艾里克森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生长和发展的欲望。

2.阶段的描述和命名: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在描述和命名心理发展阶段时采用了不同的术语。

例如,弗洛伊德将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称为“性感期”,而艾里克森则使用了更抽象的术语,如“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等。

3.对人格的看法: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人格的看法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本能或驱力组成:自我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他强调这些本能在个体发展和心理病理学中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不断发展的,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的人格理论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个体在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塑造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4.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塑造作用,个体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可。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作者:宋泽慧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深入地探讨了个性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观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随后,以美国的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者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但又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实质性的修改,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充沛对颓废迟滞、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

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的心理发展理论,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22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先天论与习得论、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心理发展观。

本部分仅就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较密切的两大西方理论派别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观;认知学派中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心理发展阶段组成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快乐中枢与性冲动从嘴部转移到了生殖器。

据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这~时期儿童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咬、吞咽等,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121唇粘膜引起快感,口唇区域成为快感区。

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是无对象的,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时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异同(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ll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l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比较。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这是其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基本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具体把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2、生理心理特点: 1身体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能跑、跳、骑小车, 2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动中有冲突,有侵犯;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清 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富 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 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始了创 造性思维.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 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 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1
目录
概述
主要人物及观点 评述
2
时间
概述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五六十年代
思想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 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动物可以随意的、 赤裸裸的表现出来,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 绑定的亲情号 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 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 智能网绑定单位 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精神 分析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论。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 的图式和技能。
17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 1 游戏的认知本质 ⦁ 游戏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 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 ⦁ 游戏是同化大于顺应。一种图式或活动是 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 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不平衡
11
儿童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一下三类
模仿他们热爱和敬佩的人
模范引起恐惧或愤怒等感情人或事。试图体验 与那些人有关的焦虑,以帮助儿童征服恐惧
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合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
12
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发展变化阶段
伯勒从发展的角度描述儿童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儿童 游戏的结构变化,。每一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 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身体挫折方面的焦虑 表现为玩弄身体某部分 的独自游戏 焦虑表现在失去母亲 开始和母亲一起游戏
顺应大于同化
同化大于顺应
18
⦁ 儿童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 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 存在的结构(同化)。
⦁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 不同。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一)婴儿期:出生到一岁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

会出现断奶问题与吮吸需求、固着现象和口腔性格。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有规律的照顾,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就能使儿童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二)一岁到三岁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产生自我,自我要凭借本我的全部力量,收到本我的驱使,遵循“现实原则”。

埃里克森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要区域也是肛门区。

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大小便,因此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住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常会发生冲突。

如果父母给与小孩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

(三)三岁到六岁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开始产生恋母或者连父亲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埃里克森的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父母能鼓励他们的孩子的自主行为和想象,会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反之孩子就会却非主动性并感到内疚。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 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 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 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2014.7.7整理 BY Gan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派系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者子集,派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外部来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实际上,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满、不愉快的体验是无法发泄的,他不能对医生或妈妈施加报复,只有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把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布娃娃或同伴身上,减少自己的紧张、痛苦和忧虑,从中获得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0~1.5岁口唇期信任对不信任亲子游戏
1.5~3岁肛门期自主性对羞怯、疑虑练习性游戏
3~6岁阴茎期主动性对内疚角色扮演游戏
6~11岁潜伏期勤奋对自卑
青春期生殖器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年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
阶段一: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

儿童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本能与社会要求之间交锋的开始,儿童处于一生中最软弱无能的阶段,完全依赖于他人(一般情况是母亲)的养育和保护。

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

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定向。

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它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决定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倾向。

信任人的孩子变成值得信赖而又信任人的成人,多疑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则不信任别人,因为他(她)未能体验到母爱的深厚而又富有意义的缘故。

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阶段母子互相凝视,母亲带着亲善、关爱的表情注视婴儿,婴儿注视着母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儿开始第一次整合自己的经验。

这种注视的眼神不仅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带有游戏性的鼓励。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人格主要表现为必须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

游戏开始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儿童想在性欲上占有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即恋母斥父、恋斥母情结。

但从发展中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从而产生了内疚感,便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发展起新的自我约束的形式。

在人格上打上男子汉或妇人气的烙印,获得主动性的发展,并能主动制定计划,努力实现目标。

游戏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阶段也称为游戏期。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可能性的范围中定向,“使他辨认想象与可能性之间的最初界限,使他辨认在文化环境中什么是最有效的,什么是被允许的”。

通过在游戏中表现内心冲突和焦虑,扮演角色,使危机得到缓和并且使前一阶段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解决。

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这一阶段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校是社会的最初代表,他(她)意识到必须在同伴之间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别人。

他(她)一方面在聚蓄精力,勤奋学习,以求学业上取得成就;另一方面在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渗有害怕失败的情绪。

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主要冲突。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则意味着孩子获得勤奋和胜任的特征;失败则带来失败感和自卑感的负担。

游戏可帮助孩子获得胜任和成功感。

因为游戏是“一种克服困难的经验和获得掌握的感觉的一种孩子气的思维方法,它可与我们在重复、反思、喋喋不休的谈话、睡眠中的梦、处理对于我们来说过于多的经验时,所用的方法相比拟”。

埃里克森研究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

年幼的男孩建造涉及积极性主题的直立的建筑物,而女孩的创作物则由静态主题的围栏物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男孩喜欢用积木,而女孩不用或少用积木,只是用家具来布置室内环境;游戏内容上,女孩主要反映与家庭生
活内部有关的情节,而男孩则更倾向于反映户外的运动性活动。

对于埃里克森的研究,洪齐克(Honzik,1951)系统分析了埃里克森所研究的原始数据,在统计数据上证明了男女儿童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克拉默和霍根(Cramer&Hogan,1975)的重复实验的证实,为埃里克森的结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这充分说明埃里克森研究的严密性与统计的精确性。

他的研究方法已由典型的精神分析向数据统计方法过渡,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促进了游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