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最新第五章教案

合集下载

新版沪教版化学第5章教学案:5.1.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新版沪教版化学第5章教学案:5.1.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盐溶液的反应2.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了解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课前预习】1.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填在下表中。

2.说出下列物质中各使用了何种金属及利用Array了该金属的哪种性质。

①用于制干电池外壳的是___________,利用该金属的____________。

②体温表中银白色的液体是__________,利用该金属的____________。

③包装糖果用的是____________,利用该金属的____________。

3.铁丝燃烧实验中,铁丝要绕成螺旋状,是由于_____________,火柴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一、金属的性质1.金属的物理性质【交流与讨论】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请同学们交流讨论,总结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P115[联想和启示]2、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分别将光亮的镁带、铝箔、铜丝在空气中加热。

[思考]铁、铝、铜与氧气反应后的产物各是什么?属于哪一类物质?[小组讨论](1)哪些金属不能与稀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金属能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__________.(2)仔细观察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总结它们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五章第一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课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五章第一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课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酸碱中和反应》是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学习内容。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班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盐的组成,能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为验证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问题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但是思维的严密性,实验创新性等方面有待提高。

虽有各种知识能力铺垫,但学生尚未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相应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

本课通过设置真实生动的实验探究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视觉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二、教学目标: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建立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通过绘制中和反应过程各量的变化图像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问题分析思路与方法,感受量变会引起质变的科学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3、在体验充满探究性的化学活动中,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对中和反应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

难点:建立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铜固体、酚酞。

五、教学过程:曲线图【分析】二维坐标图中的关注点【讲述】反应过程中,坐标图中各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情况分析【讲述】《酸碱中和反应》作业1、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1)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_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小于7.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_过量.(2)方案二: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硫酸至过量,观察到_________的现象.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4)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 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__次.2、在进行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实验时,若要使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1)此反应操作是向_________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若要得到中性溶液,需借助_________试液,当溶液恰好中和时现象是_________.3、右图是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曲线。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五章: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六章: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不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个问题?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七、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3.能够根据元素符号及其位置在周期表中的特点来判断一些物质的基本性质。

4.感受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质和混合物2.元素和化合物2.元素的概念1.基本特征: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2.基本性质: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等3.元素符号及其位置在周期表中的特点3.化合物的概念1.基本特征:原子间化学键的形成及特点2.化合物的命名法4.实验:氧气的制备1.实验操作流程和器材准备2.实验现象和反应方程式3.实验结果分析教学方法课前导入、亲身实验、讨论式教学、概念图谱、小组竞赛及总结讲解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和混合物将同种物质的粒子互相靠拢而形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质,可以是元素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可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所组成的物质,是最基本的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也是现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已知的所有物质的分类和整理方法。

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可以是同类的元素和不同类的元素之间的组合。

第二节:元素的概念基本特征元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及含有的质量数,既可以是同位素中原子的质量数,也可以是元素在我们生活中所展现的性质等。

基本性质元素的基本性质主要是指在元素化合物中的相对位置、金属性、周期库的位置及特点、惰性气体等。

元素符号及其位置在周期表中的特点元素符号一般为由元素的拉丁名称缩写得来的,是化学中较为常用的记号。

元素的周期表是元素组成的表格,其中的元素按照元素符号的字母顺序排列。

元素的周期表是所有元素的按照周期律和物理性质排列的表格,其中元素由原子序数和周期数等特征所表示。

第三节:化合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化合物是原子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形成了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等化学键的物质,包括元素对、化合物、杂化等。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本章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3.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例如:假设有一个水果篮子,里面有5个苹果,3个香蕉,2个橙子,请问如果你要从中挑选出2个水果,有多少种不同的挑选方法?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商店的打折信息,让学生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

例如:给每组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学习材料,巩固对分数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5章5.3内能课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5章5.3内能课程教学设计

内能一、教课任务剖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继学习温度、热量、比热容等热学观点以后,从能量角度进一步学习热学。

在热现象的根基上,成立内能的观点,在热传达、做功的根基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成效、能的形式的变化与否上差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同时,为后续学习热机做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涵盖了功和能的知识,能力方面要求具备必定的察看实验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并具备必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求拥有团队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学情剖析本节以前学生已经对机械能(动能、势能)有所熟习,知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要素,而且对分子动理论有所认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根基。

所执教班级大部分学生仍是以形象思想为主,感性认识比较贫乏。

当波及到内能这种微观观点时,因为内能与物体内分子的运动及互相作用相关,看不见、摸不着,且波及要素好多,因此学生会感觉到很抽象、难以理解。

以熟习的生活例子,将内能与动能、势能进行类比,成立内能观点。

经过实验、沟通议论等门路,列举出改变内能的各样方法,并进行归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估计教课目的可以完成。

三、教课方案思路本节课要讲内能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局部内容。

方案以实例、实验为根基,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引学生经过回想分子动理论引出分子动能,又经过类比机械能成立内能的观点。

再依据扩散实验中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强烈的事实,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经过创建新的情形、提出新的问题,指引学生认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既而转入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节课要突出的要点是:改变内能的方式。

方法是学生经过自主研究活动,议论、概括得出热传达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本设计要打破的难点是:内能观点的成立。

方法是回想以前学习的宏观物体拥有的动能、势能,类比于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及互相作用,得出内能的观点。

本节课教课方案经过演示“纸帽发射器〞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2热量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2热量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比热容的拓展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要求学生在课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对比热容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对比热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容的定义,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产生直观认识。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阐述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公式的运用,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介绍比热容的单位,使学生了解比热容的计量方式。
4.分析比热容与物质吸放热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热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与其内涵和外延混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下第五章5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组织学生讨论节能减排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树立科学精神。
6.总结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要求: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短文:比热容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要求:不少于300字,需有实例支撑。
(5)总结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热量和比热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自信、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会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检查,通过同伴学习来提高解题能力。
5.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物理小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五章第一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五章第一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2.同伴评价与反馈: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给予同伴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总结与点评: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厨房中的醋和苏打粉为例,让学生思考并探讨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小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点评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பைடு நூலகம்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引用厨房中的醋和苏打粉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归纳: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3.酸碱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举例说明酸碱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调味、清洁剂的选择等,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教师引导与解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小组合作
1.分组实验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五章 A 功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五章 A 功 教案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各种思维得以碰撞交流,增加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既注意了知识层次,又能留有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另外,在如何加深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整体覆盖面,又突出解决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都发生了改变,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能量的变化又如何量度?2.提问:在初中的学习当中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学生活动,判断是否做功第一组:①手托着课本不动;②推讲台未推动;原因:有力没有运动。

第二组:①冰块在光滑冰面上惯性滑行;②手托课本的平移,支持力是否做功。

原因:力和运动不在一个方向第三组:①要求学生动手将物理课本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

②请一学生将一桶水提起。

③请一学生将有拉绳的小车从左边拉至右边。

1.观察图片,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动手操作后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

1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2.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跟力的方向上物体的位移。

(一)功的概念1.提出问题: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引导学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一)1.提出的问题。

(一).通过分析、讨论、归纳,1.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2.例1: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1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10m。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0N。

①求拉力F1、摩擦力F2、重力及支持力做功?②物体所受的总功。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负数的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例题解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提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进行梳理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沪教版高中数学导数的计算与应用教案2023

沪教版高中数学导数的计算与应用教案2023

沪教版高中数学导数的计算与应用教案2023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2. 运用导数计算函数在给定点的切线斜率;3. 运用导数计算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4. 运用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导数的计算方法,切线斜率的求解,函数的极值点的判定,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导数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通过导数进行求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第五章导数;2. 教具:计算器、板书工具。

四、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极限概念,并掌握了一些求极限的基本方法。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导数的计算与应用。

一、导数的定义与计算1. 导数的定义:设函数f(x)在点x0处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点发生微小变化Δx 时,其函数值f(x)发生的变化量为Δy=f(x+Δx)-f(x0)。

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使得当Δx趋近于0时,Δy与Δx的比值a趋近于a常数,则称a 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f'(x0)=lim(Δx→0)Δy/Δx。

2. 导数的计算方法:(1) 根据导数的定义,使用极限的方法进行计算;(2) 利用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进行计算。

二、切线斜率的求解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现在,我们将运用导数的概念来求解函数在给定点的切线斜率。

1. 切线斜率的定义:设函数f(x)在点x=a处有定义,且在该点的导数存在,则函数f(x)在点x=a处的导数f'(a)即为该点切线的斜率。

2. 切线斜率的计算方法:(1) 求函数在给定点的导数;(2) 将该导数代入点斜式方程y-y1=f'(a)(x-x1)中,即可得到切线的方程。

三、函数的极值点的判定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导数判断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并求出这些点的函数值。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5.1 光的传播,5.2 光的反射,5.3 光的折射,5.4 光的色散,5.5 眼睛和视觉,5.6 现代光学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基本概念,掌握相关规律。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光的色散现象。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机理、眼睛的视物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板、反射镜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如阳光透过树叶、镜子中的反射等,引导学生关注光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关规律。

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堂互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光学实验,如光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典型的光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光学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现代光学技术,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光学现象的生活日记,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学术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沪教版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一节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参考教案二

沪教版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一节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参考教案二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形成对待技术的正确方法。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2、过程与方法: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体验信息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能够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难点: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三、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四、课前准备1.建立或寻找一个BBS站点(选择我校网站),所有学生已在其中注册。

2.学生掌握在该BBS站点中登录、发表言论的方法。

3.教师为讨论准备好必要的主题及相关的资料。

4.教师在BBS中建立相关的讨论主题。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期播放的好莱坞大片《哈里波特》吗?其中有几个电影片断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播放“飞行”“怪兽”“复制人”等片断。

)同学们知道这些特技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特技制作的短片。

)学生:……。

(二)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师:在当前众多的电影中,运用特技镜头的不仅仅是《哈里波特》,还有《指环王》、《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等也都大量运用了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也正如短片中所说那样,绝大数都是通过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因此电影与信息技术与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实电影本身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师:信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给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变革不仅仅体现在电影中,也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大家能不能再说说在你周围信息技术给你的生活、学习还带来了哪些影响?请同学们在我们的BBS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沪教版最新第五章教案新部编本

沪教版最新第五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五章第一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备:2012.12.10 用:__________ 总:第___课时教学目标:1.系统归纳常见的金属的名称与符号:地壳中(铝铁钙)、海洋中(钠)、生产生活(镁锌铜银金汞)中。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重难点: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课题一、金属的物理性质二、性质是决定用途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导入:1.猜谜:金银铜铁-----------打一江苏地名?2.填表:表5-1【详略】3.交流讨论:将下列元素分成两组:Al S O Fe Mg将下列物质分成两组:O2 S Cu Hg4.探寻规律:观察元素周期表,我们发现金属元素的种类多还是非金属元素的种类多?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称为金属单质,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探究: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延展性:【例析】通过拉伸钢筋可以“瘦身”可生产细铁丝;通过锤打碾压可生产铁片2、导热性:金属质锅具【举例:铁锅】讨论:★为何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推广中国的铁锅?主要是因为铁的导热性好吗?3、导电性:电路少不了电线这体现了金属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讨论与交流:电线用什么生产?为什么银的导电性最好却不用银来制导线?4、熔点、沸点:焊接电子元器件常用的金属是-------,体温计中常用的液态金属是-------。

二、综合应用为何一般不可用铜丝做保险丝?★白炽灯内的灯丝为何选择金属钨?★★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三、总结、归纳:建构知识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选择性板书四、拓展:★★我们在选择金属材料除了要考虑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课堂小结:略练习与实践:A、口答部分(判断):金属元素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地球上;金属单质在常温下全为固态;铁的导电性最强;热水瓶胆内壁上的银白色金属是铝;★油罐车尾部常可看见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表达能力:说说你对回收废铜烂铁的认识B、笔练部分1、★铝元素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要限制金属铝的使用的领域主要是A、炊具B、建材2、人体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范文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范文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范文积极探索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沪教版第五章教案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

2024年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五章大单元整体设计

2024年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五章大单元整体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大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概览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含义。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学会测量液 体和固体的密度。 4.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 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单元知识架构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一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备:2012.12.10 用:__________ 总:第___课时教学目标:1.系统归纳常见的金属的名称与符号:地壳中(铝铁钙)、海洋中(钠)、生产生活(镁锌铜银金汞)中。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重难点: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课题一、金属的物理性质二、性质是决定用途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导入:1.猜谜:金银铜铁-----------打一江苏地名?2.填表:表5-1【详略】3.交流讨论:将下列元素分成两组:Al S O Fe Mg将下列物质分成两组:O2 S Cu Hg4.探寻规律:观察元素周期表,我们发现金属元素的种类多还是非金属元素的种类多?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称为金属单质,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探究: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延展性:【例析】通过拉伸钢筋可以“瘦身”可生产细铁丝;通过锤打碾压可生产铁片2、导热性:金属质锅具【举例:铁锅】讨论:★为何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推广中国的铁锅?主要是因为铁的导热性好吗?3、导电性:电路少不了电线这体现了金属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讨论与交流:电线用什么生产?为什么银的导电性最好却不用银来制导线?4、熔点、沸点:焊接电子元器件常用的金属是-------,体温计中常用的液态金属是-------。

二、综合应用为何一般不可用铜丝做保险丝?★白炽灯内的灯丝为何选择金属钨?★★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三、总结、归纳:建构知识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选择性板书四、拓展:★★我们在选择金属材料除了要考虑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课堂小结:略练习与实践:A、口答部分(判断):金属元素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地球上;金属单质在常温下全为固态;铁的导电性最强;热水瓶胆内壁上的银白色金属是铝;★油罐车尾部常可看见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表达能力:说说你对回收废铜烂铁的认识B、笔练部分1、★铝元素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要限制金属铝的使用的领域主要是A、炊具B、建材2、人体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金属所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吗?化学式为:---------。

4、从金属材料的利用的历史看,先是青铜器时代,后是铁器时代,而铝的利用仅仅是100年多年的前的事,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冶炼的难度方面回答]5.教材P122页第10题、第11题教后记:第五章第二课时金属的性质备:______ 用:________ 总:_______ 教学目标:1、了解铁、铝、铜、镁、锌等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

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征,能初步识别。

3、了解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概况,认识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

教学重点:铁、铜、镁、锌等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置换反应中有关物质物质的变化板书设计:课题:一、常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1、能与氧气反应3Fe+2O2点燃Fe3O44Al+3O2=2Al2O32Cu+O2加热2CuO2Mg+O2点燃2MgO2、能与酸反应Fe+H2SO4==FeSO4+H2↑2Al+3 H2SO4====Al2(SO4)3+3 H2↑3、湿法炼铜原理Fe+CuSO4==Cu+FeSO4二、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Zn+H2SO4==ZnSO4+H2↑Zn+2HCl==ZnCl2+H2↑三、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的特征:“一换一”~~~~~~~~~~~~~~~~~~~~~~~~~~~~~~~~~~~~~~~教学过程:A导入:用锅锅腌酸菜,结果底部漏了,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呢?金属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B合作探究: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回忆镁铁丝燃烧的现象并完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铝片、铜片能在空气中燃烧吗?实验:加热铝片、铜片[★强调:氧化铝为白色,氧化铜为黑色,氧化镁为白色]总结:金属常能与氧气反应,如:详同板书思考:1、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并没有发生燃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2、★铝与氧气反应时在铝的表面会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铝,阻止铝与氧气的进一步接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铝的这一性质有何意义?3、★比较:Fe3O4 Al2O3 CuO的共同点过渡:回忆金属镁与酸的反应的情形-----是否铁、铝、铜、镁、锌都能与酸反应呢?二.金属与酸的反应:(一)演示:对比实验1、铁、铜、镁、锌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思考:如何检验气体?] ;2、对照:铁、铜、镁、锌分别加入到水中。

[思考:对比实验有何作用](二)归纳:★★完成表格三、置换反应的特征(讲析):“反应前后看,单化一加一”四、制取少量氢气(学生实验):(1)药品的选择与反应原理(讨论)(2)发生装置的选取(讨论)(3)收集方法(讨论)(4)用简易装置制取并检验氢气(分组操作)五、湿法炼铜【应用、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到现象)】:(1)分组实验:Fe+CuSO4==Cu+FeSO4[引导:实验现象、反应类型](2)讨论:你能设计实验确定铁与铜哪种更活泼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3)讨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多还是减少?固体的质量增多还是减少?(4)讲析:“曾青”的含义,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六、课堂小结:镁铁等金属与稀盐(硫)酸反应溶液的质量如何变化?C练习与实践:课本及导学案: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炼铁”(尝试完成书后习题)辅导与交流:铁或锌与稀盐(硫)酸反应后表面会变黑,你觉得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教后记:铁的冶炼合金(一)备:_____ 用:____ 总:__________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铁的冶炼的原理;2、了解合金的特征,知道铁和钢都是重要的合金;3、了解钢铁及一些常见合金的用途教学重点、难点:铁的冶炼原理、合金本节板书设计: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一、铁的冶炼二、生铁和钢三、合金~~~~~~~~~~~~~~~~~~~~~~~~~~~~~~~~~~~~~~教学过程:A导入引入:1.见过炼荤油吗?2.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金属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吗?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3思考:我们能够直接从地里面获得钢铁吗?看图P117主要铁矿石的彩图,想想:我们是如何炼铁的呢?B合作学习一、铁的冶炼自学、讨论、交流:1、铁矿石主要有哪几种?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哪种不宜炼铁?2、氧化铁是什么颜色的?生产出来的铁为何通常带有黑色?3、实验现象主要有哪些?澄清石灰水有何作用?如何证明产生了铁哪些现象可以让我们得出铁的冶炼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结论?4、焦炭的作用是作用?【燃烧发热;高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5、如何处理尾气?哪种方式最佳?6、你认为实验开始和结束时要如何操作?为什么?7、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你认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吗?为什么?在这个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是如何变化的?8、工业上是如何炼铁的:原料有哪四种?设备是什么?炼出来的纯铁还是生铁?生铁与纯铁有何差别?如何证明生铁中有碳?练习与实践:课后配套习题【详略】;“早出晚归”的是?为什么?铁的冶炼合金(第二课时)备:______ 用:_____ 总:_________教学目标:同上一课时合作探究:二、生铁和钢阅读、自学、交流:1、高炉炼出的是纯铁吗?那什么?钢是纯铁吗?生铁和钢相比,有何异同?[列表]2、我们如何炼钢?[原料、设备、原理]思考:生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会残留少量的黑色的物质,你认为黑色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你能进一步验证吗?你能说明百炼成钢的道理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一块铁的合金,不知是生铁还是钢,你认为我们应如何验证?如果我们取1.1克的该合金在纯氧中充分燃烧,并用足量的石灰水来吸收产生的气体,发现澄清石灰水增重了0.012克,通过计算你能确定它的身份吗?三、合金阅读、自学、思考:1、合金有哪些特征?【从成分看合金属于混合物;合金中可有非金属单质;不锈钢也会生锈;合金属于金属材料】2、合金具有哪些优良的特性?【硬度更大熔点更低】3、金属材料包括哪两类?4、常用的合金有哪些?【铁合金是最常用的合金,钢、生铁、不锈钢都属于铁合金主要成分都是铁】如何从名称识别合金?5、下列下属于合金的是:生铁、纯铜、氧化铁、硬铝课堂小结:书面练习:计算:要炼出含杂质2%的铁4800吨,需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多少吨?课后互动与反思:金属的防护与回收备:___ 用:___ 总:_____1、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2、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3、知道金属回收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钢铁生锈的条件;防止生锈的办法教学难点: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教具:试管、铁钉等板书设计:金属的防护与回收一、钢铁生锈的条件与防护二、废金属的回收~~~~~~~~~~~~~~~~~~教学过程:A部分:探究新知一.体会生锈展示:生锈的铁钉观察与思考:铁锈是什么颜色的?猜猜看铁锈中含有什么物质?二.探究生锈的条件:(一)探究生锈的基本条件1.讨论1:通过氧化铁的化学式,你觉得生锈与()有关。

2.讨论2:铁门的上部容易生锈还是下部容易生锈?这一现象表明生锈与()有关。

3.总结一:生锈的基本条件是()。

4.设计与研讨实验验证生锈的的基本条件:详略(四)研讨生锈的其他相关条件讨论3:夏天容易生锈还是冬天容易生锈?这一现象表明生锈还与()有关。

讨论4:菜刀切完青菜与切完咸菜相比哪种情况容易生锈?这一现象说明(切完酸菜呢?追问:生锈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三.实践与应用:讨论5:针盒内的针为何不易生锈?讨论6:墙内的钢筋为何不易生锈?讨论与过渡:了解全球钢铁生锈造成的损失情况,想想看我们应如何减少损失?四.探究防锈的途径1.讨论7:铁锈像氧化铝那样致密吗?保留它能防止进一步生锈吗?你觉得防锈的第一步是什么?2.讨论8:如何去除铁锈?物理方法?化学方法?3.讨论9:除锈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来防锈?保持干燥;刷油漆;在钢铁表面涂一层油;烤蓝;烧涂搪瓷;镀上其它不易生锈的金属;加入不易生锈的金属制成合金五.应用:★★根据化学式你觉得铜的生锈条件是怎样的?你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如何防止铜生锈?六.交流:回收废金属有哪些重要的意义?总结、交流:学了本节内容,你有了什么收获?生锈在生活中有无积极应用?1.“暖宝”里含有铁粉、碳粉、食盐,撕去保护膜,粘在身上立即就会感到温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用完后你觉得暧宝里的粉末将变成什么颜色?为什么?2.食品袋内常用生石灰做干燥剂,为什么?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