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韩郭的文学史意义不多

合集下载

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及提升方法浅谈

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及提升方法浅谈
文学 评 论 写作 的意义 及提 升方 法浅 谈
◎任丽娟 霍蓉光
( 石 家 庄 科技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8 0 0 )
对于读 书和写作来说 , 两 者之 间有 着密切 的、 不 可分 割的关系 ,而 文学评论就是 读书和 写作 之间 的
桥梁 。
产生比较有价值 的意见 。还有就是对 于阅读方法 的
优秀 的文学评论 的价值 所在就是 能够将所评论 作品 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 挖掘 出来 。以前有英 国学者 在他的个人作 品中指 出 ,文学作 品如果能够拥有 写
细地阅读 , 进 行研究分 析 , 将特 色找 出来 , 形成 自己 初步 的观 点 , 最后 一步是再进行 整体 的阅读 , 能够对 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 的把握 , 进而 高瞻远瞩 , 对作 品 的文学艺术有一个深刻而全面 的把握 。其次 , 在文学
品读 的过程 中要做 好及 时的心 得体 会记 录 ,一边进
感性 的认识 转化为理性 的评论 的过程 ,想要 这个过 程顺 利 , 就需要很 多努力 , 定题 的功夫不是 一天可 以 炼成 的, 需要进行长期 的积 累和沉淀 。
品的阅读是 重 中之重 ,是 能够进行评 论的根本 的文 学基石 的塑造基 础 , 只 有文学作 品读得 多了 , 这个基 石才能打得 比较 稳 ,进而你 的文学评论 意境才能 塑 造得更 为真实 , 评 论 才能更 为可信 、 可靠 , 否则 你 的
的就是能够 将作品和作 家的人生经 历进行结合 。作
手的 角度 就应 该偏 向情 感 的抒 发与 艺 术意 境 的确 定 。在评论 当中还要给 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 能够 勇敢 地将 自己的所 思所想表达 出来 ,这样 才不 会出现 雷 同现 象 , 能够进 行创 新 , 碰撞 出思维 的火花 , 将 文学 评论 的水平 明显提高 。总的来说 , 定题就是在 已经进 行 了深入 的阅读之后 , 进 行一些深入 的思考 , 并且将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杂文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续编的续编》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作品单行本翻译作品初版信息翻译作品初版信息《壁下译丛》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现代新文学的诸问题》1929年4月,上海大江书铺《桃色的云》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艺术论》1929年6月,《苦闷的象1924年12上海大江书铺征》月,北京未名社《文学与批评》1929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出了象牙之塔》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月界旅行》1903年,日本东京进化社《小约翰》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工人绥惠略夫》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思想·山水·人物》1928年5月,北新书局《现代小说丛译》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近代美术史潮论》1929年,北新书局《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小彼得》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文艺政策》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艺术论》 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店《毁灭》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竖琴》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十月》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一天的工作》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表》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俄罗斯的童话》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死魂灵》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药用植物及其它》1936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山民牧唱》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译文补编》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地底旅行》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及南京启新书局《域外小说集》1909年3月,上册;1909年7月,下册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出版社未知学术专著鲁迅学术专著著作名称初版信息《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上册;1924年6月,下册,北大新潮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其他作品鲁迅其余作品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备注《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鲁迅书简》1937年,三闲书屋许广平整理《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许广平整理艺术特质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朱光潜和桐城派

朱光潜和桐城派

朱光潜和桐城派朱光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桐城派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来自安徽桐城的学者和文化人,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上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思潮。

这篇文章将会简单介绍朱光潜和桐城派,通过5个例子探讨他们的贡献和意义。

朱光潜朱光潜(1897-1963),字怀民,江苏江阴人,后移居上海。

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耶鲁大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既有启蒙思想家的批判精神,又有现代理论家的思想深度,更具有传统文学美学的内涵和体系。

桐城派桐城派是指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发源于安徽桐城的一批有志于文学的年轻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这些文学人“患有感性疾病,先天地痴迷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学”。

他们倡导文学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人格,对文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上海“鲁迅周围的作家”之一的屠岸英、沈从文、白石道人、朱光潜等。

其中朱光潜在文学批评和散文创作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讨朱光潜和桐城派的贡献和意义,下面将举5个例子来说明。

1. 景物描写:以物写人朱光潜在散文创作中精于描写景物,但不仅是描写,而是为了写人来描写景物。

比如他的散文《青奴》中,“远处山头的行云出慢离帚一样形状,让这不是生俄的海国不得不间间处处像生俄。

这就是江浦十里笋枝长之际”的语言,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江浦十里的自然风光,更是透过景物描写来表现青奴这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闷。

2. 现代性思考:文学与人类生存的联系桐城派提倡自我表达与人格塑造,这与当时的现代性思潮不谋而合,而在朱光潜的文学理论中也有现代性意义的思考。

他思考文学与人类生存的联系,提出文学的历史有着生命的过程,文学批评者应着眼于文学的生命现象,以探寻文学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样思考的结论是文学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生命力。

3. 文学批评的思考:理性与美学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思想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学经验和现代文学理论结合起来,他在批评中经常用到理性和美学的思考方式,让批评本身更具有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韩国作家李光洙

韩国作家李光洙

韩国作家李光洙李光洙이광수(1892-1950),号春园,日本名字香山光郎。

李光洙他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被誉为启蒙主义、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无情》于1917年1月1日至6月14日再《每日申报》上连载。

这既是李光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开创韩国文学史新纪元的韩国近代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

《无情》以民族主义的理想和启蒙主义的热忱为完美的结合,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开拓者》《泥土》《爱》《老妇人》等,以及论文《子女中心论》和《民族改造论》等。

李光洙于1892年3月4日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邑的小农家庭。

1902年时,父母因染传染病双亡,成为孤儿。

后进入东学成为书记,但因官吏的压迫,1904年李光洙前往京城(现在的首尔) 。

次年,由亲日团体一进会推荐,前往日本明治学院就读。

在日本就读期间,李光洙组织少年会,并开始在《少年》杂志上发表诗及评论。

1910年中学毕业,李光洙回到韩国,在五山中学任教。

后来再次渡日,进入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就读。

1917年开始,在《每日申报》上开始连载韩国最早的近代长篇小说《无情》。

1919年,李光洙和在日本的留学生,起草了“二八独立宣言书”,后流亡上海,参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并担任过临时政府的机关报《独立新闻》报社的社长。

1921年李光洙回到韩国,和许英肃结婚。

1923年担任东亚日报编辑部长,1933年担任朝鲜日报副社长,在韩国文艺界十分活跃。

此时李光洙发表了多部作品,如《再生》、《泥土》等等。

1937年因修养同友会事件被捕入狱,半年后因病保释。

而这时李光洙的政治立场,已经由原先的反日,逐渐转向亲日。

1939年李光洙成为亲日御用团体“朝鲜文人协会”的会长,并响应日本皇民化政策,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香山光郎。

1945年韩国独立后,李光洙隐匿乡间。

1949年因亲日叛国罪被捕,后因病假释。

1950年6·25韩战时被掳至北方,生死不明。

后确认其于1950年10月25日在满浦病逝。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津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月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父”。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崛起时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貌,同时也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期写作、新月派鼎盛期以及晚年回归传统三个阶段。

早期的沈从文以古文为主,通过写作古文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早期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语言华丽而雄浑,深受许多文艺青年的追捧。

新月派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创新的文学运动,它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新月派作家追求写作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痛斥封建礼教和封建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沈从文是新月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沈从文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传达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

他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堪称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逐一剖析,从中发掘他的独特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其次,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2009年第4期现代文学评论N0.4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杜晓云(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外语系)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I t.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争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越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

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剐性;普遍性;古典主叉;浪漫主叉;现实主叉1.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

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

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同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

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末开始,社会分工急剧加速,各学科开始倾向于“互不越界”,甚至同一学科也开始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作与评论之间愈发割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偏见竟逐渐地被不自觉地广泛认同。

所以在这时,谁能用具体的文学作品质疑偏见,谁能思考如何回归评论与写作的血肉联系,就成为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面对“盛行”的偏见,有许多学者、文学评论家仍践行着评论与写作的“双肩挑”,努力让割裂的两者加以弥合,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赵园、乐黛云、谢冕、洪子诚、雷达、陈平原、孙郝、南帆、王彬彬等。

他们将写作的“形象思维”与研究的“抽象思维”融合,一方面从事评论、研究,另一方面跨越学科的设限,以自由之心书写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

他们将学术的识见与对世界的关切,深度地融入文字中,既有个性的展现,亦有“有情”的说理。

比如,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陈平原,以宽厚、中和的笔触,在散文随笔中对当下学术、文化热点问题不乏锐利目光与犀利的剖析,与其学术理念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位学者的“人间情怀”。

还有南帆的散文,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身份,更能诠释何为评论对创作的“反哺”。

南帆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中就重视对历史与人性“盲点”、边缘处的洞察,不被固化、僵化的成见所束缚,以睿智的思考,在不易察觉之处发掘出人性与历史的褶皱。

而他在散文叙述中,也能以非定论式的理路,深入地体察、探寻世界的“关系与结构”,与他的批评理念形成共鸣。

在这里不难看出,这些学者、文学评论家不仅甘愿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更用实际创作去检验和践行自己的学术理念,此中坚守显得难能可贵。

这种精神,亦鼓舞了更多后继的评论家从事文学写作,以更独特、多变的视角来观摩人间百态。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查看文本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神话§ 1.3 原始歌谣§ 1.4 古代歌谣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汉文学的起源§ 1.3 说话§ 1.4 歌谣§ 1.5 乡歌的起源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朝鲜评论家的明清诗歌印象——评曹春茹、王国彪著《朝鲜诗家论明

朝鲜评论家的明清诗歌印象——评曹春茹、王国彪著《朝鲜诗家论明
也。 ” ② 金 昌协评高叔嗣诗歌日:“ 高子业之诗 ,隐约幽古 ,冲深温雅。虽语气似简短 ,而旨味实
隽永 。其光黯然,其声渗然,使读者反复吟咀而不能 已。使在唐 时,亦 当不失为名家。 ” ③ 也有 对明清诗歌总体成就的评价 ,如姜锡圭 《 十五 日咏明律寄呈》 日:“ 一部明诗万丈光,皇朝三百

书 评 ・
朝 鲜 评 论 家的 明清 诗 歌 印 象
— —
评曹春茹 、王国彪 著 《 朝鲜诗家论 明清诗歌》
师存 勋
近年来 ,朝鲜半岛文学、文化的研究风生水起 ,成为新 的学术热点 ,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但
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2 0 1 6 年1 月 ,曹春茹 、王国彪两位学者的 《 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 由国家社科规划办资助 ,由中央编译 出版社隆重推出和 出版。“ 本书立足朝鲜古代汉籍 ,综合运 用多种研究方法 ,从全新的域外视角展示了明清诗歌的面貌和特色 ,扩大了明清诗歌的研究范围 和影响 , 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地位 ,对中国其他时代文学的域外影 响
大历 以后事。 ’此可为法。 ” ② 金泽荣引用袁枚的诗歌理论 日:“ 袁子才之论诗 日:‘ 不学古人 ,法
无一可。竞似古人 ,何处著我 !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 ” ’ ③ ③朝鲜诗家对 明清诗人的人品、人格、经历 、创作背景的关注与评论 ,如多数朝鲜批评家都将钱谦益的创作与 人品、经历联系起来 ,褒贬不一。丁若镛评袁宏道 日:“ 袁宏道欲以千金买一舟 ,舟 中置鼓吹细 乐诸凡玩娱之物,以穷心志之所欲 ,虽 由此败落而不悔。此狂夫荡子之所 为,非余之志也” 。 ④
体研究内容如下:①搜集 、整理 、列举 了大量的朝鲜诗家评论明清诗歌的材料 ,这些材料包括朝

矛盾简介——精选推荐

矛盾简介——精选推荐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先驱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鼓吹集》等茅盾简介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

他本姓沈,名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

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

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

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

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

金学铁研究述评

金学铁研究述评

金学铁研究述评作者:金晶瑛金虎雄全华民来源:《东疆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金学铁是中国朝鲜族文坛的巨匠,他的“东亚一体型”体验和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先后得到中国、韩国和日本读者的关注。

东亚三国的不少著名学者对金学铁的人生和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还留有很多空白,等待巨人研究。

[关键词]金学铁;东亚一体型;开放性;世界性[中图分类号]13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2-0102-05[收稿日期]2017-01-10[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朝鲜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5BZW199。

[作者简介]1.金晶瑛,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朝鲜族文学。

2.金虎雄,男,朝鲜族,博士,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朝鲜族文学。

(延吉133002)金学铁是朝鲜义勇军“最后的分队长”,朝鲜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朝鲜族文学的巨匠。

对金学铁及其文学的研究从他发表处女作之后的1946年开始,到他去世的2001年9月,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金学铁的文学建立在“东亚一体型”体验基础之上,不仅中国学者关注,韩国和日本的学者也很关注,并进行了很多研究。

对金学铁及其文学的研究状况,姜玉、崔三龙、赵成日等做过整理和介绍。

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对他们遗漏的部分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做了补充,以期更详细、全面地介绍对金学铁及其文学的研究状况,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韩国和日本的金学铁文学研究姜玉在论文《韩国的金学铁研究》[1]中概括了韩国学者对金学铁及其文学的研究成果。

据姜玉调查,韩国对金学铁文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解放时期。

1945年11月,在日本长崎刑务所失去一条腿的金学铁回到汉城。

从1946年2月在《建设》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蜈蚣》开始,一年内他在《文学》《新文学》《汉城文学》上发表了《烟叶汤》《龟裂》《鱼肝油精》等10篇短篇小说。

《文学批评》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1、20世纪文学批评具有批判否定的革新态势,(),批评的理论化,()等世纪特征。

2、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的()性质入手,对其作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3、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是:摒弃(),标举();形式就是价值;无信息的()。

4、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用()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5、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的比喻来归结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他把创作比作(),把批评比作()。

6、《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7、逻辑学意义上的方法有归纳与(),()与逻辑,定性与定量等。

8、新历史主义批评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断层”和“差异”的历史观,用众多小写的、()的“历史”取代了原先一个大写的、()的“历史”。

9、确定选题必须对()与()进行全面估量.。

10、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潮流的区别与()在20世纪前期甚为明显,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融合与相互()的趋向则逐渐抬头。

1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和()为指导,以()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12、批评的否定精神是评论者()的体现。

13、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的真情实感、()的真实感受与()的真实的统一。

14、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是()、()。

15、文学批评文章的主要样式包括()、()、对话体、()和()等。

16、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是春秋时代对()的评论。

17、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是()和()。

18、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把()当作重要的出发点来理解文化生产。

19、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有句很著名的话:“人们把文学看成是无规则的()的时间够长了,现在有必要把它当作是无信息的()来看了。

”20、在从事接受史的研究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发掘和选择()。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评论领域,是个乡愿丛生,狂狷难为的‘小时代’。

”作为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艺术评论家,李起敏教授如此感叹。

在他看来,因为上上下下爱听歌德派的颂歌,对批评则变得神经质的敏感,这是久已形成的社会不自信的风气使然,想做犬儒都不容易。

六十年代研究文学,七十年代研究美术,八十年代之后研究音乐美学与古典艺术学和世界文化学,李起敏以近50年的时间志在打通艺术诸门类,故将多种艺术都视为专业。

而今,在为书画家们的大作写过30万字的序言”后,李起敏自称对书画界算半个隐者”这些年来他几乎淡出有关美术活动,而是苦苦地在读书,教书,更多时候是个沉思着的看客,从艺术史的角度冷静地作些观察。

金秋时节,《艺术品鉴》杂志有幸采访了李起敏教授,听他纵论当代中国的书画创作以及艺术发展,在敏锐深刻的观察之中,体会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真知灼见。

浮在上面的是尘埃,沉在下面的是金子:作为当代知名的艺术评论家,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书画创作?李起敏:其实,我不是什么评论家,充其量算个艺术鉴赏者,历史的观察者,书写者。

当代没有真正的评论家或者批评家,因为处境很尴尬。

前三十年所谓的批评家经常挥舞的是意识形态的棍子与帽子,只会给作者与作品帖标签;后三十年,又不幸沦为轿夫,为人抬轿子。

棍子出乎政情,轿夫出乎人情,二者皆与评论与批评相去甚远。

因此,前后六十年来都没有出现合格的评论家,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作韦陀状者有之;做宣读圣谕式太监状者有之;甘做喉舌传声筒背书者有之;云山雾罩故作高深不知所云者有之;不着边际郢书燕说者有之……评论家需要有深刻的理论为凭藉,而当代一个根本的标志在于谁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树,还称什么评论家?从邻家那里临时借来的理论尺度那不算尺度,正如借别人的鞋来穿一样。

就当前的书画创作来看,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令人欣慰的:书画普及,作者繁多,作品海量,书画大军后继有人,一派繁荣景象。

再是,从现象看似乎意味着中国的文艺复兴即将到来,若深入研究,则是表面繁荣,五彩缤纷后面却不乏泛滥的泡沫。

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解读与多重解构

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解读与多重解构

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解读与多重解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探讨生活、传递思想和启迪读者。

作品的意义解读是读者和评论家们对作品内涵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而多重解构则是一种书写手法,通过不同的叙述层面和结构布局,创造出多重意义和解读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意义解读与多重解构的特点和意义。

一、意义解读的特点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意义解读是对其中所蕴含意义和价值的深入剖析。

意义解读的特点如下:1. 多样性: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可以是多样的,它可能包含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索和反思。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2. 隐喻性:文学作品常常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暗示和暗示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使得作品的解读变得更具挑战性和丰富性,需要读者去深入思考和理解。

3. 多重性:同一部作品中可能蕴含着多个层面的意义,读者在解读时需要关注作品的整体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重性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二、多重解构的意义和方式多重解构作为一种创作手法,通过巧妙地组织结构和叙述方式,创造出多个层面和角度的解读可能性。

它使得作品更具有张力和魅力,同时也挑战了读者的思维和解读能力。

多重解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 时间线的断裂:作品中的时间线可以不按照线性的方式展开,而是通过回顾、闪回、预示等手法,打破时间的次序和流程。

这种时间线的断裂使得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复杂性。

2. 叙述者的变化:作品中的叙述者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甚至是多个叙述者。

每个叙述者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和态度,通过这种叙述者的变化,作品中的意义也会呈现多面性。

3. 结构的重叠:作品中的不同结构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和交叉,这种结构的重叠通过重复、镜像、镶嵌等手法,创造出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读者需要通过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这种结构关系,去揭示更丰富的意义。

唐代诗人杜牧的时代意义与文学创作研究

唐代诗人杜牧的时代意义与文学创作研究

唐代诗人杜牧的时代意义与文学创作研究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以世传原始古文之才,文人公案说甚富盛名。

本文将探讨杜牧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创作,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杜牧的时代意义1. 社会背景:杜牧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段时期正是唐朝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繁荣昌盛,社会风气开放自由,与前代之风格甚为不同。

官府提倡文坛,礼赐文人,文人往往可以通过才华和才名达到社会上层。

2. 政治观点:杜牧是一个既从事政治事务又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他鄙视当时的政府腐败和黄门宦官干政的现象,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时代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文化思想:杜牧秉承了李白、杜甫等前辈诗人的文化传统,同时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学风格。

他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

他还积极倡导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杜牧的文学创作1. 诗歌创作:杜牧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了生活、自然、爱情、社会等各个领域。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他善于以自然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喜欢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2. 散文创作:杜牧还以散文为代表的古体文学创作成就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赤壁怀古》、《秋夕》等。

他的散文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史论对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3. 评论文学:杜牧以他的评论文学创作对当时的诗文进行点评,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思想。

他批评了唐初文坛的华丽与背离传统的问题,并提出了文人创作力追求真实情感和文学的创新。

三、杜牧的影响与评价1. 文学影响:杜牧的诗文深受当时文人的追捧,他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于后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研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艺术范例。

我国汉译韩文文学书籍出版发展史探究

我国汉译韩文文学书籍出版发展史探究

P UBLIC RELATIONS FORUM 我国汉译韩文文学书籍出版发展史探究文/牟鸿月1孟二壮2摘要:出版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可以让跨地域、跨国境的知识得以、形成跨文化间的交流,从而实现文明互鉴。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邻居,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出版领域,中韩两国已经成为彼此间重要的合作伙伴。

为了促进中韩之间更加广泛、深入、可持续的出版交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韩两国出版历史发展及其特点,随后梳理了汉译韩文文学书籍出版发展历程,最后指出了中韩两国出版交流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中韩两国出版合作与交流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中韩文明互鉴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韩出版史;韩国文学书籍;中文翻译出版;文明互鉴;出版交流引言人类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出版媒体得以进化,并成为宣传知识和信息、传授文明和文化、实现社会化的媒介。

出版作为一种交流手段,使跨地域、跨国境的知识得以传播、形成跨文化间的交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邻居,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和韩国最初就是通过出版开始进行交流,韩国接受的我国先进知识与文化成为韩国文化的土壤,韩国也以此为基础得以发展自己独立的文化。

进入现代以后,两国的出版交流更是蓬勃发展,通过出版贸易,不仅带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由此可以看出,出版并不是一个限定在国家内部的问题,它更是一种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中外文明之间互鉴的重要手段。

一、中韩两国出版发展历程与特点近年来,以图书版权贸易、学术交流活动和大型会展活动为代表的中韩出版业互动频繁。

在版权贸易方面,韩国一直是中国的重要伙伴。

据资料显示,在韩国一年流通的图书中,中文翻译图书所占比仅次于英文翻译图书。

中国和韩国出版交流历史悠久,进入现代以后中韩两国通过出版贸易进行交流已是普遍现象。

现代的中韩出版交流的兴起最初是通过出版中韩学术会议论文开始,两国之间通过出版学术会议论文,寻求文化间相互理解、互相借鉴,互相检视,并就此共同为学术发展摸索新思路。

巴金的文学奖项与荣誉

巴金的文学奖项与荣誉

巴金的文学奖项与荣誉巴金(1904 - 2005),原名李秉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与荣誉。

首先,巴金是中国首位获得国内最高文学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81年,每三年评选一次。

获得鲁迅文学奖意味着作家的作品在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值得全民文学界的认可和赞扬。

其次,巴金的主要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该作品于1931年发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家》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描绘了一个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了托尔斯泰奖。

托尔斯泰奖被认为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艺术高度的作品和作家。

巴金的获奖不仅表明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门。

此外,巴金还曾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重要文学奖项。

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巴金本人的认可与嘉许,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上的充分肯定。

通过这些奖项的获得,巴金的文学地位稳固,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

除了个人奖项外,巴金还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担任了重要的文学评审职务,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涉及文学创作、观念与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后来的作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荣誉和奖项无疑是他写作之路的加油站。

这些奖项和荣誉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和赞许。

巴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培养了一批批文学人才,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茅盾为介绍研究外国文学进一解

茅盾为介绍研究外国文学进一解

茅盾为介绍研究外国文学进一解摘要:1.茅盾生平简介2.茅盾与外国文学的关系3.茅盾对研究外国文学的贡献4.茅盾研究外国文学的方法5.茅盾研究外国文学的意义正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茅盾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通过翻译、评论和研究外国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茅盾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外国文学,曾留学日本,学习外国文学。

他广泛涉猎了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尤其关注欧洲和苏联的文学动态。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和评论生涯中,茅盾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茅盾对研究外国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通过翻译和评论,将世界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为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学的窗口。

他曾翻译过《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名著,并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其次,茅盾通过研究外国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

他将外国文学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再次,茅盾通过研究外国文学,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茅盾研究外国文学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际,关注现实。

茅盾在研究外国文学时,始终关注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努力寻找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茅盾在研究外国文学时,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还关注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茅盾在研究外国文学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努力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

总之,茅盾研究外国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研究外国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

许兰雪轩及其作品研究综述_李南

许兰雪轩及其作品研究综述_李南

丧二子等不幸、短暂的人生轨迹。文中也提到许筠为 其姐整理遗作并出版《兰雪轩集》,后又将此集介绍给 中国明朝使臣朱之蕃,在中国出版《许夫人兰雪轩集》 的情况。史向 前《许 筠 和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6] 和 孙 德 彪 《严羽“妙悟”说与许筠“天机”论之比较》[7]都用一两 句话略过兰雪轩的生平。
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引述了《宫闺氏籍· 艺文考略》中对兰雪轩的著录,虽是零星的记录,却加 入诸多人对许的评论,如“玉 镜 杨 秋 云: 许 诗 词 制 神 丽,姿韵清妍,虽敷秾华,不掩妙质,彤管有炜,斯人不 愧矣。上梁文藻耀洁华,出于稚齿,挂向琼楣最上头, 恐长吉旁睨,亦当咋舌惊叹[9]。”
曹正文《女 性 文 学 与 文 学 女 性 》一 书 也 简 明 叙 述 了许的一生和“其诗颇有唐音,今存《贫女吟》、《塞下 曲》等诗篇”[10]等情况; 张丽杰《明代女性散文研究》 一书则收 录 了《翠 楼 集》、《闺 秀 集 》和《玉 台 文 选 》中
体裁
数量
五言古诗
15
七言古诗
8
五言律诗
8
七言律诗
13
五言绝句
24
七言绝句
142
附录文章
3
总共
213
( 注: 附录的 3 篇文章分别为: 《广寒殿白玉楼上梁文》、《恨 情一叠》和《梦游广桑山诗序》。)
( 1) 收录情况及真伪辨别 郑志良与韩国金英淑共同发表的《潘之恒所刊朝 鲜许兰雪轩的作品〈聚沙元倡〉》[11]一文,细致梳理了 兰雪轩作品流传系谱,并以《聚沙元倡》和《兰雪轩诗 集》为参照物,对比其他刊本的传承情况。除此文外, 没有专门、全面的文章描写兰雪轩作品的收录情况,仅 有零星论文可见其出处,或是在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 朝鲜古典文学与中国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有版块似的 记录。如: 陈广宏《许筠与朝、明文学交流之再检讨》一文指 出: “( 许诗) 由吴明济从许筠处获得,有二百篇之多, 而据《朝鲜诗选》朝鲜刊本所录许景樊《游仙曲》题下 吴氏自注: ‘凡三百首,余得其手书八十一首。’”[12]也 有潘之恒在为范允临妻徐媛、赵宦光妻陆卿子诗集作 序时,对许作品的评述: “许景樊,夷女,尚擅誉朝鲜, 夸于华夏,而 况 我 明 文 章 词 翰,炳 耀 于 前 者 乎? ”。 而 张秋婵《潘之恒研究》的博士论文中,也提到潘之恒为 兰雪轩诗集作序: “《亘史钞》外篇《朝鲜慧女许景樊诗 集序》署‘万历戊申春日叙’”[13]。 牛林杰、李学堂《17、18 世纪中韩文人之间的跨文 化交流与文化误读》中亦有: “兰雪轩许氏诗载《列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家韩郭的文学史意义不多此书初版于5年前,其间一再加印售罄,这次由作者陈晓明大幅修订,重新出版。

此书叙述了自1942年以来直至新世纪最近几年,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

作者以论带史,视野开阔,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此前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作品大致有《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等,但是读者和专家比较认为,陈晓明的思想和观念可能更对年轻人胃口,语言更明快。

“文学史写到了昨天”,也是“陈版”不同于其他同类研究的鲜明特点。

2日,正在北京八大处给“鲁奖”评奖的陈晓明教授,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当代文学和社会现实热点话题。

“中国当代文学”很不好处理
陈晓明生于1959年,福建光泽人,早年上山下乡当过知青,1990年代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0多年,2003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导。

写作一部当代文学史,是陈晓明多年的愿望。

进入北大后的首个秋季,他开设必修课“中国当代文学史”,有指定教材,但他没法忍受照本宣科,坚持自己写讲稿。

这讲稿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这部文学史的初稿。

他本想一鼓作气写下去,但由于当时在写另一本书《德里达的底线》,文学史一度暂停。

直到2006年底,北大中文
系要求推出一部新文学史用于教材,同事们公推陈晓明“一个人弄”,进度显著加快。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于2009年初版,接下来的两年加印了一次,很快售罄。

这次是修订之后再版。

陈晓明原本只想作字句的调整,没成想碰到具体书稿,新想法随时产生,重写、增补的念头不时出现,这样断断续续修补了大半年时间,以至于后来他自己都心生“没完没了、忍无可忍”的感觉,只得强行打住。

新书稿交给出版社,文字规模达到70多万字,出版社认为这么厚如何当教材?定价也是个大难题。

于是只得重新删节,删成现在的58万字。

“有些文字我觉得十分必要,但不得不忍痛割爱”。

该书名为“主潮”,是受世界名著、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影响,后者为陈晓明年轻时特别欣赏,以至于梦想自己写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勃兰兑斯梳理的是19世纪欧洲(西欧)浪漫主义文学主流,陈晓明要处理的则是20世纪下半叶的激进政治与文学审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挑战性不言自明,他的选择是“正面强攻”。

差作品不消骂也会自然消亡
对作家、作品,陈晓明很少痛下批评之语,总倾向于发掘他们的积极价值。

文学史写作,重要的是解释文学现象何以发生,它的发生意味着什么,“主要是把好的作品告诉人们,
好的作品构成了什么样的传承历史”。

差的作品自然会消亡。

陈晓明认为,有些人非要把某些影响很大的、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优秀的作品,说成是坏作品、烂作品,这并非是匕首投枪般的犀利,而是偏狭和自以为是,不可能遮蔽得了伟大作品的光芒。

陈晓明看书,涉猎很广。

《诛仙》之类的网络作品,他也要通读过才下评语,而这类作品动则几百万上千万字。

鲁迅先生说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陈晓明则是把别人睡觉的时间也用上了。

他的睡眠不是很好,每天夜里很晚了都睡不着,他索性不睡觉,读作品、读杂书、记笔记。

他做了30年的一线文学批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和时新的文学创作、批评即时互动,因此有比较直接的积累和感同身受的体验,“靠临时抱佛脚式的阅读肯定不行”。

他21岁时开始读黑格尔、康德,以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

这些书深奥难懂,每本书吸收十分之一二都让陈晓明觉得受益良多。

他有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里融汇理论素养,以论带史,既保持了文字的活泛,也让读者读得轻松。

时下的文学史大多只论述到上世纪90年代初,而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几、二十年,文学发展气象万千,从数量上来说是过去三四十年的数倍之多,因此陈晓明决意不回避这
一段的书写。

他对这一段文学轨迹的勾勒阐释,使得“陈版”文学史特别接地气,鲜活。

陈晓明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回想年轻时写文章如风卷残云,他不由得引郑板桥的诗自况:“青春在眼童心热,白发盈肩壮志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