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族际政治和谐治理
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诉求及其反思
的,而是 国家后天建构的结果。在我国多元一体 的 民族 格 局 中 ,各个 民 族 在 长 期 的历 史 长 河 的 演 变
中 ,形 成了共 同 的历 史记 忆 、独 特 的族裔 符号 、悠
在当代公民国族主义的秉承者中,族际政治整
合 的基本 理 念 又 可 细 分 为 “ 公 民化 ” 、 “ 求 同论 ” 和 “ 文化 化 ”三 种理 念 。“ 公 民化 ” 理念 的典 型 表
“ 族际主义”取向整合思路 ,实现族际政 治整合 “ 区域主义”与 “ 位差 主义” 的统一 。 关键词 :族际政 治整合 ; 求 同存异 ;公 民国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中圈分类号:C 9 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0 1 7— 0 6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 0 1 4年
础 是承担 了同等 的权 利与 义务 的公 民个体 对 国家 的 理 性认 同与政 治效忠 。但 在一个 多 民族 国家 中 ,民 族对 国家 的理 性 认 同与 政 治 效 忠 并 不 是 自发 形 成
先性 。多 民族 国家族 际政 治整合 的根 本 目标和基 本 任务 决定 了多 民族 国家族 际政 治整合 的基 本理 念 和 价值 取 向只能是 公 民主义 和 国族 主义 。
第l 5 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o1 . 1 5 Nn 2 Ma t .2 01 4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促进民族和谐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民族关系源远流长,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融合、互学互鉴。
古代的中原文明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交流不仅对边疆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丰富了中原文明。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区别、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的民族关系也出现过一些摩擦与矛盾,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等。
因此,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和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的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权益,保证各民族享有自治权力,同时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中国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政府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持、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推行了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增进了了解和认同。
采取多语种教育、文化传承等措施,保护了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三、促进民族和谐的实践中国在促进民族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边疆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机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民族地区的参与,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此外,中国还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团结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析论
存 与和谐 相 处 ,奠 定 了 我 国 民族 关系 安 宁祥 和 的 总体 格 局。但是 ,在 另一个方面 ,我们 也应该 看到 ,随着 少数 民
少 数 民 族 民族 寻 根 意 识 、 民族 认 同 意 识 , 以及 民 族 利 益 意
、
中国族 际政 治整合 :公民 国族 主义的理 念与诉 求
在公 民国族 主义看来 ,尽 管现 代 民族 国家构 建 的历史 基础 、路 径和历程 各有差 别 ,民族 国家建 构却 是这个 时代 的任 何一 个政治 共同体都 无法 回避 的历史 性任 务。所 谓现 代 民族 国家的建构 ,就是要逐 渐解 除 民族 成员原 来依 附在
和 ‘ 领 土 疆域 ” ’ ,政府 正 式确 认 每个 公 民的 “ 族群 ”身 பைடு நூலகம்
份 ,把 “ 族群 ”和 “ 族群 边界 ”政治化 和制度 化。在 国家
“ 多元文化 主 义 ”两 种 主义 之争 。本 文试 图对 学术 界族 际 政 治 整合 的 “ 主 义 之争 ”与 “ 诸 神 之 战 ”进 行梳 理 与 解 读 ,探讨 中国族际政 治整合价 值取 向的应 然之 态 ,并 以此 就 正于方 家。
的 多元 文化 主义取 向?这个基本 而重要的理论 问题 引发 了学界的关于族 际政治 整合 的价值取 向的 “ 主义之争” 与 “ 诸 神之战” 。事 实上 ,我 国的族 际政治整合应 当汲取 两者之长 ,在 国族 认同建构和 公民身份建构 的基础上 ,求 同
存异 ,调整 “ 族 际主义”取 向整合 思路 ,实现族 际政 治整合 “ 区域 主义” 与 “ 位差主义” 的统一。
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王建娥【内容摘要】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和谐。
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核心是政治关系。
多民族国家采取民主的方式处理族际政治关系,不仅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自然引申,也是国家公共权力合法性的题中之意,更是多民族国家创造各民族政治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已经倾向于承认和重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表现出族际政治民主化的趋势。
本文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代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政治民主化问题略做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重视民族关系的政治协调上和制度完善。
【关键词】民族认同;民族集体权益;族际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作者简介】王建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副研究员。
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和谐。
如何在一个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上,国内外学界出现了两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即“公民化”和“文化化”(去政治化)。
前者主张多民族国家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时,“强化公民地位,淡化民族观念和意识的影响”,通过“公民个人权利的平等,实现民族权利平等”;①后者主张把民族看作纯粹的文化共同体,“从分散个体的角度来处理族群关系,在强调少数族群文化特点的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通过人口的自然流动进程淡化少数族群与其传统居住地之间的历史联系”,“把少数族群问题逐步去政治化”。
②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正确思路,其明显的谬误和缺陷,已经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失败教训所证实,并且在理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剖析和批判。
③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依赖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它的高度政治认同。
当代族际政治整合模式构建及其意义研究
当代族 际政 治整 合模式构建及其 意义研 究
任
摘
强
( 云南大学) 要: 族际政治整合模式 是协调 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关系 的重要机制 , 本文用历史的方法梳理族 际政 治整合 模式的价值取 向, 结合当前 国内族 际
政治关系协调面1 晦 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进一步分析现 有的族 际政 治整合模式面临 的困境 , 在此基础上试图完善当前的族 际政治整合模式 , 从而进一步巩固
程 中 出现 的新 挑 战 。
这一时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阶级主义价值取 向是指在 国 内民族 问题上不划分具体的 民族, 而是统一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的战线 上 来 。 当时 国 内协 调 民族 关 系 主 要 是 接 受 共 产 国 际 的 领 导 , 特 别 是 苏 联 的领
社 会 主 义 新 型 民族 关 系 。
关键词 : 族 际政 治; 价值取 向: 模式 困境: 构建路径
多 民族 国家 多 样 的 民族 关 系 凸 显 了 族 际 政 治 整 合 模 式 构 建 的重 要 性 。 多 民族 国家 不 仅 要 有 族 际 政 治 整 合 的 能 力 , 而 且 要 有 有 效 的 族 际 政 治整 合 的模 式 , 只有 这 样 , 才 能 实 现 族 际 政 治 整 合 的 科 学化 和常 态 化 。
的价值取 向。阶级主义取向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 使得各少数 民族都纷纷 加入 到革命 战争的浪潮之 中, 壮大 了无产 阶级革命的队伍 , 为无产阶级革 命的胜利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 二) 民族 主 义 取 向 无产阶级 革命胜利 以后 , 随着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 各 民族在政治和 法律上取得 了平等地位 , 为 了促进各 民族事 实上的平等 , 这 一时期族际政 治整合 的模式 的核心是指向少数民族的利 益, 慢慢的有阶级主义转变为 民 族主义 ,这 种民族 主义 的价值 取向最终 “ 形成于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初 期” 。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 政府进行 了一系列的民族 工作来促 进族 际 政治整合 , 如进行 民族识别、 制定民族优惠政策、 大力培养少数 民族干部等 等 。 民族 主 义 的价 值 取 向 , 在 特 定 的 历 史 时 期 内极 大 的 帮 助 了少 数 民族 在
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
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愈加快速,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政治治理是国家政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而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并且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政治治理对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政治治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政治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平、务实的政策,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政治治理要求政府具备公正、透明、高效的决策能力,应对社会各种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只有政治治理能够妥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够为社会和谐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相互促进。
政治治理的过程中引入了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冲突与协商,促使社会各方利益更加均衡和谐。
政治治理通过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社会和谐则为政治治理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参与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促使政治治理的科学和民主发展。
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治理是社会和谐的预备性条件。
政治治理帮助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基础。
其次,政治治理为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政治治理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避免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
最后,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构成了良性循环。
社会和谐的共同目标和合作精神为政治治理提供动力和政策支持,而政治治理的改进和完善又为社会和谐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环境。
然而,要实现政治治理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还需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诉求不同,政治治理需要综合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出现利益冲突。
其次,政治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但政府也应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避免产生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
论宗族与政府的平衡关系
泉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宗族与政府的平衡关系——以清代宗族为例教务处制论宗族与政府的平衡关系——以清代宗族为例【摘要】宗族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宗族与政府的一直以来的平衡关系是宗族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宗族凝结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家国同构,族权和政权的复杂关系形成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清代是宗族蓬勃发展的时期。
以清代的宗族为例,来观宗族与政府这种微妙的关系是有可能的。
且在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宗族虽完全臣服于政权,却依然有矛盾斗争。
但不论经过多少历史变迁,宗族与政权都长期存在,并没有谁取代谁,谁被历史长河覆灭的现象。
【关键词】宗族;政府;平衡宗族是血缘性的地方社会组织,它是由聚居在同一地域的同一祖先的后裔组成的,拥有共同的祖先、宗祠、族规和族田。
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
梁启超先生曾谓:“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
”[1]我国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关系源远流长。
宗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因此宗族凝结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宗族与国家政权紧密相连, “一方面,国家政治权利从诸多方面制约着族权……;另一方面,促使族权以独立形态获得长足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重大影响。
”[2]如清雍正初年,福建盗贼问题比较严重,清雍正要求福建地方探求弥盗之法,清雍正二年八月初四一篇朱批奏折中写道:“令于每月朔望各率一族长幼在各祠堂宣讲圣谕之后,即将家规族约反复劝谕,严加教训,务令顽梗之徒改过自新。
如有不循教者,即会族众在各家宗祠以法处治,若再不遵,则送官严究,编入盗贼为拘留教训,不令放去。
”[3]盗贼要先交给宗族来处治而不是政府直接干涉,这不难看出宗族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至少政府没有主动打破这种平衡,清代宗族与政府的平衡关系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之上,又为什么能够长久地维持这样的关系呢?这便是本文要论述的关键所在。
以下就是本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和谐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和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边疆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古代的帝国还是现代的共和国,边疆地区的治理都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
边疆地区多民族共存,民族和谐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边疆地区非常广阔,涵盖了西北、西南、东北和南疆四个方向。
这些地区的民族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的族群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在边疆的治理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们总是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权利,通过平等、自由和包容的政策来促进民族和谐。
一个成功的边疆治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保护边疆地区的民族权益,确保边疆地区的族群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民族特色。
在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常常派遣朝廷的使者到边疆地区,与当地的统治者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矛盾和争议,维护各民族的权益。
同时,他们还推行了多元一体的治理模式,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共存和谐。
一个健康的边疆治理还需要加强交流和交往。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们总是提倡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丝绸之路在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交流通道,通过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之间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合作。
同时,中国历代统治者还鼓励各地民族之间的婚姻和通婚,通过血缘关系来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感。
这些交流和交往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
此外,一个成功的边疆治理还需要注重教育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们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推广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他们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为边疆地区的民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
通过教育的力量,各民族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和认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最后,一个成功的边疆治理还需要注重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地区大多数都设立了自治州、自治县等特殊政区,保障当地民族自治的权益。
未来中国政府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
未来中国政府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多元因素的交错影响,中国民族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并确保民族关系的和谐,中国政府需要构筑一个新的框架。
本文将探讨未来中国政府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平等。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个民族在参与国家决策、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
同时,政府也应当重视并保护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语言,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
二、建立有效的民族自治制度为了应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中国政府还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民族自治制度。
这样的制度能够给予少数民族在一定地区内的自治权利,让他们能够自主管理本民族的教育、文化、经济等事务,并参与到国家发展的进程之中。
自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在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体系中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注重培养全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加强民族事务的跨部门协调与治理构筑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框架需要政府加强对民族事务的跨部门协调与治理。
政府各部门应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到民族事务的决策和实践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各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互鉴中国政府也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事务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现代文明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了新的光芒。
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社会治理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的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措施。
一、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中华民族的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关注人民的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其次,要落实依法治国原则,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还要加强民主参与,通过广泛的社会协商和合作,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新华章注重法治建设,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构建起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包括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公信力;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素养;加强执法公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和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包括综合治理和风险防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四、加强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成为了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新华章要注重加强网络治理,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的网络权益和隐私。
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止网络犯罪和信息泄露,确保国家和人民的信息安全。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民族治理时评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有幸与大家共同探讨民族治理的重要议题。
民族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在此,我愿就民族治理中的和谐共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治理的核心理念民族治理,首要在于“和”。
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治理的核心理念。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加强民族政策宣传,增进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我们要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族政策,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党的领导的认同。
通过政策宣传,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
三、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要加强民族地区与内地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要鼓励民族文化创新,使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法治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法治是民族治理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同时,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水平,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民族治理能力民族治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我们要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民族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总之,民族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民族事务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民族事务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和谐与稳定是每个国家和地区追求的目标,而民族事务的处理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如何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法律保障、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族事务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政策导向有效的政策导向是促进民族事务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政府应制定出针对各民族的公正合理的政策,营造平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应多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回应各民族的合理诉求,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二、法律保障法律的保障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治理民族事务过程中,各国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民族的权益保障和义务责任,保护各民族平等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权利。
同时,法律也规范了对于民族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种族歧视、仇恨煽动等行为的打击和惩处,确保民族事务的公正与平等。
三、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各民族素质和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通过在教育系统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民族团结的观念和意识,可以有效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政府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条件,公平保障各民族子女的接受教育机会,促进全体民族的共同发展。
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纽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与融合可以得到促进。
政府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各民族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此外,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对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传统文化的保存也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民族事务的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法律保障、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只有在优秀的政策环境下,各民族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时,社会才能蓬勃发展,国家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目标。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Harmonious Manipulation of Inter - ethnic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刘荣[1];刘光顺[2]
作者机构: [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昆明理工大学外语部,云南昆明650093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16-23页
主题词: 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摘要:有效地实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多民族国家全面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维系和巩固民族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构成及特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共同文化精神,形成国族观念和国族认同;二是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民族共治是中国族际和谐治理的必然选择。
重新构建一套相对健全、稳固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新模式。
民族团结与政治和谐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发展 差距,为政治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 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建设,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 稳定和长治久安。
05
民族团结与政治和谐互动关系
当前我国政治和谐状况
稳定的政治环境
我国政治环境总体保持稳定,政府治理有 效,社会秩序井然。
民族团结进步
各民族间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民族 关系和谐。
民生福祉改善
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影响政治和谐主要因素
01
02
03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可能导致社会矛 盾加剧。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 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的
共同发展和繁荣。
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02
政治和谐理论基础
政治和谐概念及特点
政治和谐是指不同政治主体之间在利 益、价值观、权力等方面的协调与平 衡状态。
社会分化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社会 分化问题日益突出,不同 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可能影响政治和谐。
腐败问题
腐败现象的存在破坏了社 会公平正义,损害了政府 形象和公信力,对政治和 谐构成威胁。
推进政治和谐路径选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政治和谐提供制度 保障。
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
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不在少数。
但像中国这样历经数千年族际互动杂处融合而形成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国家的,却甚为罕见。
多民族的中国,是多而一、一融多,其“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1 ]。
民族多元和中华一体的特性,决定了不同族群之间、族群与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持续的张力和不断融合的需求,这就是族际政治整合的缘起逻辑。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后必然引申出持续的、更高层次的族群交融与磨合,这就决定了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必须遵循一体多元的发展逻辑。
在几千年历史中,族群之间虽不免冲突乃至战争,但总体上还是由自在而自为,杂处共存、交流互鉴、彼此融合、合作共进,这是中华民族族际政治整合的基础;各族群既保留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特色,又融入自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彼此尊重、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共享繁荣,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华民族族际政治整合的不竭动力。
经过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中华民族56个成员已经成为一个亲如一家的命运共同体、不可分离的族群共同体、日益强盛的政治共同体。
这就要求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同”(同化)要有度,“分”(分离)要严防,其实质是在坚持“一体”的大前提下保证发展、繁荣、兴盛的“多元”并存,在促进“多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巩固、强化“一体”的延续。
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既不同于公民国族主义,也不同于多元文化主义。
公民国族主义的实质在于“同”,是以公民权取代族群权,是对族群平等权及以此为基础主张其他权利的资格的刻意“忽视”与回避,企图将少数族群化入主体族群、弱势族群化入强势族群。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消除族群差异而使各族群“趋同”直至同化。
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质是“分”,它虽追求“合(合一)”的结果,但是暗含着族群“分”的实质,具有鼓励族群分离的灾难性后果。
[2 ]158中华民族的整合,既不应该通过族群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更不允许为保持族群文化的多样性而弱化国家认同,而是各族群作为平等主体在遵循族群自然演变、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尊重族群特质,另一方面为中华民族不断实体化、一体化创造条件,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进。
了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和谐
了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和谐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它的制度和社会和谐与发展密切相关。
了解中国的制度和社会和谐,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运行方式以及实现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制度和社会和谐,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负责领导国家,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
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的直接参与和民主决策,这有助于凝聚社会民意,推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其次,中国强调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指导。
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政治体系的集中统一特点,保证了政府决策的一贯性和协调性。
最后,中国注重权力分立和监督。
中国的政治系统中设置了多个部门和机构,实现了权力的相互监督和制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共同协作,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中国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注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个体发展的整体和谐。
首先,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中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中国制度强调社会保障和福利,努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其次,中国强调法治建设。
中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治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最后,中国注重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三、中国制度与社会和谐的原因中国制度与社会和谐的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探究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善治之道——评《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
治理一般理论的探讨和思考㊂当然,本书主要的内容是探讨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㊂民族地区公共治理是国家公共治理的一种特殊形态,它需要遵循国家公共治理的一般规律㊂因此,要做好民族地区的公共治理,有必要以国家公共治理理论为指导,将国家公共治理的理论及其原则应用于民族地区的公共治理实践之中㊂但民族地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如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格特征㊁文化和历史特征以及他们所生产生活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此这些地区的公共治理必须要考虑其特殊性,在遵循国家公共治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去发现这些地区公共治理的特殊规律,因地制宜地做好民族地区的公共治理工作㊂当然,国家公共治理理论即是从各地区公共治理的实践经验中总结㊁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对民族地区公共治理实践及其规律的探讨,反过来有助于丰富国家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促进国家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㊂因此,李教授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做好民族地区的公共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㊂收稿日期:2019-10-05作者简介:杨宏山(1971-),男,安徽全椒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副院长,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全国MPA 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策过程㊁城市与地方治理㊂探究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善治之道评‘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20)01-0038-04DOI :10.13975/ki.gdxz.2020.01.008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妥善化解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强化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㊂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将民族㊁民族属性和民族主义视为一种 想象的共同体”,是社会建构的一种特殊文化的人造物(cultural artifacts), 是从种种各自独立的历史力量复杂的 交汇’过程中自发地萃取提炼出来的一个结果,然而,一旦被创造出来,它们就变得 模式化’”[1]4㊂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概念,认同”(identification)这个词汇将 自我”放在与 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察,个体㊁群体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㊂[2]从根本上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都是通过共同体建设而形成一种 归属感”,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㊂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常常与各个民族群体的族群认同纠缠在一起,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化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促使两者相互兼容㊁和谐共存,从而既保持社会成员对自身民族归属的群体认知和感情依恋,又形成统一的国民文化和国家认同㊂[3]李俊清教授的新著‘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基于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从国家建构和公共治理的视角,剖析了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国家建构面临的困境,针对族群身份和地区相对固化而引致的问题,提出以公民利益为国家建构的基本诉求,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共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83服务均等化,将不同地域的国民整合成为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以良好的公共服务赢得公民对国家㊁政府及其追求的政治价值的认同和支持㊂这一逻辑建构立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环境,关注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两大主题,运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探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公共治理之道,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新思想㊁新立论,是近年来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部力作㊂从该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李俊清教授对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执着关注,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拳拳之心,对探究民族地区善治之道的强烈情怀和使命感㊁责任感㊂这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族群和谐秩序㊁改进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具有重要价值㊂第一,该书扎根中国大地,针对市场化㊁工业化㊁城市化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国家建设的价值导向和行动路径㊂随着市场化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其带来的经济变迁和人口流动显著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㊂面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容易使人们感到个体十分脆弱㊁处境危险,很多人需要 在传统语言㊁族裔关系以及宗教中寻找慰藉”, 在他们熟悉的种族联系与文化传统中寻求庇护”㊂在这一背景下,李俊清教授提出,后发国家在国家建构进程中,需要坚持公民 国家的建设方向,既要保障各民族个体成员的公民权利,也要强化国家治理的共同话语㊁共同价值以及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调适公民利益与族群利益㊁国家利益的关系㊂他提出,族群利益是一种基于族群划分,以他族为比较对象的群体性利益诉求,其基础是一种相对封闭㊁排他的族属认同,过于强化族属认同,难免会导致不同族群之间相互疏离㊂李俊清教授提出,现代国家的制度构建需要超越地域㊁宗教和族群身份,以公民身份㊁公民利益作为个体诉求的基本分析单元,尊重和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正当利益,实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良性互动,从而既强化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也引导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㊂如何推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呢?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公共治理理念㊂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 大杂居㊁小聚居”的分布格局㊂李俊清教授分析了当前一些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嵌入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聚居地相对封闭㊁族际通婚率低㊁语言文字交流障碍㊁教育水平差距㊁城镇化率偏低㊁社会流动性弱㊁心理 文化隔膜等㊂针对这些问题,李俊清教授提出:坚持公民教育优先,平衡公民教育与民族差异性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公众对国家意识㊁法律意识㊁公民意识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公共服务㊁公共政策的激励导向,引导东部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㊁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流动交融㊂第二,该书关注民族地区行政管理问题,针对特殊的行政环境㊁治理使命与职责,提出新的政策议题和改革建议㊂目前,我国共有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5个㊁自治州30个㊁自治县(旗)120个㊂此外,全国还有1100多个民族乡㊂民族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㊂[4]101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大多分布于高原㊁荒漠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昂㊂民族地区的人口总量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但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㊂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分布大多位于边疆地区㊂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㊂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㊂李俊清教授提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的目标设定㊁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需要与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治理使命相适应㊂基于独特的社会环境,他提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要以社会和谐为第一导向,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社会亲和力,扩大公众参与,发展协商民主,支持自主治理㊂针对民族地区行政管理面临的现实 瓶颈”,李俊清教授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政策议题,如法制建设㊁经济发展㊁社会治理㊁生态保护等等㊂第三,该书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探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定位和改革93路径㊂政府与市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前者通过 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后者依靠 看不见的手”来引导资源配置㊂李俊清教授提出,民族地区大多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人才资源大量外流,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㊁知识传播和制度供给,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因素的成长㊂针对民族地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多民族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发展㊁缩小地区差别的一种重要手段㊂一些研究发现,中国自2000年底实施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政策,显著促进了民族地区公共支出水平的相对提高和公共支出结构的相对优化,但并未显示出随时间不断增强的态势,也未显著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㊂[5]针对民族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㊁公共卫生㊁社会保障㊁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李俊清教授指出,民族地区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肩负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全㊁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职责,承担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双重职能,中央和上级政府既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扶持,也要进一步明确上级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民族地区也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合理分配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经济发展投入㊂第四,该书剖析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㊁新挑战,有针对地提出社会治理的新思路㊁新模式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着利益多元化㊁多元文化碰撞㊁世俗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等新情况㊂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一方面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镇教育㊁社会保障㊁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造成压力㊂在缺少稳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高度流动性的人口集聚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㊂另外,民族地区的不同族群成员在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具有差异性,在城市的有限空间里,不同族群成员高密度集聚,需要形成相互适应㊁相互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㊂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矛盾和争议,如果与民族㊁宗教因素纠缠在一起,有时候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大规模族群间矛盾冲突㊂基于对民族地区群体性冲突事件的观察和总结,李俊清教授指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不同族群相互调适,树立宽容意识㊁法治观念和市场规则意识㊂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社会文化的世俗化也是大势所趋㊂社会世俗化过程也会产生社会矛盾,包括民族地区家庭成员信仰方式改变引发的矛盾㊁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矛盾㊁宗教生活与日常工作生活的矛盾等㊂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观㊁文化和信仰变迁,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既要尊重少数民族饮食㊁节日㊁婚姻㊁丧葬等风俗习惯,发挥多元社会组织的作用,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也要防范宗教因素㊁极端民族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㊂李俊清教授将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一般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另一类是与分裂活动相关联的公共危机事件㊂前者包括自然灾害㊁事故灾害㊁公共卫生㊁经济社会利益矛盾等问题引起的公共危机事件;后者是与民族分裂势力㊁宗教极端势力密切相关的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暴力性和恐怖性特征,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引发的社会恐慌情绪严重㊂李俊清教授指出,社会治理需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公共危机事件,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持续改进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和模式,更好地化解一般性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㊂第五,该书针对民族地区干部培养特点,提出民族院校MPA教育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㊂做好民族地区公共事务,妥善化解民族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的政治素质㊁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㊂我国于1999年设置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为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素质提供了一条便捷途径㊂作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李俊清教授非常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民族院校MPA教育优化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㊂MPA教育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帮助广大公务员获取分析和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所需具备的品质和04知识技能㊂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教授积极筹备并申请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教育办学资格㊂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PA 教指委审议批准,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民族院校中率先获得MPA 授权点资格㊂为办好MPA 教育,李俊清教授针对面向民族地区的MPA 教育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原则,既注重一般性的基本理论教育,也要根据民族地区工作实际需要凝练办学方向,整合学科资源,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对民族地区公共政策㊁边境和跨境事务管理㊁民族地区区域合作㊁民族与宗教事务管理㊁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问题研究㊂总之,‘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立足于本土制度环境,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新立论㊁新思路,是公共管理学者探究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学界同仁和实践部门认真品读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事务治理体系,既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各民族个体成员的公民权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要强化国家治理的共同话语㊁共同价值以及共同体意识的构建㊂参考文献:[1]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1,(5).[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1).[4]李俊清.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M].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9.[5]毛捷,汪德华,白重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㊁公共支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J].经济研究,2011,(2).收稿日期:2019-10-05作者简介:何修良(1980-),男,河南南阳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前沿理论㊁边疆治理研究㊂构建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学派的反思性探索评李俊清教授‘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何修良(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20)01-0041-04DOI :10.13975/ki.gdxz.2020.01.00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要按照立足中国㊁借鉴国外,挖掘历史㊁把握当代,关怀人类㊁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㊁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㊁中国风格㊁中国气派”[1]㊂尝试建构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理论,探索和形成中国公共治理学派的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家 制 定 并 实 施 的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发 达 地 区 与 落 后 地 区 、 民 族 地 区 与 非 民族 地 区经 济 的 共 同 发 展 ,最 终 形 成 全 国 “ 济 一 体 经 化 ” 这 样 的经 济 发 展 客 观 上 要 求 包 括 族 际 政 治 。
一
与 内容 ,主 要 是 在 经 济 融 合 基 础 上 政 治 的 、法 律 的 、文 化 的 和 价 值 的融 合 过 程 。
符 合 “ 济 一 体 化 ” 发 展 需 要 是 族 际 政 治 经 治 理 走 向族 际 政 治 和 谐 治 理 的经 济 基 础 。 经 济 决
定 政 治 ,“ 济 一 体 化 ” 的 发 展 决 定 并 影 响 族 际 经
的 社 会 分 工 ,促 使 各 民 族 经 济 生 活 发 生 深 刻 的 变
和 谐 治 理 的 现 实 政 治 基 础 和 主 要 原 因 。 随 着 中 国
各 民族 、各 地 区 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各 民族 的 差 距 将 逐 渐 缩 小 ,“ 治 一 体 化 ” 将 引 导 族 际 政 治 治 政
和 谐 治 理 可 以 增 强 各 民 族 对 中 华 民族 的 归 属 感 、 对 中华 文 化 的 认 同 感 、 对 伟 大 祖 国 的 自 豪 感 。
实 现 中华 民 族 的伟 大 复 兴 。
关 键 词 : 中 国族 际 政 治 ; 和 谐 治理 ;客 观 现 实 ;制 度 设 计 ;主 要 内容
一
、
中 国族 际政 治 和谐 治 理 的客 观 现 实
场 为 导 向 ,在 更 大 市 场 范 围 内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 资
源 配 置 和 优 化 ,从 而 缩 小 和 逐 步 消 除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实 现 共 同 富 裕 的 经 济 和 谐影 响 和 调 整
在 经 济 制 度 相 同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存 在 差 异 的 前 提 下 ,不 同 地 区 间 不 断 消 除 或 降 低 彼 此 间 经 济 政 策 与 体 制 的 差 异 , 相 互 依 存 、共 同 发 展 经 济 ,迈 向 “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参 与 到 “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 全 全 进 程 中 。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市 场 化 进 程 已经 在 有 力 地 冲击 边 疆 多 民 族 地 区长 期 存 在 的 自然 经 济 状 态 ,沿 袭 千 百 年 的 谋 生 手 段 逐 步 变 得 无 用 武 之 地 ,各 民 族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依 赖 于 市 场 的 程 度 日 益 加 剧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已经 改 变 了 各 民 族 现 有
化 ,引 起 边 疆 多 民 族 地 区 居 住 环 境 和 生 活 方 式 的 重 大 变 化 ,资 金 、技 术 、信 息 和 人 员 的 流 动 大 大
在 国 家 统 一 前 提 下 , 以 人 民 共 和 为 目 标 、 以 权 益 平 衡 发 展 为 核 ・ 、 以 民 族 关 系 良 性 互 动 为 宗 旨 , 以 民 族 干 部 政 策 为 运 作 机 制 和 实 现 工 具 的 政 治 结 构 、 政 治 过 程 及 政 治 方 式 。 通 过 族 际 政 治
“ 民共 和共治 ” 为主 流 的。 中华 民族 人 和 民 族 关 系 , 体 现 了 “民 族 自 治 ” 与
“ 共
和 ” 思 想 所 取 代 , “民 族 地 方 自治 ” 是 以 走 向
“ 元 一 多 “ 和 共 共 体 ” 的 族 际 格 局 概 括 了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民 族 结 构
理 与 党 和 国家 统 一 的 整 合 政 策 趋 于 一 致 化 。
在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族 际 政 治 生 活 中 , “ 民 共 人
和 ” 与 “ 族 自治 ” 同 时 存 在 , 随 着 现 代 国 家 民
政 治 生 活 的 进 程 , “自 治 ” 思 想 最 终 又 被
治 理 在 内 的 经 济 、政 治 等 政 策 的统 一 ,必 将 促 进
理 。作 为 “ 体 化 ” 和 一
“ 学 化 ” 的 融合 过 程 科
族 际政治 和谐 治理 的形成 。 顺 应 “ 治 一 体 化 ” 发 展 方 向 是 族 际 政 治 政 治 理 走 向族 际 政 治 和 谐 治 理 的 政 治 前 提 。 “ 治 政
思 想 战 线
20g 期 第3卷№ 6 0 。3 0  ̄I 1 ]6 g 6 ,1 v 2 0 I6
论 中 国的 族 际 政 治 和 谐治 理
刘 荣
摘 要 :按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和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客 观 要 求 , 中 国族 际 政 治 和 谐 治 理 是
政 治和谐 治理 的制 定 与实施 。中国各 行政 区正处
体 化 ” 是 指 族 际 政 治 和 谐 治 理 与 国 家 统 一 政
当家 做 主 和 共 同 富 裕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一 致 性 是 民族 进 一 步 融 合 的 客 观 条 件 ,也 是 中 国族 际 政 治
策 的 整 合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重 要 本 质 是 实 现 人 民
首先党性是对包括民族大祖国的自豪感才能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部在内的每一位公民国家公职人员的首要要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求民族干部的党性是全心全意为中华各族人民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服务的自觉性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本质体现是从国家和人民共同利责任编辑段丽波益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以党性来约束和强化民族刘鹏
着传 统 族际政 治 治 理 的进 一 步 发展 。 “ 体 化 ” 一 和 “ 学化 ” 是 时代发 展 的趋势 ,“ 体化 ” 反 科 一
映 时 代 发 展 的 外 部 趋 势 , “ 学 化 ” 反 映 时 代 发 科 展 的 内 部 趋 势 , “ 体 化 ” 和 “ 学 化 ” 发 展 的 一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