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_吴群刚

合集下载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对策。

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规划;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标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对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连带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如何将城市的资源配备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从而使得该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真正的联动起来。

所以,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区域经济一体化效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它有助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要真正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要实现基础条件一体化,但是基础条件一体化是极其困难的,它有赖于各级政府的密切合作。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各自为政的现象在京津冀地区普遍存在。

政府制定政策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得京津冀地区制定的发展政策没有统筹规划,这大大制约了基础条件一体化的推进。

基础条件一体化包括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交通一体化、金融体系一体化等。

以金融一体化为例,金融一体化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环节,京津冀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有关机构对金融合作的认识不足,这对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2、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对接困难北京和天津作为北方的两个大型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河北地区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对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作为一个关注者和参与者,亲身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区域内的一体化合作。

在我认识中,这种合作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通时间,加强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优化经济结构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布局。

通过统筹利用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能够提高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城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了新兴产业,提高了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京津冀三地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协同,推动城市间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实现了更加协调统一的城市发展。

我所在的城市与京津两地在产业合作、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四、改善生态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例如,近年来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使得京津冀的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举措促进了京津冀三地的协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条件。

作为居住在京津冀地区的人民,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共同为我们的家园谱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感悟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感悟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感悟1. 引言说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话题挺高大上的,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

但其实,咱们的生活中早已融入了这个概念。

想想,平时你是不是常常听到北京的朋友说:“我去天津吃个狗不理包子”,或者天津的朋友说:“我到北京看个大戏”。

嘿,距离不再是问题,大家都在“跨省游”。

1.1 交通的变化说到交通,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以前从北京到天津,开车得两小时,有时候还得堵在路上,心里那个急啊,现在可好了,高铁一蹬脚,半个小时就到了。

简直是“飞”的感觉,真是方便极了。

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大家可以随时“走起来”,工作、生活、游玩,真是一站式服务。

1.2 产业的升级再聊聊产业,京津冀这片地方,真是个宝地。

北京有科技和文化,天津有制造和港口,河北则在农业和生态方面大展拳脚。

你看,大家各有千秋,就像一场美妙的合奏,只有大家一起配合,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很多企业也开始在这个区域内相互合作,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感觉就像打麻将,大家一起赢,才是真正的“赢家”。

2. 文化的交融说到文化,这可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京津冀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咱们一起逛故宫,看看天坛,听听老北京的京剧,再去天津的意大利风情区走一走,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各种文化碰撞,就像一锅热锅上的蚂蚁,闹得欢实。

最有意思的是,大家互相借鉴,不仅是在饮食上,甚至在节庆上,什么庙会、花灯会,都是让人乐此不疲的好去处。

2.1 生活的便利大家都知道,生活的便利程度也是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比方说,咱们北京的朋友,想吃到正宗的天津麻花,过去可是得开车去,现在呢,网上一搜,外卖小哥就能把它送到你家门口。

你想,真是“宅”在家里,吃遍整个京津冀的美食,简直是人生巅峰。

2.2 人才的流动还有人才的流动,很多年轻人在这个区域内来回奔波。

北大、清华的学生,很多毕业后选择在天津、河北创业。

这样一来,既能把先进的理念带到新的地方,又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兼论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

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兼论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

10城市探讨与研究一、京、津、冀三地产业特征与结构差异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从2014年初开始启动。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政府、各方专家及社会各界对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论证,力求突破各方面的局限,在产业发展、大气治理和铁路交通等诸多领域共谋一体化发展大计。

京、津、冀三地在优势互补、相融共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北京和天津作为全国两大直辖城市,集聚着众多各类人才,科技优势显著,工业基础雄厚,金融、商贸、交通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

河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环绕京津,空间广阔,为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京津发展的重要依托。

然而,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梯度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兼论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孙可娜表1 2013年京津冀GDP 及三次产业的对比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量(亿元)人均(元)总量(亿元)%总量(亿元)%总量(亿元)%北京19500.6092210161.830.84352.3022.314986.4376.9天津14370.16101692188.45 1.37276.6850.66905.0348.1河北28301.41385963500.4212.414762.1052.110038.8935.5总计62172.13--3850.7-26391.08-31930.35-探讨与研究11城市实问题。

由表1可见,京津冀GDP 总量首超6万亿元,在比重上已占到全国的10.9%。

但分别来看,三地之间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差距显著。

其中,北京产业结构之比为0.8∶22.3∶76.9,第三产业优势显著,已具有显著的后工业化结构特征。

天津产业结构比为1.3∶50.6∶48.1,以八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第二产业强势发展,长期占据着GDP 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增长相对缓慢。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为标题,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与发展。

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深感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带来了更加均衡的发展机遇和资源配置。

以前,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导致其它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而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各地区的发展机会更加平等。

例如,天津通过建设自贸区和港口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河北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交通网络的完善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快速。

工作在北京的人们可以选择在天津或河北居住,通过高速铁路每天往返工作,享受到了更加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带动了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例如,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天津和河北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也为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通过协同发展,三地可以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北京的环境治理经验可以为天津和河北提供借鉴,三地可以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促进了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发展绿色交通等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进程,深刻体会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期对于推动协同发展进一步提供参考和思路。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化合作,京津冀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

例如,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上具备较强的优势,可以通过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推动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京津冀地区还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促进物流和人员流动,提高区域的整体效率和吸引力。

因此,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京津冀可以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城市群,实现各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优势互补。

例如,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可以承担起货物的进出口任务;北京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可以提供高级人才和科研机构;河北省可以发展农业和制造业,形成产业链和服务链。

这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升级,可以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京津冀地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三地可以合作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另外,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成果将影响全国的发展进程。

通过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可以在政策创新、改革经验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范文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范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篇一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其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挑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挑战1.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滞后,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尽管京津冀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难度。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 体制机制问题: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机制差异可能成为阻碍协同发展的因素。

如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区域内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对策1.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加强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2.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4.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协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思考及对策建议摘要: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区域也正在迅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当中,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对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结构性障碍。

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定量预测发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正在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演进若辅以国家的适当调控必将迅速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一、前言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有着非常优越的自身条件和很强的综合实力。

但其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

产业结构问题是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和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90年代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开放对于中国经济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各自成为了当时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反观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地区,其综合优势远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但从经济发展活跃度和区域整合收益看,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效应要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仅以GDP为例,2013年京津冀国民生产总值只有长三角地区的57%,即使在京津冀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二、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分析京津冀地区包括、两个直辖市和省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百余公里的空间围,更是有着世界罕见的人口均超过1000万的京津两个世界级的大城市。

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为两个城市的各自发展和联合互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与长三角的比较中,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关键挑战。

(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良性互动不同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较为相近,发展存在着渐次性特征,京津冀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相差悬殊。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市的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2013年已经达到76.9%,其经济进入到“退二进三的后工业化阶段”,已成为一个服务业为主的超级都市。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促进地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发展中心之一,其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基础1.1 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优势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中心位置,北邻燕山,东北依京津唐平原,南临太行山脉,西接太行山麓,是中国较为集中的地理区域之一。

其地理位置在全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而愈发凸显,京津冀一体化将大幅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1.2 区域协同作用的明显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非常重要。

要想实现区域协同效应,必须要建立可行的合作机制,实现相互联动,进一步加强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局限和挑战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75.3%,这一数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7.3个百分点。

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一些城市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高端产业容易集中在北京,过去一直以石家庄、唐山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中低端产业过剩等问题。

2.2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虽然京津冀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但是交通拥堵情况依然较为突出。

特别是在京津城际铁路贯通后,出现了大量通勤者,人口迁移加速,地区交通难度也在不断加剧。

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建议3.1 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强政策协调,推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建设更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全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关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

关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

史上著 名的北方商埠 和金融 中心 ,河北 环抱京津 , 自身拥有 良好的工业基 础。
京津冀经 济圈 的海岸 线类 型齐全 。 天津港 是中 国北方最 大的 国际贸易 口岸 和 中国最大 的集装箱码 头。 同时 , 在具有
数量 众多 的大专 院校和科研单 位 ,尤 其
北 京 高 等学 校 和 科研 院数 量 是全 国之 最, 人才济济 , 智力资源非常 丰富。
量 的 8% , 上 年 同期 相 比增 长 1. % 。 7 与 64
分工合作 日益 细化。京津冀 三地在 极化 自己主导产业 群的前提下 ,工业的 区域合作逐步走 向深入 ,如首 钢整体迁 入河北。第一产业 的区域整合逐渐 成为 区域经济整合 的核 心领域 。特别是 京津
4 传统 的工 业布局妨 碍了 区域 一 .
资源 依 托 型 产 品 的优 势 , 时 , 兴 的 电 同 新 足 , 碍 了 区域 一 体 化 的进 程 。 阻
之 一 来 自北 京 举 办 奥 运 会 。奥 运 会 的举
子信 息 、 物制 药 、 生 新材料等高新 技术产
业也 发展 迅 速 。
3 .区域 内缺乏一套跨 区域 的协调管 理机制 。 区域的一体 化进程 中, 涉及 到 会 区域发展中需要跨 区管理的一系列 问题 ,
心 的 大交 通 网络 体 系 。
城市公交等,并创造大量新 的就业 岗位 。
据 国家统计 局预计 , 2 0 到 0 8年, 北京 “ 奥 运经 济” 平均 每年 能拉动全 国 G P增 长 D 0 3~ . . 0 4个百 分点 。 京津冀 三地均可 能 从奥运 大规模建设 和承办 中分享一定 利
洲虽然涉及 到 3 省 ,但是 主要 是上海 个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心得体会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心得体会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心得体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近几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一名广泛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察者,我对此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经济的互补性,三地之间的合作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现状的差异,三地在城市规划、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和挑战。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需要更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市场的推动相结合。

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协调,明确分工,形成合力,推动协同发展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市场的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给予市场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才能真正激发各地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京津冀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第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互联互通。

作为一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互联互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优化道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等,并加强三地之间的交通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为人员流动、物流配送、产业协同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人才是支撑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地可以加强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打破户籍限制,优化人才流动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京津冀地区工作和创业。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区域,其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实现了区域内的快速交通联系。

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与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

2.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3. 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如行政壁垒、市场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统一。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继续加强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推动该地区在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多元化、差异化、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更高效的区域交通联系和物流运输。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取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优化资源配置角度出发。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资源利用不均衡、不高效的问题一直存在。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比如,通过京津冀三地在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跨地区旅游市场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提升创新能力角度出发。

京津冀地区拥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丰富的科技资源。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如今,京津冀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连续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发展势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改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努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减少车辆排放,降低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优化产业布局角度出发。

京津冀地区各自拥有一批不同的产业优势,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

比如,北京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冀州、津州等地转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推进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全面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胡梦琪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16期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配置资源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做好这篇文章,让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从国家层面科学谋划、精心布局指导,地方层面科学分工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

一、京津冀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经济学界、实业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动力一是改革创新、二是城镇化。

做为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除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外要全球思考资源配置,要有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考定位,在改革创新中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和这个区域内高科技人力资源比较富足的优势,大力鼓励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成生产力,培育大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重点,在区域内建立科技创新分部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在城镇化方面,新型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进程,而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进程,在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方面首都的世界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与天津河北的全国重要航运口岸和环渤海口岸经济区定位要明确。

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要均衡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是重要载体,产业城镇化是重要基础,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除首都、天津世界级城市外,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和首都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合作协调,还是企业的资源整合,都需要各方在协同发展中互相配合,共同担当责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群,京津冀的交通网络、能源供应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仅需要重点推进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注重农村的发展。

只有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口的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京津冀三地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和合作,才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战略,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才能够实现京津冀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大的进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京津冀一体化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思考首先,京津冀一体化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可以在三地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北京可以将部分非核心功能转移到天津和河北省,让这些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减轻北京的发展压力。

同时,天津和河北省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加快自身的发展。

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打破原有的地区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其次,京津冀一体化能够优化空间布局和促进城市发展。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和河北省为辐射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此举能够减少北京市的人口和压力,同时使得天津和河北省的发展更加均衡。

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可以加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效率和通勤便利性,促进区域内居民和企业的互动交流。

再次,京津冀一体化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京津冀地区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同时人口密度也较高,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可以更好地协调和整合资源,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此外,减少各地之间长途运输的需求,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为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通过实施一体化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京津冀地区具备良好的条件来发展创新型产业。

通过加强协作机制和深化合作,可以实现区域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对接,形成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

京津冀一体化思考1200字以上如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将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当然,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人口流动、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

然而,通过合作和协调,可以逐步克服这些问题,并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高效融合。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员,我深感这一战略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参与和观察,我积累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

京津冀地区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协同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北京的高端产业可以向河北和天津等地转移,降低北京地区的生产成本,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地区交通发达,但在城际交通和交通拥堵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例如,京津冀地区正在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这将进一步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可以与天津的制造业相结合,形成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的协同发展。

这种产业协同创新对于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例如,可以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协调和合作。

京津冀地区涉及到多个省市的利益和发展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协商和合作,形成合力。

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例如,可以建立定期的高层会议和工作组,协商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协同发展的落地和实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政府协调和合作。

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_吴群刚

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_吴群刚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0)01-0011-06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吴群刚 杨开忠 〔摘 要〕 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指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有机衔接。

一方面,深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另一方面,抓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衔接,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无缝对接。

从处理好人口、经济和生态关系的角度,提出要改变人口向首都过度聚集现象,就必须完善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周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

最后,围绕提升区域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促进人口迁移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效疏导首都人口压力等问题讨论了相应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发展;人口调控;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 F127.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吴群刚(1974—),男,汉族,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杨开忠(1962—),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和管理。

〔基金项目〕 北京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项目(DG -07-05)。

〔收稿日期〕 2009-03-03〔修回日期〕 2009-04-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正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环渤海地区具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它的兴衰对我国政治稳定、教科文发展和国际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环渤海地区位于西太平洋沿岸,紧邻日本、韩国、朝鲜,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

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雄厚,信息基础设施优越,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与我国实现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转型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0)01-0011-06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吴群刚 杨开忠 〔摘 要〕 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指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有机衔接。

一方面,深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另一方面,抓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衔接,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无缝对接。

从处理好人口、经济和生态关系的角度,提出要改变人口向首都过度聚集现象,就必须完善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周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

最后,围绕提升区域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促进人口迁移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效疏导首都人口压力等问题讨论了相应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发展;人口调控;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 F127.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吴群刚(1974—),男,汉族,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杨开忠(1962—),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和管理。

〔基金项目〕 北京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项目(DG -07-05)。

〔收稿日期〕 2009-03-03〔修回日期〕 2009-04-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正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环渤海地区具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它的兴衰对我国政治稳定、教科文发展和国际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环渤海地区位于西太平洋沿岸,紧邻日本、韩国、朝鲜,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

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雄厚,信息基础设施优越,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与我国实现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转型密切相关。

振兴环渤海地区,关键在于京津冀区域。

首先,从区位条件来看,京津冀区域处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对内对外通达性优越,它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带动环渤海地区的振兴。

其次,从发展条件来看,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区域有能力带动环渤海地区的振兴。

最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掌握主动权,从边缘区向核心区转变,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第174期城市问题2010年第1期  一 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这一区域应当成为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地区。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个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业已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圈相比,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远远落后,反映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的现实。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在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长三角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63亿元,珠三角区域为18059亿元,京津冀区域为20595亿元,京津冀和珠三角相当,远低于长三角,而人均生产总值则只有前两者的一半;而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重要指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京津冀地区为10891元,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差距悬殊。

表1 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区域G DP(亿元)人均G DP(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地区财政收入(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长三角3396340612161723174156075024珠三角180594199052971211174774107京津冀205952183685352680108911950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2.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区域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与其外围中小城镇及区域腹地在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京津冀区域,河北省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进出口总额等方面的指标都远低于京津两市(表2)。

特别是由于历史和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

在河北省北部与京津接壤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带。

根据亚行支援项目《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专题之一的“消除环京贫困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表明,环京贫困带24个县,共有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区)21个,扶贫工作重点村2730个,贫困人口180.4万人。

贫困带的存在客观上制约着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也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①。

表2 京津冀区域内部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省市或区域G DP(亿元)人均G DP(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地区财政收入(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北京市6814.5449692827.2919.2176531255.7天津市3663.9354571516.8725.512639533.9河北省10116.6148144193.51035.29107160.7京津冀20595.021*******.02680.010*******.0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京津冀区域处于大陆北方,历史上又长期处于封建思想文化统治的核心地带,民风趋于保守与封闭,官本位和等级观念较重,亲商环境差,市场意识不强,与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相比,开放程度明显低一些。

从表1和图1可见,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京津冀区域的2.6倍和2.1倍,而贸易依存度则分别是京津冀区域的1.6倍和2.4倍。

4.区域人口发展形势严峻图1 三大经济圈的贸易依存度比较数据来源:根据表1数据计算。

今后数十年,京津冀区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②,以往潜在的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由于特大城市更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更高的预期收入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人口向特大城市的不断聚集和长期滞留现象还将不断得到强化③。

与此同时,制度性障碍使得三省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在异地得不到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各种应有的待遇,妨碍了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下降。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呈恶化趋势,空气污染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严重;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持续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未来数十年是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变化期,也是协调人口与产业、社会和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关系的重大机遇期[2]。

二 制约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因素分析 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出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

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目前提出了很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区域空间格局论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之所以发展滞后,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的空间结构严重限制了发展,因此主张通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来加快发展,包括实施核心城市即北京和天津,特别是北京的“有机疏散”与区域的“重新集中”,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的都市圈战略,实现从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式”向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中心网络式”转变,重组发展空间等[3]。

那么,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市真的是过度集聚了吗?拿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纽约和伦敦的十分之一,东京的二十分之一,上海的十分之七左右。

这意味着,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其经济集聚不是过度,而是薄弱。

未来如果没有北京和天津这两大城市在我国经济版图上高度集聚的话,很难让京津冀区域发展起来。

当然,本文并不反对限制北京和天津的城市人口增长,也认为将北京和天津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和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从经济活动来讲,这种转移出去的产业,如果没有转移进来的产业进行补偿,谈何发展?因此,核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必须“有进有出”,而且集聚的经济活动规模必须大于疏散的经济活动规模。

一句话,核心城市的经济必须“集聚”而非“疏散”。

或许有人会问,北京交通堵塞,地价飞涨,这不是过分集聚吗?本文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我们所处发展时期的反映,是我们软硬件基础结构和管理滞后的反映,不能成为绝对地从北京疏散产业的理由。

2.制度安排不足论该观点认为制度安排不足是京津冀区域发展滞后的关键,所以进行区域治理制度安排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

该观点主张建立三地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打破目前二市一省的行政格局,合并成立直隶省,并将北京列为特区,或将北京与天津合并。

制度安排不足真的是京津冀区域发展滞后的关键吗?其实,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验都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纽约都市圈政府间治理制度安排是最为薄弱的,但它却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生产力最发达、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4]。

从国内的经验来看,如果说京津冀区域缺乏一体化的政府间治理制度安排,那么江浙沪、粤港澳的区域治理制度安排就很健全吗?显然不是。

特别是粤港澳,现在看来其区域治理制度安排更像是纽约都市圈的模式,但其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限制。

反观京津冀区域自身, 1981年就在全国最早成立了华北经济协作区,1986年成立了以天津为主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1988年又以北京为中心成立了环京经济协作区,但这并没有为本地区带来经济上的进一步繁荣。

诚然,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合作,甚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局部调整都是必要的,但过分地强调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比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带来的“政经不分”的负面影响更大。

3.区域发展缺乏规划论这种观点认为,缺乏统一规划是京津冀区域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因此主张通过区域规划来促进京津冀区域发展。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重复建设是发挥企业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要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