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导学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
◆新课导入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明成祖派遣下西洋。
2.时间:年,郑和率领船队,第次出使西洋。
3.到1433年,郑和前后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当堂训练1.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
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
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两洋2.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3.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4.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3
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
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可分组讨论完成)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四)系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五)巩固训练: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下学期
此外,我将在讲解和解释作业时更加细致和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避免出现误解和错误。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5.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学生互评: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互相学习和提高。
-展示评价: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课后跟进: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跟进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和作业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提供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简短介绍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1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
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
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二、课内学习活动一、、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自主学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知识拓展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内容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远航的条件;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意义及地位。
(2)倭寇的组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及概况,对戚继光的评价(3)葡萄牙对我国的侵略【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国家强盛。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3、概况:(1)时间: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2)交流:①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②许多国家的随船对前来中国访问。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5、地位: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商人和海盗。
2、背景:(1)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害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主权。
(2)被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
3、概况:(1)戚继光组建“”。
(2)在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
(3)进入福建、广东,平息了的倭寇。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一、郑和下西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见课本P85《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材料二:我国当代专家吴晗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课时
累计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P93—98)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目标(3分钟)
导入:请同学们看P93的导入框
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重点)
2、戚继光抗倭(wō)
(1)背景:①元末明初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他们就是“倭寇”。
②明朝中期,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经过:戚(qī)继光率军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夯实基础”:
1.先独立完成夯实基础
2.再自觉对学(对答案、对笔记),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对子间互相批改,用彩笔在书本上划记重点
3.对子间背诵
4.课堂抽测(形式:开火车小组间互抽)
小知识: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联系材料二中戚继光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中学“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 姓名 编号 日期: 2014-4- 审批:课题: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设计者:燕子 年级·组制 一年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同类演练(时段:正课 时间:10分钟)“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 自评: 师评:基础题: *1、郑和一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1400年 B .1405年 C .1417年 D .1433年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地点是 ( ) A .广州 B .福州 C .刘家港 D .泉州 *3、郑和下西洋的物质条件是 ( ) A .皇帝的支持 B .郑和坚韧的毅力 C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D.造船技术先进 4.派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 .朱元璋 B .明太祖 C .建文帝 D .明成祖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 A .开拓殖民地 B .掠夺财富 C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6.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今年(2013年)相距多少年 ( ) A .605 B .609 C .607 D .608 *7.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最远地方是 (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8. 郑和下西洋时,带去的货物中最受欢迎的是 ( ) A .丝绸、纸张 B .金属器皿、青瓷碗盘C .纸张、金属器皿D .丝绸、瓷器 *9.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岳飞B .陈胜C .曹操D .戚继光 10、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 .西班牙殖民者B .英国殖民者C 法国殖民者D 葡萄牙殖民 11、在继承了父职后,他激昂地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他是A .文天祥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俞大猷 ( )发展题: 识图回答问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1、说出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他生活在哪个朝代?3、他组织的一支抗倭军队被称为什么?4、他领部队在台州抗倭中取得了怎样的战绩?5、请你结合史实来评价图中的人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执笔人:审核:【】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学具准备】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课前完成)要求如下: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
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
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人教版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教师寄语】走进去,一道古老而亮丽的风景;学起来,我们轻松又愉快。
【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学会识图能力、观察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学习过程】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三、课堂互动,情感共鸣(一)探究一:郑和下西洋合作交流:(读本目课文、插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资料等)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95页插图和资料,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6、查资料: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在目的、影响方面有何不同?(二)探究二:戚继光抗倭分组讨论:1、倭寇指哪些人?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畅所欲言:1、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番彝佛郎机”指哪个国家?(葡萄牙)3、、他们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相比,有什么不同?(背景、目的、手段、结果)四、针对训练(牛刀小试!)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2、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示明朝强大 B 加强经济交流C 促进友好往来D 开拓世界市场3 、今年(2010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 )A、505年B、 605年C、585年D、685年4、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我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的时间是()A、葡萄牙,1997年B、西班牙,1999年C、葡萄牙,199D、荷兰,1999年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为戚继光所作的诗句,其中,“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A大海风平浪静 B希望渔船、商船能平安地行驶在大海上C希望能扫除中国沿海一带倭寇的危害 D希望加强海防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是()(1)岳飞(2)郑和(3)戚继光 (4)郑成功A、(1)(2)B、(3)(4)C、(2)(3)D、(1)(3)(4)五、达标测试(我行,我一定能赢!)(一)选择题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 对外侵略扩张B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 学习外国的技术 D显示明政府强盛2、如果你是郑和船队的一名成员,下列国家你不可能到达的是()A印度 B阿拉伯 C索马里 D 英国3 、明代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文天祥4、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A抗击侵略 B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 肃清倭寇 D 抗击金军5、明朝抗倭斗争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A、抗倭斗争的正义性B、戚家军战斗力强C、戚继光的战术正确D、其他军队的配合6、《七子之歌》中的“七子”之一澳门是被哪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A、英国B、日本C、荷兰D、葡萄牙(二)材料分析阅读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国际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强调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交往事件,如郑和下西洋、耶稣会士来华、鸦片战争等,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和背景,从而认识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历史素养。
4.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古代是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吗?”让学生分享所学过的中外交往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学习目标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2.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明朝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郑和下西洋(重点):(阅读P93-95)(P94动脑筋)1.条件: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2.目的:为了(笔记.记忆),派遣下西洋。
3.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意义: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笔记.记忆),加强了(笔记.记忆).(P95)②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继光抗倭(重点):(阅读P96)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
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英雄.其_____________精神永载史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课本97页)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对学(20分钟):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一、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地图、图片、音像等直观的史料,通过识图、对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和影响2、难点: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四、学法指导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学习过程(一)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并注意其中涉及的信息(人物、时间、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小组展示交流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盛况:时间______到_______,次数____,人数_________,到达范围:到过___________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生成问题交流(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四)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郑和下西洋会遇到什么困难?远航能够完成具备了哪些条件?(展开想象,并结合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五)释疑拓展(1)解决各个小组提出而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2)拓展延伸历史之谜:郑和其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分析。
(六)达标反馈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炫耀明朝的强大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3、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材料二:据《西洋番国志》记载,当时的航海“……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通过思考题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X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学生角色分工,分头准备:收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
教师提供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X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四、知识X和(1371—1435年)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某某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保。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自幼有材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傅友德、蓝玉率军征某某,第二年某某平定。
X和被明军掳进军中并被阉割,后来被送给燕王朱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课程大纲】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地名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在识图时要注意分辨
【学时分配】1课时
【导学案】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2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 倭寇。
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问题探究】
1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课堂检测】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6.155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葡萄牙
7.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崇祯帝
1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