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高一四班钟明呐李高洁曾超梁家鹏
指导老师:彭静
关键词:元稹《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异同
摘要:
千百年来,一部《西厢记》唱出了人间至爱,鞭挞了封建家长组专制,激励了无数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它在神州大地为天下有情人唱出了千古的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说以,《莺莺传》与《西厢记》可谓“同源”。《西厢记》是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编写的,那么,它们到底有甚么不同呢?正文:
(一)作者与时代的区别:
1.莺莺传:唐代传奇。元稹撰。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莺莺传》原题《传奇》。《异闻集》载此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 (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它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宋代王铚《〈传奇〉辩证》考证为元稹本人﹐
今无异说。
2.《西厢记》:
王实甫(约 1260~1336 年)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1295~1307 年)。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故事梗概:
1《莺莺传》: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莺莺传》悲剧的成因:
①客观原因方面: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也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传奇小说。唐传奇小说是“有意为小说”,为后世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莺莺传》中对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生活的描写恰恰反映了唐代自由爱情意识的觉醒。这种自由的爱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自由、开明的风气,但并不能掩盖封建王朝的封建腐朽的本质。在《唐六典》卷十九中有:“凡官户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媲偶”,即指婚姻的门当户对,这也就揭示了唐代的严重的封建门阀制度。因为唐代爱情意识的觉醒,也就更加凸显出自由爱情与门阀制度之间的矛盾。
②主观方面的原因:无论是莺莺,还是张生,都具有悲剧人物性格缺点。都是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特别是张生,正因为他的性格上的软弱、自私,
才导致他的始乱终弃,造成爱情悲剧。从“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来看,虽然元稹并非就等于张生,但仍可看出,爱情悲剧对元稹的折磨至深,惟有通过传奇这样的文学样式才能释放心中的悲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样的悲剧来源之深,来源之广。它直抵人灵魂的深处。
因此,《莺莺传》的悲剧成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人物自身的原因,并且是两者辩证的统一。
2《西厢记》:讲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是一个喜剧,尤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石破天惊的祝愿更是唱出了千古绝响!
(三)人物形象:
(1)《莺莺传》:主要塑造了两位悲剧人物形象,即崔莺莺与张生。
崔莺莺是一位十七岁的贵族少女,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一面。并且有着极其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她看到张生写来的《春词》时,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心灵被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又是一位深受封建伦理浸淫,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保守、犹豫、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当母亲设宴招待张生,喊她出来,她先是“久之,辞疾”,在母亲发怒后,才“久之,乃至”。当张生问她的话,也是“不对”。特别在写下《明月三五夜》,张生如约而至时,又口是心非地说出了一番道貌岸然的话。如此种种描写,确实刻画活了这一有缺点的人物形象。
对于张生似乎早有定论,并且颇多责难。说他“薄幸残酷,而且卑鄙无耻”,而最权威的要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我们想,千夫所指主要还是因为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并且把遗弃的原因都归结于莺莺是“尤物”、“妖孽”上,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折磨。我们认为,以上的指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把张生这一人物全盘否定,却又是值得商榷的。张生这一人物形象应该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从他遇上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