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合集下载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第一篇: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的原型便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两篇佳作同讲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结局。

《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在柔情蜜意后,最终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二人各自另娶另嫁。

经年之后,张生“适经其所居,耐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

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

”终是劳燕分飞。

而《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在经过“闹斋、寺警、赖婚”等等波折之后,张生取得功名,衣锦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何相同的故事却有不同的结局呢?在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里,是成是败,关键取决于崔莺莺的态度与想法,所以故事的结局如何跟崔莺莺的自身有着极大地关联。

两篇文章中的共同女主角崔莺莺有着不同的性格,由于她的主导,所以才让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研究对比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故事的内涵。

研究崔莺莺的形象能弥补在《西厢记》和《莺莺传》两部书整体的解读上对人物形象不够全面、具体的空缺;能通过对比,知晓为何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结局,从而为我们揭开这个谜。

现在对崔莺莺的形象分析研究,主要是针对一本书,而并非是两本书的对比。

主要以时代背景来分析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很少从女子对男子的感情,以及女子的感情要求方面来看。

不管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都是围绕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来描写的,故事的发展方向如何,还是要看人物的性格与意愿,这就是《莺莺传》与《西厢记》“同人不同命”的原因所在。

但就在目前的研究来看,这方面的想法较少,多数是以背景来解析莺莺的性格。

如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三辑》中牛晓霞在剖析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是写到:“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显赫,‘针黹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

深受贵族儒教文化熏陶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





莺莺是孀妇,区别与后来作品中的少女;对于张生,莺莺最终是“自荐枕席”主动示爱;张生曾几次赴长安,应为赶考;莺莺弹琴,张生窃听;当张生再次赴京时,莺莺已预感自己与张生终是分别,预感悲剧;张生最终对莺莺是“始乱终弃”,当与友人谈及此事时,又斥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足见其薄情。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不同人物风格不同;剧本大量运用俚语、俏皮话,呈现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特点。
人物
主要以张生与莺莺为主。张生是“非礼不可入”的儒雅之士,极为重视功名,却又是“始乱终弃”的薄情寡义之人,与后面两部作品中的形象有天壤之别。
除两个主人公外,又塑造了红娘这一搭桥牵线人物,还有仗义的和尚法聪,严厉的崔老夫人等其他人,人物千姿百态;张生既是儒雅之士,又是珍惜青春、充满生命的年轻人,将爱情与前程并重。
与《董西厢》相比,弱化了法聪等人地位,仍以男女主角为主,当然红娘和崔老夫人的形象仍然重要;在《董西厢》基础上,张生更显风流之士,对爱情的一见钟情,却又有“傻角”,人物形象丰满。
体裁结构
属于唐传奇类文章,采用了传奇的叙事方式来描写故事,比较平直。
属于说唱文学,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描写的一波三折,突出矛盾冲突,这一点为后来的《西厢记》所采纳。
属于元代戏剧文学,共分为五本二十折。每本结尾处的创新,既标志故事到了转折部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又吸收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方式。



主题
三部作品的主题具有相似性,都集中表达了渴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但《莺莺传》着力塑造了莺莺的叛逆女性形象,也有对张生“始乱终弃”的掩饰,客观上也起到了对薄情汉爱情不专一的批判;《董西厢》则变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大胆、执着的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

《莺莺传》、《西厢记》:才子佳人西厢情 悲喜不同两结局

《莺莺传》、《西厢记》:才子佳人西厢情 悲喜不同两结局

《莺莺传》、《西厢记》:才子佳人西厢情悲喜不同两结局康宏东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山西永济县的普救寺名扬天下,原因倒不是那独具风格的建筑,而是那发生在该寺西厢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要数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当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前者是传奇,后者是杂剧,内容大致相同,结局完全相反。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康宏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2.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爱情主题的升华 [J], 原荣
3.《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4.从爱情故事的处理看唐、元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莺莺传》《西厢记》之比较[J], 文迪义
5.西厢几幻总关情不问伯仲只论文——论《莺莺传》到《西厢记》之变异 [J], 邱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有差异,这在同一爱情题材的不同文学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叙述的都是张生和催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心理的变化。

基于这些原因,同样的故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标签:莺莺故事爱情观念文人地位门第观念科举取士莺莺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爱情题材,历来备受文人的亲睐,并不断加以改写。

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未曾间断,尤其是对莺莺故事的不同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爱情观作了深入的辨析。

然而他们侧重于比较中的揭示,未能客观地分析作品反映出不同爱情观念的内在根源。

鉴于此,本文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永老无别离”两种爱情观念的差异入手,探析同一爱情故事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爱情观念的原因。

一、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记》的本事要追溯到大约成书于唐德宗贞元末年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中唐诗人元稹。

故事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张生东游蒲州名寺普救寺,恰遇崔氏孀妇郑氏携子女、家仆客居于此,逢节度使驻军骚乱,在张生的帮助下郑氏一家幸免于难。

张生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莺莺一见倾心,在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互赠诗文,定情于西厢。

后来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将莺莺抛弃,并称她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

相对于《莺莺传》这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西厢记》则讲述的是一个“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大团圆。

从“始乱终弃”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莺莺故事的爱情主题经历了几度演变。

在元稹创作了《莺莺传》之后王涣的《惆怅词》也是咏唱崔、张二人的故事。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封建禮教專業新聞傳播班級1003 學生張依敏學號201020940328 《西廂記》是元代雜劇家王實甫所編寫的一部元曲,而在《西廂記》之前,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而其最早的原型便是唐代元稹所寫的《鶯鶯傳》了。

一部是唐傳奇,一部是元曲,究竟有何比較的呢?先說一下兩著作故事內容的一些相同點,首先,故事的人物主角沒有變化,都是張生與崔鶯鶯。

第二,故事的時間,地點,還有發展過程在之前也一直是相同的:在普救寺,張生與崔鶯鶯相遇,彼此開始互相有好感卻又被禮教所束縛,在紅娘幫助下,兩人得意相交,而張生被迫去考取功名。

那麼不同又在哪里?不同就在於兩者的結局,也正是因為這結局的不同,使《鶯鶯傳》成為了悲劇,而《西廂記》成為了愛情美滿劇。

眾所周知,《西廂記》的最後,張生考取了功名後,不負鶯鶯所望,回來迎娶了鶯鶯,兩人便像許多電視劇的結局一樣,幸福地在一起了。

然而,最原型的《鶯鶯傳》結局是相反的,張生去考取功名,但他卻拋棄了鶯鶯,鶯鶯仍然愛張生,卻又無能為力,最後只得各有所歸。

還是先說一說《鶯鶯傳》吧,這是在很久以前第一次學《西廂記》時,順便去瞭解過的。

它是一部傳奇,又叫《會真記》,篇幅很短,因此在細節描寫上遠沒有《西廂記》來得那麼入微。

不過裏面的那首鶯鶯寫的詩,在《西廂記》裏也有出現,就是那首“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首小詩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沒有看過《鶯鶯傳》和《西廂記》的,是在一本叫《長安月下紅袖香》的書裏看到了崔鶯鶯的一小塊專題,當時就很喜歡這首小詩,並且覺得琅琅上口。

但當看完《鶯鶯傳》之後,心中對這個張生產生了一種極其厭惡的感覺。

他就仿佛是我們平時在電視劇裏所看到的那種,表裏不一,始亂終棄的男子。

但是又一想,放到那個做什麼事都要礙於封建禮教存在的時代來看,又對張生少了幾分氣,更多的則是他的迂腐。

看過百家講壇有關西廂的那一集,裏面的教授對人物分析了很多,比如張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還有關於鶯鶯的原型,他大膽推測出鶯鶯是當時的一位風塵女子,因此最終才慘遭張生拋棄。

《西厢记》与《莹莹传》区别,《窦娥冤》人物形象

《西厢记》与《莹莹传》区别,《窦娥冤》人物形象

<<西厢记>>与<<莺莺传>>的区别1、内容有些差异:《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莺莺传》改变而来的,二者叙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结局迥然不同。

前者是圆满的大团圆,后者则是张生将莺莺抛弃。

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而“王西厢”继承并发展了《莺莺传》,加入了很多后代及当时的思想理念。

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2、二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西》着重于赞美美好的爱情和敢于反抗礼俗的精神,《莺》的作者则为封建礼教辩护,它既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3、创作体裁不同:《莺莺传》是唐代元稹写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个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

4、人物性像塑造的不同:《莺莺传》中莺莺是个向往和追求爱情的少女,张生则是始乱终弃的负心人,人物刻画的较为单一。

而《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

人物形象真实而饱满。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鸳稳》与悠固厨韶瀚比较之研究一绪论张亚巍自唐代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以崔张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

后代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演绎与再创作,其中不乏杰作,影响较大的几部作品是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金代董解元的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明代陆采的《南西厢》等。

清代金圣叹评点了《第六才子书两厢记》。

《莺莺传》得到众多作家的如此青昧,一方面是题材的规定性所致:这是一个作者与读者均乐此不疲的永恒题材,另一方面也是由十《莺莺传》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窄问,它激发人们的灵感与再创作的欲望,因此才出现了后人纷纷改编的现象。

我们币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莺莺传》是众多“西厢”作品成功的“本源”。

西厢作品经过后人的改编、充实,到金代董解兀时,人物形象已被塑造得更加丰满,情节设计也更趋合理,因此《董西厢》成为西厢作品的推波助澜者,它奠定了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根基。

王实甫的杂剧(iN厢记》,对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次总结性的工作。

自从他这一部总结性的天才著作产生以后,不但使当时其它有关崔张故事的唱本干门戏曲逐渐归于淘汰,慢慢地,连董解元的“西厢”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至于《王西厢》以后的西厢作品更往往是昙花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留下的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西厢记》的陪衬。

时至今日,以王实甫《西厢记》为蓝本的剧日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因此,可以说《王两厢》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名。

《莺莺传》与《西厢记》分别在唐人小说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而且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尽管杂剧与小说分属不同的体裁,其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作品的容量及欣赏方式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研究者的思考惯性,还是受众的欣赏情趣,都会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

元稹笔下的张生,仿佛在对他的得志的后来者尽述着苦衷与无奈,而两莺莺又在执手相望泪眼……在此,本文无意比较两部作品体裁、故事、风格上的孰优孰劣,只想在几个重要问题上进行对比探讨。

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

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

文化艺术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文/郭可人摘要《莺莺传》是一部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而经过王实甫的改编,变为了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喜剧。

创作者在 叙事层面做了很多改变,使得故事更耐人寻味。

从《莺莺传》到《西厢丨记>,从文人传奇到市民艺术,叙事线索、叙事结 构、叙事角度、叙事观念、叙事目的都发生了变化,通过两篇的对比,我们能稍微窥得杂剧的叙事艺术,分析在叙事层 面的技巧,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及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叙事艺术变化时代背景唐人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太平广记》收 录时改作现名并沿用至今。

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亦称 《会真记》。

主要讲迷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 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其故事情节对后世戏曲发展影响很 大,著名的《西厢记》就是改写于此,杂剧大师王实甫一改《莺莺传》的悲剧色彩,成就了张生崔莺莺的幸福姻缘,以二人的 大团圆为剧终,用戏剧的形式表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正如 剧中唱词所表达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深受广大人 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对比《莺莺传》与《西厢记》虽然二者叙 迷故事主线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时代要求不同,二者在叙事也 上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叙事线索的变化《莺莺传》中是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主线,从二人初 遇——相爱——分离展开整个爱情故事,这中间基本没有外 界因素的干扰,只是单纯的展现崔莺莺与张生的情感纠葛,其 他人则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关联甚少,红娘这种贴近主人公的 角色戏份都少之又少,跟不要说老夫人一类。

而《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老夫人、郑恒等反面角色,让他们作为反对势力 来去阻挠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的主要线索也分为两条:第一条自然是张生追求莺莺,与《莺莺传》主线类似,而新增的 故事线索则是张生如何与老夫人等反对势力作斗争,叙事线 索的增加与变化,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有悬念,在反对势力出来 干扰的时候,也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吸引观众对后续剧情的兴 趣,同时也使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愈加激烈,用张生一次次粉 碎反对势力的计划来推动情节不断发张,也使得凸显出爱情 突破重重阻隔后的忠贞不俞,提供完美的对比效果。

浅析《莺莺传》和《西厢记》中不一样的张生

浅析《莺莺传》和《西厢记》中不一样的张生

2020年29期┆3 争鸣 浅析《莺莺传》和《西厢记》中不一样的张生 颜启婵摘 要:《莺莺传》和《西厢记》产生于不同年代,出自不同作家之手,均为古代优秀之作。

书写的虽为同一题材,体裁却有别,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待功名与爱情的态度及各自的结局亦大相径庭,令人玩味。

具体表现为何?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将在正文中一探究竟,找寻答案。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不同点《莺莺传》为唐传奇,《西厢记》属元杂剧,二者虽然是书写同一题材的优秀作品,但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主旨内涵和情感倾向也出现了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将张生作为切入点,侧重比较其对待爱情和功名的不同态度,以进一步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懂社会。

首先,张生追求的爱情不同。

纵观《莺莺传》全文,可以发现张生基本只倾心于莺莺的美貌,谈不上真正的爱情,属于粗浅层面。

《西厢记》却不同,多次讲述了莺莺吸引张生的各种原因,显得更加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原本打算去普救寺欣赏美景的张生,无意中邂逅了有着花容月貌的莺莺,且一见倾心。

为了增加见面机会,痴情的张生心甘情愿住进寺庙,忍受无边的孤苦与寂寞。

得知莺莺为孝顺之人,张生对其爱慕之情又进一步。

经过深夜联诗及之后多次相处,张生再次为她的才华所深深折服。

尽管考验重重,困难迭起,张生依然勇敢追求,痴心不改。

由此可见,张生不是一时沉迷,亦非单纯追求肉体的欢愉,而是真心爱恋莺莺。

在乎她的感受,关心、体贴她,了解她所赠之物的真实含义,便是明证。

所以说,《西厢记》的爱情虽然也是从张生喜欢莺莺的容貌开始,却不仅限于这个层面,而是在深入了解后不断升华,是一种以心相交、两心契合的真正的爱情。

其次,张生对待功名与爱情的态度不同。

《莺莺传》里的张生汲汲于功名,于他而言,功名比爱情更重要。

为了赴京考试,他可以狠心割舍莺莺。

即使莺莺不来送别,张生亦能决绝离去。

面对弹琴时泪流满面的莺莺,张生竟无只言片语安慰,没有尝试解释或挽回,并且在第二天早上毫不留恋 再次离开。

浅论《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审美感受差异

浅论《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审美感受差异

浅论《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审美感受差异作者:王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崔张故事的首创,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改编成著名元杂剧《西厢记》,二者却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本文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入手,比较《莺莺传》和《西厢记》带给读者的不同的审美感受,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审美感受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07-02众所周知,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二者的故事情节除结局外大致相似,但是读者阅读这两部作品时,却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审美体验。

阅读《莺莺传》,久久留于心际的是一份怅惘悲哀,而阅读《西厢记》,读者则往往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喜悦以及取得喜悦后的满足。

本文将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入手,比较《莺莺传》和《西厢记》带给读者的不同的审美感受,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差异的原因。

一、《莺莺传》与《西厢记》不同的审美感受差异元稹《莺莺传》的主要内容是讲“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

正巧他的姨母“崔氏妇”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当时正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由于张生的保护,“遂不及于难”。

此后,张生与莺莺经历一番周折,而相爱至深,私自结合。

但张生最终因求取功名,抛却了莺莺。

几年后二人各自成立自己的家庭,张生“求以外兄见”,莺莺“终不为出”。

{1}读完《莺莺传》,笔者内心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与无奈,他们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也深深地颤动人心。

莺莺是长于深闺的大家闺秀,美丽而富有才情。

她的内心既渴望爱情的滋润,但又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个矛盾的人物。

而几番思量,她又惧而更爱,终于主动投入张生的怀抱,去追求美好的爱情。

但她又怎知,封建的牢笼是处处都在的,它笼罩了一切,包括张生的心。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作者:夏梦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7期摘要: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有差异,这在同一爱情题材的不同文学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叙述的都是张生和催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心理的变化。

基于这些原因,同样的故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关键词:莺莺故事爱情观念文人地位门第观念科举取士莺莺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爱情题材,历来备受文人的亲睐,并不断加以改写。

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未曾间断,尤其是对莺莺故事的不同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爱情观作了深入的辨析。

然而他们侧重于比较中的揭示,未能客观地分析作品反映出不同爱情观念的内在根源。

鉴于此,本文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永老无别离”两种爱情观念的差异入手,探析同一爱情故事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爱情观念的原因。

一、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记》的本事要追溯到大约成书于唐德宗贞元末年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中唐诗人元稹。

故事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张生东游蒲州名寺普救寺,恰遇崔氏孀妇郑氏携子女、家仆客居于此,逢节度使驻军骚乱,在张生的帮助下郑氏一家幸免于难。

张生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莺莺一见倾心,在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互赠诗文,定情于西厢。

后来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将莺莺抛弃,并称她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

相对于《莺莺传》这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西厢记》则讲述的是一个“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大团圆。

从“始乱终弃”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莺莺故事的爱情主题经历了几度演变。

浅析从元稹_莺莺传_到王实甫_西厢记_的发展变化

浅析从元稹_莺莺传_到王实甫_西厢记_的发展变化
一故事情节增加戏剧冲突更为剧烈莺莺传中元稹以传奇为形式寥寥几页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张生的风貌品行叙述到遇见莺莺后的动情两人的定情和幽会最后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以及莺莺婉拒张生的见面要求似乎都只是在一一交代反而是文中的诗词春词明月三五夜会真诗三十韵莺娘传莺莺给张生的书信占了大量的篇幅
文化万象
二、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腻化和典型化 元稹的《莺莺传》中对主要刻画了莺莺和张生两个人物 形象,描述了温柔多情的莺莺冲破封建伦常的桎梏勇敢地和 张生在一起,对张生赴京赶考和即将破碎的爱情她没有做挽 留之语,在面临抛弃后,也不怨天尤人,并拒绝与之见面。塑 造了一个貌美如花,娇羞矜持、性格真诚爽快,对感情坦诚、 率直,又多才多艺,聪慧明敏的女子,犹如高高在上的仙子。 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 更加世俗化,细腻化的描写。《西厢记》中的莺莺出身名门望 族,地位甚高,比《莺莺传》中的莺莺受更多的礼教束缚,所以 她在对待爱情上显得更加的矜持,也更加的矫情做作,比如 张生害相思病后莺莺心里也备受煎熬;在张生赴京赶考她叮 嘱张生不要见异思迁却说“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以此处栖迟”。 这表露感情时的装模作样也显得可爱,显得含蓄而又韵味。 但是在对到爱情上《, 西厢记》中的莺莺则显得更大胆,更有追 求。两人在同样面对张生上京赶考,唯恐自己被抛弃的情况 下,一个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一个则是 “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鱼雁无消息……见了异乡花草,再休 以此处栖迟”。由此可以看出两人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 默默地接受,屈从命运的摆布,一个则是对爱情的执着和争 取。这样的莺莺显得更为真实和形象。 《西厢记》还塑造了红娘这个极其有灵性的人物形象。王 实甫将《莺莺传》中的红娘进行加工突出,给与其独立的情节, 赋予她善良热心,寂静泼辣,热心叛逆的性格特点,在“拷红” 一折中尤为突出,受到许多人的喜欢。 《西厢记》中还有老夫人,老和尚、孙飞虎等人物形象刻 画的也是十分的深入的,给故事的推进和情节的深化做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元稹的《莺莺传》和王实甫的《崔莺莺戴月西厢记》 都是传世的名篇,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虽然 两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特色,但作品的 不断变化发展也是由于每个时代的发展,受各自不同的境遇、 社会思潮和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因而有了不同的作品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而言之,不管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都能引发人无尽 的思考,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都是不朽的名篇。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莺莺传》与《西厢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传统剧目,深受人们喜爱。

两者一方面都讲述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在反映社会风俗和女性地位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分析一下《莺莺传》与《西厢记》。

此外,两部作品在描写爱情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莺莺传》的莺莺和苏兰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真诚纯洁的感情,他们彼此敬重和包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始终相互支持和鼓励。

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李煜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热烈的爱恋和无私的奉献,崔莺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李煜的安全,体现了传统的奉献精神和忠诚。

综上所述,从《莺莺传》和《西厢记》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在女性形象塑造和社会风俗反映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但在爱情描写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和不同的表现使得这两部作品都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莺莺传》与《西厢记》的结局之谜

《莺莺传》与《西厢记》的结局之谜

《莺莺传》与《西厢记》的结局之谜《莺莺传》是汉代著名的传奇小说,是元稹所作,《西厢记》则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元杂剧,是王实甫所作,两部作品的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一样的,但是结局却完全不一样,我今天想要探讨的便是为什么结局会如此大不相同?首先,作品的创作时代不一样,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于唐代,那时的封建思想远比元代强得多,女性地位一直很低。

《莺莺传》中,张生认为,一个可以与偷情的女子,最后一定也不会安守妇道,所以最终他离开了。

仔细看《莺莺传》,会发现有美化张生的嫌疑,这正是当时时代对于女性恪守妇道的要求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现。

一个时代的产物总会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创作大多也是迎合时代的,或者不如说那时候的人们几乎没有拥有独立超前思想的。

《西厢记》的时代则相对开放很多,王实甫对其进行改变,也很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

其次,从作品本质来讲,《莺莺传》乃是小说,它作为一本书,在那个时代,它所面对的不是所有的人,而是当时的文人,因为受众的关系,元稹在创作时期或许是很犹豫是喜剧还是悲剧,这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最终的作品呈现来讲,元稹最终还是选择了悲剧,或许悲剧才是能发人深省的结局;而《西厢记》是著名的元杂剧,它的受众可就比一本书来的广了,它是要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因此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看到这部作品,而历来爱情的喜剧是极受欢迎的,或许,王实甫是想符合大家的口味,这我们也不得而知。

最后,时代的前进也需要文化的前进,那便是创新,王实甫的《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莺莺传》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摘要:摘要:《西厢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剧本作品。

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等都是甚高的。

虽然《西厢记》的题材是以《会真记》的故事梗概为基础,但它又有了各个方位的全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西厢记》;《会真记》;继承;发展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是一个带有一丝遗憾的初恋故事,而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爱情绝唱。

同样的题材,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

一、《莺莺传》大量的资料一般认为《莺莺传》是作者元稹的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传奇,我且不评价元稹是一个怎样的作家,我只能投入故事当中,浅谈一下对作品的见解。

《莺莺传》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描写的是一对唐代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礼教的绳索,自由结合,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

也许正因为它喊出了那个时代青年心底深处的声音,才会一直被传唱。

作品中的女主角莺莺是一个叛逆的半成品,之所以说是半成品,因为她时而软弱无力时而断然决绝。

为了寻求自由的爱情,她“由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张处”,以身相许,这是一个古代女性对爱情的大胆尝试。

然而她在某些时候又显得动摇不定、辗转不安。

二、《西厢记》《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杰作,正因为它的题材取自于《莺莺传》并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正像格林童话里每一个结局一样:“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日子”,它获得了束缚在封建礼教之中的青年男女的喜爱。

此时的莺莺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的女子,她还是具有强烈追求爱情的迫切希望,也有面对张生的扭捏拘泥。

她因受封建礼教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局限,表现出对红娘的顾忌,对张生的忍情。

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有血有肉的莺莺。

三、发展写作技巧:善于写景《西厢记》较之《莺莺传》更善于描写景物,烘托气氛,衬托出当时的人物内心活动,它总是让每一个场景都饶有诗情画意。

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

简谈《莺莺传》与《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

简谈《莺莺传》与《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

简谈《莺莺传》与《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关键字:人物形象异同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张生摘要: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如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张生等,虽然与《莺莺传》里人物同名,但是他们在形象塑造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元稹的《莺莺传》,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被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的而成的。

虽是如此,但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除去人物名字相同,却在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比较,来简单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1,莺莺。

在这两部作品中崔莺莺都是是一个具有鲜明个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她们都既有青春的骚动,对爱情的渴望,又在道德礼教下的表现出一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娇羞而又矜持的性格特点。

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之处。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莺莺既渴望爱情,但又对爱情没把握。

在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下,她虽有反抗但仍是一再自抑、犹豫徘徊。

元稹笔下的莺莺集担忧与渴望为一体,内心充满矛盾的女子,从而表现在对张生态度的一再矛盾和反复。

如,当张生以《春词>相邀,莺莺当晚就用《明月三五夜》相答,暗约张生在西厢见面。

但当张生如月而至,她却“端服严容”,大谈“非礼勿动”的道理。

在这场爱情中,莺莺是被动的,既屈从于内心渴望,又屈从于道德礼教。

而王实甫在改造莺莺的形象时,既保留了其深沉而复杂性格的一面,又突破创新,塑造了一个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显得更为主动、大胆、勇敢与机智,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西厢记》里的莺莺对爱情有着炽热的追求,所以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始终把“情”摆在首位,故而即使从小受着封建道德礼教的教育,但在爱情前面那些所谓的道德礼教却显得苍白无力了。

2,张生。

元稹笔下的张生有“文过饰非”之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高一四班钟明呐李高洁曾超梁家鹏指导老师:彭静关键词:元稹《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异同摘要:千百年来,一部《西厢记》唱出了人间至爱,鞭挞了封建家长组专制,激励了无数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它在神州大地为天下有情人唱出了千古的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说以,《莺莺传》与《西厢记》可谓“同源”。

《西厢记》是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编写的,那么,它们到底有甚么不同呢?正文:(一)作者与时代的区别:1.莺莺传:唐代传奇。

元稹撰。

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莺莺传》原题《传奇》。

《异闻集》载此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

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 (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它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

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

宋代王铚《〈传奇〉辩证》考证为元稹本人﹐今无异说。

2.《西厢记》:王实甫(约 1260~1336 年)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1295~1307 年)。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故事梗概:1《莺莺传》: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

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

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

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莺莺传》悲剧的成因:①客观原因方面: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也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传奇小说。

唐传奇小说是“有意为小说”,为后世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莺莺传》中对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生活的描写恰恰反映了唐代自由爱情意识的觉醒。

这种自由的爱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自由、开明的风气,但并不能掩盖封建王朝的封建腐朽的本质。

在《唐六典》卷十九中有:“凡官户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媲偶”,即指婚姻的门当户对,这也就揭示了唐代的严重的封建门阀制度。

因为唐代爱情意识的觉醒,也就更加凸显出自由爱情与门阀制度之间的矛盾。

②主观方面的原因:无论是莺莺,还是张生,都具有悲剧人物性格缺点。

都是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

特别是张生,正因为他的性格上的软弱、自私,才导致他的始乱终弃,造成爱情悲剧。

从“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来看,虽然元稹并非就等于张生,但仍可看出,爱情悲剧对元稹的折磨至深,惟有通过传奇这样的文学样式才能释放心中的悲哀。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样的悲剧来源之深,来源之广。

它直抵人灵魂的深处。

因此,《莺莺传》的悲剧成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人物自身的原因,并且是两者辩证的统一。

2《西厢记》:讲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

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

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是一个喜剧,尤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石破天惊的祝愿更是唱出了千古绝响!(三)人物形象:(1)《莺莺传》:主要塑造了两位悲剧人物形象,即崔莺莺与张生。

崔莺莺是一位十七岁的贵族少女,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一面。

并且有着极其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她看到张生写来的《春词》时,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心灵被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又是一位深受封建伦理浸淫,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保守、犹豫、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

当母亲设宴招待张生,喊她出来,她先是“久之,辞疾”,在母亲发怒后,才“久之,乃至”。

当张生问她的话,也是“不对”。

特别在写下《明月三五夜》,张生如约而至时,又口是心非地说出了一番道貌岸然的话。

如此种种描写,确实刻画活了这一有缺点的人物形象。

对于张生似乎早有定论,并且颇多责难。

说他“薄幸残酷,而且卑鄙无耻”,而最权威的要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我们想,千夫所指主要还是因为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并且把遗弃的原因都归结于莺莺是“尤物”、“妖孽”上,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折磨。

我们认为,以上的指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把张生这一人物全盘否定,却又是值得商榷的。

张生这一人物形象应该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从他遇上莺莺后,他的一系列的言行举止来看,他是真诚的,是发自肺腑之情。

从文中“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可知这还是他的初恋。

张生对待自己的初恋是有过相当长的努力和挣扎的。

从张生离开莺莺西行长安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痛苦和不舍。

这种感情也是真实可信的。

至于张生与崔莺莺最终分离的原因,文中没有具体说明。

但无论是“朝廷显官须以公卿子弟为之”唐朝士人另择高门;还是“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爱情与事业不可兼得;或是当年不懂爱情而不知珍惜等等,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即来自恋人自己心里的阻力。

相比之下,诸如家庭、流言等外在的因素反而显得不那么可怕,“人自己才是情感的最大障碍”。

从这一点来看,《莺莺传》亦显现出一种批判性,它触及人性自身,直指士人的灵魂,从而显示出一种批判的张力。

因此张生这一有缺陷的人物形象也才具有了悲剧性的意义。

(2)《西厢记》: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美丽少女。

与张珙在佛殿相逢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

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

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

最终得到了承认,获得了爱情的胜利。

张珙:出身贫寒,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

和崔莺莺相见时,仅为“白衣一秀工”。

但他为人诚挚,对爱情执著而专一,为了爱,他不惜抛弃功名,赁居西厢,并借故搭斋,通过月下联吟、献计解围、琴音相挑等多种方式的真诚努力来获得莺莺的爱。

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改变他对莺莺的一往深情。

同时,他又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但他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获得了真挚的爱情,确是莺莺的如意郎君。

4.写作特色(1)语言特色①大胆、直白的写实手法。

在文本中大量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无论是文章开头张生的“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表明自己的恋爱观,还是当他遇上自己的真爱莺莺时,不愿采用媒约之请,文中用“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魚之肆矣”来表现男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而当张生要去长安时,崔莺莺的种种表现又很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少女那种“愁弄凄惻”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甚至到了爱情破灭后,张生的那段自圆其说的心灵独白,更是体现出这种手法的直白、深刻。

它让我们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直视人物的灵魂,掌握真实的人物性格。

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起爱情悲剧从发生、发展,到最后失败、无法挽回的全过程。

正因为有这样的手法,也使我们对这个爱情悲剧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②独有的语言魅力。

鲁迅曾经把唐传奇总结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而所谓用“史才”和“诗笔”的结合,的确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一大成就。

在《莺莺传》中,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语言艺术中。

一是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二是描写性的语言,即所谓的“诗笔”。

这两种语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也正是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强烈对比,才更显示和传达出了浓烈的悲剧效果。

比如在莺莺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就完全展现出莺莺是一位“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美人。

而在写张生要西去长安与莺莺告别时,写到莺莺只用了“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短短数语就把莺莺难舍的心情与可怜的自尊之间的矛盾复杂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特别是两人最终痛苦分离,文中也只用一句话概括“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把这么悲剧的结局,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说出来,有几分无奈,亦有几分悲凉,更增加了悲剧的效果。

文中在描写性的文字又是采取不同的方式。

不是惜墨如金,而是肆意汪洋,极尽之能事,“情境愈悲惨,愈需要用诗来表达”。

而崔莺莺写给张生的那封信更称的上是一首响彻千古的绝唱。

在诗一般的语言里分明闪动着荧荧的泪光。

其实莺莺在写这封回信的时候,对失去的爱已知无望,但她却并不回避她曾经的真感情。

“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并在写信之外赠给张生玉环、文竹和丝三样东西,以此来表达“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

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而最后仍不忘对她的负心人说上“春风多厉,强饭为嘉”的话。

这是怎样的情感啊!都到了知道要分手的时候,还在关心张生,希望他在春寒中注意保暖,多吃点好的,加强营养,保重身体。

正是因为用了如诗般描写性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么强烈、真挚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性的语言才更加衬托出描写性语言的火热、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