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之歌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2. 学会演唱《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客家文化简介:介绍客家的起源、分布、语言、风俗等特点。

2. 歌曲《客家之歌》:《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及音乐特点。

3. 音乐欣赏:欣赏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客家之歌》,了解客家音乐的特点。

2. 难点:掌握《客家之歌》的节奏和音准,能够流畅地演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客家文化及《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客家之歌》,学生跟随学唱。

3. 练习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 欣赏法:播放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客家文化,引发学生对客家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客家之歌》的歌词内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客家之歌》,学生跟随学唱。

4. 练习: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5. 欣赏:播放客家山歌、民间舞蹈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客家音乐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演唱等。

2. 演唱技巧:评估学生在学唱《客家之歌》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发音等方面的表现。

3. 音乐欣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客家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2. 邀请客家音乐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3. 安排学生参观客家村落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和传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客家之歌》歌曲谱例及歌词。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前言《土楼回响》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先生创作,共五个乐章,描绘了福建土楼的独特风貌和客家文化。

而其中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乐曲,展示了客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坚韧的性格。

本文主要针对《客家之歌》这一乐章,进行花城版的音乐鉴赏教案。

二、乐曲分析1. 乐曲基本信息•作曲家:陈其钢•作品名称:《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原创时间:2005年•首演时间:2006年•演奏时间:约3分钟2. 乐曲风格和特点•音乐形式:交响诗篇•曲调特点:抒情、慷慨、热烈、高亢•音乐元素:旋律优美流畅、和声丰富、节奏轻松自如、乐器运用巧妙3. 乐曲情感表现•主题鲜明: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客家人民朴实、坚韧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情感表现:乐曲始终保持一种激昂的气氛,充满了促进民族团结和互助合作的力量,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三、音乐鉴赏教案1. 前置活动教师先放一遍整个乐曲,让学生感受整个音乐韵律,了解乐曲基本信息。

2. 听觉活动告诉学生乐曲的主题是客家文化,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然后教师放一遍音乐,学生在听的同时根据所听到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来推断出乐曲的情感表现。

3. 视觉活动教师放放一段客家文化相关的ppt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客家人、客家饮食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客家文化与音乐之间的融合性。

4. 乐器识别活动教师放一遍乐曲,学生根据所听的乐器声音来识别出乐曲中的各种乐器。

5. 同步演奏活动教师将乐曲分段,组织学生进行同步演奏,并邀请学生表演。

四、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教案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之歌》这首乐曲充满着激情和力量,是一首展现客家文化魅力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杰出作品。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艺术鉴赏的水平,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3.音乐分析
《客家之歌》是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合唱团由弱到强地演唱出四句客家山歌,和着从远到近、雄浑有力、坚韧不拔的交响乐。表现出客家人团结一心、合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4.学唱山歌主题,体会客家方言的特点。
5.小组上台表演唱山歌主题。
(此环节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力与理解力。)
三、课堂拓展
3.小组讨论:土楼有哪些作用?
在师生对客家土楼有更多的了解中引出课题:《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二)初步分析与感受音乐
1.作品背景搜寻
刘沅的《土楼回响》创作于2000年,首演是在当年于福建龙岩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在龙岩的客家祖地,由郑小英指挥。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客家史诗为内容的交响曲。原本在中原繁衍的客家先民们因逃避战乱辗转南迁,辛勤拓荒,重建家园。作品中表现了客家人的坚强意志和崇文重教、尊祖念根的民俗风情,唤起了来自全世界的三千名炎黄子孙客属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客家山歌。
2.学唱一首河源的客家山歌。
2.通过聆听、赏析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了解客家山歌。
教学重点
1.把握乐曲中的主题乐句(采用了哪首客家山歌的素材)。
2.清晰整首乐曲整体框架(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用客家方言唱会主题A乐句,并注意主题A在第三次出现时的变化,掌握三拍子的节奏。
1.其它有关客家作品及其活动(放背景音乐《客家之歌》)
★新加坡国家电视机构与福建省电视台合作于1996年在福建永定拍摄 了30集电视连续剧《客家之歌》。
★大型歌舞剧《土楼神韵》于2009年10月29日正式与观众亮相。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客家之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目标:1.从了解客家人迁徙历史及文化中,感受身在异乡的客家儿女怀念故乡的情思,体会和学习客家人勤奋、团结进取、大无畏的“客家精神”,从而喜爱民族民间音乐。

2.通过分段聆听乐曲的两个主题及其变奏形式,把握音乐情绪的变化;用客家方言学唱主题A“山歌”,感受客家音乐魅力;演奏打击乐器体验乐曲进行曲风格,参与合唱实践引起情感共鸣,从内心感受到客家人的刚毅、团结、开拓进取与大无畏的“客家精神”。

3.通过欣赏乐曲,了解客家人迁徙历史及文化精神;能有感情地用客家方言演唱主题《唔怕山高水远》,分辨两个主题的变化;参与合唱实践,感受客家儿女浓郁的思乡之情;关注作曲家引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赋予了作品新的动力与寓意。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主题及其变奏形式,把握音乐情绪的变化;参与合唱实践引起情感共鸣,从内心感受到客家人的刚毅、团结、开拓进取与大无畏的“客家精神”。

教学难点:聆听乐曲主题及其变奏形式,把握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第2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以“思乡”为主题的《客家之歌》。

这首作品选自刘湲作曲的《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作品创作于2000年,曾在首届全国音乐金钟奖的管弦乐-大型合唱作品中荣获唯一的金奖。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客家人创作的交响曲,也是客家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部交响曲。

这部作品曾经在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永定民居土楼“振成楼”内由郑小瑛教授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为来自全球各地三千多名客家亲属首演,浓郁的情感深深打动在场所有人,引发了所有客家儿女强烈的情感共鸣。

2.学情分析高中生接触交响乐作品比较少,特别是中国人创作的有民族特色的交响乐作品。

粤北韶关地区居住了不少客家人,如韶关曲江、始兴县、乳源县、乐昌市、南雄市、新丰县等,每个班级都有来自各县各地的客家人,从自己熟悉的语言入手,通过用客家方言演唱山歌,让班级其他同学学讲几句自己故乡的语言,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如此进入到作品的欣赏就事半功倍。

客家之歌

客家之歌

客家之歌初中音乐湘文艺2011课标版评论(0)1教学目标(一)情感交流价值观1、在演唱体验舞蹈律动的动态解读中,领略古韵汀州客家传统民间歌舞音乐蕴含的优秀品质。

2、古韵汀州、古韵音乐文化、激发同学们做为古韵汀州人需去传承与创新汀州民间歌舞音乐,热爱客家音乐文化,为自己是汀州人感到骄傲、自豪!(二)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歌曲中初步学会分析汀州民间歌舞《九连环》的基本方法。

2、在感受、体验和学习表现《九连环》中,领略汀州民间歌舞的音乐舞蹈特点。

3、通过聆听、交流、合作、实践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民间歌舞音乐情绪、节拍韵律的把握,并能够通过声音、舞蹈、表现出来。

(三)知识与技能1、汀州民间歌舞《九连环》简介2、能把握音乐情绪、引导学生用歌、舞形式表现出来。

3、培养同学们合作、创新、表现的能力。

评论(0)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对音乐舞蹈的合作、创新、表现上需多参与到音乐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为此我选取《客家之歌——汀州民间歌舞九连环》为此课学习内容。

泥土的歌,乡音乡愁,同学们对乡土音乐兴趣较为浓厚,求知欲较强;但如何用歌用舞来合作、表现、创新,这是同学们较为欠缺的。

只有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参与,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以加强。

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汀州民间歌舞音乐风格的实践能力,能背唱1-2段歌词及舞蹈律动。

教学难点:在歌与舞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创编、表现能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一、课前渲染播放《远方的朋友快快来》评论(0)活动2【导入】二、引入课题1、激言:远方的朋友快快来,古韵汀州、古韵音乐,今天,让我们踏着客家人的足迹一同去找寻、探究古韵汀州民间歌舞音乐的艺术魅力吧!。

2、大同镇民间艺人表演《九连环》A:节目表现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感?B:激言:汀州民间歌舞《九连环》一般由男女古装演员单打,也可以对打、三打,也有边打边走各种形式音乐中画面的集体舞。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客家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歌曲的魅力。

2. 学会演唱《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客家之歌》,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客家文化简介2. 《客家之歌》歌曲学习3.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客家之歌》,了解客家文化。

2. 教学难点:掌握《客家之歌》的旋律和歌词,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客家歌曲,感受客家音乐的魅力。

2. 讲解法:介绍客家文化,讲解《客家之歌》的创作背景。

3. 实践法:分组练习演唱《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客家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客家音乐。

2. 讲解:介绍客家文化,讲解《客家之歌》的创作背景。

3. 学习:教唱《客家之歌》,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4. 实践:分组练习演唱《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增强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2. 邀请客家歌手或文化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客家音乐。

3. 开展客家歌曲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价学生演唱《客家之歌》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表现力。

3. 文化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2. 音频:客家歌曲、《客家之歌》曲谱。

3. 视频:客家文化纪录片、客家歌曲演唱视频。

4. 网络资源:客家音乐网站、相关学术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客家文化,学习《客家之歌》歌词。

2. 第二课时:教唱《客家之歌》,进行分组练习。

十、课后作业1. 学生需回家练习演唱《客家之歌》,加强音乐技能。

2. 调查身边的客家文化,了解客家民俗、传统技艺等,下节课分享。

客家之歌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音乐鉴赏教案教案标题:客家之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客家文化背景,认识客家之歌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欣赏客家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客家文化背景介绍:客家人的分布、习俗、传统音乐等。

2. 客家之歌的特点和魅力:旋律、节奏、歌词的表达等。

3. 欣赏客家之歌:选取几首典型的客家之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客家文化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客家文化,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客家文化的背景、习俗和传统音乐,让学生对客家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讲解客家之歌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独特、歌词表达真挚等。

3. 音乐鉴赏(25分钟):- 选择几首典型的客家之歌,播放音频或视频。

-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要素,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

4. 情感体验(10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客家之歌的感受和理解。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5. 总结(5分钟):- 总结客家之歌的特点和魅力,强调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表达:评估学生对于客家之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客家之歌的感受和理解的文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客家文化的特点。

2. 客家之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 相关的书籍或资料,用于讲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背景知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客家之歌的理解和感受。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客家之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歌曲介绍《客家之歌》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少秋创作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也是该诗篇的最后一章。

该曲创作于2000年,于同年7月在广东省交响乐团音乐会上首演,获得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南方的客家文化,以客家人民的坚韧不拔、勤劳善良、勇气无畏为主题,表现了客家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和坚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歌曲赏析1. 曲式分析该曲的曲式为A-B-A形式,即:主题A-中间段B-主题A。

主题A由钢琴和乐队共同演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悠扬的钢琴主题、响亮的乐队主题和美妙的合奏。

中间段B则由乐队独奏,带有快速的节奏和跳动的旋律,代表客家人民奋斗的精神和果敢的勇气。

2. 乐曲风格该曲以交响乐为基础,同时结合了传统客家音乐的元素,如板胡、板鼓等打击乐器和竹笛、唢呐等吹奏乐器。

整个曲子流畅圆润,富有感染力,音乐节奏快速而紧凑,显示出客家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勃勃生机。

3. 乐曲情感该曲的情感主旨是奋斗与坚持,在音乐上通过抒发客家人民的勇气、决心、享受、和平和欢乐等情感来表达。

通过曲子中的起承转合的情节和运用变化充分体现了整首曲子的精髓,同时表达出客家文化的浓厚情感。

三、歌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客家之歌》这首交响曲,并表达出他们自己对于这首曲子的感受。

2.学生们能够认识和理解客家文化,并沉浸于这种文化中,从而感受到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充满阳光的恩慈等因素。

3.学生们能够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并学会欣赏音乐。

2. 教学方法1.听歌赏析法:先放一遍歌曲,然后让学生们跟着歌曲的旋律摇头、手舞足蹈,去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图片介绍法:介绍客家文化并且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

3.分组演练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任意一个乐器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学习,并且在教师指导下互相表演,从而形成一个集体并体会团队精神。

《客家之歌》集体备课09

《客家之歌》集体备课09
六、作业布置





第二学期初二级音乐科教案设计(编号:09)
执笔者
集体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授课者
审核人
课题
《客家之歌》课型欣赏课源自教学过程设计备课组、
个人教学建议
一、教学
目标
1、通过歌曲学唱及交响乐曲《客家之歌》的欣赏,体会客家特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感受客家山歌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客家山歌《客家之歌》主题。
4、初听《客家之歌》感受客家山歌的特色。
5、唱一唱:学唱《客家之歌》主题Ⅰ《唔怕山高水远》
6、辨一辨:分段对比欣赏《客家之歌》主题ⅠA、主题ⅠB、主题ⅠC。
7、赏一赏:完整听赏歌曲,跟随课本的欣赏提示再次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意境。
三、拓展:
欣赏山歌《落水天》让学生继续加强感受山歌浓郁的客家民歌风格。
四、课堂小结:
教学难点
体会客家山歌特色。
三、教学用品准备
多媒体
四、学情
分析
五、教学
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介绍对客家的了解,教师播放《永定客家回楼》视频料简介客家回楼的文化。
2、介绍客家人的历史
二、新课教学
1、引出课题《客家之歌》
2、介绍作曲家—刘湲,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湲当年曾在闽西生活过,他从福建民间音乐中获得素材,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了交响化的处理,深入挖掘了民间音乐的丰厚内涵,使其充分表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层风韵和客家人的精神面貌。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印记,也可以说,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是多种客家传统音乐形态的凝聚和升华,同时又是交响音乐和山野文化的深入交融。2001年,该作品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唯一金奖。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概述本文档为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中,第五个课时的教学教案。

本课时将教授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教学目标•了解交响音诗是什么•了解《土楼回响》的基本情况•能够听出《客家之歌》的节奏和调式教学重点•了解《土楼回响》的基本情况•能够听出《客家之歌》的节奏和调式教学难点•理解交响音诗的特点和演奏方式•将听力技能应用于《客家之歌》的听辨教学准备•一份《土楼回响》的交响音乐•一份《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的曲谱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交响音诗教师向学生介绍交响音诗的概念,其区别于交响乐和音诗,以及其演奏方式和特点。

第二步:《土楼回响》的基本情况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土楼回响》的创作背景、演奏者和演奏场地等基本情况。

第三步:音乐的集体欣赏教师向学生播放《土楼回响》的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让学生了解其乐曲的整体感和基本节奏、调式。

第四步:曲谱和歌词的学习教师向学生分发《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的曲谱和歌词,让学生跟着歌词听、学、唱。

第五步: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名指挥、数名打击乐手和数名拨弦乐手。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按照指挥的节奏、手势和指令,使用乐器演奏出《客家之歌》的基本节奏、韵律和调式。

第六步:小组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演奏效果,教师或同学们可以对他们的演奏和技法进行评价和提醒,以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效果。

教学总结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交响音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学习《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的曲谱和歌词,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节奏、调式和技巧。

通过分组合作演奏,让学生互相协作、分享和提高,达到音乐学习的综合效果。

客家之歌教案幼儿园中班

客家之歌教案幼儿园中班

客家之歌教案幼儿园中班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幼儿应能够:1.正确地模仿客家方言唱出《客家之歌》。

2.理解通过歌曲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性。

3.体验家乡文化的美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习客家方言唱出《客家之歌》。

2.实现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难点:1.正确地模仿客家方言。

2.理解客家文化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板凳、落地麦克风、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

2.相关的客家文化图片和资料。

3.准备8句客家歌词(请自行搜索)。

四、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1.播放《客家之歌》原音,在幼儿跟唱前让幼儿认真感受歌曲,帮助幼儿理解客家文化在歌曲中的体现。

2.教师介绍客家文化的概念、特色、重要性等,以此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步骤2:模仿唱1.教师分段给幼儿示范唱《客家之歌》。

2.让幼儿随老师模仿,重点讲解客家歌曲中的方言发音。

步骤3:分组演唱1.分成若干组,每组口胡唱一段《客家之歌》。

2.有条件的话可以录音或录像,让孩子们听听自己的表现。

步骤4:小结与延伸1.回顾学习的重要点,让幼儿印象更深刻。

2.分享一些有趣的客家文化,在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中开展延伸教育。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既注重了歌唱的技能训练,也注重了文化内涵的传授。

通过教学,幼儿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客家文化,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是一堂小学教育,但是幼儿园阶段也可以通过歌唱来传递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美好,学会爱自己的家乡。

反观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是: 1. 教学机具准备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难度较大,需要适当的语言课程辅助。

客家之歌教案初中

客家之歌教案初中

客家之歌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方言的魅力。

2. 学习客家方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客家方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特点。

2. 运用客家方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难点:1. 客家方言的发音和语调。

2. 运用客家方言进行复杂的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客家方言的教学材料,如词汇表、语法规则等。

2. 学生准备录音机或手机,以便录制客家方言的发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客家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客家方言的兴趣。

2.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客家方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二、教学客家方言词汇(15分钟)1. 教师展示客家方言词汇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客家方言词汇。

2. 学生跟读词汇,录制自己的发音,进行比较和纠正。

三、教学客家方言语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客家方言的语法规则,如词序、助词、语气词等。

2. 学生通过例句理解语法规则,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用客家方言进行简单的交流,如问候、介绍自己等。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客家方言词汇和语法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练习客家方言,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参加客家方言的学习班或社团,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2. 学生可以尝试与客家方言使用者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客家文化和方言,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音和语调的纠正,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客家方言的特点。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交流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广东民歌――客家之歌

广东民歌――客家之歌

【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客家文化、客家山歌传统的客家文化有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走进音乐世界中了解客家文化、认识客家文化。

3.通过学习客家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结合美学的观点认识客家土楼的意图、特点和实用价值。

4.通过客家山歌的学习、客家语言的学习了解客家人的由来,与客家文化的由来特点。

【教学重点】: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

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2.客家文化特色的了解,乐曲力度变化的表演形式【教学难点】:客家方言的掌握,力度的表现【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一、介绍广东民歌分类山歌、水歌:a) 渔歌 b) 咸水歌舞歌/小调号子歌谣/儿歌牧歌1、什么是民歌呢?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介绍调式特点五声音阶:由1 ,2 ,3,5,6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叫做五声音阶.这五个音依次称为宫,商,角,徽,羽.五声调式:以五声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而构成的各种调式,叫做五声调式,.用什么音(非主音),就叫做什么调式.由于方言特点,歌曲中常以“4”和“7”音作为过渡音,形成独特风格。

(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3、山歌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

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中音客家之歌教案

高中音客家之歌教案

高中音客家之歌教案教案标题:高中音乐课程-客家之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并演唱一首客家之歌;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历史和特点;2. 学习并演唱一首客家之歌。

教学难点:1. 理解客家之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2. 学会正确演唱客家之歌的调式和发音。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PPT或图片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相关资料;3. 打印歌词和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 引导学生讨论客家文化的特点和对客家之歌的初步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客家之歌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析客家之歌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3. 向学生展示一首典型的客家之歌,分析其歌词和乐谱。

三、学习演唱(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教唱客家之歌的歌词;2.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调式和发音要点;3.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合作,分工合作完成歌曲的演唱。

四、合唱表演(15分钟)1. 各小组轮流进行合唱表演;2. 教师根据学生表演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总结(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对客家之歌的理解和感受;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客家之歌,进一步拓宽音乐文化视野;2. 组织学生参加客家文化活动,深入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发音准确度和合作精神;3. 收集学生对于客家之歌的理解和感受的反馈。

教学资源:1. 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 客家之歌的歌词和乐谱;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之歌的背景,培养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教案标题:客家之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客家之歌,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音乐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

教学目标:1. 了解客家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2. 学习客家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客家之歌。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绘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客家文化的概念,简要介绍客家人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 与学生分享一段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客家音乐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 播放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 分发歌词,并逐句解读歌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一起跟随录音或视频唱歌,重点训练歌曲的旋律和发音。

3. 音乐欣赏与分析(10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客家之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播放其他客家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

4. 合作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客家之歌进行合作创作。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编歌曲的歌词、旋律或伴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 创作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客家之歌。

-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演唱、伴奏或舞蹈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其他学生应给予鼓励和欣赏。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客家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

-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发展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客家音乐专家或音乐家来学校进行客家音乐讲座或表演,加深学生对客家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客家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知。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欣赏客家之歌

欣赏客家之歌
教学反思
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
一、备课:本册教材当中,有70%的内容是欣赏课,熟悉音乐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欣赏课是最难上的课型之一,往往出现即使老师讲解得很辛苦,还是产生教与学不能产生共鸣的“卡壳”现象,因此需要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最后我选定了广东音乐——《客家之歌》一课,并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客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甚至还找很多客家老师和同学学习客家话,这些都为我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了解客家文化和生活习俗来理解客家音乐,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
《客家之歌》教学设计
课题: 《客家之歌》课型:歌唱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客家之歌》的学习,懂得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知道应该尊重和保护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
2、知识与技能:欣赏管弦乐曲《客家之歌》;能快速听辨出音乐主题与演唱音乐的主题。
教学重点:能演唱出作品主题A和听辨出主题B,用打击乐器敲击的方式参与音乐的欣赏。
3、参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也把器乐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做到了全员参与演奏。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4、总结 为了表扬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在总结之前我给大家品尝了客家特产,这可能也是其他科目课程没有涉及过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我还渗透了环保教育,希望同学们能够像爱护环境一样爱护我们的音乐资产,并且希望他们能把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发扬光大!
1 2 3 1 2 3
2、边唱主题A边演奏固定节奏型,要着刚才学习的知识边品尝客家小吃边完整地欣赏整首《客家之歌》,出现主题A的时候跟音乐一起哼唱,出现主题B的时候认真欣赏。
练习敲击节奏(徒手和打击乐器)

第二次集体备课《客家之歌》

第二次集体备课《客家之歌》
固定节奏:欣赏片段,感受节奏的特点,并介绍乐器:低音提琴,定音鼓。(让 学生谈谈感受)管弦乐中最低音区的乐器,低沉,浑厚有力,联系到客家人坚强 不息,吃苦耐劳的性格。用蓝色表示。
学生在边听边发表意见,感受到 A 主题合唱部分的热情,体现客朗读歌词,并带上节奏 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并由学生自评。 老师与学生对唱,带上热情的情绪。
B 主题,学生听完后发表意见,坚定有力的。(并用简单动作表示力量)。了解 B 主题的主奏乐器。 固定节奏,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音区很低,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并展开讨论体现客家人坚强,扎实,吃苦的精神。 让学生在自主个性的感受音乐,自觉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老师加以引导。 先解决方言问题,并带节奏朗读有助学唱旋律。 由学生自己评价,发现问题。
3.初步了解客家山歌。
教学重点
1.把握乐曲中的主题乐句(采用了哪首客家山歌的素材)。
2.清晰整首乐曲整体框架(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1.用客家方言唱会主题 A 乐句,并注意主题 A 在第三次出现时的变化,掌握 三拍子的节奏。
2.掌握乐曲是由哪三个音乐要素发展而成,在掌握三个音乐要素的同时完成 全曲的曲式结构。
长郡滨江中学初中音乐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
音乐
课题
《客家之歌》
课型
综合
参加人员
廖睿、黎紫薇、张译文
主备人
廖睿
备课时间
2022年8月11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整理及相互讨论,初步了解相关 的客家文化,并在课堂中展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聆听、赏析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 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之歌教案【篇一: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1、云南歌曲《小河淌水》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臵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3.要求:气息通畅,声音松弛,明亮。

教学内容:一、发声练习1、 1 = d — g 4/45 3 4 2 3 1 2 7 │ 1 - - - ‖ma me mi mo mu.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是气息自然,平缓,一口气唱完全曲。

用软起声,连音练唱,声音匀称,连贯,统一,有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

字头m用双唇音,字腹韵母a,e,o用合口呼,i用齐齿呼,要强调保持好口型。

先用慢板练唱,要用行板、中板的速度。

2、1 = c — g 4/413 56 56 53 │ 13 56 56 53│ 1 - - - ‖mi yama mo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气息输送均匀,出声自然,声音要唱得连贯,圆润。

字头声母发音快而短,m音用双唇,i用齐齿,韵母则要保持足够的时间,须认真注意保持正确的口型。

二、歌曲教唱: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提示:歌曲歌词很富有口语化,非常具有云南地区的民歌特点,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

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

“哥啊哥啊!”的呼唤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肠荡气的呼唤,柔情万千的呼唤,情真意切的呼唤,情绪一定要饱满、真挚。

由于这首歌音区较高,音域较宽,所以全曲自始至终应以气息支持着声音的高低走向和轻重缓急。

在强调头腔共鸣的同时,还应加强整体共鸣的运用。

为了表现少女的纯情,声音要甜美柔和,明亮圆润,吐字要亲切清晰。

要以内在的丰富感情,刻画出悠然缥缈、情谊无尽的意境。

三、小结2、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歌》教学目标: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教学难点: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五月蝉歌》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爱我中华》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生:葫芦丝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生:西南地区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

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1、侗族大歌《五月蝉歌》(1)听一听:欣赏《五月蝉歌》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表演形式:①无伴奏②无指挥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

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生:低声部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生:高声部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

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

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2)讲一讲:侗族大歌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

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

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

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②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五月蝉歌》属于哪一类?生:声音大歌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篇二:八年级音乐教案】粤曲和广东民歌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粤曲《荔枝颂》,让学生初步感知广东粤曲的特点,萌发对粤曲的兴趣和对粤曲艺术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广东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尝试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

二、教学内容1、欣赏粤曲《荔枝颂》2、欣赏学唱客家山歌、渔歌、咸水歌、小调、舞歌、牧歌、儿歌。

3、欣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三、教学安排1、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方言演唱民歌。

3、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材分析1、《荔枝颂》: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

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

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

它以广东、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

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

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

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

代表剧目有《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书院》、《山乡风云》等。

她于1947年涉足影坛,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搜书院》、《沙家浜》、《李香君》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秋》、《我是一个女人》等。

2、“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学(即歌词)与客家山歌音乐(即腔调)两个部分,它们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

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伴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而远播。

客家人音乐的歌词文学性很强,曲调质朴含蓄、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

客家山歌较集中的传播区主要有粤东北的梅州、兴宁、蕉岭、五华、大埔;赣南的万安、遂川、兴国、瑞金;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上杭等。

代表曲目有《新绣荷包两面红》、《送人离别水东西》、《八月十五月团圆》(粤)、《打只山歌过横排》(赣)、《八月十五看月光》《大雨落来细雨淋》《风吹竹叶嫌冢当》(闽)。

3、《渔家姑娘在海边》选自《海霞组曲》,是根据电影《海霞》的配乐改编而成。

“童年”以带有诉说式的音调的抒情性主题,表现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也成为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由此展开了南海迷人的风景和生活画卷。

“织网”原为电影中渔家姑娘所唱的一首“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曲,由乐队演奏后在配器上加以润色,保持了原曲甜美的南国风味,色彩上更为丰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少女在沙滩上织网的动人情景。

“丰收”则以两手不同情趣的舞曲加以组合,烘托渔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一首舞曲爽朗而豪放,另一首则明快而绮丽多姿。

4、调,又称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村坊小曲等。

是一种广泛传播于城镇集市,经过较多艺术加工,曲体较为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委婉的民歌体裁。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叙事歌曲,也应归属此类。

小调所歌唱的题材十分广泛,城市社会不同阶层的婚姻情爱、离愁别绪、风土民俗、世态人情、娱乐游玩以至自然常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几乎无所不包。

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与上述题材相关的《打樱桃》、《卖杂货》、《放风筝》、《打秋迁》、《磨豆腐》、《割韭菜》、《补缸》、《拜年》、《观灯》、《赶庙》、《采茶》、《妓女告状》、《尼姑思凡》、《光棍哭妻》、《寡妇上坟》等曲目。

小调的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

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

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它既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

小调的音乐形式特点是:节拍规整,节奏型灵活多变;旋律线较曲折、流丽;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