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6754695ffe4733687e21aa59.png)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
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
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
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
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4d5d20c0740be1e650e9ae6.png)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提要:客家民俗文化中有不少口彩、语讳等民俗语言,从这些独特的民俗语言中我们能发现客家的一些习俗。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把陋俗从中剔除出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口彩语讳赣南客家习俗口彩即吉利话、吉祥语。
客家人民在生活活动中创造并使用了不少口彩,口彩具有表达美好愿望和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是客家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客家民俗语言中的口彩,从产生、内容、形式、功能、构成等各方面看都有不少特色。
从产生的范围看,口彩主要用于年节、婚嫁、建房、寿诞、升学等民俗传统的隆重场合。
语讳也是民俗语言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招致于已不利的话。
禁忌的结果,导致委婉语的产生;破禁的结果,产生了粗俗语、詈语等。
赣南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语言禁忌,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口彩和语讳等都产生于语言迷信,是不科学世界观的表现。
后来演变为带有寄托善良美好愿望等等功能的特殊民俗语言形式,它们与民族民系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活动具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有时候甚至直接决定着民俗活动。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口彩和语讳仍比较流行。
这些口彩和语讳可以折射出种种陋俗来。
所谓陋俗,指的是相沿成习的消极的、不合理的风俗。
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陋俗的理解也不同,本文所指的陋俗是跟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风俗习惯。
一、婚嫁中的口彩与陋俗婚嫁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赣南客家婚俗中有不少讨口彩的形式。
如:出嫁时,娘家一个人拿着米筛(上有“百子千孙”字样)在新娘面前晃一下,让新娘沾上喜气以后会子孙满堂。
新娘陪嫁的箱子里要放草帽带子(谐音“带崽”)意为子孙满堂,有福气。
新娘出嫁撑黑伞,伞上挂红枣一串意为“早生贵子”,花生一串,意为“子孙很多”,桂圆一串,意为“团团圆圆”。
新娘踩米筛上的“红筷子”,意“快生子”。
新娘进男家门时,一只脚要踩在篮内,篮内有生的花生,小孩子抢着吃,边吃会边说“生的、生的”,寓意早生贵子。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2b28dcf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74.png)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51d90886b9d528ea81c77990.png)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到到了明末清初,有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开辟埠头。当时南洋各地,遍布客家侨民。后因太平天国失败,黑旗军覆灭,粤西土客械斗而走避海外的,也为数甚多。这些客家先民在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经验、培育自己的新文化,而形成了一支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的人文共同体—客家。
赣南这片红土孕育了不少客家英才。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母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萧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如今“京九”铁路正从赣南客家腹地贯穿而过,与“京九”分叉平衡的105等几条国道也以日渐一新的面貌坦露在客家地域。赣南客家,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起源于兴国及与之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客家先民在当地从事艰难卓绝的开发劳动之际,运用曾在中原广泛流传的民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和苦衷。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中原文化形式。据有关资料和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以及兴国地区流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民间传说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兴国客家山歌实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于都、信丰、石城等县的采茶歌,后与明清之际闽粤客家人回迁赣南带来的采茶灯相结合,辅以茶篮、纸扇,遂发展成具载歌载舞特点,以客家方言道白的民间艺术。盛行于赣南各县,其传统剧目《茶童戏主》曾拍成电影。其他还有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74d401b52acfc789ebc9b0.png)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文化习俗
![客家文化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fb43d5733d4b14e852468c7.png)
遇见就不要错过哦
食——黄元米果
黄元米果是赣南的特色小吃,由大禾米、 黄元树、槐花等原料制作而成。
食——擂茶
赣县白鹭村村民在“擂茶”。“擂茶”的习 俗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 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
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住——围屋
客家习俗,新娘从娘家 出嫁到婆家,脚不能落 地,据说落了地就会被 人讲是跟脚婆,名声不 好听。所以,即使到了 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 簸箕垫在地上,使新娘 双脚不沾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客家人用稻谷加热米酒。 喝上一口,清甜温暖。
赣县客家人舞起了“鲤鱼灯”,寓意来年鲤 鱼跳龙门。
在客家人的习俗中,放 “添丁炮”是件大喜事。 大年初二,上年宗姓家 族里喜添新丁的人家, 用箩筐挑着鞭炮到家族 祠堂前,用长长的竹竿 卷起鞭炮来燃放,持续 数小时的燃放场面非常 壮观。
赣县白鹭古村有一古老 民俗“抢打轿”。一群 壮汉簇拥着一个“井” 字形的粗大木架,疯狂 地抢夺,直到一方摆手, 大家方握手言和,开怀 痛饮。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487395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0.png)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2.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3.客家文化的特点4.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正文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赣南客家文化是指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客家民系起源于中原汉人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在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色。
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独特性。
客家地区地势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3.客家建筑:客家民居以围屋、土楼等形式为主,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4.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歌舞、戏剧、雕刻、绘画等形式。
5.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地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婚俗、丧葬、节庆等,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许多诗人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描绘和赞美,下面是一些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1.南山池(五代·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31df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7.png)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a4de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c.png)
赣南保留着较多的有着客家文化(赣南)特色、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如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 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南康唐江卢屋村、寻乌周田村等143个古村落,都是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 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赣南)的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的重要物质载体。
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赣南)表演艺术的精华。赣南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客家山歌产生于赣 南的兴国一带,兴国至今还流传着唐朝末年《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故事。赣南客家山歌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 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芳香。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 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赣南客家文化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 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 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压黄氏除有总 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 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 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 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 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5483c2cbcd126fff7050bd0.png)
笔,是文人犀利的武器,是文人锦绣的文章,是科举应试的象征,是 晋升的阶梯。客家先民崇尚文化教育,将石笔作为首选现自然不过。
传承赣南客家文化
播衍八方、遍布全球的客家人,为世界经 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 了不懈的努力。
LOGO
启迪窗
● 传统服饰
知识园
● 独特饮食
赣南客家文化
● 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 姓氏宗族文化
活动场
● 古色古香
活动场
● 古色古香
知识链接
● 客家石笔
立石笔,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在过去的年代里,各家族为振家 声、扬族望,规定凡中了举,就可以在自己家庭的祠堂前竖立一对石 笔,或叫石楣杆。
知识链接
LOGO
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现在全球约有客 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 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启迪窗
知识园
活动场
LOGO
启迪窗
● 人杰地灵
启迪窗
● 人杰地灵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历史上 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这里的18 个县(市、区),除章贡家方言区。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d9bae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5.png)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赣南客家茶文化
![赣南客家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e4455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4.png)
赣南客家茶⽂化赣南有⼗万⼤⼭。
客家地处⼤⼭长⾕之中,客家⼈世世代代⽣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峻岭间,“靠⼭吃⼭”,茶不仅成为他们的⽇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
茶,是他们⽣活的⼀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的繁衍⽣息和富⾜⽣活。
长年累⽉,久⽽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种⽂化,逐渐升华为精神。
茶——赣南⼤⼭客家⽂化的载体之⼀赣南有⼗万⼤⼭,多产好茶,种类众多,名茶闻于海内外。
各县、市都有⾃⼰的⼝种和名茶:于都县的名茶有:盘古⼭产的盘茶,曾列为贡品。
此名还有储⼭茶、九龙茶、古亭茶等,也较有名⽓。
宁都县的名茶有:⼩布岩茶,产于宁都⼩布岩背脑,1982年被评为江西⼋⼤名茶之⼀。
安远县的名茶有:和雾茶、九龙茶、安远⼤叶种、安远⼤茶树、绿丽玛、中流苦茶、官溪茶、龙安苦茶、濂江⼭茶、仰天湖茶、龙布苦茶。
⼜引种了福⿍⼤⽩茶、鸠坑⼤叶种,以及修⽔、上饶两个当群体种和饶绿1号、⼤⾯⽩、赣茶14号、宁州1号、宁州2号、全省区域化验宁州6号和上梅州等。
其中和雾⽑尖茶具有条索紧细弯曲、⾊泽翠绿显亮、滋味鲜爽醇厚、⾹⽓清⾼持久、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净嫩绿等特点。
1984年,和雾⽑尖被评为赣州地区第⼀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10个优质创新名茶之⼀,在全省名茶序列中排列第6位。
崇义种茶历史悠久,阳岭茶和龙归茶以制作精细、汤⾊青绿、经久耐泡和清⾹⽢甜名闻遐迩。
《崇义县志》(清道光⼆⼗⼋年——1895年)载:“龙归⼭有茶,与普洱(即云南普洱茶)相似,清滞解热”。
除阳岭茶、龙归茶外,还有甜茶、苦茶、乔⽊野⽣茶等。
瑞⾦市的名茶有:福⿍⼤⽩茶、铁观⾳、云南⼤叶种、福云六号等。
上犹县名茶有:九曲⼤茶叶、花⼭⽑峰等。
1983年,在赣州地区名茶评⽐中,“九曲⽑尖”获全区第三名。
1985年,试制的“花⼭⽑峰”名花获全少创新名茶第⼗⼆名。
喝茶——客家⼈必不可少的⽣活习俗赣南客家⼈⾃古习惯饮茶。
他们认为喝茶是⼀件⾮常重要的事,形成了许多风俗。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134cba284ac850ad0242ea.png)
·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一般项目,课题编号:YG2016081,项目负责人:江帆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江 帆(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摘 要:客家属于汉族的分支之一,江西客家主要分布在赣南。
赣南客家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语言以及风俗,其民居建筑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享有“客家摇篮”的称号。
本文以客家民居建筑类型论述为切入点,对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以及设计元素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并就现代客家民居建筑保护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客家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建筑特色;设计元素客家民居不仅拥有居住功能和防御功能,同时更是客家文化的一种体现。
其按照一定的风水观念以及文化精神,通过技术手段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的人文空间,既反映了客家人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又代表着客家人对于祖先的敬仰。
客家民居建筑在建筑美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深入研究和整理赣南客家民居的设计元素,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具体设计之中。
1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客家建筑多以聚居建筑为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围屋”民居、“围龙屋”民居和“厅屋组合式”民居。
虽然这三种民居在建筑细节和形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具有的文化特征基本相同。
1.1 “围屋”民居“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其中以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等县较为集中,是赣南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与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一起构成客家民居的一大奇观。
1.2 “围龙屋”民居“围龙屋”是江西客家地区的另一种特殊民居建筑形式,是粤东客家文化传播的产物。
其分布在赣南的寻乌部分乡村和赣西北的修水县。
1.3 “厅屋组合式”民居赣南民居以厅屋组合式民居为主流,分布于各乡镇。
厅屋组合式民居实质上始脱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以“九厅十八井”最具典型意义。
赣州客家民俗介绍ppt课件
![赣州客家民俗介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c56ef180eb6294dd886cfc.png)
打伞送嫁
送轿
家揾后起轿轿程送 。钱两轿中,一轿 ;句后撒以般是 细:一些示是由 佬阿直利依一村 送哥回市依华中 轿送到红不里的 到轿男包舍左男 路到家,离右女 中河,谁开,老 ,边也拾亲但少 回,不归人中送 去回再谁。途的 创去哭。新要, 业持唱第娘停送 早家。三并三的 成要最次在次里
到夫家Leabharlann 娶亲拜别祖宗后最防相来妇“拜 拜后患发上女拖别 父由。生轿组妹祖 母老为推,成仔宗 亲陪了拉但,”前 就娘不的陪强(还 哭扯耽嬉女行新 唱着误戏们进娘有 。新新,坚入)一 娘娘甚持嫁。场 出回至不女房闹 来男用准房门剧 拜家口进中外, 别的喷入请由那 祖时酒,她中称 宗间来互出年 ,,
开伞出门
好今怎母是她大用点娘门弟开 好日不的真上当脚假从口的伞 照开令身正轿嫁踢意伞左由是 顾伞她边的︒或轿不底边其由 父送流︐哭从者门愿下︐他新 母妹泪突唱拜回︐进穿打亲娘 亲行而然︐别去陪去过开属的 ︒︔唱离因祖早娘︐︒伞代亲 妹︓开为宗生就还走后替兄 嫁往深 上贵用流到︐︒弟 开日感多轿子男泪轿由开开 哥担依年两的大哭门陪伞的 唔伞依生段吉当唱前娘者︐ 好去不活时利婚︐新拉站无 哭趁舍在间话︑甚娘上在亲 ︐街︐父︐劝女至有新大兄 ︐
婚姻习俗
喜唱 失或 自 唱 深 传 陪 叫 中出 了者 己 词 感 统 衬 婚 夜 有来 ,不 背 , 依 的 活 前 谱 闷。 今吉 诵 不 依 哭 动 两 ( ,哭 天利 训 会 不 唱 , 晚 “ 唱唱 只。 唱 唱 舍 , 俗 , 叫 起和 有这 为 的 。 向 称 女 ” 来唱 种 止 就 有 女 “ 子 称 没山 岁习 , 由 的 伴 就 的 “ 有歌 左俗 不 中 人 通 妹 闺 延有 右在 唱 年 很 报 仔 房 哭 长所 的解 就 妇 早 自 ” 中 ” 腔不 妇放 是 女 就 己 。 有 实 。同 女后 不 领 学 喜 出 一 意 , ,就 尊 教 会 事 嫁 群 “ 哭 还渐 重 , 传 将 女 女 唱 唱 可渐 陪 直 统 临 通 伴 ” 是 以消 人 至 的 , 过 作 ) ,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bc63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3.png)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一、引言赣州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作为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结合地理因素,探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地理特点,并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价值。
二、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赣州地处江西南部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赣州的客家村落多分布在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地势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这些村落大多建于山坡上,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赣州的客家村落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上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点。
三、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文化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民居是人们生活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赣州的客家民居多采用典型的建筑风格,如歇山顶和硬山顶。
这些建筑风格凸显了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赣州客家民居常以檩木、榫卯等木构建筑材料进行搭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更是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与其民居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特点。
村落由杂居式的民居、公共空间和农田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以村落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村民们基于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形成紧密的群体,并通过宗族制度和共同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文化的连结。
四、赣州客家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民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传统建筑的智慧与技巧。
赣州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村落内的宗祠、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等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深刻了解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地方文化:赣南客家民居
![地方文化:赣南客家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a64e1d6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b.png)
本⽂所指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城、瑞⾦(以上为宁都直⾪州)。
⾯积为3.96万平⽅公⾥,⼈⼝790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徽州民居)与和县客家⽅⾔的⼟⽊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约占总⼈⼝的90%以上。
现存赣南客家民居⼤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
⼀、厅屋组成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
称⼀栋房⼦为“屋”,⼀间房⼦为“房”。
厅是房屋的中⼼,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起便组合成了⼀幛⼤房⼦,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城、于都等县为盛,也代表。
(1)平⾯ 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般傍房或别搭建。
稍富有者⼀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起。
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
这样使构成了⼀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即“两堂式”。
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或本来规模就⼤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成倒“凹”字形。
正屋与横屋间留⼀⾛衢,称“巷”或“塞⼝”,闽粤称“横坪”。
⾛衢前后对开⼩门。
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6f61cc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5.png)
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赣南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经过悠久的历史长河流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俗民情。
赣南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生活方式总体上说与整个汉民族是一致的,以从事种植和经营手工业为主,在语言、民情、风俗、习惯诸方面都顽强地保存着中原传统汉族的痕迹;赣南客家在服饰方面既保存着中原汉族的传统,长期穿用中原汉族的传统服饰,又因地制宜,在某些方面又有改革创新的一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有继承也有革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表达出来:一、衣服赣南客家人的穿戴根本上人保持着汉代汉族着装的特点,最突出的是上衣右衽偏襟形式。
这一形式从汉族形成之日起一直延续到近代。
由于强烈的汉民族的自尊心,虽然满清贵族统治了将近三百年,但是客家人的传统服饰还是穿明朝的服饰的款式。
这种服饰普遍叫做“唐装〞,客家人叫做“衫裤〞。
即男人女人穿的都是上下装,上衣是对襟、浅领、窄口长袖的对襟衫,裳裤是不开档口、裤腰头打褶的大裆长裤和内短裤。
随着气候的变化,还有大襟短褂、对襟短褂、马褂、夹衫、夹裤、大襟或直襟的长袍。
下面是裤。
赣南客家女子外穿的常服是右衽的大襟衫。
内穿贴身的常衣是对襟长袖、无领的衬衣,此外还有大襟或不开襟的背心。
下装是大裆裤和抽头裤。
裤脚很宽,其材料多就地取材,明显表现出当地土著民族影响的痕迹,尤其是锒佩滚贴的各种花边饰物,都有古越后裔的传统印记。
传统的客家女子礼服常着裙衫。
家常服穿前面所说的“衫裤〞。
民国后多穿旗袍。
穿衣服也没有原来那么随意,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二、围裙围裙的经常性使用充分表达了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
客家妇女的围裙可以两用,干家务活时围在胸、腹部作围裙使用,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下干活时那么作为头巾包住头发,使头发不至于沾满灰尘。
客家妇女的围裙一般是用花布或者蓝色棉布制成,造形犹如小孩的肚兜,上半部似小梯形,下半部似大梯形。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323f4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8.png)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说起客家文化,我们对它并不感到陌生。
因为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而客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植根于每个客家人心中。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客家足迹行》、《走遍中国》等节目的播出,更让我对客家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那么赣南的客家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又有什么特色和传统呢?我自己也是一个赣南人,我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赣南其他县市的民俗文化资料,简单介绍一下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厚,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它包括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
我在这主要介绍宗族祭祀、传统民俗以及民间文艺。
宗族祭祀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赣南的祠堂及族谱就是其宗族文化的鲜明见证。
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
有的祠堂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比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的祠堂。
当然大部分祠堂是近些年新建的,比如我们的汤氏宗祠,就是在去年建成。
另外,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客家人的珍视,近些年来,各地修族谱的习俗也变得兴盛起来。
而对于祭祀,赣南地区也继承了传统。
比如新春的“七日祭拜”,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都要去当地祠堂“烧香添油”,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每年清明节也将举行大的祭祀活动,整个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同去祖坟扫墓祭拜。
赣南各地都有祭拜某公、某神的祭祀活动,比如家乡于都每年农历七月就会举行全村人参与的祭拜“五保公”的活动;还有几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动等。
同时,赣南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灶神”,每个月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吃斋并祭拜“灶神”。
民俗与民间文艺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古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5-18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journal/cnc/10.12677/cnc.2015.32004Concise Explan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GannanLinfu Li, Sainan Zhang, Haibo Hu, Longhuo Wu*Pharmacy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Email: *lflfllf2001@Received: Jun. 3rd,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Hakka is short for the Hakka people with unique Hakka dialect, unique culture and unique emo-tion. Gannan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center of Hakka and now is the largest Hakka colony state.This article will give concise explanation of the Hakka culture from Hakka folk and Hakka diet.Analysis of celebration such as Jiu Long Bai Xiang, Zhu Gao Huo Long and Gannan Cai Ca Xi, and analysis of food such as HeBao za, Yusi and Ai Mi Guo are exposed.Keywords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Hakka Diet赣南客家文化简述李林福,张赛男,胡海波,吴龙火*赣南医学院,药学院,江西赣州Email: *lflfllf2001@收稿日期:2015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摘要客家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赣南是历史*通讯作者。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本文将从客家民俗和客家饮食等方面对进行赣南客家文化阐述,尤其是以九狮拜象、竹篙火龙节、赣南采茶戏等庆祝活动和荷包肉、鱼丝、艾米果等特色食物为代表进行分析。
关键词赣南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客家饮食1. 引言客家的本意应该是指外来的人,就是相对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汉人就是外来的人。
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1] [2]。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本文将从客家民俗和客家饮食等方面,特别是通过对最具代表性事物的例举,对进行赣南客家文化阐述。
2. 客家民俗客家民俗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
其中最为知名的有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
赣南还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及民歌(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等,其中,又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九狮拜象是上犹县大型综合性民间造型艺术,其形成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九狮拜象,即由九只色彩大小不同的狮子、一条多节缀连的蛇龙、一只大象、一只麒麟、一个牌灯和两锣鼓亭组合而成。
龙、象、麒麟均为一色,唯有狮子色彩斑澜,形象也各有异。
每只狮子由两人合擎,象两人擎,麒麟一人擎,小狮一人挚。
蛇龙一般是九节,由九人擎。
牌灯是整个龙队的指挥。
牌灯上方扎有蝙蝠图样或花篮,中间写姓氏堂号,两旁装着贴有绘画图稿和剪纸花纹的小灯笼。
锣鼓亭也很考究,亭内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锣鼓亭后面是蛇龙;蛇龙后面狮子;白象、麒麟在其中。
锣鼓、鞭炮声中,龙灯队伍前呼后拥,相互穿插、游离戏斗,十分热烈、活跃、壮观。
九狮拜象寓意必须尊重、崇敬大自然,上天才会庇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竹篙火龙节,是宁都县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独特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
禳神分两阶段进行。
前一阶段禳火虎。
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天晚上有七支由七个儿童组成的“火虎”队,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上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每一户人家送吉祥。
在这期间,每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
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圆约一尺的巨长毛竹,毛竹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菜油等浸泡过,以易燃烧。
扎好后的毛竹成飞龙状。
八月十五晚上,禳神进入第二阶段,亦即禳火龙阶段。
晚8时左右,由8个村民小组组建成的7支火龙队依次来到火龙庙前的大坪上,他们将每根竹篙点燃,再将它们高高举起,共七七四十九根的竹篙火龙,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昼。
然后,按照抽签结果规定的顺序,各支火龙队依次绕着村子游神。
红红的火苗充满着赤诚和希望,这是人们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延续、种族的赣南客家文化简述繁衍的希冀。
他们渴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金玉满堂。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汉族民间乐器,主要有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3]。
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
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3. 客家饮食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4]。
赣南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
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是多式多样。
目前,客家饮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香肠、猪肝、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
来时招待贵客用酒酿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酿豆腐等。
地方风味小吃有艾米果、九层糕、薯粉子、烫皮丝、凉粉、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
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皮等。
荷包肉又名状元莱,因用荷叶包扎而成,故又名荷包扎,起源于大余县。
乾隆四十三年,大余人戴衙亨喜中状元,他让来家庆贺的人吃过宴席后,给每人送了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就是用荷叶包着切好的猪肉,因为是状元赠送的东西,老人们不好分拆开,就将肉连同荷叶放进木甑蒸熟。
打开木甑盖,荷叶的清香和肉香便阵阵飘来,夹起蒸烂的猪肉一吃,味道极佳。
荷包扎这道菜,不但配料要适当,而且制作的时候还得需要几分手上功夫。
根据米粉与糯米的用量多少,荷包肉又分成了两派,一派为发源正宗地“大余荷包扎”,另一派为“南康荷包扎”,两派区别是:大余荷包扎和肉的时候耨米掺的多,米粉掺的少;南康荷包扎和肉是基本用米粉,糯米掺的很少。
鱼丝又称与你相思,是兴国县别具特色的小吃,如果用客家话叫出这个名字,它还有另一个叫得最普遍的名字叫“群鱼”。
相传兴国县有位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
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
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家中的娇妻,所以,总是按时回家与妻子欢聚,决不留连在外。
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兴国鱼丝的做法也流传开了。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艾米果在遂川、万安、泰和、吉水、赣县、兴国、安远等地都享有盛名。
其做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尤其取材都是来自于艾叶草,以鲜艾加碱煮至烂熟,滤干水,捣成艾泥,再对半配上干糯米粉揉匀,然后分成小坯,包馅上蒸笼,旺火蒸熟即成。
馅料为糖、猪油、芝麻粉。
形状一般为饺子状,但也有一些地方做成圆形。
传在晚清时期,有个姓艾的女人,人称艾嫂,在修水县城清云门外搭了个小茶棚摆设茶摊。
为招来顾客,就试用这种艾叶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馅、形似饺子的点心应市。
哪知这玩艺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时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后有儒者慕名而来,品尝后称赞名不虚传,遂问此品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