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合集下载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

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一是福建路的汀州。

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

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

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

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

郑文宝,长于诗。

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

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罗勇(赣南师范学院文旅系,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

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

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

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关键词:赣南客家;姓氏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5-0089-04赣南是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这里的18个县市,除赣州市区和个别居民点外,均属于客家方言区。

全区总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客家人,达700万人以上。

这里的客家姓氏渊源复杂,既有唐宋以来历代入居的老姓氏,也有明末清初由粤东和闽西倒迁而来的新姓氏。

新老姓氏杂居在一起,构成了赣南客家居民的现代格局。

对赣南客家姓氏渊源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赣南在整个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建构客家学学科体系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的需要。

一、赣南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赣南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湘枢键”、“岭峤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

江西客家方言的源流摘要:客家方言的最远的源在中原汉语,较近的源与赣方言密切相关,现代客家方言的特征有别于现代赣方言的特征。

关键词:客家方言;源;流;赣方言客家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中汉族南迁形成的一个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

而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各地的客家人,语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

这一特点,明显打上了客家先民历次南迁和闽粤客家人回迁的烙印。

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广东的梅县话,它是客方言的“标准语”。

而客家方言的源头在哪里,客家方言是如何流传发展起来的呢?客家方言跟赣方言有什么关系呢?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今天客家人的子孙后代播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总人口已达5千多万。

全国九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客家人居住,这九个省是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的主体部分在粤北、粤东、闽西、赣南,这是连成一体的地理单元,这也是客家方言的中心。

这里光纯客家县就有33个,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实际上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

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方言的南片(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系的中心地,梅州市、兴宁、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转站。

这里有公认的嘉应(梅州)文化中心,客家人把祖上传下来的语言视如神圣。

到处都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之类的俗谚。

因此,这一带,包括从这里迁出的湘、赣、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虽然星散各地,人口不多,口音还是相当一致,通话无问题。

梅州话则有代表方言的绝对威信。

广西客家方言岛分布在桂东、桂西等地。

四川的客家方言岛在简阳、仁寿、仪陇等县。

湖南的客家方言区主要在湘东南的平江、浏阳、攸县、桂东、宜章、江华、江永一线。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特色与传统
01
文化概述
02
祖先崇拜
03
传统村落
04
艺术文化
06
方言文化
05
红色文化
01
客家建筑
02
饮食文化
03
民俗文化
04
风水文化
06
代表人物
05
人文精神
赣南客家文化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 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 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白鹭古村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 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 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 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 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 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 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赣南客家文化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 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 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 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 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 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 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 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 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 客家方言 • 综述 •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 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 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四川 叫土广东话,却鲜见‘土广东人’的说法,客家 人直接被叫做‘广东人’。闽、赣迁川的,同样 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 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 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 的合一。
• •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 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 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 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 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 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 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 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 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 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 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 客家源流 • 综述 • 客家城市——河源 •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 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 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 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 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客家赣州·历史篇·二、古越族与山都、木客

客家赣州·历史篇·二、古越族与山都、木客

客家赣州·历史篇·二、古越族与山都、木客客家赣州·历史篇·二、古越族与山都、木客加入时间:2005-5-10 点击:1830 [字体:大中小]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融合混化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支系。

那么,在大量汉民进入赣南客家基本住地之前,这里的原住民或土著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一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

这里,“地大山深,疆隅绣错”。

(清同治《赣州府志》)东以武夷山脉为阻,西以罗霄山系为障,南凭巍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北临低矮的雩山,形成一个周高中低、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故在中国古代,不易为外界风气所影响。

旧志说,“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说明这个地方的开发落后于中原及其它地区。

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汉唐以前,这个地方就荒无人烟。

事实上,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明,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地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如,前文已提到的《山海经》中的“赣巨人”便是。

此外,建国以来在这一地域也陆续出土了不少古文化的遗址或文物。

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983年定南县下历乡恩荣村大教场出土了石环、石镯、石镞、陶鼎腿等制品共10件,经省市文物部门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

商周文化遗址,仅定南县就发现了30多处;另外,在寻乌县文峰乡小布、于都县禾丰乡上湖塘、章贡区沙石镇新路村竹园下、赣县白鹭乡官村以及龙南、安远、兴国、大余、上犹等县都发现了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锛、石镞、石戈、石矛、石球、陶罐、陶片、陶纺轮、骨制品以及青铜礼器和剑、戈、矛、钺、削等青铜小兵器等,说明这一时期赣南的人类也开始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那么,先秦时期赣南居民的族属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时期赣南的疆域沿革。

根据历史古籍的记载,夏、商、周三代,整个中国东南部,包括今赣南地区,均属“扬州”。

如《尚书·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曰:“江南曰扬州”。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历史源流研究述评与展望

客家历史源流研究述评与展望

簿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 ”⑤在这里,罗香林先生认为五胡乱华时是
中汉人南迁的第一波,是客家先民,客户之称沿至唐宋,官方簿称为“客户”,民间称为“客家”。
是“客户”“客家”是否为一拨,其间的 证据何在,罗香林先生语焉不详,但罗的客家
“中原说”、客家“五次迁移说”得到了广泛认同,后来者对此做过很多阐释。如有的客家移民、语
俗以

的定的汉 系。”⑦这里从客家成的时间、域、语言、习俗-
,于是
认为客家之名从而形成。
后来的研究认为,客家名称与此无关。张卫东、刘丽川在《论客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辨
析“主户”“客户”的

,只是 有土而,
,其
是;
的时间有先后,仅具有时间上的 ,从土
来, 有
阶层的意
,认为“不论是/客 ’中的客,是宋代户口分类的’主客%, 是对’土 ’而言,只
后的时
,……纵观 至唐宋,’客户’在户
确然没有关系的&
不过温氏的观点影响甚大,“客家之名溯源于 的客
者宋代的户籍分类,可以说
是客家研究的传统观点,保持了百有余年& ”④罗香林的《客家 导论》及《客家源 》即受此影
响,持此说,甚至时限上推至晋元帝, :“至于客家的名称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
辗转
徙的时候已有’客
……客家的’客’字,是沿袭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了唐宋,府
言、文等多 加以界定,曾祥委认为“客家是末、五代至两宋
方中原移民在以 为
的闽、粤、
区成的方言群体,在明初后
纪的
中构建形成的南方汉族族
群。他们以客家话为标志,有自己独特的俗习惯,强烈认同中
和血缘,以正统的中原文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2.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3.客家文化的特点4.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正文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赣南客家文化是指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客家民系起源于中原汉人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在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色。

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独特性。

客家地区地势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3.客家建筑:客家民居以围屋、土楼等形式为主,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4.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歌舞、戏剧、雕刻、绘画等形式。

5.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地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婚俗、丧葬、节庆等,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许多诗人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描绘和赞美,下面是一些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1.南山池(五代·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赣州——客家摇篮

赣州——客家摇篮

江南宋城
solitary along the blue solitary sets
Maintain integrity of ganzhou ancient city wall, the song dynasty held its spectacular eight Taiwan, YuRan
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
兴国——全国三大将军县之一
In
1955 when award in rank, the general nationality only has 54, master Yang yunsong so is known as national famous "JiangJunXian".
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全

Hakka round house: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ganzhou's charm lies in this. 客家围屋:正如我所说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而赣州的魅力就在于此.

当然赣州的可爱之处还有一群可爱的世世代代 生于斯长于斯的朴实的人们
巍然壮观的八镜台、郁然孤峙 的郁孤台
优雅的古城墙
This is the only national keep complete song brick
walls now. The length of 6900 meters, the average height 5m, 6.5 m thick, a town south, XiJin, chung gold, built the spring, use five door .

客家人渊源

客家人渊源

客家人渊源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

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

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

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

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赣南客家古文探源

赣南客家古文探源

赣南客家古文探源作者:张明霞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摘要: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的曲艺形式。

关于客家古文的渊源,一直未有可靠的说法。

文章以客家先民南迁始发地的传统音乐为参照物,与客家古文进行音阶类型、旋法、音调特征、调式类型等音乐形态各方面的对比,对其源流探寻进行尝试。

关键词:赣南;客家古文;曲艺音乐;渊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的曲艺形式之一,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表演形式为男性盲艺人自带“勾筒”(自制二胡),自奏自唱。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以下简称《集成》)中记载:“关于赣州古文的形成年代,在老艺人中有一些传说,如说早在唐代,就有某书生为其盲妻编唱;又有的说,是某代皇帝为其盲叔消遣,令人编唱的,后来流传出了宫外……明末清初,由于南明王朝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与清朝相持多年,我国北方有一次较大的移民潮涌向赣南,古文便很可能是这次客家先民南迁时,将这种盲人说唱艺术从北方带过来的。

”[1]可见,关于客家古文的渊源,《集成》中有三种说法,但均无确切的材料以佐证。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客家古文、渊源”为主题进行检索,呈现结果与《集成》中的描述无二致。

关于源流考,笔者认为,在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本身进行分析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黄翔鹏先生将梅兰芳大师对自己毕生艺术经验的总结——“移步不换形”归纳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发展过程的规律总结”。

[2]因此,如音乐间有相互或传承之联系,当能从各方面找出蛛丝马迹来。

秉着这一观点,假设如《集成》所说,客家古文可能随客家先民南迁带来,则可以客家先民始迁地的音乐为参照,进行音乐形态上的比较。

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五次大迁徙”的说法,而客家先民是来自中原汉族这一观点亦基本达成共识。

罗香林认为,“中原基本上是‘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

’”[3]此地域范围以今河南地区为主,包括河南周边的少数地区。

江西地方史论文

江西地方史论文

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赣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地。

他们在这里繁衍,在这里世代生存着,也为这个地方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那么客家人为什么会聚居在赣南,又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辉煌的文化是本次论文写作的重点。

关键词:客家、赣南、客家建筑、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方言、客家风水术“客家”称谓为何得知,也就是“客家”的界说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未作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对客家作出这样的解释:“至于客家名称的由来,由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徙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1]……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

而客家一次,则为民间的通称。

”客家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历史而言,它是一种移民文化;就其形式来看,它是宗法农民文化。

台湾客家学者陈运栋先生把它列为“移垦社会的文化”。

[2]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的赣南,其客家文化凸显得更加醒目。

赣南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赣南围屋建筑、客家习俗、客家方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赣南客家文化做全面的介绍。

“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赣南客家茶文化

赣南客家茶文化

赣南客家茶⽂化赣南有⼗万⼤⼭。

客家地处⼤⼭长⾕之中,客家⼈世世代代⽣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峻岭间,“靠⼭吃⼭”,茶不仅成为他们的⽇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

茶,是他们⽣活的⼀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的繁衍⽣息和富⾜⽣活。

长年累⽉,久⽽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种⽂化,逐渐升华为精神。

茶——赣南⼤⼭客家⽂化的载体之⼀赣南有⼗万⼤⼭,多产好茶,种类众多,名茶闻于海内外。

各县、市都有⾃⼰的⼝种和名茶:于都县的名茶有:盘古⼭产的盘茶,曾列为贡品。

此名还有储⼭茶、九龙茶、古亭茶等,也较有名⽓。

宁都县的名茶有:⼩布岩茶,产于宁都⼩布岩背脑,1982年被评为江西⼋⼤名茶之⼀。

安远县的名茶有:和雾茶、九龙茶、安远⼤叶种、安远⼤茶树、绿丽玛、中流苦茶、官溪茶、龙安苦茶、濂江⼭茶、仰天湖茶、龙布苦茶。

⼜引种了福⿍⼤⽩茶、鸠坑⼤叶种,以及修⽔、上饶两个当群体种和饶绿1号、⼤⾯⽩、赣茶14号、宁州1号、宁州2号、全省区域化验宁州6号和上梅州等。

其中和雾⽑尖茶具有条索紧细弯曲、⾊泽翠绿显亮、滋味鲜爽醇厚、⾹⽓清⾼持久、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净嫩绿等特点。

1984年,和雾⽑尖被评为赣州地区第⼀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10个优质创新名茶之⼀,在全省名茶序列中排列第6位。

崇义种茶历史悠久,阳岭茶和龙归茶以制作精细、汤⾊青绿、经久耐泡和清⾹⽢甜名闻遐迩。

《崇义县志》(清道光⼆⼗⼋年——1895年)载:“龙归⼭有茶,与普洱(即云南普洱茶)相似,清滞解热”。

除阳岭茶、龙归茶外,还有甜茶、苦茶、乔⽊野⽣茶等。

瑞⾦市的名茶有:福⿍⼤⽩茶、铁观⾳、云南⼤叶种、福云六号等。

上犹县名茶有:九曲⼤茶叶、花⼭⽑峰等。

1983年,在赣州地区名茶评⽐中,“九曲⽑尖”获全区第三名。

1985年,试制的“花⼭⽑峰”名花获全少创新名茶第⼗⼆名。

喝茶——客家⼈必不可少的⽣活习俗赣南客家⼈⾃古习惯饮茶。

他们认为喝茶是⼀件⾮常重要的事,形成了许多风俗。

古时赣州客家人的故事

古时赣州客家人的故事

赣州是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在古代,赣州客家人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以下是一些关于赣州客家人的故事。

1. 南迁的历史:赣州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开始南迁,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赣州地区。

这些南迁的汉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2.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是赣州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它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通常由围墙、房屋和祠堂等组成。

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客家美食:赣州客家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一道将豆腐和肉馅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传统美食,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4. 客家传统文化:赣州客家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赣州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5. 客家精神:赣州客家人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如团结、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等。

这些精神文化不仅是赣州客家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

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迁徙溯源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 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 、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 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 ,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 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 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 始等县附近。
东江流域是客家地区的中轴,它上溯江西赣南地区
,下溯珠三角的东莞、增城等地,以龙川为轴心,上下伸
延几百公里,构成一个近千公里的客家带。这一带的客家
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汉,延至当代,历史悠久,是客家 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础地。
韩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为核心,东延
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方圆几百公里。这个地区是
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 区客家人爆满,但又无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 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详过海到海外谋生;
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 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 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为避难逃离原藉地,到其他省份 的一些穷乡僻壤避难。
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 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 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 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当 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 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 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 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 己的特色民系文化。
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一、客家名称的来源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

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于唐末宋初的汉族人在闽、粤交界地区,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瑶族、南越等东南亚土著居民。

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继承了中古时期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文化,进而形成特别的客家文化。

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

2004年11月18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行,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及祖国内地河南、四川、广东、福建等17个省市区共100多个客属社团、侨团3000多名海内外客属嘉宾来到梅州。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洛阳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2010年11月29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梅州则因其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世界客都”。

客家四州①惠州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侨乡,当之无愧列于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华侨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侨惠州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故乡地名。

包括归善(今惠州)、博罗、长宁(今新丰)、永安(今紫金)、河源、连平、龙川、海丰、陆丰、和平县。

另外原惠州府城却存在着另外一种目前仍属于争议之中的特有方言(惠州话/惠城话)。

惠州府作为客家四州之一,而且又是海外客家籍华侨的第一大侨乡,在国内学术界却经常遭到有意无意地忽视,非常不应该。

惠州府不仅是客家民系的华侨文化象征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征之一,在客家文化的体系里面,有着不容小视的重要地位。

如果客家学抛弃惠州府,只在梅州、汀州、赣州研究客家学,那就是闭门造车,甚至构成对客家民系原有的海洋性的严重忽视。

我们可以承认惠州府不是纯客家地区,但绝不能抛弃惠州府来研究客家民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到到了明末清初,有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开辟埠头。当时南洋各地,遍布客家侨民。后因太平天国失败,黑旗军覆灭,粤西土客械斗而走避海外的,也为数甚多。这些客家先民在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经验、培育自己的新文化,而形成了一支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的人文共同体—客家。
赣南这片红土孕育了不少客家英才。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母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萧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如今“京九”铁路正从赣南客家腹地贯穿而过,与“京九”分叉平衡的105等几条国道也以日渐一新的面貌坦露在客家地域。赣南客家,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起源于兴国及与之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客家先民在当地从事艰难卓绝的开发劳动之际,运用曾在中原广泛流传的民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和苦衷。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中原文化形式。据有关资料和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以及兴国地区流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民间传说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兴国客家山歌实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于都、信丰、石城等县的采茶歌,后与明清之际闽粤客家人回迁赣南带来的采茶灯相结合,辅以茶篮、纸扇,遂发展成具载歌载舞特点,以客家方言道白的民间艺术。盛行于赣南各县,其传统剧目《茶童戏主》曾拍成电影。其他还有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
客家民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闽粤赣三角区域的开发,对汉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都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客家民系植根于中原大地,较完整的继承了中原汉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在迁徙过程中,不断磨砺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使得客家研究在近百年来受到国内外民族学界、社会学界、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历史学界以及文化学界的普遍关注。
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分布明显地打上历史上客家先民历次南迁的烙印,在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以及于都、赣、瑞金诸县北部,其居民基本上是晋末至宋末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从中原南迁和闽西回迁的客家后裔。仅石城一县的不完全统计,唐至五代,迁入该县的北方移民就至少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洪、汤、金、蓝、罗、朱、王、熊等22个姓氏,宋代又有陈、邱、黄、吴、魏、邓、曾、姚、蔡、苏、钟、黎等27个姓氏继续迁入该县。而赣南中部的南康和赣县、于都南部、上犹东部、会昌西北部、信丰、安远、大余诸县北部,其居民主要是在元明之际从江西中部诸县迁来的客家先民后裔,其分布数量之多,约占赣南现有客家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赣南南部和龙南、定南、全南、寻乌诸县(和安远、信丰、两县南部),西南的崇义和大余县南部,上犹县西部,东南的会昌、瑞金诸县南部,这些地区的居民均是在明清之际由闽粤两省回迁入赣南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第一大潮流是在秦汉时期。早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南攻楚,曾驻军湘桂赣粤边界;秦灭六国,至少有3次大量派遣“谪徒”、“遣民”南下;汉朝又曾两次派军驻守;这些秦汉时期带着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南下并定居在赣南、粤北和粤东的汉人军民,应属客家的开基者,即客家先民。
第二大潮流是在魏晋即“五胡十六国”动乱时期;第三大潮流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第四大潮流在宋末,现赣南北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第五大潮流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之居民,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的迁徙;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最近一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徙人”提供了一个去处,一块生活的土壤,一个可以繁衍生息的空间。
赣南客家源流的特点是:定居早,早期聚居多,中期回转多,后期回迁多;乱世迁进,安定迁出。所以说赣南是客家先民迈进第一步的地方,是客家的摇篮,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现辖2市16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68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发生、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其族群中既有先客,又有后客,既有向外播迁者,又有自外回迁者,故其语言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分外多姿多彩。
1、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这一特点,明显打上了客家先民历次南迁和闽粤客家人回迁的烙印。从整体上说,赣南的客家方言区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中心片和环形片。中心片主要指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这一地域的客家人其祖先曾在赣中诸县居住过,故该地域的客家方言明显地与赣中方言在语音上有相似之处,而与赣南边地各县的客家方言有一定差异。环形片又分为宁石小片、交叉小片和散形小片。其中宁石小片的居民多从北方南迁定居该地,故客家方言明显带有唐宋古语的基本特点。而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的居民多为闽粤两省回迁赣南的客家人,故该地域的客家方言明显带有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点。总的说来,赣南各县客家方言因居民的成分来源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在主干词用语上是基本一致的。
五、客家研究
学术界对客家问题的研究,始于明末清初。那时各纠纷时起,械斗不断,因此当地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对客家问题进行研究。自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年间,经中外人士几经几十代人的艰辛探索的研究,但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客家源流及其语言习俗上。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源流考》和罗肇锦的《客语语法》是这些研究成果的代表作。
由于客家的地域分布情况未完全掌握,历来人口统计又不单列客家,所以对于客家人口众说不一。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所作的一次估算,中国客家人口约4000万,约占当时全国汉族总人口的4.31%。在4000万客家人口中,广东为1600万,江西为1000万,福建为600万,台湾为300万,另外,现在香港约有200万客家人。海外各地客家人数,据新加坡《客家总会讯》1986年公布,约为300万。其中东南亚各国约占250万,美、加、澳、牙买加、日、印、巴拿马等国的客家人数,少则数千,多则两万。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和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开发,以及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客家儿女中先后涌现出以洪秀全、孙中山廖仲恺、叶挺、朱禧、叶剑英、黄遵宪、郭沫若、陈寅恪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杰出人物。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浪潮中,客家人亦身手不凡,颇有建树,如罗芳伯、叶阿来、姚德胜、张弼士、胡文虎、李光耀、曾启东、曾宪梓、姚美良等都是其杰出代表,他们以客家爱国爱家的情怀,心系桑梓,关注祖国的兴衰,国家的强盛,热心支持故乡建设,表现出客家儿女的高尚美德。
二、赣南客家的来源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粤闽湘之要冲,是古中原联结闽粤边境的枢纽。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赣南较早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赣南客家人主要来源于人口迁徙七大潮流,即七个时期的南迁汉人和回迁客家人:
四、赣南客家人的分布
一千多年来,客家民系不断发展壮大,它的子孙后代播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总人口已达5千多万。关于客家人分布的地域,据罗香林先生的粗略调查结果为九省184县。九省指粤、赣、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在九省中,以粤、赣、闽三省为三大客家聚居区,其中“纯客住县”:广东15个、江西10个、福建8个;“非纯客住县”:广东50个、江西17个、福建7个;其余六省均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与闽、粤、赣三省的总数相当。
第二次大迁徙,起因于唐朝初年至唐末的南诏内侵和黄巢起义;
第三次大迁徙,起因于宋衰元兴的战乱;这次大迁徒后,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具有特殊文化特征的社会区域,成长起来一个特别的汉族新兴民系—客家。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又经过自康熙中叶到乾嘉之际的第四次迁徙和咸丰同治年间(1856—1867年)的第五次迁徙,“广东西路土客大斗案”之后的大批客家人离开闽粤赣山区,分别辗转入川;或从山区向平原都市迁居。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7-6-08 17:44 作者: 网络转载 来源: 赣州政府上网工程 查看: 255次
一、客家民系的源流
客家,是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在我国南方山区出现的新兴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在汉族各大民系中,唯独客家民系不以所在地域命名,其人口多、分布广, 然而所操方言(称作客语或客家话)和其他文化习俗,却保持相当的一致性,成为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民系。
3、赣南客家围屋是赣南客家的另一大特色。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特别是龙南“方屋围”客家建筑群,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好,属全国之最。著名的有杨村燕翼围、关西新围、桃江龙江围等。大多占地十余亩,四角耸立坚固的碉堡,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石砌成,分布着一排排“猫眼”似的枪孔炮洞。四堡之内是围屋,一般为两至三层,也有的四层。大的围屋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戏台等,生活功能齐全,具有防匪、防盗、防灾,体现了客家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据统计,龙南现存围屋约300余座,其他分布在定南、全南及安远和信丰县的南部,总计约500座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