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8256168f5335a8102d2201d.png)
客家梅州十二才女——浅谈客家人文历史(期末论文)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班级:12级戏文1班学号:120134052姓名:达选婷客家梅州十二才女——浅谈客家人文历史目录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2、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4、客家特色饮食——擂茶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过去,人们谈起客家妇女,往往赞叹她们的“天足”和“勤劳”。
至于她们在文学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其实,客家妇女“巾帼不让须眉”,许多客家妇女才华横溢,在诗词等方面建树颇丰,其中就有梅州十二才女。
许贞妇明朝人。
她的丈夫很早就死去,于是她把满腔的思念寄托于诗歌。
她的《课幼儿》一诗是客家妇女中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髻发垂垂喜笑频,书声深夜过毗邻。
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
”全诗婉转低鸣,既表露了她深深的痛楚,又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
李氏女清朝人。
在她十七岁有孕在身时,她的丈夫却不幸病亡,她七天不吃不喝,扶着丈夫的灵柩而死。
她的诗写得超凡脱俗,悲伤凄凉。
有绝命诗载于《梅水诗传》。
孙汝兰清朝人。
幼年时跟随父亲任职而到河南,后来嫁在那里。
她的诗《百尺楼》大胆表白爱情:“郎去采莲花,侬去收莲子。
莲子同心共一房,侬可知莲子?”躲在莲花过人头的荷塘,化装成天真无知的采莲女,全诗坦率。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91ad4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4.png)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分析核心人文价值,通过活态性生产生活传承、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高校重塑客家工匠精神等路径传承客家传统技艺文化。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核1.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及特色。
截至2022年12月底,赣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96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1]。
其中,有23项传统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传统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因传统美术涉及传统手工技术与审美,笔者也将其纳入传统技艺文化的范畴,目前赣南有4项传统美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表1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涵盖了工具器械、饮食加工、建筑营造、雕塑工艺、织染、编织扎制、陶瓷制作、金属冶煅加工、家具制作、文房用品制作工艺、刻绘工艺等多个领域,又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方面,26项中共有12项属于饮食制作技艺。
客家饮食原材料多数就地取材,制作样式多变,融合了中原饮食习惯与当地土著饮食习俗,体现了山区自耕自食的耕作文化特点。
雕塑工艺方面,木雕、石雕、砖雕、核雕、根雕、竹雕形式多样,取材广泛,富有艺术底蕴。
编织扎纸有竹编、花灯及车灯制作等技艺,至今仍然活跃在旅游市场和民俗活动中。
工具器械、家具制作以竹制、木制、藤器制作工艺居多,简单朴素,实用耐用。
金属冶煅加工以制锡工艺为主,满足客家人衣、食、住、行、婚、丧、祀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富有地域特色。
[2]在建筑营造技艺方面,客家围屋、客家祠堂建筑烙上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深刻印记。
祠堂居于各种民居建筑之上,祠堂建造庄重肃穆,气势雄伟壮观,各种雕塑彩绘交错,反映了客家人宗法礼制、敬祖睦宗的观念。
龙南的围屋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与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围屋造型多变,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宽大厚实的墙基,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射口,围外环屋的壕沟,围内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中心广场(跑马坪)于一体,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对外、守望相助的族群意识。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2b28dcf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74.png)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4b128ad76c66137ee0619e1.png)
客家服饰作为中华服饰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服饰文化从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服饰文化。
在众多客家人分布的地区,因赣南地区地形地貌符合生产发展的要求,地理环境也相对安全,故赣南地区便成为客家人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成为了客家服饰文化发展的“摇篮”,而作为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赣南地区形成了具有浓郁地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赖文蕾1,廖江波2(1.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南昌330200;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38)摘要:文章首先介绍赣南客家最常见的、具有强大包容性的“蓝衫”“大裆裤”,装饰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赣南客家女子围身裙、包头巾,具象、寓意吉祥如意的赣南客家童帽;然后分析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配饰中所包含的外在特质再到色彩及图案纹样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最后从其中分析赣南地区的地理环境、赣南客家民系产生的历史渊源而梳理出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产生的缘由与发展变化。
以期发掘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将其运用在现代服饰创作中,创造出最本真的赣南客家现代服饰。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3-0020-06Traditional Costumes of Gannan Hakka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LAI Wen-lei1,LIAO Jiang-bo2(1.School of Fashion,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330200China;2.College of Fine Arts,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38China)A 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describes blue shirts and crotch pants of Gannan,which are the most common and inclusive,women's apron and turban of Gannan Hakka,which are a combination of decoration and function,and children's caps of Gannan Hakka,which are realistic and lucky.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traits con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of Gannan Hakka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lor andpatterns.Thir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evironment of Gannan Hakka,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people's families and concludes the reasons of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of Gannan Hakka.Key words:traditional costumes of Ganan Hakka;cultural connotation;humanisticspirit西服装学院校级学生专项课题(JF-LX-XSZX-201701)江波,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方特色的服饰文化,拥有着别样的风土民情。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cfc6d5050740be1e650e9aca.png)
客家民俗你了解吗?
这 是 什 么
叩 娘
迎 亲
叩娘
女孩出嫁前一两个月,父母提上酒肉,领着女儿, 来到认作叩娘的女人家。快到门口时,父母便对 着屋内长声迢迢地说上些叩拜的话,话题大致是 “一拜某某为叩娘,前生你是我好亲娘;二拜某 某为叩娘,今生为我好亲娘;三拜某某为叩娘, 三生三世我的娘……”父母说一句,女儿跟一句, 随着叩拜还得一跪一拜,直跪到认作叩娘的女人 出来把女儿扶起,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
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 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 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 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 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 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民俗 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著名 的有元宵盛会走故事、游大龙、客家娶亲、 春节、祭龙舟、客家民歌。
在客家民俗文化活动 中,奇特而壮观者— —连城姑田镇正月十 。 五日的“游大龙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 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 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 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 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 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 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元宵盛会走古事
元宵盛会“走古事”,流 行于连城的罗坊、北团的 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 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 “走古事”,出七棚(棚者, 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 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 两人,按戏曲装扮,化妆脸 谱,身着戏袍。据传,昔日 常闹旱、涝,当地清举人 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 移传乡梓,以祈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 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 至今。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f692bd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1.png)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摘要:传统服饰是赣南客家民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因此,文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基本要素与形制,并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大裆裤前言:在漫长的历史迁徙、族群多元融合过程中,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逐渐发展并完善,集中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底蕴。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服饰“同化”趋势日益显著,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也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
此时,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形制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1.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基本要素1.制作材料就地取材苎布、棉布、葛布、丝绸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主要用材料,蓝靛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主要用染料,其主要源于当地生产的经济作物蓝靛、苎麻、葛、棉花、蚕桑。
1.服装配饰民系特色在服装配饰上,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细节特色较为突出。
比如,赣南客家女子头上经常佩戴的“冬头帕”就由披肩(或条帕)、护额、丝带(或花带)几个部分组成,朝向额头的一方还具有镶边、刺绣。
1.服饰图案淳朴美好赣南客家人对自然环境较为依赖和崇拜,这一精神也体现在的传统服饰图案上。
如源于大自然的牡丹、蝙蝠、葫芦等抽象图案以及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案经常出现在传统服饰上。
1.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形制1.常服赣南客家传统常服主要有大襟衫、大裆裤等。
其中大襟衫的左襟、右襟大小不一,左襟较大且胸前不开口,右襟较小且由颈部向右斜开至肋下,左襟可以将右襟盖着,右襟则可以由开口沿着边缘按上一公一母成对成排的五排纽扣(铜纽扣、布纽扣)。
同时受大襟衫衣袖宽且长,袖口位置宽度在一尺左右,部分会镶上花边。
因客家人为山区农耕生活方式,大襟衫多为耐清洗耐穿的灰色、蓝色、黑色,蓝色最多[1]。
大裆裤是赣南客家人常穿的下装,总体形制保留中原汉服特色,裤腰、裤腿较为宽松,且裤腰较长,裤裆则较深,裤腿作为方便穿着的直筒型。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74d401b52acfc789ebc9b0.png)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文化习俗
![客家文化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fb43d5733d4b14e852468c7.png)
遇见就不要错过哦
食——黄元米果
黄元米果是赣南的特色小吃,由大禾米、 黄元树、槐花等原料制作而成。
食——擂茶
赣县白鹭村村民在“擂茶”。“擂茶”的习 俗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 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
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住——围屋
客家习俗,新娘从娘家 出嫁到婆家,脚不能落 地,据说落了地就会被 人讲是跟脚婆,名声不 好听。所以,即使到了 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 簸箕垫在地上,使新娘 双脚不沾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客家人用稻谷加热米酒。 喝上一口,清甜温暖。
赣县客家人舞起了“鲤鱼灯”,寓意来年鲤 鱼跳龙门。
在客家人的习俗中,放 “添丁炮”是件大喜事。 大年初二,上年宗姓家 族里喜添新丁的人家, 用箩筐挑着鞭炮到家族 祠堂前,用长长的竹竿 卷起鞭炮来燃放,持续 数小时的燃放场面非常 壮观。
赣县白鹭古村有一古老 民俗“抢打轿”。一群 壮汉簇拥着一个“井” 字形的粗大木架,疯狂 地抢夺,直到一方摆手, 大家方握手言和,开怀 痛饮。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487395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0.png)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2.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3.客家文化的特点4.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正文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赣南客家文化是指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客家民系起源于中原汉人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在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色。
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独特性。
客家地区地势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3.客家建筑:客家民居以围屋、土楼等形式为主,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4.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歌舞、戏剧、雕刻、绘画等形式。
5.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地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婚俗、丧葬、节庆等,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许多诗人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描绘和赞美,下面是一些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1.南山池(五代·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e4be462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8.png)
围屋文化
宗族文化
构造艺术
主要特征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 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 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赣南客家民居的建造,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葩。
厅屋组合民居
宅居风水
结构特点
门榜文化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 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 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 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1.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 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 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 断向前的心愿。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
目录
01 厅屋组合民居
03 产生背景
02 围屋民居 04 围屋文化
赣南客家祠堂里的宴席习俗
![赣南客家祠堂里的宴席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4103dc804a1b0717ed5dd36.png)
赣南客家祠堂里的宴席习俗作者:张文锋廖彩新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5期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
客家人逢上喜事都要摆上宴席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一道道独具客家风味的菜肴,体现了赣南客家人淳朴好客的性格和源远流长的宴席文化。
赣南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无不体现客家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乡土味儿。
客家人筹办宴席,事先要做精心的准备:选定吉日、发送请帖、自酿米酒、采购物品以及聘请厨倌师傅、礼仪先生等等。
而帮厨用工都是亲朋好友义务前来帮忙的,到了办事当天大家尽心尽力、各司其职,这也是客家人在千百年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喜庆的日子到了,古老的围屋被装饰一新,祠堂贴出了大红的对联,大门上高高挂起了喜庆的灯笼,整个村子洋溢着热闹祥和的气氛。
客家人注重和谐的饮食环境,不仅要求美味甘鲜,还要求别具意境。
宴席都是在祠堂举行,这里环境肃穆,饮食的餐具统一、整洁、雅致,桌椅摆放整齐合一。
宴席一般是酉刻连日午刻连续两餐宴请,也就是前一天的晚餐和第二天的午餐,都是隆重的正席,所以那几天的祠堂是最热闹的地方,宾客如云、人头攒动。
祠堂里摆满了整齐一溜的八仙桌,每桌坐八人。
赣南宴席开始之前,首先要举行隆重的安席仪式。
仪式由司仪礼生主持,礼生一般都是请本地有名望的绅士或者读书人担任。
礼仪先生登场后,安席的第一位是舅公,礼仪先生抱拳相迎,毕恭毕敬地请他坐上席首。
其他老表姑爷姐夫等主要的亲戚朋友经过一番谦让,也依辈分安排席次。
安席完毕,鞭炮齐鸣,其他宾客按长幼顺序依次入席,体现了客家人尊敬长辈的传统。
《安远县志》记载“祭礼清明、冬至,子姓皆集,尊卑长幼,秩叙不紊,发炸燕饮,房族长,绅皆受惠。
”别具意蕴的饮食文化凸显出了客家独有的传统习俗。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5483c2cbcd126fff7050bd0.png)
笔,是文人犀利的武器,是文人锦绣的文章,是科举应试的象征,是 晋升的阶梯。客家先民崇尚文化教育,将石笔作为首选现自然不过。
传承赣南客家文化
播衍八方、遍布全球的客家人,为世界经 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 了不懈的努力。
LOGO
启迪窗
● 传统服饰
知识园
● 独特饮食
赣南客家文化
● 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 姓氏宗族文化
活动场
● 古色古香
活动场
● 古色古香
知识链接
● 客家石笔
立石笔,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在过去的年代里,各家族为振家 声、扬族望,规定凡中了举,就可以在自己家庭的祠堂前竖立一对石 笔,或叫石楣杆。
知识链接
LOGO
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现在全球约有客 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 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启迪窗
知识园
活动场
LOGO
启迪窗
● 人杰地灵
启迪窗
● 人杰地灵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历史上 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这里的18 个县(市、区),除章贡家方言区。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d9bae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5.png)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赣南客家语的特点与规范化
![论赣南客家语的特点与规范化](https://img.taocdn.com/s3/m/210567618e9951e79b892788.png)
摘要赣南客家语是江西南部的一种方言,作为客家话的类别之一,其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和句法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老客话、广佬话、宁石话等多种类别,各类之间又相互影响。
为了使赣南客家语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赣南客家语特点分类规范化一、赣南客家语的地理分布与特点赣南客家语属于汉语中的汉藏语系,主要分布于江西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赣南地区。
在学术上我们称之为赣南客家方言,在民间称之为赣南话或者赣南语。
在地理分布上,不同的赣南客家语都有着赣南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区域划分和民族迁徙的影响,赣南客家方言在语音和词汇的特点上均出现了其差异性。
其中,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信丰北部等地区属于中心片。
中心片内的方言较为统一,内部方言差异较小,主要是唐宋时期北迁居民和元明时期的由赣中迁入的一些居民组成,其次也有一些明末清初由闽粤迁入的居民,其语言主要保留了赣中居民的语言特点,且同化了其他语言的特点。
而除了中心片外的环形片居民主要是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因此保留了唐宋时期语言的基本特点。
除了主要的地区之外,还有一些语言相互交叉的地区,保留着各自地区的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
赣南客家话与多数客家人用语相同,讲求客家话的代名词“话”,尤其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赣南客家方言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是单音节词较多。
赣南客家方言没有跟随时代词语由单音到复音的变化,而是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面貌。
比如普通话中的知道、坟墓、房子等词语在赣南客家话中都成为了晓、地、屋等的单音节词语。
二是有着较为宽广的词汇意义。
比如“眼睛”、“洞”、“孔”都可以用“眼”一个词代称,并且“眼”还可以作为量词使用。
三是赣南客家方言词汇的同义词较多。
比如“称盐”、“舀油”、“剪布”中的“称”、“舀”、“剪”都是“买”的意思。
四是词有头有尾。
像阿姐、阿公、老叔、老妹就是加了词头“老”、“阿”表示亲切。
客家习俗1
![客家习俗1](https://img.taocdn.com/s3/m/4e6f7bd02cc58bd63186bd19.png)
客家小伙伴
• 您是客家人的孩子吗?
说说你知道的客家故事。
注意客家人的特征
客家凉帽
• 客家凉帽是一种汉族特色民俗文化。300多 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妇女要和男人一样 下田种地,那时的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 戴上有帽帘的凉帽外出就可避免违俗。此 帽经过不断改良,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客家 女性专用的凉帽。
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 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 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 腐为主 。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天 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 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 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 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 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 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 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 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 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 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月十 。 五日的“游大龙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 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 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 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 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 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 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客家文化的三个特征:风雅传统_家国意识大爱情怀
![客家文化的三个特征:风雅传统_家国意识大爱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c83c11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8.png)
客家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自古代迁徙至赣闽粤边区,以此再播迁至海内外各地的一个具有相同方言基础、相似文化积淀的汉族支系。
客家人分布范围广泛,“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他们以一直“在路上”的韧劲及充满智慧的品质被誉为“东方的犹太人”。
遍及世界各地近1亿人口的客家人是一个庞大的汉族支系。
作为跨地域族群,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客家族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风雅传统、家国意识、大爱情怀是客家文化的三个特征。
/肖艳平 编辑/秦斯 图/画报图库三个特征风雅传统家国意识大爱情怀风雅传统客家人自中原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北边区,乃至远播世界各地。
不管身在何处,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了古代中原的优秀传统文化。
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的重要识别特征,客家人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执拗传承了古代中原的古音古义。
客家方言是研究古代中原语言的重要参照。
在客家方言传承之下的口头文学中,一首首歌谣、一段段故事中均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在民间的传承与积淀。
在相同语言背景的强化下,客家族群表现出极强的宗族凝聚力。
他们崇敬先祖,在恢弘的祖祠、宗祠、支祠、众厅、厅堂等祠堂序列下举行古雅隆重的民间礼俗。
在祖先符号的凝聚下,在迁出地作为堂号的聚集下,形成了一个个和谐有序的宗支群体。
他们以传统宗族家训作为处世原则,以祖训家规律约言行,把“崇文重教”作为宗族社会群体发展的基本路径。
于是,在客家地区书院林立,例如建于宋代的赣州濂溪书院、兴国安湖书院、大余道源书院、宁都梅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的兴国潋江书院等著名书院。
客家人在创造区域农业文明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杰出人才:一门四进士的“西江四戴”戴衢亨家族,“一门四代五杰”“中国文化之贵族”的陈寅恪家族以及作为学术流派的“易堂九子”等。
此外,诸如宋应星、刘永福、丘逢甲、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郭沫若等灿若繁星的先贤亦同样饱受客家文化滋养。
在客家耕播的大地上,六祖慧能、马祖道一、王阳明、周敦颐等禅宗宿儒亦立足于此,在此成名成圣。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6f61cc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5.png)
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赣南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经过悠久的历史长河流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俗民情。
赣南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生活方式总体上说与整个汉民族是一致的,以从事种植和经营手工业为主,在语言、民情、风俗、习惯诸方面都顽强地保存着中原传统汉族的痕迹;赣南客家在服饰方面既保存着中原汉族的传统,长期穿用中原汉族的传统服饰,又因地制宜,在某些方面又有改革创新的一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有继承也有革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表达出来:一、衣服赣南客家人的穿戴根本上人保持着汉代汉族着装的特点,最突出的是上衣右衽偏襟形式。
这一形式从汉族形成之日起一直延续到近代。
由于强烈的汉民族的自尊心,虽然满清贵族统治了将近三百年,但是客家人的传统服饰还是穿明朝的服饰的款式。
这种服饰普遍叫做“唐装〞,客家人叫做“衫裤〞。
即男人女人穿的都是上下装,上衣是对襟、浅领、窄口长袖的对襟衫,裳裤是不开档口、裤腰头打褶的大裆长裤和内短裤。
随着气候的变化,还有大襟短褂、对襟短褂、马褂、夹衫、夹裤、大襟或直襟的长袍。
下面是裤。
赣南客家女子外穿的常服是右衽的大襟衫。
内穿贴身的常衣是对襟长袖、无领的衬衣,此外还有大襟或不开襟的背心。
下装是大裆裤和抽头裤。
裤脚很宽,其材料多就地取材,明显表现出当地土著民族影响的痕迹,尤其是锒佩滚贴的各种花边饰物,都有古越后裔的传统印记。
传统的客家女子礼服常着裙衫。
家常服穿前面所说的“衫裤〞。
民国后多穿旗袍。
穿衣服也没有原来那么随意,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二、围裙围裙的经常性使用充分表达了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
客家妇女的围裙可以两用,干家务活时围在胸、腹部作围裙使用,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下干活时那么作为头巾包住头发,使头发不至于沾满灰尘。
客家妇女的围裙一般是用花布或者蓝色棉布制成,造形犹如小孩的肚兜,上半部似小梯形,下半部似大梯形。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323f4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8.png)
有关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作文说起客家文化,我们对它并不感到陌生。
因为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而客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植根于每个客家人心中。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客家足迹行》、《走遍中国》等节目的播出,更让我对客家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那么赣南的客家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又有什么特色和传统呢?我自己也是一个赣南人,我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赣南其他县市的民俗文化资料,简单介绍一下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厚,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它包括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
我在这主要介绍宗族祭祀、传统民俗以及民间文艺。
宗族祭祀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赣南的祠堂及族谱就是其宗族文化的鲜明见证。
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
有的祠堂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比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的祠堂。
当然大部分祠堂是近些年新建的,比如我们的汤氏宗祠,就是在去年建成。
另外,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客家人的珍视,近些年来,各地修族谱的习俗也变得兴盛起来。
而对于祭祀,赣南地区也继承了传统。
比如新春的“七日祭拜”,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都要去当地祠堂“烧香添油”,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每年清明节也将举行大的祭祀活动,整个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同去祖坟扫墓祭拜。
赣南各地都有祭拜某公、某神的祭祀活动,比如家乡于都每年农历七月就会举行全村人参与的祭拜“五保公”的活动;还有几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动等。
同时,赣南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灶神”,每个月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吃斋并祭拜“灶神”。
民俗与民间文艺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古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
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
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
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
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
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
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
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
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