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合集下载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精彩内容(zhuan)经济学2008-03-27 17:33:37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篇个人主义:真的和假的凡是对於社会秩序提出任何明晰的原则,在今天几乎准会被人讥诮为不切实际的空论。

当处理社会问题的时候,不坚持确定的原则而只就事论事,一律以方便为主而随时妥协於相反的意见之间,这已被视为聪明人的特徵。

可是,原则每每是会自我坚持的(意谓你不坚持原则,原则也会坚持自己而发生作用──译者注)。

即令是那些未被明白承认而只隐含於某些个别决定之中的原则,乃至那些只像模糊观念的原则,也会如此。

於是在「既非个人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表象下,事实上我们是迅速从个人自由的社会走向一个纯然集体主义的社会。

我不仅打算要维护关於社会组织的一般原则,而且也要指明一个事实,即:现在有个动向,逐渐且必然地把我们从一个以某些公认的原则作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带回到以命令来创造秩序的社会制度。

其结果就是,大家厌恶一般原则而宁愿逐件地来个别处理问题。

没有原则,我们就会飘流不定。

这句话,有了过去三十年的经验以後,或许没有再加强调之必要了。

过去三十年所盛行的实用主义,并没有增加我们对於社会发展的支配力,而事实上是把我们引到一种谁也不希望的情况。

不讲原则的结果,似乎只是这样:我们所不要理睬的那些事情,终於支配我们而我们无可奈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需要原则的指导,而是还有没有一套原则可以普遍应用而又为我们所可遵守,如果我们愿意遵守的话。

我们还能够在何处找到一套格言,使我们得以有明确的方针来解决我们的时代问题?在何处可以找到一贯的哲学,不仅是给我们提出道德的目标,而且也提出达成这些目标的适当方法?在这些事情方面,宗教也没有给我们明确的指导。

关於这一点,可由两件事证明:一是教会本身也在努力於制作一套完全的社会哲学;一是从同一基督教的基础出发的人们,其归趋有许多是完全相反的。

尽管宗教影响力的衰弱无疑地是当今知识与道德缺乏取向的一个主因,可是,宗教的复兴不见得就会大大减低社会秩序的一般原则之需要。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推荐文档)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推荐文档)

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有感沈阳理工大学0704070210魏婷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有感在当今的世界上,提倡任何一种条理分明的社会秩序原则,几乎总会被冠以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者这一薄名。

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不附合于固有的原则,而是“按其是非曲直”决定每一个问题,并且他往往不固执己见,随时准备在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寻求妥协,这已经被视为明智的象征。

可是,即使没有明确地被人们所认识而仅仅暗含在具体的决定之中,或即使稍有显露而仅仅呈现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模糊思想,原则仍有其自己的表现方式。

因此,在“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幌子下,事实上我们正在从一个自由主义的社会向具有完全集体主义特征的社会迅速迈进。

这是对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阅读后的小小总结。

哈耶克(1899-1992)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是18世纪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的再现。

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从事的研究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哲学等不同的领域,并同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很大成功和国际声望。

哈耶克注重人类社会长期历史走势,则数十年坚持弘扬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一贯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从根本上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的核心理念。

读完该书有一个明显体会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中反对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同时,他又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因此,读该书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 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

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 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既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对卢梭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解析。

一、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体现在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权利,不受外界的任何强制和束缚。

个人主义在卢梭的伦理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卢梭主张个人的自由施展。

他认为个人应该摆脱社会的羁绊,追求个人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到了“个人独立”的概念,主张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而不是被别人操控和限制。

其次,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他反对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他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到了“自然权利”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卢梭的社会责任观点尽管卢梭强调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利益与整个社会的福祉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卢梭认为个人应该服从社会的规则。

他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认为个人通过自愿地加入社会契约,同意接受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为社会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

其次,卢梭主张个体应该关注公共利益。

他提出了“普遍意志”的概念,认为社会应该以普遍意志为导向,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整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利益。

总结起来,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与社会责任观点在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中密切相关。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实现,但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整体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上流学术当如是赵卓新闻摄影班 2007202160读罢此书,颇有中荡气回肠的感觉,一是被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丰润深刻所折服,二是惊叹于作者李强老师缜密的思维和此书清晰的架构与脉络。

说得玄妙一点,只觉得字里行间暗藏着一种学术的力量,是的,力量。

沿着李老师的思路,我试图用一些片段拼凑起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毕竟,选择记忆,本就是一种感受。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近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一直发生着历史的流变,很难说谁的思想就是最权威,思想家们各执己见互发议论,本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要理解自由主义,必先了解它的历史,当然,自由主义也分享一些共同原则,这些原则使之区别与其他思想。

本书运用这样的框架,在简要介绍了自由主义概念之后,集中笔力追溯了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其基本原则,最后通过介绍一些自由主义批评者的看法完善了其内涵。

一、自由主义的概念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由主义的内涵产生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

在哲学基础上强调个人至上,在政治中体现为争取个人政治权利,争取宪政,反对绝对主义。

在经济上体现为强调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拒绝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但期待它提供良好保障。

在社会上则表现为关注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这四方面的涵义并不相同,因而自由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复杂性,思想家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不相同,对自由主义本身的理解也充满了歧见,没人能够准确概括出自由主义所包含的所有要素。

自由主义对现实政治也影响深远,它的兴起改变了美国等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架构。

但以自由为名的政党反而不太得势,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政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成功造成的。

其他政党接受了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立场和政策上可能比自由政党更有现实性,才得以发展。

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已经广泛的渗透到了各个政党的理念中,这不失为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二、自由主义的历史梳理(一)古代渊源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法、基督教、欧洲宪政主义自由主义虽是现代概念,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就已产生的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为后世自由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希腊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更是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评论》读书笔记哈耶克是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奥地利学派属于新自由主义,他们相信存在着“看不见的手”规范市场经济,主张经济自由,提倡私有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他们所主张的自由主义与一般的经济自由主义相比更为激进,因此也被称为极端自由主义。

而哈耶克作为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极力主张自由主义,另一个层面来说他是排斥社会主义的。

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哈耶克本人极力主张自由主义,自由是他一生为之不断奋斗的永恒理想。

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他强调首先要维护人的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以及经济自由。

而其中经济自由又是一切自由的基础。

要实现经济自由就要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人们在市场中自由竞争。

由此可以看出,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点而形成的,其目的是维护人的自由,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主要收录了他的一些论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他关于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

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个人主义思潮的高涨。

只要个人主义存在一天,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规律。

哈耶克所著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坚持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原因及重要性。

在该书中,关于个人主义部分,哈耶克论述了所谓的真个人主义,并批驳了“假个人主义”,并分析了以假个人主义出发的计划经济的不合理性。

这是以哈耶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他认为,判断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不是经济福利,而是人的自由程度,因而反对把经济福利作为理想社会的目标。

他认为如果过分追求经济福利必然会导致国家干预经济,从而使人们失去自由。

真正的理想社会是通过法治而实现的,若要建立真正的理想社会,首先就要解放人们的思想,不能盲从于国家统一意志。

在第一章《个人主义:真与伪》中,哈耶克着重阐述了真假个人主义。

他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首先在于它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舆论;其次,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四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第三、六节)。

就此而言,不同种类的知识的地位显然是不同的。

因此,对我们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种类的知识所具有的相对重要性:是那些较可能为特定的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更重要,还是那些我们应当较具信心地期望可以为那些经由适当方式挑选出来的专家所组成的某个权力机构所掌握的知识更重要呢?如果说人们在今天普遍认为后一种知识更重要,那只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所致:一种知识,亦即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在当下公众的想像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以致于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科学知识并不是惟一与此相关的一种知识。

我们可以承认,就科学知识而言,一群经由适当方式挑选出来的专家也许可以最好地掌握可资获得的所有最佳的知识——尽管这种做法只是把这方面的困难转嫁到了如何挑选专家这个问题上面。

在这个方面,我想指出的乃是这样一个要点:即使我们假设这个问题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决,它也只是那个所涉范围更广泛的问题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

一如我们所知,在今天,谁要是宣称科学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话,那他就肯定会被认为是在宣扬类似于异端邪说的东西。

然而,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无疑还存在着一种极其重要但却未经系统组织的知识,亦即有关特定时空之情势的那种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time and place)——它们不可能被称为科学知识(也就是一般性规则之知识那种意义上的科学知识)。

正是在这个方面,每个人实际上要比所有的其他人都更具有某种优势,因为每个人都掌握着有可能极具助益的独一无二的信息,但是只有当立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是由每个个人做出的或者是经由他的积极合作而做出的时候,这种信息才能够得到运用。

就此而言,我们只需要牢记下述几点,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个道理了:第一,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在接受理论训练以后都必须学习许多其他的东西;第二,学习和掌握各种特定工作的知识,实际上耗用了我们整个工作生涯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第三,在各行各业中,有关人的知识、有关当地环境的知识、有关特定情势的知识,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亮点在第一部分,尤其是其中个体主义的知识论部分的技术分析,是自由主义理论的有力武器。

但其关于法律法治的观点,却很缺少内容,这可能是因自哈耶克对法学的不擅长。

而且他在此书中对于一般性法律原则的过度追求,正如他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对市场秩序的过度推崇一样,在摆脱了旧有的唯理传统后又给“自由”套上了新的枷锁。

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几十年前研究得出的并在此书中多次重复的结论:市场、法律、语言和国家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而不是对原则思考的产物。

哈耶克及其个体主义知识论自由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其重要性已经被反复阐述过千万次,尽管诸论者的支撑点、论述路径各有不同。

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哈耶克的基本观点是旨在建立一种乌托邦的欧陆自由主义思辨传统“相当唯理、像是有理、似合逻辑”,混淆并取代了“真正的”、基于有限理性的自由主义,这使得人们无法真正理解自生自发发展的自由真谛。

这一分析自然有其道理,但是思想史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不分析社会历史条件的演变,而仅仅分析观念或学说的演变,很难令人信服。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遗忘”“真正的”自由传统,恰恰是因为对自由的追求并不是人类的唯一本能或最高本能;对平等的要求,对生命的热爱,甚至对自由的逃避,同样都是人类的诸多重要心理结果之一。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一书的意义之所以实现了对唯理的传统自由理论的批判,其实不在自由传统的思想史部分,而在于其个体主义的知识论部分的技术分析。

所谓“个体主义的知识论”,是指人类社会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个体,并不存在无所不知的人;自由使为每个个体留下了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空前的实验和创造的可能性空间,而这种对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对对人类有用或潜在有用的知识的积累,他人和人类社会可能以此来应付各方面的挑战和危险。

正因为“每个个人知之甚少,而且也因为我们甚少知道我们当中何者知道得最多,我们才相信,众多人士经由独立的和竞争的努力,能促使那些我们见到便会需要的东西的出现。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书名:《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8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开始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耶克在这时出版这本书,警告人们,中央计划经济是“用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条国家通往地狱之路。

”在这里,我们要追究,何以当时的众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包括底层的民众越来越倾心于中央计划经济呢?何以在英国——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最为坚实的国度,中央计划思想竟会逐渐泛滥呢?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的衰退,正是它的造成的,”即人们越来越不满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种种问题,譬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特权、垄断,这些在自由经济的语境下,都被算在了自由竞争的头上。

如果细心思考的话,自由竞争使得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私有财产使人们获得经济自由的同时,人被更大程度地解放了,然而正是自由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产生了更大的欲望——通过有意识的计划可以使人们规避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完全的保障。

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无疑在二战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了,其显著表现就是福利国家的兴起,这也算是契合了人们的心愿吧,不过,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则宣告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存在着深刻的弊端,而这,也正是哈耶克所主要攻击的。

在二战前欧洲1929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开始逐渐地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市场失去信心,转而对社会主义的计划主义投以极大的狂热。

而哈耶克却敏锐的洞察到计划主义的极大弊端,他以一种高度的理性向世人警告道:计划主义不是一条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往极权独裁的奴役之路。

他讴歌渐渐被人抛弃的自由主义,呼吁人们自由主义才是欧洲文明的灵魂所在,而这种文明却正在被计划主义吞噬践踏着。

国富论

国富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金服132杨柳13019225作品简介:《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中心任务就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

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挥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

尽管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矛盾性——他几乎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是二重性的,但在当时,那两卷四开本的辉煌巨著,以其严密的结构、深邃的结论、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彩广博的例证让人们无可争议地去接受他所得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个人经济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的结论。

斯密认为增进国民财富的最大原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劳动力。

所以他的《国富论》从分工写起,引出了他的价值理论,引出他关于资本的划分……斯密庞大博杂的理论被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各取所需”,创造出许多经济流派。

“既没有打算,事前也不知道,我们对私人目的的追求,便促进了一个超过我们原有的更大的目的,看不见的手,于是作为作用于人类命运的一个最初的动力。

”斯密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这个前提,便是把人看作“经济人”。

“经济人互通有无,物物互换,互相交易,是人类本性的一个根本特征,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性、经常性和不断的努力是国民财富赖以产生和增长的重大原因。

”斯密从人性论出发分析人,认为作为“经济人”的人们从利己主义出发达到了利他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内在自然秩序。

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种秩序自发运动的,这种秩序就是自由发展政策。

西方经济学对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的思考

西方经济学对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的思考

西方经济学对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的思考西方经济学一直以来对于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的思考非常重要。

在理解经济行为和决策时,经济学家常常假设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行动。

然而,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于个人理性与集体行为的思考,并分析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一、个人理性的假设在西方经济学中,个人理性往往被假设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按照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进行选择。

这种假设建立在经济学家关于个体自私和理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上。

根据这一假设,个体在市场交易中将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个人理性的假设在许多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供求模型中,个体的市场需求是基于个人理性的行为选择。

在博弈论中,个体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对其他参与者行为的理性预期。

这种理性选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释了市场交易、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现象。

二、个人理性的限制尽管个人理性的假设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个体行为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限制和影响。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并非总是能够完全信息完备且无限理性。

实际上,个体常常面临有限信息、有限认知和有限理性的困境。

有限理性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个体决策时会受到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和局限性思维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个体在面临复杂决策时可能会出现决策疲劳、遵循直觉和逃避风险等行为。

这些有限理性行为的存在对于传统的个人理性假设提出了挑战。

三、集体行为的考虑在西方经济学中,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集体的效益和结果。

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中也关注个体决策对于集体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集体行为经济学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集体行为经济学强调了个体行为与集体效应之间的关联以及非理性行为决策对集体效益的影响。

读书随笔: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上)

读书随笔: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上)

读书随笔: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上)邓正来认为,哈耶克这本论文集构成了哈耶克后来诸多核心观点的出发点,比如说个人主义这个核心概念,因此这个本子是了解哈耶克思想不可绕开的里程碑。

题外话是关于经济学上奥地利这个奇妙的学派,从早期的门格尔、维塞尔到庞巴维克,到后来的米塞斯、哈耶克,还真是一门心思把个体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贯彻到底。

奥地利人认为理性是人的基本行动规则,因此,研究具体的基于理性的人的行为,才是经济学合乎逻辑的起点——不同于马克思的从商品分析开始,他们认为经济学要起源于微观分析,而微观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个人的行为选择。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他们都注重经济计算上的边际分析方法。

研究市场变化的关键是增量变化的方向,增量的变化引发存量的改变。

给我感觉就是细分,细分再细分,一个Δ接着一个Δ,一直影响到包括心理学上的弗洛伊德,哲学领域的维特根斯坦,都与这种思路相关。

庞巴维克最早从学理角度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哈耶克的个人主义是有独特定义和界定的,与普通人之谓个人主义——一切围绕本人意愿和意志构成和运动,有很大差异。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还要采用个人主义这个说法,哈耶克就是个犟脾气,因为他太看不惯集体主义了,因此他乐得把集体主义最为反对的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标题。

哈耶克个人主义的核心内涵是,确保个人自由,尤其是个人思想信念的自由,那么这样的社会,或者说社群,所能取得的成就、达到的幸福,远远大于那些把某个人(神,领袖)的理性和设计扩大为集体、社会理性的社会或者说社群所能达到的成就。

更进一步,允许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社会,比任何一种基于人类理性设计的社会,要发展得更好,也更有前景。

你可以看到,这也是美国宪法的根基。

哈耶克始终认为,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诸多制度,如国家,公民,法律等等,都不是某个人的理性设计和指导的结果,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互动试错的结果;进一步,民族、国家也是偶然形成的,是构成社会的个人互动的行为结果,不是设计的结果;再进一步,自由的个人自生自发的行动所创造的东西,往往比个人心智和理性所能理解的,更加伟大和更加深厚。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08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08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08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08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第四章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据某些常见的假设,答案十分简单。

即,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

换言之,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问题的答案,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已全部列出,它们能用数学形式得到最好的说明。

最简单他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在所有不同的用途中必须相同。

然而,这根本不是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而且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所发展起来的经济运算,也并未为它提供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是朝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原因是,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从未为了整个社会而“赋予”一个能由其得出结论的单一头脑,而且也绝不可能象这样来赋予。

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

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一特点,恐怕非但没有为经济理论中的许多新方法——尤其是许多利用数学的新方法——所澄清,它反而被搞混了。

虽然我在本文中主要想阐述合理的经济体制问题,但在阐述时我将多次涉及它与某些方法论问题的密切联系。

我想说明的许多论点,其实是各不相同的推理途径不期而遇地汇集所得出的结论,但就我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决不是偶然的。

《汉斯 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读书笔记模板

《汉斯 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节在明斯
4 特、波恩与科
隆的大学时光 (1952~1961 年)
5
第五节小结
第三节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931~1952年)
一童年与学前时期(1931~1938年) 二战争期间的青少年与学生时光(1938~1945年) 三战后的少年与求学时期(1945~1952年)
第四节在明斯特、波恩与科隆的大学时光(1952~1961年)
一论点1辅助性 与团结是蒂特 迈尔的核心品 质
三论点3蒂特迈 尔不仅是理论 先行者,还是 20世纪80年代 市场经济复兴 的实际操盘手
四论点4两德货 币联盟是经济 学上的冒险
五论点5蒂特迈 尔是一位稳定 欧洲人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1999年)
第一节 1990年以前欧洲货币联盟建设的推动力(1945~1989年)
一走向单一货币之路的欧洲:从“舒曼计划”到海牙峰会(1945~1969年) 二 “维尔纳计划”(1970~1979年) 三欧洲硬化症(1971~1978年) 四欧洲货币体系(1979~1989年)
第二节从蒂特迈尔的角度看两德货币联盟(1989~1990年)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 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 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人类社会的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

人类社会的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

人类社会的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经济秩序和个体自由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问题。

经济秩序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则来调节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有序状态。

而个体自由则是指个人在社会中自主选择、决策和行动的权利。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对于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为个人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自由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整个经济的有序。

斯密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并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范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的理解也逐渐有所转变。

一方面,市场的规模和力量越来越大,对其进行规范和调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以防止市场失灵和产生不公平。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还存在着不对等的信息、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强调个体自由,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应该是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

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过法律与道德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秩序和个体自由的双赢。

法律可以在市场交易中提供一定的保护和规范,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和维护。

同时,道德在经济活动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法律的补充,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

一个有道德的经济秩序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行为和市场失灵的风险,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公平。

此外,政府在经济秩序与个体自由之间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市场的竞争行为,解决市场失灵和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保障个体自由的实现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政府的干预必须谨慎和有限,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市场的扭曲和自由的压制。

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第一篇: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垄断竞争理论》读书笔记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爱德华·张伯伦开创性的理论——垄断竞争理论。

读完这本书,我也一直试图在生活中找到了针对这个理论的例子,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爱德华·张伯伦在本书中表达了他这样的一种认识:现实市场的大部分价格是由垄断力量和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的。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具有启发性的混合理论来研究价格体系。

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分析技术独具特色,既有别于过往人们熟悉的垄断理论和竞争理论,也有别于两者之间任何一种的简单的折中。

说到垄断竞争与垄断的区别,张伯伦认为,如果说一个行业中的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产品品种的垄断,并不是说该行业被垄断了。

相反,在该行业内部可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当然不是纯粹竞争理论所描述的那种竞争,因为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垄断,因而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对替代品的竞争。

当说到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区别,张伯伦这样认为:垄断的普通意义是对供给的控制,因而同时也就控制了价格;纯粹竞争则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程度的这种控制。

这是因为纯粹竞争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产品是同质的,没有差别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在品质、包装、销售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商品的差异使得每一个生产者对他自己的商品都有一定的垄断权,但是这些商品或多或少都有替代品存在,再加上消费者的自身偏好的不确定性,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明显肯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企业们组成的市场并不是纯粹竞争,而是垄断竞争。

关于他对垄断竞争这种定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

这个暑假我去了埃及做国际志愿者,在开罗我们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售卖埃及纪念品的市场——哈里里市场。

市场里有着许多店铺都在出售不同的纪念品,其中最多的便是小件的雕塑。

虽然每个店铺都卖雕塑,但是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例如有木刻,有石刻,也有金属刻成的。

自由秩序原理读后感

自由秩序原理读后感

自由秩序原理读后感《自由秩序原理》一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著,是他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清晰的逻辑,成为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首先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他指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竞争。

在这样的市场中,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消费品,而竞争则可以激发个体的创新和努力,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是最能够激发个体潜力和实现社会繁荣的经济体系,因为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和效益。

然而,哈耶克也指出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他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虽然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体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个人能力和努力,而这也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因此,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在政府的监管和干预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过阅读《自由秩序原理》,我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确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在维护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监管和干预,来解决一些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从而实现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自由秩序原理》,我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在维护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监管和干预,我们才能够实现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英]F·A·哈耶克目录◆作者原序◆第一章个人主义:真与伪◆第二章经济学和知识◆第三章社会科学的事实◆第四章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第五章竞争的含义◆第六章“自由”企业与竞争秩序◆第七章社会主义的计算(一):问题的性质与历史◆第八章社会主义的计算(二):1935年争论的真相◆第九章社会主义的计算(三):竞争的“解决办法”作者原序尽管本书中的各篇文章初看时显得涉及许多问题,但我希望读者能很快察觉,其中大多数文章讨论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文章从道德哲学论及社会科学的方法,从经济政策问题谈到纯经济理论;上述诸问题是被当作同一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来加以探讨的。

这种组合在本书的前六章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

后面的三章谈到“社会主义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作者的同一思想在分析特殊问题时的运用,尽管我撰写这些文章时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由于不久前我已出版了一本讨论本书某些议题的更通俗的著作,因此有理由提醒读者,本书并不打算再作为大众性的读物。

书中只有部分文章(第一章、第六章,可能还有第四章、第五章)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是对先前一些确定的实际结论的粗略说明的完善补充,由于我心情急切,这些结论发表于题为《通往奴役的道路》的专著中。

其余的文章则明确地是为与我同行的学生写的,相应来说,完全是专业性的。

所有这些公认的未完成作品,和在追求遥远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作品,目前都必须用以替代已完成的作品。

恐怕还应说明,我的一些讨论本书大多数文章所涉领域的近作,没有包括“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和“科学的反革命”(“Scient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这两个系列的文章,因为它们可构成更博大和更系统的著作:同时,它们可以在《经济学》杂志1940年卷和1941年至1945年卷中分别找到。

在此,感谢《美国经济学评论》、《经济学》、《经济学杂志》、《伦理学》和《新公共福利季刊》的出版者允许重印首次发表于这些杂志的文章;感谢伦敦梅思尔斯·乔治·劳特利奇父子有限公司准许重印最初刊登在1935年出版的《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读《个人主义与市场秩序》有感

读《个人主义与市场秩序》有感

读《个人主义与市场秩序》有感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有感作者: 马德富信息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有感第一部分读人哈耶克(1899-1992)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是18世纪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的再现。

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从事的研究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哲学等不同的领域(正如我们所读这本书涉及道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济政策到纯经济问题等),并同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很大成功和国际声望。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坚持和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这集中表现在,长期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都是哈耶克批评的目标。

在当代经济思想史上,凯恩斯(1883-1946)与哈耶克同为举世公认的曾影响过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思想巨人。

但在经济理论、政策导向上,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甚至可谓是经济理论上的一对宿敌:凯恩斯注重短期政策效应,主张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耶克注重人类社会长期历史走势,则数十年坚持弘扬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一贯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从根本上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的核心理念。

读一下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二人因此有过很多次面对面的“唇枪舌战”,但他们却又是世界经济学界“学术上的冤家,生活中的挚友”的楷模。

也正因如此,我个人认为,这更进一步增加了哈耶克学术思想的亮色与魅力,也凸显了其作为20世纪新自由主义一面旗帜的地位。

第二部分读思想读完该书有一个明显体会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中反对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同时,他又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因此,读该书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1945-12-17)的论述1、哈耶克所认为的真个人主义通读第一章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所讲的真个人主义是一种“进化论的理性主义”。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三联书店,2003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三联书店,2003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三联书店,20031、托克维尔,“18世纪和大革命,就像似一种共同的源泉,生成了两股巨流。

第一股巨流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制度,第二股巨流则引导人们去追求绝对的权力。

”2、在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当中,有两位人物的论著对真个人主义做出了极为精彩的阐释;他们是阿列克赛·德·托克维尔和阿克顿勋爵。

我认为,在我所知道的论者当中,这两位伟大的学者可以说最为成功地发展了苏格兰哲学家、伯克以及英格兰辉格党人的政治哲学之精华。

P93、亚当·弗格森,“民族或国家乃是因偶然缘故面形成的,但是它们的制度则实实在在是人之行动的结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

”4、真个人主义是惟一一种旨在阐明自生自发社会产物的形成现象并使之得到人们理解的理论.....它坚信:如果让人们享有自由,那么他们取得的成就往往多于个人理性所能设计或预见到的成就。

P155、在很多人看来惟有经由刻意才能有做到的众多事情,实际上可以通过个人之间自生自发和自愿达成的合作而做得更好。

P236、阿克顿勋爵,“无论何时,只要人们把某个明确的目标确实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目的——尽管这个目标是某个阶级的利益之所在,是这个国家的安全或强盛之所在,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所在,或是捍卫某种纯思辨理念的根本之所在,那么这个国家就必定会在某个时候堕落成一个专制国家。

”7、个人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能够或应当被视作人之理性刻意型构之物的那部分社会秩序只是全部社会力量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换言之,国家,作为对刻意组织起来的和有意识指导的力量的体现,应当只是我们所谓的“社会”这一极为丰富的有机体当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此外,国家所应当提供的也只是一种能够使人们自由地(因而不是“有意识指导”地)进行最大限度之合作的柜架而。

P308、(真个人主义的三个主张):一、真个人主义肯定家庭的价值与小群体之共同努力的价值;二、真个人主义信奉地方自治和自愿结社;三、真个人主义的理据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以这样一种主张为基础的,即人们通常诉诸国家强制性行动的许多事情,实际上可以经由自愿合作的方式而做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0913038 宋哲萌
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个人主义思潮的高涨。

只要个人主义存在一天,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规律。

哈耶克所著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坚持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原因及重要性。

哈耶克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下列两个否定命题上,1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掌握分散在其他行动者之中为自生自发秩序所利用的全部知识。

2任何行动者对于自己行动所利用的知识并非处于完全“知道”的状态。

这也是哈耶克所称之为真正个人主义的来源基础。

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真正的个人主义相信如果保持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那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会超出个人理性所能设计或预测的结果。

个人主义者必然是坚持市场经济以及鼓励竞争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相关变化的人作出。

有些人不愿意容忍或尊重,无法视作理智设计产物的任何社会力量,而要求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才是明智之举。

政府的权利仅限于使得每个人能够看到,他们知道的并且在他们决策中可以加以考虑的原则。

哈耶克将经济知识分为两类。

一是经济学家掌握的经济理论知识,一是由社会上所有个体所拥有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条件下的知识。

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即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市场经济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

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

对于政府来说,承认自身的无知,乃是开启善治大门的钥匙。

现代化中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的信息搜索和加工的能力大为提高,然而无论如何,政府中工作的还是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生理构造的问题,人类本身的反应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并没有比以往提高。

政府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它的首要职责是为社会的自我成长提供基础性保障。

个人主义者关注着政府任何细致的作为,时刻警惕着政府的扩张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伤害。

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一直被视为政府干预市场的经典案例。

大多数人因此对政府这只“宏观调控”的看得见的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固有周期中的一个波谷,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修复。

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帮倒忙。

我们要知道政府实行监管,收集信息,作出决策是需要成本的。

政府的过多介入会造成企业效率低下,寻租现象丛生。

我们将罗斯福新政看成了神话以至于市场经济一旦有所动摇,立马将政府干预看成灵丹妙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今金融风暴再次席卷全球,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以一个全知全能的姿态介入市场经济中。

政府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将纳税人的钱大把洒向他们一知半解的领域。

这不得不引起个人主义者的担忧,将其视为危险的预兆。

让我们回头审视这场金融危机的源头。

“两房”危机,次债危机,还不都是美国政府为了穷人买的起房而获得某种政治利益擅自干预市场所造成的。

我们不能忽略市场经济中人性贪婪的一面,这必定要依靠政府制定和执行规则来制约。

可是这场金融危机却让我们看到政府在监管方面的缺位比市场的贪婪可怕的多。

一旦政府将监管的范围扩张到对具体的产品和风险的判断上,我们就不得不警惕起来。

政府这个魔鬼比市场要可怕的多。

救市政策只需将经济行为重新拉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就善莫大焉。

所以还是停止高唱“社会主义好”。

个人主义教给我们,社会只有在自由的时侯才会大于个人。

社会有多少自由,社会就比个人大多少。

如果是个被管制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受管制者的心智力所限,管制程度越大,受限的程度也越大。

个人主义不盲目崇拜理性,相信民主,自由,公平,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致力于推动市场经济秩序,认同竞争的力量,以追求个体价值为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