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炒作的伦理思考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媒体可以赢得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CHAPTER 04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问题
虚假新闻与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虚假新闻的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 降低,虚假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这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责任的内涵
包括坚持正确导向、提供优质服 务、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 步等方面,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的重要体现。
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传媒伦理是社会责任的基础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须遵循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社会责任是传媒伦理的延伸
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仅要遵循基本的伦理规范,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HAPTER 0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概述
传媒伦理的定义与内涵
传媒伦理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 业操守。
传媒伦理的内涵包括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尊重他人权 益等方面。
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伦理的挑战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难以控制和管理。
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受到威胁。
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言 论的传播更加容易。
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侮辱、攻击、诽谤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等不良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 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 的心理创伤,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后果。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媒介融合是当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传媒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转变为了新媒体,其中包括网络、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

这个趋势在给媒体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媒体传播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失范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原因1. 责任感不足一些媒体工作者缺乏对社会职责感的认识和尊重,对于事实核查和真实性的把控经常出现失误。

一些媒体过度渲染,强制煽情、夸大事件,以挑起社会争议和轰动为目的,忽略了对新闻中更本质的东西——真相的呈现。

2. 利益驱动在市场化的传媒市场中,新闻业已经成为了竞争激烈的资本游戏。

但是,广告商为资本市场内的主要利益集团,新闻工作者为了与商家保持良好关系,欲得到更多利益的支持,不乏有着牺牲新闻真实性的情况发生。

新闻中的炒作和吸引眼球的形式逐渐普遍,媒体继续以其赢利和权力为导向,没有重视新闻的品位和声誉。

3. 道德水准下降一些媒介组织对报道中的诚信、加强记者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措施较为缺乏,要严格监管是一种较为困难的事情。

由此,一些骗子、江湖郎中、谎言制造的人或组织利用了传媒的漏洞,一些媒介机构使得“流量即真相”,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失望的情绪舆情。

二、对策1. 加强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完善新闻出版法、广播电视法等法律法规来限制和规范传媒行业和可能存在的媒体腐败现象,提高行业的良性竞争,让整个传媒行业变得更为健康推进,更加透明。

在对传媒进行准入许可的同时,设立传媒机构的介入度,以及对使用者、消费者的监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2. 强化社会监督社会公众可以组织成一些非赢利性的民间媒体,通过成立自媒体进行公开互动、将切实地帮助社会舆论营造正面情绪。

同时,社会监督机构也能在协同报告和提示媒体负面事情、检举假新闻等方面可以果断地采取一些行动和方法。

3. 加强培养和教育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结合媒体融合,提供更为多样的新闻信息和面向公众的服务。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公众的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驱动下,一些网络新闻平台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是完全捏造的事件,也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歪曲和夸大。

比如,某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编造名人的绯闻或者制造耸人听闻的社会事件,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其次,新闻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选择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信息。

这种片面的报道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例如,在一些社会争议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论据,而对另一方的声音进行压制或忽略,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舆论的走向。

再者,侵犯个人隐私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过度挖掘个人隐私,将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信息曝光于众。

比如,在报道某些刑事案件或名人的私人生活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家庭背景、个人情感等敏感信息,这严重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当事人进行过度的道德评判,以道德的名义强迫当事人做出某种行为或承担某种责任。

这种道德绑架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在一些慈善救助事件中,媒体对捐款人的捐款数额进行公开比较,对捐款较少的人进行道德指责,这种行为无疑是不恰当的。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暴力的内容。

有关网络炒作伦理缺失的一些思考

有关网络炒作伦理缺失的一些思考
络炒 作 花 样层 出 不穷 , 并不 断 升 级 , 给平 凡 人一 条 一夜 成 名 的捷 径 。 法 国著名 社 会学 家 布 尔迪 厄 说 过 ,新 闻炒 作 的第 一 个 目的 , 是最 直 观 的 目的就 是 “ 起 轰动 ” 而 最终 的 目 也 引 , 的是 获得 最大 限度 的利润 。传媒 是社 会 的公 器 , 应忽 略 不
现 代 社会 是 一个 信 息泛 滥 的时代 , 过 大众 传 媒 , 通 我 们 每 天会 接 触到 有 用或 没用 、 实 或 虚假 、 真 已经 发生 或 正 在 发 生 的各 种信 息 。 大众 传 媒 的市 场 竞争 以注 意力 为 基 础。 受众 的 注意 力是 媒 体争夺 的对象 。 在 “ 意 力经 济 ” 注 时代 。 网络成 了草 根 群体 的 舞 台 , 网
的基 础 上 , 对 网络 炒作 伦 理缺 失 问题 , 针 积极 寻 找造 成其 缺 失的 原 因 , 出 了一些 针 对 网络 炒作 行 为 的对 策 和建 议 , 期对 提 以 规 范网络 炒作 有所 裨 益 。
[ 键词 ] 关 传媒 伦理 ; 网络 传媒 ; 网络炒作 ; 理缺 失 ; 理规 范 伦 伦 [ 中图分 类号 ] 8 — 5 B 2 0 [ 献标识 码 ] 文 A [ 文章编 号 ]0 5 3 1 ( 0 2 0 — 0 0 0 10 — 15 2 1 )6 0 8 — 2
范 。在 我 国 , 1 8 从 9 1年 的 《 者 守则 》 1 9 记 到 9 1年 的 《 国 中
重 影 响着 网络 的正 常运 行 , 制约 着 网络 的发 展 , 为信 息 成
社会 发展 的新 问题 。
新 闻工 作 者职 业道 德 准 则》 再 到 《 国报业 自律 公 约》 , 中 和 《 联 网 新 闻信 息 服 务 自律 公 约 》 , 体 现 了新 闻 传媒 互 等 都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对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突出的伦理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误导了公众的判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例如,某些网络媒体曾报道“_____地区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但实际上该地区根本没有此类情况。

这样的虚假新闻不仅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也让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其次,网络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对其他重要信息刻意隐瞒或忽略。

这种片面的报道方式无法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容易导致公众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诉求,而对另一方的声音置之不理,从而引发公众的争议和误解。

再者,侵犯隐私也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不惜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公开其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一些网络新闻媒体过度追求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

比如,大量报道明星的绯闻、隐私、丑闻等,而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新闻事件却关注不足。

这种低俗化的报道方式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价值,也对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抄袭和剽窃现象也时有发生。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与实践对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一)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严重的伦理问题之一。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或者对未经核实的信息进行传播。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例如,某些网站为了吸引流量,发布一些所谓的“独家爆料”,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毫无根据,纯属捏造。

(二)侵犯隐私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或者增加报道的吸引力,记者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比如,在报道名人的私生活时,过度曝光其个人隐私信息,或者在灾难报道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受伤的照片和个人情况。

(三)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指媒体对某些事件进行过度渲染和夸大,以制造轰动效应。

这种行为往往会歪曲事实真相,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比如,在一些食品安全报道中,部分媒体对个别问题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公众对整个食品行业产生恐慌。

(四)片面报道有些新闻报道只呈现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这种片面报道可能是由于记者的主观偏见,也可能是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五)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接受贿赂或其他好处,为某些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

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新闻报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伦理原则,通过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等手段来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

(二)竞争压力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一些媒体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忽视了伦理规范。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研究1. 引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伦理问题2.1 虚假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报道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监管不严格等原因,许多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点击量,不惜编造虚假信息。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

2.2 隐私泄露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隐私泄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伦理问题。

很多媒体和个人在获取资讯或追求热点事件时,往往忽略了他人隐私权益,并将他人个人信息公之于众。

2.3 情感煽动为吸引眼球和制造话题性报道,在新闻传播中情感煽动也成为了一种常见手段。

一些媒体和个人通过夸大事实、渲染情绪等手段来引发公众的情绪共鸣,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量。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误导公众,损害社会稳定。

3. 新媒体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原因3.1 商业利益驱动在新媒体时代,商业利益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导因素之一。

许多传媒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伦理原则。

他们更加关注点击量、广告收入等经济指标,而忽视了新闻传播本身的社会责任。

3.2 信息爆炸与速度压力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和个人面临着巨大的速度压力。

他们不得不迅速发布信息以保持竞争力,并且常常缺乏时间进行事实核实和深入调查。

3.3 监管缺失与法律滞后在新媒体时代,监管机构对于新闻传播行为监管的滞后性导致了伦理问题的滋生。

法律法规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伦理问题往往没有明确规定,监管措施也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以肆意妄为。

4. 新媒体时代下伦理问题的影响4.1 公信力丧失虚假报道、隐私泄露等行为严重损害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公信力。

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下降,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传媒平台的信息传播存在着诸多不好的现象。

例如,部分新媒体平台在追求点击量、流量的前提下,往往忽视新闻事实,夸大炒作,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有些新媒体从业者缺乏媒体职业道德,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与媒体传播职能相背离,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低俗、猥亵、恶俗等不良现象;此外,网络暴力、抄袭、侵权等也成为了新媒体伦理失范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信息爆炸与新媒体市场化的特点所致,新媒体平台在追求流量、点击量的同时,也在追求广告收入,为此,他们往往会选
择发布低俗的内容,也可能从不负责任的来源获取“新闻”,并通过戏剧性炒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是新媒体传媒人员职业素质和法制意识的不足,对于新媒体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对于新媒体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这些问题都使得新媒体职业人员容易陷入到道德的沼泽中。

此外,新媒体的政策监管也不到位,对于舆论引导的管制和限制不够严格,这也加剧了新媒体伦理失范现象的恶劣情况。

因此,对策方面,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调整。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创造更加公正、透明的信息传递环境;另一方面,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我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也应加强新媒体监管,推动其法制化进程,加强舆论引导的力度,与新媒体平台和从业人员一起共同建设符合社会期望,符合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媒体领域。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法律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法律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法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然而,传媒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伦理和法律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法律问题,并分析应对措施。

一、伦理挑战1.隐私、道德与真实性在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很多媒体和个人在报道时忽视了隐私保护的原则,导致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此外,一些新媒体平台容易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了公众利益,严重违背了道德和伦理准则。

2.版权和知识产权新媒体普及的同时,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许多新媒体平台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未经允许使用他人的作品,这违反了传媒行业的伦理和法律规定。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维护创作者权益的问题,也是维护创作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二、法律挑战1.网络言论与自由表达网络言论的自由度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更大的扩展,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

一些媒体和个人滥用言论自由,恶意中伤他人,甚至散布谣言。

因此,合理规范网络言论的同时,保护自由表达的权利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2.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日益复杂。

很多传媒机构和新媒体平台收集和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但未能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这引发了个人信息泄露、侵权行为等法律纠纷。

因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公众权益,是新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法律挑战。

三、应对措施1.建立行业规范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从业者和相关机构应制定明确的行业规范,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真实和负责任。

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引导从业者遵循伦理准则,保护公众利益。

2.加强法律监管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加强法律监管是必要的。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升执法水平,加强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形成一种规范化的环境。

3.促进网络素养教育为了应对网络言论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关于媒体伦理冲突的分析与媒体伦理原则的探讨

关于媒体伦理冲突的分析与媒体伦理原则的探讨

关于媒体伦理冲突的分析与媒体伦理原则的探讨李隼内容摘要:现代媒体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媒体伦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既广泛又重要,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伦理原则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因此,媒体伦理的论争往往容易受到关注。

实际上,大量的道德困境和伦理诘问越来越多地以媒介为载体出现在现代主流社会中,什么样的媒体才是道德的媒体,媒体工作者应该负有何种道德责任,他们应该秉持怎样的伦理信念和伦理原则?本文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有关媒体伦理的典型案例和突出表现,认为媒体的伦理原则应该这样实现:在遵循一般性的、普适性的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如强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由此引申出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等原则,本质上,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伦理逻辑的规限,同时,作为一个特别的专门领域,它也有着充分反映其独特性的伦理要求和伦理规范,公正性和客观性要求是媒体伦理的显著特征。

而媒体工作者的的角色复合性决定了他们在伦理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个角色确认的“字典式排序”,即什么角色才是最主要的“在场者”?以决定道德责任的权重。

一般情况下,作为最一般意义上的人这一最基本角色,往往成为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抉择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角色,由此引出的各种道德责任也相应地有一个排序。

关键词:媒体媒体伦理伦理冲突道德责任伦理原则引子2005年 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发报道,引用消息人士的话,指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存在亵渎《古兰经》。

《新闻周刊》的记者迈克·伊斯科夫和约翰·巴里,在5月9日《新闻周刊》“潜望镜”栏目撰文披露,美国军方迈阿密南方指挥部即将公布一份报告,指关押着大约540名“恐怖主义嫌犯”的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虐待穆斯林囚徒现象严重。

文章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基地中不仅有审讯人员虐待囚犯,更有人亵渎《古兰经》,以威逼这些穆斯林犯人招供,手段包括把一本《古兰经》撕碎丢入马桶。

这篇只有300来个英文单词的简短新闻报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针对美国的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某些地区引发了骚乱,数十人丧生,数百人受伤。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新闻报道作为传递信息、展现事实的媒体形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闻报道的依赖和关注度加大,以及媒体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伦理问题逐渐浮现。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隐私侵犯伦理问题之一是关于隐私的侵犯。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吸引读者,媒体往往会公开一些个人的隐私信息,如个人照片、家庭背景等,这种行为基于偷窥的欲望,严重损害了个人的权益。

解决方案: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尊重被报道者的隐私权。

报道内容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避免公然侵犯个人隐私。

二、失实报道伦理问题之二是关于失实报道。

在追求独家新闻和点击率的竞争中,媒体有时忽视事实核实的程序,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读者。

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解决方案:媒体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事实核实机制。

报道之前,应对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并有独立的审核机构对报道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操纵舆论伦理问题之三是关于操纵舆论。

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或商业背景下,媒体有时会通过不公正的手段,如删减、篡改报道内容,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扭曲事实真相,对公众形成误导。

解决方案:媒体应确立独立公正的立场,摒弃政治和商业势力的干扰。

同时,加强监管机制,对操纵舆论行为进行制约和惩罚。

四、情绪煽动伦理问题之四是关于情绪煽动。

为了迎合读者的情感需求,一些新闻报道会选择夸大事实、渲染恐慌情绪,导致公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解决方案:媒体应带有责任感地传递信息,客观、冷静地呈现事实。

报道内容应注重平衡,避免片面性和过度渲染。

五、炒作效应伦理问题之五是关于炒作效应。

某些媒体为了炒作话题,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可能会选择敏感话题,并进行过度渲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形成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媒体应加强自律,抵制炒作的诱惑。

建立科学合理的新闻选题机制,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推动公众正确认识。

六、伦理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离不开对从业人员的伦理教育。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传媒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随之而来的,是伦理与道德的问题。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日益严峻。

一、伦理与道德的定义伦理与道德是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两个概念。

伦理是指人类为了维护社会公正,规范人类行为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

道德是人类为了遵守这些规则,实现人类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方式。

二、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传媒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假报道虚假报道是传媒中最容易出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之一。

虚假报道可能会误导受众,严重损害到公众利益。

传媒机构要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避免出现虚假报道。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监管,防止虚假报道的发生。

2、暴力色情内容暴力、色情内容在传媒传播中屡见不鲜。

这些内容不仅严重违反社会公德,而且也会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传媒机构需要认真审查内容,筛选出符合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内容。

同时,政府也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监管。

3、侵犯隐私侵犯隐私是传媒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传媒机构需要尊重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公开个人隐私。

而政府也应当制定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4、道德萎缩和贪污腐败最后,传媒机构中的一些人员可能会因为私利而违反伦理道德。

这种情况不仅会给传媒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良好形象。

传媒机构应当注重职业伦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伦理与道德的改进传媒机构需要更加注重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制定适度的规范和标准,监督职业人员的工作行为与业务水平。

政府也应当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管和规范,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传媒传播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地努力改进,并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伦理规范,通过不当手法和行为追求经济利益或满足其他目的。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编造或夸大事实,发布虚假、不准确的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误导公众和读者。

2. 暴力、冲突报道的过度表现: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量,部分网络媒体倾向于在报道冲突和暴力事件时过分渲染,使用震撼的图片和标题,并忽略了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这种做法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加剧社会紧张氛围。

3. 尊重隐私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在报道时常常忽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他们公开泄露个人信息、发布未经授权的照片和视频,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的伦理原则。

4. 干扰司法程序:在一些敏感案件中,网络媒体过分渲染事实,对案件进行大肆炒作,甚至给予指责、指导司法的言论。

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舆论压力对司法程序产生不利影响,妨碍案件的正常审判。

1.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衡量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网络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轰动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点击,忽视伦理原则。

2. 紧追热点: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媒体迅速报道热点事件,这也容易导致报道不准确和不全面。

在追求速度的部分网络媒体忽视了对事实的核实和调查,加重了伦理失范的可能性。

3. 缺乏行业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为年轻,行业规范和伦理准则尚未健全。

一些网络媒体因为缺乏明确的约束和处罚机制,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尊重伦理的内容。

4. 社会需求转变: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侧重于轻松、娱乐性的内容。

网络媒体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倾向于发布容易引发兴趣和争议的话题,而无视伦理标准。

针对媒介伦理失范现象,应加强监管和监督,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传媒炒作的伦理思考

传媒炒作的伦理思考

节 目参 与 者 进 行 炒 作 , 其 成 为 大 家 关 注 使 的焦点 。 以此 提 升 节 目的市 场 占有 率 。 如
《 级女声》 《 乐女声》 超 、快 中经 常 出现 的 某
个 选 秀 歌 手 的 负 面新 闻 和另 类 形 象 等 , 都 是一 种 炒 作 。 如《 乐 男声 》 “ 娘 ” 例 快 中 伪 的 横 空 出世 , 非 诚 勿 扰 》 中 马 诺 的 粉 墨 登 《 场 。 谓 举不 胜 举 。 可 新 闻炒 作 故 意 强 化 、 出某 些 内 容 和 突 要 素 . 忽 视 其 他 一 些 内 容 和 要 素 , 往 而 往 造 成 新 闻报 道 的 片 面 和 虚假 。 在传 媒 上 现 虚 假 新 闻泛 滥 , 闻 失 真 、 衡 现 象 时 有 新 失
推 手 的 得 意 之 作 , 当 然 也 离 不 开 网络 编 辑 、 坛 版 主有 意 无 意 地 推动 。 论 可 以说 网 络 炒 作 给 平 凡 人 一 条一 夜 成 名 的捷 径 最 常 用 的 炒作 方 式 是 另 类 和 反 常 , 些 有违 社会 道德 , 合 逻 辑 , 符 做 不 不 常 理 ,挑 战 法 律 尺 度 和 社 会 秩 序 的 事 情 。 诸如脱衣 服 、 性爱 日记、 写 自虐 、 自残 、 稀 奇古怪 的征婚 以及恶 搞等方式都 ~ 被
现象也就愈演愈烈了。 传 媒 炒 作 的 伦 理 失范 传 媒 炒 作 往 往 是 出 于 提 高 关 注 度 的
者 不 雅 视 频 等 。 各 种 各 样 的 炒 作 充 斥 媒 体 , 人 应 接 不 暇 , 得 受 众 对 媒 体 的 信 让 使 任感 备受 冲 击 。
传 媒 炒 作 现 象 的 泛 滥
行 炒作 。电 视 娱 乐节 目经 常 对 一 选 手 和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

论述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的问题及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闻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出了过去。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争议和偏差的时代,新闻媒体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新闻传播的速度让媒体在获取和发布新闻时容易忽略核实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抢占头条和吸引眼球,有些媒体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实信息或者未经核实的消息,这严重破坏了新闻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应该时刻警惕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强事实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偏离客观事实。

有时候,媒体可能受到政治立场、商业利益或者个人情绪的影响,报道变得偏颇甚至失实。

新闻媒体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遵循新闻职业操守,维护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媒体在报道敏感事件时往往面临道德困境。

有时候,为了报道某些事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媒体需要对受害者和相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和报道,但这可能会侵犯到他们的隐私权和尊严。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敏感事件时尊重当事人的权益,控制报道的范围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

新闻媒体还面临着网络谣言、恶意攻击和侵犯他人隐私等信任危机。

为了获取点击量和流量,一些媒体或者个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传谣,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提高言论和道德标准,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

面对这些新闻伦理问题,新闻媒体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规范自身行为并提升公信力。

新闻媒体应该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规范和自律机制,明确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严格执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媒体从业者遵守规则和原则。

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有违伦理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增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监督权力的角色。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

虚假报道与失实信息虚假报道是新闻传播中常见的伦理问题之一。

由于竞争压力和追求点击率的需求,媒体可能倾向于夸大事实、曲解真相或散布谣言,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媒体的诚信度,也给公众带来误导和混淆。

隐私侵犯与道德质疑在新闻传播中,隐私侵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伦理问题。

报道或追踪个人的私人生活,未经充分授权的公开披露个人信息等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质疑。

媒体在报道时要权衡隐私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曝光和侵害个人权益。

负面框架与焦虑情绪负面框架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偏见,常常以消极、煽动和恐慌的方式呈现事实。

这种报道方式可能引发公众的焦虑情绪,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应该积极采取客观、全面和平衡的报道方式,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情绪。

广告与内容分辨在新闻传播中,广告与内容的分辨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有些媒体可能将广告与内容混淆,模糊界限,使公众难以分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误导了公众的消费决策。

媒体应该明确区分广告和内容,并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供公众做出明智选择。

公信力与权威性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也是伦理问题的重点。

媒体应该坚持事实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主观偏见和不实报道。

同时,媒体应该建立信任和声誉,通过严谨的报道和准确的事实陈述来保持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总之,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

媒体应该时刻紧密关注伦理规范,遵循道德准则,以提供真实、公正、客观的信息,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迅速。

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伦理问题的挑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故意制造虚假信息、造谣传闻等,使得人们不得不质疑所有的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公众的谴责,影响网络公信力,并给被曝光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打击。

因此,采取措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尊重隐私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和广泛。

但是,这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在网上谈论他人,公开他人的照片或个人信息,可能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

尊重隐私是网络伦理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应该学会对他人的私生活尊重。

三、版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数字内容(例如照片、新闻、音乐和视频等)都能被轻易地传播和复制。

然而,这种自由的传播也可能涉及版权问题。

例如在网上下载和使用别人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而未经授权就使用了别人的版权资料。

这已经侵犯了知识产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版权,并不宣传和传播侵权的内容。

四、倫理責任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终极责任,这是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时候尤其重要。

新媒体没有规定的版权警察或伦理规范,而且人们通常会不断抨击合法合理甚至不良的意图和操纵。

因此,记者或其他媒体从业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五、公正客观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给媒体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发布内容时,必须确保文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要把握好文章的重心和导向,不能带有明显的偏见。

让公众受到客观而准确的信息,这是每个媒体从业者的职责所在。

在新媒体时代,伦理问题已经慢慢地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如果我们想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既要遵守法律规定,又要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规范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规范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与规范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伦理与规范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媒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规范上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传媒从业者有责任遵循“准确、公正、合法、合理”的标准,同时制定更严格的行业规范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

一、准确性传媒第一准则是准确性。

媒体从业者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恶意传播错误或未经证实的新闻。

通过采取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可以保持专业的信誉和可靠性。

但在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信息传递导致消息准确性难以确保,误传、传播不实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传媒从业者要始终牢记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避免低俗、虚假信息的滥用和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还需要更高度的技术素养和责任感,避免信息被篡改、泄漏或滥用。

二、公正性公正性是传媒第二准则。

在向公众传播信息时,传媒从业者必须保证相对公正、中立的态度和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避免个人意愿或特定利益干扰。

但是,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给公正中立带来了一定困难。

此时,自律机制和监察机制的建立就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确保媒体从业者做到客观、公正、中立,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三、合法性合法性规定了传媒从业者在新闻传播和报道中应遵从法律法规的规定。

为实现这一准则,传媒从业者不仅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学会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维持传媒行业的公共形象和声誉。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经常受到不同的法律法规的限制。

传媒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时代的法律法规,理性识别违法行为和否定信息的权益,并根据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传媒行为规范。

四、合理性合理性要求传媒从业者应合理、平衡地介绍信息和观点。

媒体从业者应该保持克制、稳健的态度,避免过度渲染和刻意炒作事件,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各种观点和信息充斥着每一个网络空间。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媒介融合是指不同传媒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伦理失范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媒伦理是指媒介职业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包括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客观性等方面。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和竞争压力,我国的传媒伦理出现了一系列失范现象。

这些失范现象包括虚假报道、夸大事实、否定他人隐私、低俗化倾向等。

一些媒体机构追求点击量和收益,不择手段地制造炒作,向观众提供低质量的内容。

面对伦理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进一步恶化。

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伦理教育。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清楚他们的职业责任和伦理底线,意识到他们的报道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传媒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并建立起伦理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员工遵守道德规范。

政府可以在立法层面加强对传媒伦理的监管。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虚假报道等伦理失范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政府应该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督,确保它们遵守伦理准则和行业规范。

媒体自律也是解决传媒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

传媒行业应该加强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则,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和惩罚。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自觉遵守职业伦理,坚守新闻职业的底线,不以营利和炒作为目的,提供客观、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社会大众也应该发挥监督作用。

公众应该关注媒体的伦理问题,积极监督和举报伦理失范行为。

公众也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培养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媒体的信息。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解决。

加强伦理教育、政府监管、媒体自律和公众监督都是有效的对策。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传媒行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有价值、客观、真实的信息。

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媒体伦理研究

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媒体伦理研究

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媒体伦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内容的质量下降和媒体伦理的问题。

本文将就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媒体伦理研究展开讨论。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由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到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媒介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媒体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众媒体的传播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而是无限扩大。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大众传媒的传播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媒体伦理的问题随着大众传媒发展越来越快,媒体伦理问题也日益显现。

大众传媒扮演着社会公共信息的传递平台,它的内容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因此,媒体伦理问题必须得到应对。

1.新闻道德网络新闻的发展,促成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各种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不实、失实等问题,这也直接挑战了新闻的道德。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要有严格的新闻采编制度和道德准则,媒体从业者需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报道,不能以商业利益、政治立场等方面牺牲新闻真实、公正等原则。

2.广告道德广告不仅仅是商品的宣传手段,它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播媒介。

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广告的诱惑难以抵抗,广告也就成为了一个被滥用的媒介手段。

因此,广告需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不能误导消费者,也不能挑战道德底线。

3.软文营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软文营销成为了商家的一个新选择。

软文是指在新闻、娱乐等媒体上以新闻稿、评论、爆料、微博等为形式,以虚假的事实或故事宣传某种产品或品牌。

软文营销挑战了新闻工作的原则,有悖于新闻真实、公正、客观的原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针对软文营销问题,媒体应该切实采取措施,禁止软文,要有严格的软文审核制度,杜绝虚假宣传。

三、媒体伦理的保障伦理问题是社会的敏感话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

媒体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者,因此应该注重保障媒体伦理的良好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炒作的伦理思考摘要:当前,传媒炒作现象愈演愈烈,日趋泛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传媒炒作的出现有一定的理由,但伦理缺失的问题十分明显。

本文分析了传媒炒作伦理缺失的表现,并提出了规范传媒炒作行为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传媒炒作伦理缺失伦理规范通过大众传媒,我们每天会接触到有用的或没用的、真实的或虚假的、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而我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的资源。

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以注意力为基础,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争夺的对象。

为了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有些媒体努力地提升媒介产品的含金量,而有些媒体则是借助炒作来吸引眼球。

当前,传媒炒作已呈泛滥之势,在许许多多的传媒上,到处可见各种雷人雷语、隐私绯闻或者不雅视频等。

各种各样的炒作充斥媒体,让人应接不暇,使得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备受冲击。

传媒炒作现象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使其一直以来都存在炒作的动机。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是许多媒体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

新闻报道热衷于“性”“星”“腥”,依靠揭露个人隐私、明星绯闻来吸引眼球。

“狗仔队”在全球新闻界都普遍存在,这些记者专门跟踪知名人士,并且以爆料知名人士的隐私为生。

娱乐新闻已成为众多媒体炒作的主要阵地,最流行的炒作形式是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的明星绯闻。

“绯闻、车祸、吵架、患病、搬家、露点、婚育……这些被视为隐私的内容,一旦发生在艺人明星的身上,立即就成了‘重大’新闻,谁都唯恐别人抢在了前面。

”①前段时间台湾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男明星范某,在他出新唱片期间,大爆与王心凌的早前交往经历和初夜故事及照片,抖出了许多隐私,被称为“初夜门”,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一片哗然。

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人们视线的周慧敏,在复出期间,一直被认为是贤妻的她,发生了“湿吻门”事件。

这样的娱乐新闻炒作非常之多,一方面是许多明星依靠绯闻炒作来获取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媒体借此来吸引眼球,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或点击率。

许多当红女星都是靠各种緋闻、丑闻而大红大紫。

走红之后,为了增加曝光率,提升知名度,让观众购买他或她的专辑、影视剧或者代言的产品,明星艺人们还需要经常地制造绯闻。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最直观的目的就是‘引起轰动’,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②传媒热衷于这一类的新闻炒作,是有自己的利益考虑的。

现在电视媒体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电视频道出于追求收视率的动机,大肆进行炒作。

电视娱乐节目经常对一些选手和节目参与者进行炒作,使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此提升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如《超级女声》、《快乐女声》中经常出现的某个选秀歌手的负而新闻和另类形象等,都是一种炒作。

例如《快乐男声》中“伪娘”的横空出世,《非诚勿扰》中马诺的粉墨登场,可谓举不胜举。

新闻炒作故意强化、突出某些内容和耍素,而忽视其他一些内容和要素,往往造成新闻报道的片而和虚假。

现在传媒上虚假新闻泛滥,新闻失真、失衡现象时有发生,如《纸做的包子》之类的节目。

并且“新闻寻租”行为很普遍,举着新闻真实、客观的旗子,背后却干着有偿新闻的勾当。

结果,新闻走向娱乐化,新闻的可信度在下降。

当然,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地己经转移。

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是炒作者的天堂。

芙蓉姐姐、木子美、天仙妹妹……许许多多的网络红人,前赴后继,不断涌现出来。

并且,“哥文化”盛行,从春哥、曾哥到犀利哥、雪碧哥、深邃哥……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网络空间的娱乐旋律,体现了“乌合之众”的网民内心的空虚、无聊、低俗和迷失。

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是网络推手的得意之作,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编辑、论坛版主有意无意地推动。

可以说网络炒作给平凡人一条一夜成名的捷径。

最常用的炒作方式是另类和反常,做些有违社会道德,不合逻辑,不符常理,挑战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的事情。

诸如脱衣服、写性爱日记、自虐、自残、稀奇古怪的征婚以及恶搞等方式都一一被用上。

草根红人“凤姐”虽然不是歌星、影星,但绝对可以称为一个“炒星”。

而看似受害者的“兽兽门”女主角,事发后出场费不降反升,可见也是一种炒作。

中国人都是喜欢看热闹的,传媒上的口水战越激烈,大家会觉得越过瘾。

正是受众存在这样的需求,各大媒体才争先恐后地报道转载,连篇累牍地发布此类新闻,传媒炒作现象也就愈演愈烈了。

传媒炒作的伦理失范传媒炒作往往是出于提高关注度的目的,似乎是惨烈竞争之下的无奈选择。

但事实上传媒炒作并非是传媒取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手段和必然之选。

然而,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己经无所顾忌了。

过度的、低俗的、恶意的、手法低劣的传媒炒作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传媒的媚俗化、煽情化、小报化。

传媒炒作背叛了社会公德,会危害社会诚信体系,导致人民大众审美情操的异化、精神世界的混乱。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在被粗俗低级恶劣的传媒炒作埋没和湮灭。

拜金主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似乎都只把注意力投注在金钱利益的获取上。

各类传媒炒作事件中,拜金主义被不断放大、不断强化。

例如抛出“月薪3000元以下都是下等人”言论的雅阁女,在树立了人民公敌的地位后就迅速成名。

又如《非诚勿扰》中的马诺,一句“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成了拜金女的代表,其知名度迅速飙升。

传媒炒作背后的逻辑往往是: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只要出了名就行,个人的道德形象是无关紧要的,出名了就代表你离高收入不远了。

无中生有,颠倒是非。

传媒炒作为了增加自己的关注度,往往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经常无中生有、贬低他人、恶意攻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在网上,则通过各种所谓调查来制造虚假的“民意”,以此裹胁大众。

传媒炒作不会考虑被报道者的人格和尊严,造成了对其道德上的伤害;也不在乎受众的价值观和情感,故意挑起许多争端。

传媒炒作实际上颠倒了是非观,侵占了注意力资源,遮蔽了对社会上其他更重要事情的关注。

以丑为美,以贱为贵。

传媒炒作通过大量的负面新闻或者是恶俗信息来吸引公众眼球。

许多炒作是十分低俗的。

在2010年初,一个街头乞丐,因一张“混搭风格”的照片而受到极大的推崇。

另外,一个长相丑陋的超市收银员,通过各式各样的大话和夸张的行为,成了热门人物。

其实这些都是“审美情趣”的畸形。

网络上的恶意炒作中包含了很大程度的媚俗。

传媒为迎合不健康的受众心理,不惜自降身价发表与道德准则相违背的文字。

许多广告也是如此。

某个楼盘在广告上打出了“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的口号。

宜春市在网络上打出了“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广告语。

传媒炒作将广大受众引向了错误的方向,以丑为美,以贱为贵,破坏了健康的审美观。

人性异化。

S爆隐私、一脱成名、一语成名,成了许多人的选择。

炒作的窍门是充分利用人们的窥私欲,故意引发大家的争议。

例如,闫凤娇通过制造“厕所门”,借助于《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以及传媒的跟风报道而走红。

就像吸食鸦片一样,这种炒作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会有持续的效果。

而传媒很乐意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并有意加以诱导。

传媒炒作的种种现象体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异化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物化。

我们的社会节奏太快,人心太浮躁,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奋斗。

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不惜抖搂不雅照、性爱视频获取人气。

大肆炒作一些人的隐私,成了传媒营利的工具。

利益的驱动,使得传媒炒作而导致的侵权行为不断地出现。

对于“脱星”以肉换名做法的接纳和默认,甚至加以鼓吹,这是传媒道德准绳错位的体现。

炒作至上,于是尊严、隐私、无耻和谎言等,一切都成了商品,可以在媒体上贩卖。

传媒炒作的伦理规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

炒作并非全无益处,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提醒公众对某个重要事件的关注、增强传媒的亲和力、获得正当的商业利益等。

不过炒作也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却很难获得公众持续的关注和喜欢。

并且,传媒炒作的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当然,该谴责和反思的又何止是炒作者和传媒,更应是整个浮躁、轻信、缺少理性的社会。

那么,如何遏制呢?首先,媒体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网络时代,许多人不知廉耻地做些非常之举,而网络推手在背后策划运作,但传媒的报道和跟风炒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些时候,传媒在无意中成了帮凶和共谋,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明知故犯,为了获得市场和商业利益,媒体常常把社会责任抛诸脑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取悦大众,采用各种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甚至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对这种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显而易见是媒体道德的丧失。

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

“通过制度的建设促成媒介自律制度的强化与专业主义理念的内化,则是媒介解决新闻伦理问题的理想化途径。

”③因此,媒体需耍构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坚持清醒自律的姿态,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而不是随波逐流。

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其次,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公民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要成为炒作者,也不耍成为助推者。

在互联网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意识弱化。

从受众自身角度来看,其文化辨别力有待提高,应自觉抵制各种恶意炒作。

媒体受众对各类炒作事件的关注往往使炒作无限放大,每个“看热闹”的网友,都在助长这些现象,使其愈演愈烈。

虽然关注不一定表示赞同,可能是批评和叫骂,不过这恰恰中了炒作者的圈套——因为他们怕的,不是你的批评,而是你的漠视;他们要的,不是美誉度,而是曝光率,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

因此,社会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多多关注有意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拒绝为不良的传媒炒作提供生长的土壤,尽可能去忽视它,使它尽早消失。

同时,也希望那些自曝其短为媒体提供素材的艺人自尊自爱,不要去有意制造八卦新闻。

最后,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

传媒一味地“娱众”,只能起到“愚众”的效果。

传媒炒作搅乱了新闻界应有的秩序,污染了文化环境。

社会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某些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各类舆论平台,或者公民自行对传媒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是社会伦理道德对传媒伦理道德的有力约束。

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渠道,对传媒炒作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可以有效遏制炒作的蔓延。

这种群众S发的监督体制更加广泛,对传媒炒作行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可以更加深刻和到位地予以发掘。

此外,提高政府对于虚假的、低俗的新闻报道和网络信息的技术制约与实质监控。

政府应该明确新闻报道“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劣的传媒炒作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