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黄天祥)(市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

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

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

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

(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

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

2.作家作品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

自主学习案: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幻觉( jué)吟咏( yín )绮丽(qǐ)
殷红( yān )日薄西山( bó)气息奄奄(yān)
二、词语释义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

意思是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衰减:减弱,减退。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喷薄:涌起,上升、高涨的样子;一般是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遐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深长的思念。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三、语句解读
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息奄奄.()绮.丽()衰.减()日薄.西山()
(zhuì)落尘(āi)(wèi)蓝(yān)红
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太阳快要落山了。

()
⑵鲜艳美丽。

(多用来形容风景)()
⑶气息微弱的样子。

()
⑷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3. 圈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而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留恋观赏、喑咏描绘。

()
⑵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密的兰灰色暗孤。

()
⑶日落确实很美,色彩峋丽,变化多端。

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相竞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 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⑴日落确实很美,色彩,变化多端。

(A.绚丽 B.鲜艳 C.艳丽)
⑵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A.折射 B.反射 C.散射)
⑶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A.衰弱 B.衰减 C.减淡)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

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 。

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请直接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

四、拓展阅读
长河落日扁
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

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

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

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不少人都有这样
..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

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

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

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

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

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

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型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穹
阁。

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

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

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

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

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
......的幻影。

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

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

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王维是(朝代)诗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他的《》一诗,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通晓字词。

⑴找出第五段画线句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错字:_,正字:_;
错字:,正字:_。

⑵解释第五段加点的“可望而不可即”在文中的含义是
⑶第三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
3.理解内容。

⑴“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这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应该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

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⑵根据全文概括回答,为什么“长河落日扁”?
4.阅读第五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写作小练笔
你在上学的路上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过日出或日落吗?请用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笔作一段独具特色的描写,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yǎn qǐshuāi bó坠埃蔚殷 2.⑴日薄西山⑵绮丽⑶气息奄奄⑷变化多端 3.⑴流连吟咏⑵神秘蓝灰色暗弧⑶绚丽景象竟然 4.A(B项是作比较,C项是列数字,D项是打比方。

) 5.
⑴A ⑵C ⑶B
二、1.略 2.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

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

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

三、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四、1.唐代,《山居秋暝》 2.⑴型,穹⑵即:接近。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

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本文指驼队感觉能望到大湖、遇到绿洲,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大湖、绿洲。

⑶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3.⑴放在第二、三段之间,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的呼应承接。

⑵太阳落山时,阳光斜射大气,由地表和高空大气密度差异产生的折射现象到了人们肉眼可见的程度,看上去,落日就成了扁的了。

4.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