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3-05-11T02:47:53.5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5期作者:沈沫[导读]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是引发学习者主动学习、不间断学习的出发点。
吉林油田第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习型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为重要的基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学习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学生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成长为学习型人才,就不仅要“会”学,更要“想”学。然而,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前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强,但是学习的意愿偏低,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
“想”学呢?这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是引发学习者主动学习、不间断学习的出发点。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种,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人本身对所做的事情的兴趣,而外在动机是指来自外部因素如外部压力或报酬等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个体的学习行为具有激发、维持和预测的功能。深层型动机(即内在动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表面型动机(即外在动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学生是否“想”学,关键在于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否得到有效的激发。
对于内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机理,驱力理论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并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驱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在1943年提出的。他认为,行为是由驱力而激发的,驱力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是生物体对自身生理需要失衡而产生的反应。
当生物体的某种需要缺失而破坏了原有平衡后会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刺激,生物体为了应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某种行为的冲动,即驱力被唤醒。根据驱力来源的不同,可将驱力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内驱力往往对应产生内在动机,外驱力则对应产生外部动机,二者共同促进动机行为的发生。
当驱力出现时,生物体要产生行动的动机还需要外部诱因的指引。诱因是指能促成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当外部诱因出现,被唤醒的驱力得以实现时,采取某种行为的动机便会产生。当生物体采取行动而使得生物体内部需求得以满足,新的平衡达到时,驱力便会消退,生物体本次行动动机便会减弱或消失。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两类,即正诱因和负诱因。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奖励)被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惩罚)即称为负诱因。
综上,对于学习者而言,其因为某种内在需要的失衡而产生学习内驱力,在外在诱因(如成绩排名)出现时,学习动机产生。驱力是个体内部推动行为的“推”的力量,诱因是外界提供的让驱力有可能得以实现的“拉”的力量,学习者的“想”学正是在这一“推”一“拉”过程中实现的。
二、激发内驱力的策略
1.关注内在需求,激发内驱力。内驱力的产生来源于内在需求的失衡,即为了满足某种内在需求而形成的驱动力。因此,关注内在需求,是激发内驱力的首要方式。一是通过需求唤醒激发驱力。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课前引导和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使内驱力的产生。例如,在课程导论部分加入生涯规划内容,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二是重点挖掘成长型的需求,避免孤立地知识学习。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生活联系起来,用专业的知识指向学生人生的长远发展,避免出现课程教学止于当下考核的误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对自身当下的改变和整个人生的长远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价值感。
2.关键环节施力,促进内驱力循环。学生学习的行为路径基本包括了四个环节:一是行为的发生,二是产生变化,三是对变化的自我认知,四是产生下一步行动的驱力。其中产生变化和对变化的感知是驱力循环形成的关键环节。因此,促成驱力循环应着力于变化感知和变化归因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给予学生正向反馈,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带来的变化,促使学生产生“看到付出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成绩的提高,我感觉我的付出很值得”等类似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引导正向归因。应采取鼓励性教育方式分类进行引导,如对于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应注重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或成功的体验,使之产生“看到所有的困难一个个被我克服了,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的切实感受。而对于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则关注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之获得“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一点一点地弥补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学习,它让我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我变得强大”等类似的体验。
3.注重正向激励,促成驱力转化。当前的教学大多是根据考试结果给予学生以奖惩进而激励或者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的。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努力取得成绩能有效激起自己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外在成绩的激励引发的学习动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自己内在动机的形成。比如,学生往往因为过分注重分数而忽略学习本身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出现“只要不考就不学”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将一部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是要注重激励型考核,创造正向诱因。要让学生因为想达到某种体验而非避免某种后果而努力学习。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唯理性教育模式,在继续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动机、需要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非理性精神能力。二是要重视游戏化设计课程或考核,将外在刺激与内在兴趣有机结合。应通过闯关、升级及英雄榜等形式,把刻板的教学内容灌输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游戏形式,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并在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正向体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