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鹅口疮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鹅口疮又名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粘膜炎症。

常累及口腔的唇、舌、齿龈及颊粘膜。

若失治可蔓延到咽喉、食管等。

本病常见于新生儿、消化功能紊乱或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及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本病以口腔粘膜布满白膜为主要特征,故中医学中还有“雪口”、“白口糊”之称。

【病因病理】
一、西医
1.病因本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因此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及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的粘膜。

新生儿可由产妇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

婴幼儿多由于食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污染,或喂养者手指不洁等途径传播感染而得病。

此外,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不良和其他慢性疾病等,都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

2.病理婴幼儿抗病力减弱,不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滋生繁殖,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
与某些微生物之间微生态平衡失衡,原有的拮抗作用被破坏,均可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

白色念珠菌在口腔粘膜生长,使粘膜上皮细胞退化。

在浅表上皮形成溃疡,有纤维素性渗出,上皮坏死细胞和丛生菌聚集在一起形成乳白色斑膜,覆盖溃疡面,呈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表现。

上皮浅层有大量菌丝和孢子,上皮下结缔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

二、中医
关于本病,在《诸病源候论·鹅口候》中,已有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有“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外科正宗·鹅口疮》又有进一步的描述,“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

《医门补要·鹅口疮》中亦指出“脾胃郁热上蒸,口舌白腐,叠如雪片,在小儿名鹅口疮。

”又有“小儿病久,肺胃大虚,无根之火上浮,满口生疮烂腐……。


本病的形成,可由先天胎热内留,或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所致。

因体质、病因的不同,可出现心脾积热、虚火上浮等候。

1.心脾积热可因孕妇素喜辛热炙煿之品,脾热内蕴,遗患胎儿,或生后不注意口腔清洁,秽毒之邪入侵所致。

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络于舌,心脾积热,循经上炎,
薰蒸于口舌致口舌白屑满布,此多属实热证。

2.虚火上浮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久泻,致脾肾不足,肾阴亏损,以致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白屑积于口舌而发为本病。

此多阴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发病初期患儿口内灼热,无明显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病情发展可见烦躁不安,啼哭拒食,少数可有轻度发热。

二、体征
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病,颊、舌、软腭和口角等处为好发区。

患处粘膜初期明显充血,约1~2日充血减退,出现乳白色斑膜,呈雪花状,略高出表面,边缘整齐。

一般先见于舌面或颊粘膜,渐蔓延至牙龈、上腭,并可融合形成大片白膜,形似乳凝块。

此膜不易拭去,如强行剥去,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并可溢血,但迅速又复生。

严重患儿,口腔粘膜大部或全部均被斑膜覆盖,并可蔓延至咽部、食管、肠道、喉部气管和肺等处,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此菌偶可侵入血液形成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辅助检查】
1.涂片检查可取白膜少许置清洁载玻片上,滴上10%氢氧化钠数滴,再用盖玻片覆盖后,放于显微镜下,可检查
出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2.培养检查刮取患处标本,移植在沙保氏或含血培养基上,放于37℃孵育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培养物发出甜酒味,生长的菌落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底部有菌丝伸入培养基中。

取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镜下可见孢子集聚成团,菌丝细长,呈串珠状或分节状,孢子为圆形,并有光滑的厚膜。

【诊断要点】
(1)根据临床表现及涂片或培养检查,见菌丝和孢予可诊断为本病。

(2)本病当与口腔残留奶块、疮疹性口炎、口腔溃疡、白喉假膜相鉴别。

【防治方法】
对病变局限于口腔粘膜的患儿,单用中药或西药抗霉菌药物涂口腔,疗效甚佳。

对伴有深部霉菌感染的患儿,加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综合疗法。

一、一般措施
1.预防方法对体弱婴儿应注意喂养,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平时注意口腔卫生,会含漱者,可予淡盐水漱口。

喂乳期注意妇幼卫生,常用温开水喂洗婴儿口腔及清洁乳房,勿用手或布类擦洗口腔。

食具应保持干燥洁净,每次用完洗刷干净,每天煮沸消毒。

患儿应注意隔离消毒,以
预防传播。

不滥用抗生素。

2.其他方法患病期间,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应尽可能暂停。

补充维生素C和B族。

积极治疗原发病。

3.饮食调护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

饮食以温热细软为宜,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

勤喂水,注意营养,适当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二、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口腔两颊及舌上白屑满布,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啼哭拒食,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质红,脉滑数。

本证乃患儿心脾热盛,循经上炎,热灼口舌所致。

治宜清泄心脾积热,方用清热泻脾散加减:生石膏30g(先煎),黄连3g,山栀、生地、黄芩、赤茯苓各10g,灯芯草5g。

尿短黄者加车前子、木通各6g;心火重者加莲子心4g。

2.虚火上浮口舌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或口舌糜烂,形态怯弱,面色无华,两颊红,不欲饮食,口干不渴,五心烦热,神气困乏,低热盗汗或大便溏。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此证是由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气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所致。

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元,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生熟地、山药、山萸肉、
茯苓、丹皮、泽泻各10g,肉桂2g(后下)。

大便溏者加白术10g,白扁豆20g;便干者加瓜蒌仁9g;偏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白芍各10g。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

三、局部外治
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以下药物可任选1种:
(1)冰硼散、青黛散混匀,涂患处,每日数次。

(2)冰茶散冰片3g,黄连6g,人中白、寒水石各10g,儿茶4g共研细末吹于患处,每日3~4次。

(3)先用黄连、甘草各等量煎汤拭口,再用冰硼散和蜂蜜调成糊状,外涂患处,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4)野蔷薇花露,涂布患处,每日数次。

(5)黄连10g,野蔷薇10g,野菊花6g煎水,用棉签擦洗口腔粘膜,主治实热型鹅口疮。

(6)青黛、五倍子、冰片各5g,黄连2g,共研细末,吹敷患处,每日2~3次。

(7)板蓝根10g煎汁涂擦患处,每日5~6次。

四、单方验方
1.黛黄煎剂青黛、黄连、地骨皮各10g,煎水含漱,治疗鹅口疮口腔疼痛。

2.蛴螬煎活蛴螬虫4条,洗净,煎汤频饮。

亦可剪断取汁,涂擦患处,每日4次。

3.桅黄饮山栀3g,黄芩、黄连各1.5g,生地黄、赤茯苓、石膏各6g,灯芯草0.6g。

可酌情加党参、白术、陈皮、桔梗。

每日1剂,煎后分数次服用。

4.青梅散生石膏2.4g,硼砂2.4g,青黛、黄连、乳香、没药各0.7g,梅片0.3g,共研细末,瓶装保存。

每日以少许涂患处,每日5~6次。

5.蜘蛛枯矾散取蜘蛛1个,白矾12g,明雄黄少许或冰片0.15g。

先将白矾放铁勺内,加入蜘蛛,直至白矾全部成为枯矾,剔去蜘蛛,加入明雄黄或冰片共研细末。

用时取少许药末吹布患处,每日2次。

6.地龙白糖液取地龙2条洗净,置杯中,加白糖适量,片刻即有渗出液,用此液涂患处,每日2~3次。

7.倍冰散五倍子12g,冰片3g,共研细末过筛,使用时用纸筒将药末吹布于患处,每日2~3次。

五、其他措施
1.针刺疗法取穴合谷、风池、内庭、商阳、太溪,每日取2~3穴,用平补平泻法。

2.耳穴疗法取口、喉、牙、神门、心、肺,每次针刺2~3穴,或埋王不留行子压迫。

3.敷贴疗法
(1)吴茱萸或生南星3g,研末醋调贴于涌泉穴,30分钟后取下,每日1次。

(2)巴豆仁2~3个,白面少许,捣成膏,贴于印堂穴上,30分钟后取下,每日1次。

(3)取细辛阴干研末,每晚用1.5~3g,醋调敷于脐上,次晨取下。

4.推拿疗法①心脾积热:清心经,清补脾经,清板门,揉小天心,掐揉小横纹,揉总筋,清天河水,压六腑,摩腹,推下七节骨。

②虚火上炎:补肾经,揉二马,掐揉小横纹,揉肾纹,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揉涌泉。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六、西医治疗
1.局部用药口腔病变多属浅部感染,通过药物清洗涂搽,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常选用:
(1)2%~5%碳酸氢钠清洗口腔,每日4~5次。

(2) 1: 5000洗必泰水溶液含漱,每日4~5次。

(3)1%~2%龙胆紫涂布口腔粘膜,每日1~2次。

本药味苦,可引起恶心或食欲减退。

(4)制霉菌素混悬液:将制霉菌素50万U加入10ml冷开水、清鱼肝油或液体石蜡中,敷涂患处,每日4~6次。

2.抗真菌药对病情较重或慢性感染患儿,可予制霉菌素口服。

婴儿每次5万~10万U,儿童每次20万~40万U,每日3~4次,连用7~10天。

此药不从肠道吸收,无毒性。

或用克霉唑,每日20~60mg/kg,分3次口服。

【研究进展】
临床资料表明,中医治疗鹅口疮方法较多,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现概述如下:
一、外治法
临床报道方法较多,但以患处局部用药为主。

如刁桂山用加味清凉散治疗体质虚弱及营养不良婴儿鹅口疮100例,药用硼砂、明矾(升华)各24g,人中白、黄连各45g,冰片、朱砂各1.8g,青黛75g,生甘草4.5g,晒干研极细末,同时开水浸润棉棒蘸少许药末涂患处,每日2~3次,3~4天均痊愈。

周承壁用加味口疳中自散:煅人中白60g,制儿茶30g,苏薄荷、鸡内金各6g,黄柏、青果炭、水飞青黛各9g,冰片1.5g,黄金石、枯矾各3g,煅硼砂4.5g,铜绿1.8g,研极细末吹在患处,每日4次,效佳。

阎业珩以牛黄0.9g,冰片、朱砂、青黛、人中白各3g,月石9g,研末制成西黄散,治疗鹅口疮等口腔炎症40例,其中儿童38例,均治愈,平均用药时间3.5天。

王连兆自制冰连散,以冰片3g,黄连、寒水石各6g,人中白12g共研极细末,吹撒患处,每日3~4次,治疗15例均于2~5天痊愈。

刘华用黄连、青黛、乳香、石膏各15g,寒水石9g,冰片、硼砂各6g,共研细末制成寒黛散涂布口腔,治疗50例均在1~3天内痊愈。

周忠生用去核大枣1~2枚,内塞入与枣核大小明矾,置火烘烤成炭,研细末备用。

先以茶水清洗口腔,再将药末撒布患处,每日3次,
共治疗100余例鹅口疮患儿,均在2~3日治愈。

刘兴乾采集未开花老鹳草,全草晒干研末,用菜油调成糊状搽患处,每日3~5次,有较好疗效。

郭兴参考有关中西医药物的性能研制出“雪口灵”粉液剂(土槿皮、青黛、蝌蚪、黄连、硼砂、锻龙骨、鱼腥草、胆汁、蜂蜜、蒸馏水等),每日4~8次涂擦患处,治疗本病47例,有效率99%。

对照组用1%龙胆紫溶液局部涂擦,有效率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徐克信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消毒棉棒蘸鹅口散(生蒲黄、西黄、煅石膏、冰片)涂敷患处,每日3~4次,涂药后1小时内不喂奶,本组200例,治疗1~3日,均痊愈。

除患处局部用药外,其他外治法亦有较好的疗效。

如苏礼以吴茱萸15g,胡黄连、川大黄各6g,生南星3g,共研细末,制成釜底抽薪散,与陈醋调成糊状。

1岁以下小儿每次3g,1岁以上每次6~12g,睡前敷于两足心,天明去之,连续用2~3天,5例患儿均治愈。

李效贤用吴茱萸10g,附子10g共研细末,醋调制成吴附膏,敷贴患儿涌泉穴,一般用2天即可见效。

共治疗鹅口疮170例,有效率98%。

二、内外兼治
各地报道的单方验方较多。

如王俊民认为婴幼儿鹅口疮为胎热蕴于心脾,上攻于口,或并发于感冒、麻疹等症中。

治以清热解毒,用桔梗汤(桔梗、甘草)加竹蜂、马勃,发
热加薄荷、蝉蜕。

每日1剂,分3次服。

局部辅以喉散甲:人中白、青黛、儿茶、硼砂、黄瓜霜、黄连粉各30g,马勃末、灯芯、牛黄、冰片、珍珠末各15g;喉散乙:朱砂、硼砂各30g,黄瓜霜、冰片各15g。

等份混合涂擦,取得较好疗效。

刘贴庆以红白口疮汤煎服,药用蝉蜕、板蓝根、玄参各2.4g,桔梗、焦山栀、牛蒡子各1.5g,甘草0.6g,灯芯、薄荷各0.5g,射干、丹皮、茯苓各0.9g,生枳壳2.lg,甘草0.6g,每日1剂,分3次服。

外用青黛30g,人中白12g,枯矾6g,冰片4.5g,牛黄0.3g,共研细末,制成红白口疮药粉,擦涂患处每日3~4次,治疗鹅口疮等常见口腔粘膜病60例,鹅口疮病例均治愈。

蔡永生用板蓝根9g煎汁反复涂擦患处,佐以内服,治疗本病21例,均迅速痊愈,平均治愈时间1.5天。

左荫黄用新鲜蛴螬数只,洗净去头取浆汁擦患处,另取蛴螬2~3只,去头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100余例,均痊愈。

蔡福养则辨证分虚实两型。

虚证治以养阴清热、降火利湿为主,方用甘露饮:寸冬、天冬、生地、熟地、生杷叶、石斛、茵陈、枳壳、黄芩、炙甘草,随证加减;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方用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外用五倍子36g,枯矾24g,冰片1.5g研末,香油调搽,治疗包括鹅口疮在内的口腔粘膜病76例。

取得较好疗效。

夏岳文用午制散:米粽箸100g,甘草10g,冰片2g,共研细末涂于口腔内,每日5~6次。

口臭便秘者用凉膈散加减内服;伴慢性营养不良者,用七味白
术散加减,78例鹅口疮患儿均治愈,平均用药2.1天。

赵纪生用黄柏15g,青黛9g,肉桂3g,冰片0.5g,共研细末,每日6g分2~3次口服,同时外擦口腔粘膜,每日3g,分2~3次。

对重症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患者,可用上方两倍量加温开水250~300ml保留灌肠15~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白色念珠菌口腔炎和肠炎13例,用药3~9天,12例痊愈,1例菌检阴性,但死于原发败血症。

此外,李江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用灯芯草、茯苓、山药各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2g,每日1剂,浓煎代茶饮。

配用复合维生素B冲剂(盐酸硫胺9mg,核黄素4.5mg,盐酸吡多辛0.6mg,烟酸胺30mg,消旋泛酸钙6mg),治疗小儿鹅口疮36例,用药3天,痊愈34例,好转2例。

三、研究述评
本病用中药或西药抗霉菌药物涂擦口腔,均有较好的疗效。

运用中医药治疗则有方法多样、疗效可靠、见效快、病程短等优点,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则疗效更佳。

今后,应加强本病治疗的临床对照观察,选择出疗效好,副作用少,又经济、简便的方法,以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附录:鹅口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1994年)
鹅口疮是由感受邪毒,内因心脾积热,上熏口舌,而致口腔出现成片白屑,状如鹅口的疾病。

相当于霉菌性口腔炎。

一、诊断依据
1.舌上、颊内、牙龈或上唇、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等处蔓延,影响吸奶及呼吸。

2.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3.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二、证候分类
1.心脾积热口舌满布白屑,周围红赤,面赤唇红,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

2.虚火上浮口舌散布白屑,周围淡红,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

舌质嫩红,脉细数。

三、疗效评定
1.治愈口腔粘膜白屑消失。

2.好转口腔粘膜白屑减少。

3.未愈口腔粘膜白屑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