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区建设中三教合作问题初探
河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30•【字号】冀政[2006]32号•【施行日期】2006.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32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完善我省国民教育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不适应。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各级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2、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突出抓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唐俊;刘红菊
【期刊名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3)1
【摘要】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成为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根据近几年《教育部工作要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正走向“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学生社区成为了创新思政工作的“试验场”。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在党建引领、队伍入驻、条件保障以及学生参与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针对在理念共识、党团作用、育人合力、宣传力度、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学生自治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其价值内涵及历史演变规律,剖析面临的困境成因,探索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助力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
【总页数】8页(P115-122)
【作者】唐俊;刘红菊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医学院;重庆科技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影响因素及师生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2.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通高校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
4.新时代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逻辑与策略探析
5.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价值及育人路径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治理视域下构建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构建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3.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社区教育重要性 (5)二、社区教育现状分析 (6)1. 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8)2.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9)3. 国内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10)三、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构建 (11)1. 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概述 (12)2. 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原则 (13)3. 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14)四、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16)1. 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及目标 (18)2. 资源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18)3. 资源整合的实践案例 (19)五、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 (20)1.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联系 (21)2. 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23)3. 社区治理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24)六、嵌合互通社区教育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25)1. 政策与制度保障 (26)2. 经费与资源保障 (27)3. 人员队伍保障 (28)4.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设 (29)七、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结论总结 (31)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32)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34)一、内容概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教育功能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嵌合互通的社区教育模式,以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方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构建过程中,文章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社区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二是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如线上线下相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三是加强教育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四是注重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作者:蒋锦秋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摘要:随着“三教”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改革的因素。
以融合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尝试以课程资源融合、教学形式融合、学习内容融合、评价方式融合、互动方式融合为标志的“五融合”教学模式,对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装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团队合作、双师课堂、理念更新三个方面来破解教师问题;学科结合、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单一的教材制约;融入信息化、采用CDIO教学策略、多种任务融合,打造沉浸式课堂,破解教法限制,推动“三教”改革。
关键词:“三教”改革;“五融合”教学模式;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42-04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统筹工作,教师是改革一线实践者,教材是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法是改革的核心环节,三者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1]。
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法表现课程,又是一门极具个性的创作课程,它既强调传统技法,又注重现代创新,应时代之需而不断变化。
这对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尝试引入“五融合”的创新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提供实践样例。
一、因何:課程建设中教师、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教材、教法上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师层面,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和生产的融合互通上还不够通畅,专业教学的学科壁垒没有被打破,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
在教法改革层面,往往停留在理念上,只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竞赛时被尝试应用,以学为中心的教法改革还未能常态化。
在教材改革层面,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书本为重,与产业脱轨,融通平台尚未打通,导致无法及时融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三教”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不但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也要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
通过改变教师、教材、教法,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从“三教”改革的意义、实施思考、开展重点为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实践证明,“三教”改革,能推动专业教学工作的提升,有利于为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平台、育人机制等理想的教育条件。
[关键词]“三教”改革;师资优化;教材改革;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43-0016-02“三教”改革的探索与思考①郑子伟,蔡江云,曾庆玲(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08)一、“三教”改革实施的意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价,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遴选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6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1]。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此后,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实施,2015年我国已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2]。
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下一阶段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教育领域热点问题,提出“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年,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的十大教育热点中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
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
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实施好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特制定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大教育观",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聚焦关键单元和重点群体,点线面结合、近中远统筹,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多元结合,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愿景,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育人本质,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人群,统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服务学习者终身学习为中心的纵向推进与以城市为节点、城乡T本的横向推进相结合,按照”广泛征集、培育为主、重在建设、成果推广〃的思路,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彳王务。
(-)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各地要以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汇聚各级各类教育、文化、科技等学习资源,依托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机构等,构建资源融通与共建共享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
推进各类教育融通发展,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市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研究试点。
增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在职职工、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学习服务。
高质量推进全民阅读。
创建泛在多元、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营造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
关于社区教育教学模式之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教学模式之研究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构造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发达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源自它多方面的功能对社区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依照社区建设发展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育。
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一、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教学的三种模式(一)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内涵为:街道作为所辖行政地域的社区教育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经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性的社区教育。
其运作方式为:①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②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及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 模式。
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
该模式的特点:①政府指导,街道办事处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社区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社区教育(更确切地称谓应为:“寓教育于其中的社区文化”)作为街道办事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
②社会参与,动员驻区各界参与社会教育,发挥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力求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
此模式易于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但易于产生流于形式的弊端。
(二)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此模式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并日渐丰满的教育形式。
其内涵为: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
该模式的特点为:①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或牵头单位,实施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社区教育。
教育培训的社区合作模式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3
CONTENTS 目录
• 社区合作模式概述 • 教育培训与社区合作的关联性 • 社区合作模式的实施策略 • 社区合作模式的案例分析 • 社区合作模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展望
CHAPTER 01
社区合作模式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区合作模式是一种以社区为基 础,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等多 方合作,共同参与教育培训的方 式。
社区参与对教育培训的影响
提高教学质量
社区参与能够为教育培训提供更 多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从而提 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育培训机构与社区合作,能够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
社区和社会。
促进社区发展
教育培训机构与社区合作,能够 为社区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
持,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解决方案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各主体间的 交流与协商。同时,明确各主体的职 责和权益,制定合作协议和规范,确 保合作顺利进行。
参与度与效果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参与度低,合作效果不明显。
解决方案
通过宣传推广、激励措施等手段提高各主体的参与度。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合作效果进行 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合作方式和内容,确保合作效果最大化。
制定合作计划与方案
分析合作需求
对合作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合作的具体需求 和问题,为制定合作计划与方案提供依据。
制定合作计划
根据合作需求,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包括合作 内容、时间安排、资源投入、人员分工等。
制定合作方案
根据合作计划,设计具体的合作方案,包括合作 方式、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
凝聚合力 创新机制 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凝聚合力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分享【浏览字体:大中小】2015-04-27 文章来源:职成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袁雯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市经历了启动、探索、创新、跨越发展之后,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总体框架。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凝聚合力、创新机制、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凝聚合力,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的协调机制,实现了顶层设计、合作共赢的局面。
如:与市人社局、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双证融通”机制,共建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与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合力推进上海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物价、税务等部门联合建立了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制定《上海市经营性培训机构登记办法》和《上海市经营性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与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文广局、市老干部局等部门合作,完善了街镇社区学校、居村学习点的建设,实现了街镇社区学校、居村学习点的全覆盖。
二、促进开放,融合教育资源我市有20多所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高校编写50余本社区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源,组织“百名高校教授进社区”系列讲座,9所高校以“随堂听课”的方式向社区居民开放本科通识类课程;我市116所传统的乡镇成人学校均已成功转型为集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于一体的新型学校,年培训人次322万。
我市所独立设置的9所成人高校(业余大学)已发展形成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三教融通”办学模式。
连续三年,将“街镇老年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面提升老年学校服务水平;遍及全市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又是中小学生暑期、双休日的好去处。
三、整合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市成人教育协会连续10年成功承办全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女子教育联盟(女子大学)通过开设妇女系列讲座、瑜伽、西点制作等培训,探索服务职业女性、全职太太等群体;市学习促进办于2013年6月通过整合文广、科技等部门的优质公共文化、科技资源,依托现有的各类场馆,建立了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覆盖智慧生活、海派文化等8个领域,下设78个体验站点,196个体验项目,呈现出资源联动、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辐射拓展的特点,2014年,开展专题体验活动近百次,参与市民达到60.1万人次。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概述 (5)1.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6)2.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发展历程 (7)3.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优势与挑战 (9)三、“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0)1. 学生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 (11)2. 高职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12)3. 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心理学原理 (14)四、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15)1. 明确建设目标与定位 (16)2. 完善社区硬件设施 (17)3. 丰富社区文化活动 (18)4. 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 (19)5. 强化社区协同育人功能 (20)6.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22)五、“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施策略 (23)1. 组织领导与规划制定 (24)2.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25)3. 校地合作与社区参与 (26)4. 激励措施与政策保障 (27)六、“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28)1. 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29)2. 实证研究与分析 (30)3. 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总结 (33)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4)3. 未来展望与建议 (35)一、内容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职院校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社区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政策支持、组织架构、设施设备、管理模式、活动策划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和措施。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分类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一、教育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可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目的、任务、功能和教育体制等角度选题)2、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可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实力提升等切入)3、区域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国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等角度选题)4、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研究(可从教育投入、学校布局、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等角度选题)5、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优化公平、效率、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策略研究6、地方政府办学体制改革的分阶段目标、阻力和应对策略研究7、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与实施策略研究8、地方政府实现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中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困境及对策研究9、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流派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10、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从课程发展、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等角度选题)11、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质量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12、中学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13、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思想史研究14、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15、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内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二、基础教育发展16、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与监测机制研究17、区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阶段性目标、关键任务及实施方案研究18、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在区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战略研究19、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影响的研究20、城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研究21、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2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23、特色学校建设模式与发展现状研究24、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题诊断与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25、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研究26、示范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27、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28、各学段教育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三、农村教育29、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探索30、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31、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3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职学习、流动状况和补充机制、后勤保障等)33、“三教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34、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35、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36、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37、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38、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39、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40、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与控辍策略研究41、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共建现状与促进、提升机制研究四、教育管理42、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建设研究43、教育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研究44、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协作发展、管理机制研究45、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绩效评估、薪酬激励、职称评定、校长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46、教育科研效益评价指标研究及提升教育科研效益的策略研究47、地方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表彰及学生表彰活动的形式、效果及改进策略研究48、学校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模式研究49、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机制研究50、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投资教育及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效果研究51、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体制改革模式的实验研究52、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衔接模式研究53、招生管理规范化制度建设研究54、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55、学校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案例研究56、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民主制度的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57、借鉴其他行业优秀管理思想为教育管理改革服务的研究58、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与团队效能研究59、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研究60、走班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改革研究61、中小学收费规范化的制度研究62、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63、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研究64、中小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65、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服务状况与利用情况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五、素质教育66、中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67、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8、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研究69、中小幼三级教育体系沟通衔接模式研究70、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71、中小学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研究72、我国传统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73、当代教师、学生、家长成才观调查和引导其树立科学成才观的策略研究74、素质教育目标下提高全面素质与学生个性塑造、特长培养策略研究75、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76、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与社团管理研究77、开发、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行动研究78、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79、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研究80、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行动研究81、新时期超常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征、培养机制与策略研究82、学校美育开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83、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实施情况和成效研究六、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制度84、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内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85、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方针的行动研究86、各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87、各学科主流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与教法整合研究88、信息时代各学科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创新实践及成效研究89、通过教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实验研究90、分层教学背景下学科教学进程设计与效果研究91、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设计与效能研究92、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开发、评估与教学管理研究93、网络课程、电视讲座对传统教学的影响研究94、不同版本中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95、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96、学分认定操作中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97、中小学课程与作业难度及作业负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98、中小学考试频次、试题质量和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研究99、中小学考试实现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转变的行动研究100、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10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自主招生政策与中、高考加分政策研究102、特长生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研究七、教师队伍建设103、区域内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104、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105、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信念研究106、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师德建设策略研究107、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如成就感、幸福感、职业枯竭感等108、全方位育人目标下教师对新角色的认同和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109、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110、拔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111、免费师范生与特岗教师生涯规划研究112、教师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八、德育研究113、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时代特质与德育理念、内容与途径变革的研究与探索114、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非同向性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5、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116、关于中小学德育主要形式、实效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17、学校与家庭形成德育合力的策略研究118、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119、德育与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120、提高课任教师德育能力与德育积极性的策略研究121、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122、中小学生德育主题活动开发、开展状况与效果研究123、新时期学生党校、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124、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研究125、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126、学生的建全人格和公民道德品格培养策略研究127、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研究128、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9、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单个德育目标教育实践的研究九、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130、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31、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和教育艺术、干预策略研究132、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133、各学科的认知特点与学习策略研究134、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35、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时评价策略与培养策略研究136、招生制度改革对学生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研究137、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行动研究138、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139、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能力和时间管理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140、“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141、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生存与发展技能培养研究十、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142、学校教育与课外教育(含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143、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策略研究144、校外教育基地的开发、建设与利用的研究145、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活动的效益和社会影响研究146、学生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的学校、社会、家庭影响因素教育策略研究147、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148、超常儿童少年家庭教育案例研究149、“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150、信息时代家校沟通质量与改进策略研究151、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开展效果的研究152、家庭辅导教师服务质量和供需状况调查研究十一、教育信息化153、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现状及培训策略研究154、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完善与利用策略研究155、农村地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状与综合培训策略研究156、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157、网络教学平台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能研究158、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演变趋势研究159、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60、信息化背景下课外教育模式与效能研究161、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效益研究162、教师博客在促进师生沟通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十二、民办教育163、社会力量办学标准、体制、模式及质量保证机制研究164、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地位的研究165、民办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166、民办教育投资机制改革研究167、区域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68、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研究169、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生存状况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170、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十三、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171、卫生保健类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研究172、中小学国防教育研究173、体育与艺术“2+1”项目工程的推进策略研究174、学校体育、艺术类社团的团队文化建设研究175、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76、学生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正研究177、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178、阳光体育推广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179、体育特长培养与全面素质发展研究180、艺术特长生培训现状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十四、民族教育181、少数民族学校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182、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183、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184、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改革研究185、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6、新疆班、西藏班办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7、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教育研究十五、群众性教育科研问题研究188、教育科研与教育决策、教育立法的研究189、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190、教育科研与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发展的研究191、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机制创新研究192、学会组织科研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93、教育学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合作模式研究194、加强教育学会自身建设策略研究。
学习型社区建设
学习型社区建设什么是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指的是一个团体、组织或社区,通过共享和协作,使其成员不断地相互学习、发展和成长。
这种社区建设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过程,旨在通过互动来实现知识分享和实践经验的交流。
在学习型社区中,每个成员都被视为一个学习者和一个教育者,社区通过协作、相互学习和共享知识来推动成员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相互传递和交流。
几种常见的学习型社区1. 在线教育社区在线教育社区是当前最常见的学习型社区,众多的学习者可以在此进行学习,通过互动来一起讨论和学习。
教育者因此可以将学习资源提供给更广泛的受众,并与学生和其他教育者展开交流。
2. 开放式课程社区开放式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型社区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技术,向广大受众开放在线课程,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关注度的提高。
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来参与授课并分享他们的经验,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3. 专业协作社区在专业协作社区中,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协作来提高相互间的技能水平,同事们可以通过分享和讨论来增加专业知识。
此类社区通常围绕某一个具体主题或专业领域,共同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和最佳实践。
如何建立学习型社区建立学习型社区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确定社区目标和目标受众在建立学习型社区之前,需要对社区的目标和目标受众进行仔细的思考和规划。
这个过程可以根据所涉及的领域和教育目标做到清晰、明确、具体化,确保社区的成就符合成员的期望。
2. 选择恰当的平台和技术在选择一款社区平台之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并评估每种平台的优劣势。
有了平台之后,就需要确定技术支持,以确保社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制定社区入口规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社区的效能和成果,需要建立参与社区的规则和准则,要求社区成员符合规定的标准,加入社区并与其它社区成员共同学习和工作。
如何运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运营关键在于激励和保留社区成员,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 维护社区内容和质量学习型社区的质量依赖于成员的内容生产和共享,所以社区管理员要一开始就确保社区的内容质量,防止“无用内容出没”。
教育治理中的家庭与社区合作模式探讨
教育治理中的家庭与社区合作模式探讨一、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治理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治理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教育治理中家庭与社区合作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可能的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家庭与社区合作的重要性1.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家庭与社区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增加学生的社会融入感:家庭与社区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加强家校沟通与互动:通过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实现家校的紧密配合。
三、家庭与社区合作模式现状1. 家庭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家庭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育人,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促进家校互动。
2.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学校与社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
3. 家庭志愿者参与模式: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四、改进家庭与社区合作模式的措施1. 加强教育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家庭与社区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互动。
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长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活动。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在线平台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进互信和合作。
4. 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活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如亲子游园、社区讲座等,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深入合作和交流。
五、结论家庭与社区合作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融入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家庭与社区合作模式改进措施的实施,可以不断推动教育治理效果的提升,为培养更优秀的下一代做出贡献。
“提质培优”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提质培优”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研究
郭慧芳
【期刊名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7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均对“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培优的关键抓手。
本文通过向建筑类专业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目前三教改革的现状和共性问题有:教师双师素质尚不完全具备,“三教改革”所涉及的教师发展制度、教材教法制度尚不健全,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明显,教
师和教法与新时代要求不完全相符等问题。
根据国家提质培优计划的要求,分析了“教师、教材、教法”的发展方向,并根据新时代要求,提出了“三教改革”的对策,包括:完善教师相关制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师和教法的改革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和课程思政的融入等。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郭慧芳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提质培优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三教”改革实践探索——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
3.提质培优背
景下高职摄影类专业活页式教材优化开发探究4.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研究5.提质培优背景下中职卫生学校“三教”改革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重点任务填报平台、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全国高等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支持方联系方式:朱晓晖O1o-57010738、13321155244
附件
重点任务填报平台、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序号
重点任务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填报平台及网址
1
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李勖晟010-66097704
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2Hale Waihona Puke 推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易牌010-66097008
县域社区学习中心网站()
3
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冰010-66096459
全国高等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4
推进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冰010-66096459
全国高等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5
探索三教统筹协同创新路径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冰010-66096459
全国高等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6
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持方联系方式:刘晓18600960470
地方成人教育机构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
地方成人教育机构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
孙建昌;顾通达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4(025)010
【摘要】成人教育与社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动参与并积极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成为地方成人教育机构的新使命.地方成人教育机构推进当地学习型社区建设要从我做起,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和表率;主动参与,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提供服务;积极协调,共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自学习"机制.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孙建昌;顾通达
【作者单位】慈溪市横河职成教中心校,浙江,慈溪,315318;慈溪锦堂学院,浙江,慈溪,31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0;G648.6
【相关文献】
1.倡导终身学习之风,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关于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 [J], 赵红亚
2.地方成人教育机构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 [J], 孙建昌;顾通达
3.积极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对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J], 郭忠
4.民办教育机构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和问题分析 [J], 夏天;
5.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J], 吴铁娃;刘友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强大 的促进 作 用 。 因此 , 正确 认 识 并 处 理好 三 教
之间 的关 系及 其合 作 问题是 建设 学 习型社 区 的一个
重要 内容 。
结 、 类 的流动 和集 体 生 活 的学 习所 起 的无 法 取代 人 的作 用 。[2 然 而 , 管 人 们 对 学 校 的认 识 发 生 什  ̄2o 3o 不
社会 之后 , 学校 与社 会 的关 系 日益 密切 。一 方面 , 社
社会 的过程 中 , “ 成 全 民学 习 、 身 学 习 的学 习 要 形 终 型社会 , 促进 人 的 全 面 发展 ”1 区 是 社会 的基 本 [社 ]
单元 , 学习 型社会 的创 建 , 须 以学 习型社 区 的建设 必 为生发 点 。从 教 育学 的角 度 来 看 , 习 型 社 区就 是 学
门 的教 育机 构 。它 具有 明确 的教 育 目标 、 密 的教 周 育计划 、 科学 的组 织 、 丰富 的教育 资 源 以及 专 门的教
育者 的身 心施加 影 响 , 受 教 育 者 培 养 成 为 合 格 的 把
社会 成员 。
现代社 会 中学 校 内涵 的变化 以及学 校教 育 的基
王卫 东 , 陈敏 坚 , 少华 余
( 州大学 教育学院, 东 广 州 500) 广 广 10 6
摘
要: 学校教育 、 家庭 教育和社会 教育在学习型社区建设 中各具独特 的地 位和作 用。正确认 识这一 问题 , 并
形成学校教育 、 家庭 教育 、 社会 教育 之合 力 , 有利 于促 进学 习型社 区的建设 目前 , 习型社 区建设 过程 中三教合 学 作方面存在着教育对 象单 一、 三教地位不合理 、 教育资 源匮乏 、 教育 实效性 差等 问题 针对 这些 问题 , 本文 提 出了 扩 大教育对象 、 协调三教力量 、 加教育 投入 、 高教育实效等 改进 策略。 增 提 关键词 : 教育环境 ; 习型社 区 ; 学 学校教育 ; 家庭教育 ; 社会教育
本价 值 , 定 了学 校 教育 在 学 习 型社 区 中仍 应 发 挥 决
主导 作用 。但 是 , 习 型社 区 中 的学 校 已改 变 了 以 学
育工作 者 , 因而从 它产 生之 日起 , 在一定 社会 的教 就
育体 系 中占据 主 导地位 。古 代社 会 的学校 教育 相对
收 稿 日期 :0 51 2 2 0—20
知识 传授 为主 要任 务 的传 统 形 象 , 为 一 个 重 要 的 成
作 者 简 介 : 卫 东 (9 7 )男 , 族 , 南 人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原 理专 业 博 士后 , 州 大 学 教 育 学 院教 授 、副 院 长 , 育 学 博 士 , 要 王 16 一 , 汉 河 广 教 主 从 事教 育 基 本 理 论 研 究 I陈 敏 坚 ( 94 ) 女 , 族 , 东 人 广 州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20 18一 , 汉 广 0 2级教 育 学 专业 本科 生 ;余 少 华 ( 9 3 ) 18 一 , 女 , 族 , 东人 广州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2 0 汉 广 0 2级 教 育 学 专 业 本 科 生 。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目批 准 号 0J D 0 2 资 助 教 项 3Z O 3 )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期 2 0 年 2月 06
教 育 学 报
J u n l d c t n l t de o r a E u a i a u is of o S
Vo . . . 1 2 NO 1 F b 2 0 e. 0 6
学 习型社 区建设 中三教合作 问题初探
会 的开放 , 使得 学 校 可 以从 中汲 取 丰 富 的营 养 而 促 进 自身 的发展 并使 自己与 社 会 的发 展 更 加适 切 , 另
一
方 面 , 校 的开放 , 其对 社会 发展 产 生着 越来 越 学 使
以社 区为依 托 , 以社 区终 身 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基 础 , 效整 合社 有
区资源 , 努力 创设 各具 特色 的学 习氛 围 , 证社 区成 保
重要 的作 用 。在这 种 变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 们 对 学 校 人
的认 识也 在不 断发 生 着 变 化 , 校 被 不 断 赋 予 新 的 学 内涵 。1 9 , 合 国教科 文 组 织 在相 关 报 告 中明 9 6年 联 确指 出 : 凡是学 校 , “ 不管 其具 体 身份 是 私立 的 、 合作
三者之 间形成 教育 合 力 , 对 学 习型 社 区 的形 成 具 则
的环 境和地 点 , 时它 以积 累 由其 产 生 的资 格 和人 同 力资 本 的方式 为经 济领 域 和私人 领 域做 出贡 献 。在
文化 方面 日益 复杂 和 多 样 化 的一 些 社会 中 , 为公 作
共领 域之 学 校 的 出现 突 出 了 它 为 促 进 社 会 内在 团
的还是 政府 的 , 均应 被定 义 为公共 活动领 域 、 社会化
员基本 学 习权 利 , 社 区 内形 成 全 员 、 程 、 面学 在 全 全 习 的局 面 , 而促 进 社 区成 员 全 面 发 展 和 建设 可持 从 续发展 的新 型社 区 。在 建 设 学 习 型社 区 的过 程 中 , 社 区内的学校 教 育 、 家庭 教 育和社 会 教育 ( 本文 简称 之为三 教) 挥着相 互之 间不可 替代 的重 要作 用 , 发 而
么样 的变化 , 校 教 育 的基 本 价 值 是 不 变 的 , 就 学 那
是 : 据一 定 的社 会需 求 , 目 的 、 组 织 地 对 受 教 依 有 有
学 校是人 们 为 了集 中且 高效 地传 递 以往 累积 的 生产知 识经 验和 生 活知 识 经 验 , 为 创 设 的 一种 专 人
中 田分 类 号 : 4 —5. G 00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9 (0 6 0 -0 70 1 7 2 8 2 0 ) 10 7 —7
党 的十六大 报告 中 明确 提 出 : 全 面 建 设小 康 在
封闭 , 学校 与社 会 之 间存 在 一 定 的距 离 。进 入 现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