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件第24课 河中石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人物形象
从他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 而下,可见他考虑不周,不深 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可见他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 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 实事求是的作风。
• 6.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 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 备这方面的知识。
•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 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 观臆断。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本文通过写寺前两个石兽掉入水中, 僧人们和学者只考略部分因素,没有找到 石兽,老水兵考略周全所以成功了的故事, 告诫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 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和常情作出主观 判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 客观规律去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 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 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 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古今异义
盖石性坚重 但知其一
古
今
盖子 用于句首,表示推测。
大概
只是
但是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寻找
终了, 最后
追求 究竟
古今异义
古
今
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并列
阅十余岁
3.作者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请结合文章说说本文 哪些人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据理臆断 ”的。
寺僧先是只按照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 找起,后根据水流的情况作了推测——“以为 顺流下矣”,却不知物理。 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 物理,推测石兽必然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因此他们都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据 理臆断”的人。
4、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脱离实际 主观臆断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忽略了流水
4、老河兵: 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 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的综合起来考虑, 因此提出了寻找石兽的正确办法。
•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不是为了渲 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原文填空
• 初寻石兽时,寺僧们按照常规思维,从山门 倒塌的位置找起,最终不可得。人们又根据 水流的情况作了推测,以为 顺流下矣,结果 还是 寻十余里,无迹 。
• 讲学家笑寺僧 尔辈不能究物理,他认为的物 理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因此他推测石 兽应该是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一起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终了,最后
划(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
踪迹
沧州南部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 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和 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 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以为它们 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 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 踪迹。
写作特点小结
•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 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例如第1段 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 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 至,又很生动。
•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 侍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 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 才揭晓。
湮:埋没。
的道理。
预习检测2:课下注释(过关本)
颠: 啮:
失石:
众服为确论:
反激之力:
坎穴:
不已:
据理臆断 :
溯流:
预习检测2:课下注释(过关本)
颠:颠倒,错乱。 失石:丢失的石头,指落 啮:咬,这里指侵蚀、冲刷。入水中的石头。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 4、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 5.就打捞石兽一事上,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 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 6.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 意味?
1.总结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2.比较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坎穴: 坑洞。
不已:不停止。
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溯流:逆流。
合作探究1:疏通课文
⑴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圈画出不 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⑵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字词。 ⑶ 本组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讨 论。
字词检测: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
求:
竟:
曳铁钯:
棹数小舟:
棹:
设帐:
是非木杮:
尔辈不能究物理: 湮:
预习检测2:课下注释(过关本)
河干: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倒塌。 阅:经过。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曳铁钯:拖着铁耙。 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设帐: 设馆教书。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
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预习检测2:课下注释(过关本)
河干:
山门:
圮:
阅: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设馆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带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言为心声
是
求之下流,固颠 固然
根深蒂固、固若金汤 坚固
君子固穷
坚持
固执己见
顽固
合作探究2
•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 3.作者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请结合文章说说本文 哪些人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据理臆断” 的。
代词,代石兽
的
临河干
靠近
如是再啮 像
身临其境、双喜临门 到
如其言 按照
居高临下、临渊羡鱼 从高处往下看
竟不可得、有志者
事竟成
终了,最终
未竟之业
完成
竟日游乐
整、全
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这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斯是陋室
是
自以为是
对的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
认为
事在人为
做
四海为家
当作
啮沙为坎穴、一分为二 成为
经过、经历 看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非木杮
这 表判断的动词
转转不已
停止
已经
如其言
依照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果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代词,代石头。 的 的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 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 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 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 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 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 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
按照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地判断 吗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 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 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 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指出 凡河中失石, • 当求之于上流 继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人
们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
启示
1.做事情要深思,理论 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寻 求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 切不可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而主观臆断。
2.实践出真知,实践 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预习检测一
朗读、背诵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 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大概是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河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洞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栽倒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 “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 找它们。大概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 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 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 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 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 越冲越深,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 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电视剧: 铁齿铜牙纪晓岚
纪晓岚出过一副灯谜: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狗狸仿佛,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纪昀,字晓岚,清代 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 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 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 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 当广泛。
•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 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 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 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 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 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 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全书分古今 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 为“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