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三) 学习描写景物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调动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
2.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与评的过程中体会写景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宽广的大海,水底的游鱼……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我们所见过的最美的景描绘出来。

二、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运用感官。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鼻子嗅……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点。

三、通过实例,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幻灯片展示《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引导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幻灯片展示《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学生朗读讨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这段文字中,借助多个感官,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

3.用幻灯片展示《三峡》中写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学生朗读,合作探究:这段文字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的特点写出来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②俯视与仰视相结合;③近观与远望相结合。

4.用幻灯片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关段落。

学生朗读品味,探究:在作者的笔下,不同季节的雨给人以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在描绘雨景时融入了自己对雨的感受,这种感受感染了读者。

我们在作文中赋予景物不同内涵,融入我们的情感,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有感染力。

四、写作文题
两题任选一题写作:
1.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____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五、佳作欣赏
窗外
我总认为,去外边游玩,是欣赏风景的最好方法,可以亲身去体验甚至触摸那些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在屋子里面同样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这天,我趴在窗台上看书,不经意间,发现了窗外的那块地,曾是宽阔却没有生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长出了茂密的植物,郁郁葱葱的。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棵很大的白玉兰树,它的枝干有一个碗口那么大,挺直而修长的枝干,看上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

它的叶子和我们的手掌一般大小,嫩绿嫩绿的,这种绿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夏天都那么惹人喜爱,看着它,就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看,一根树枝伸向我的窗前,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

树下,有一个花坛,虽然叫花坛,但并无花朵。

那里生长着许多绿色植物,有直接栽在花坛里的,也有种在花盆里放在花坛上的,但这些植物却一点也不失生机,它们伴着风儿摇摇晃晃,翩翩起舞。

我的目光被一只狗所吸引了。

它有着土黄色的绒毛,两只眼睛不停地溜达着,巡视前方,它有可能在为自己觅食吧。

看啊,它来到了植物们的身边,它们静静地对视着,好像在互诉心声。

狗仿佛愁眉苦脸地对草说:“今天真不走运,一根骨头都没捡到,还遭人家的训斥。

”草安慰道:“哎,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到主人身边吧,那样就不会愁吃喝了。

”它们就这样聊着,把自己的快乐、悲伤都与彼此分享。

人们也不会闲着,一些人拿着羽毛球拍,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羽毛球对决;孩子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在小区里追逐,他们不用担心会有车子突然驶来,更不用担心有坏人忽然出现;老人们搬来凳桌椅,坐在玉兰树下,互相谈笑,寻起年轻时的记忆……
我渐渐地发觉,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竟然也是如此的美丽,大概是因为手不能触到,便更用心地用眼睛观察吧。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从楼上,传来了叫喊:“丁丁,回来吃饭啦!”“东东,快回家,奶奶来做客啦!”这时候,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得分手了,临走前,还会不止一遍地相互提醒:“明天再来玩,一定要来呀,一定要!”有的还要对方拉钩算数。

老人们听见叫喊声,也从谈笑中回过神来,笑嘻嘻地互相告别。

俗话说:“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这窗外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点评:作者描写窗外的景物时,将视野扩大至窗外的所有景物。

重点描写了白玉兰树、白玉兰树下的花坛,一只小狗以及树旁人们的活动等。

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近景远景相结合、动景静景相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更加丰富、生动;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将
白玉兰树的枝干比作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形象地突出了白玉兰树干的挺直、修长。

24 周亚夫军细柳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1.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

今天,我们就要去见证这样一位刚正的将军。

(二)顺畅朗读
1.录音范读。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齐读全文。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其所写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浑雅健的风格。

代表作品有《史记》《报任安书》等。

2.汉文帝即位后,同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双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

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

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守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3.《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是司马迁。

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

《史记》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翻译课文
1.按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翻译接龙,请学生们逐句翻译并互相纠正。

3.老师讲解归纳难点字句。

(五)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讨论分析
1.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2.你同意文帝的观点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引导学生找出文帝在细柳营所遇所见之情景,并归纳出细柳军营的特点;
追问:文帝在细柳所见所遇以军士的言行为主,而周亚夫写了两句话,难道文章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不是周亚夫?如果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写法?)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本问引出三组对比)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4.小结分析:周亚夫性格及本文所用描写方法。

5.“既出军门,群臣皆惊”,这一“惊”字是对群臣反应的高度概括,请为“惊”后加一个字来谈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追问:群臣皆惊,为什么文帝不“惊”?由此可见,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
1.抄写词语并背诵
2.熟读全文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

学生把课堂当成展示自我的平台, 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很好地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质疑、探究环节,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体验中进取。

在分析周亚夫的形象时, 我加用了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 完成了“文以载道”的德育任务。

《野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二、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背诵默写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诗句含义。

这首诗朴素自然,晓畅通达很好理解,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谈,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之后用问题设置悬念引出作者介绍,这是在需要作者和写作背景时插入,孩子们更能接受,也显得自然有用。

讲述王通与王勃是为了激起学生好奇心,顺势引导他们多读书,平时我会给孩子推荐可读的书目的。

在细读课文,赏析诗句环节我采用就近分组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展示回答,老师引导订正补充。

力求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使学生对诗句有深入理解,体悟汉语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苦闷,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依然是学生主体,老师指导,师生共同合作,让孩子们依然感觉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

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是反复推敲,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所以让学生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诗文转化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根本无法体会文字的美,它们不过是一个个汉字的组合而已。

在品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的字词上,我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那一段,所以用换字的方法帮学生体会这几个动词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来是对诗歌语言和体裁特点的一个探究,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在诗歌史上的
特殊地位,以及对律诗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以前所学律诗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

然后是布置作业,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

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全面、明晰、重点突出,只要通过板书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整个课堂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板书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