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和流通行业分析及信贷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收储和流通行业分析及信贷政策建议
北京农商银行 丁林
摘 要:粮食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战略性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安全、稳定以及发展。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迅速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粮食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供求矛盾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粮食流通问题愈发重要。
因此,为市场性粮食收购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对商业银行而言不光体现了稳定社会的企业责任,也蕴含着潜在的商机。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粮食流通层面上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与粮食行业开展业务,就需要对粮食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此,本文对粮食行业的业务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信贷政策建议。
关健词:粮食行业 问题分析 信贷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c)-159-04
1 我国粮食收储及流通行业的现状
1.1 粮食储备及流通的管理格局
粮食收储,是指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
1949~1952年,为了保证大城市粮食供应,国家提出了“储备粮”的设想,并开始在重要城市建立粮库。
1952年中央确定在国家的粮食库存中留存粮食储备。
1954年,中央提出“为了应付灾害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国家粮食储备开始形成。
1962年,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始建立农村集体储备粮和战备储备。
1990年开始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2000年,中央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
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社会粮食储备三大粮权归属主体的粮食储备管理格局。
粮食流通,是指在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流通活动。
粮食流通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调整生产结构,调节消费需求,减少供求波动,合理引导消费、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今我国粮食资源短缺,处于国内生产加适量进口紧张平衡的格局,粮食流通的实质是地区间、品种间、丰歉间实物余缺调剂,还未能以规避风险和分散风险为目的。
1.2 我国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的主要政策
1.2.1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标志着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条例》重点内容包括:一是规定国家发改委及国家粮食局负责拟定中央储备粮的相关政策建议,借以促使中央能够有效管理粮食,对其实施指导与调控;国家粮食局,其具体职能在于管理储备粮食;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给予支持和协助。
二是国家对中央储备粮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三是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
1.2.2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2004年5月国务院正式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于2013年5月进行修正),这是我国规范粮食流通活动的专门性行政法规。
重点突出了粮食经营者在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行为规范。
《条例》规定,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并规定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保证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以及其他政策性用粮的信贷资金需要。
1.2.3 《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发布了《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油加工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粮食监管和标准质量检验监测六大体系;重点建设即粮食仓储设施工程、粮库仓房维修改造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粮油加工业升级工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六大工程。
1.3 目前我国粮食收储及流通情况
1.3.1 2014年粮食收储首次突破7000亿斤
2014年,在部分主产区粮食收储困难多、压力大的特殊情况下,我国粮食系统采取促销减库、建仓扩容、跨省移库、加强产销衔接等多项措施,全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达到7298亿斤,同比增加409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2478亿斤,同比增加814亿斤,为种粮农户丰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 粮食仓储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国家粮食局编制“粮食收储”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新建千亿斤仓容建设方案。
与此同时,
“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粮食收储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1.3.3 粮食流通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缓解部分粮食主产区仓容紧张的压力、促销减库,2014年共成交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1053亿斤、跨省移库200亿斤,省际间粮食流通量达3300亿斤,有效推进了粮食产销衔接。
农民社区粮行、大众主食厨房、放心粮油超市、粮油电商网购等新型产业模式和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同时,储粮新技术、散粮运输、适度加工进一步推广,节粮减损取得新成效。
粮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成效。
1.3.4 粮食进口数量不断攀升
2014年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口谷物1951万吨,上年同期为1458万吨,同比增长33.8%;全年出口大米41.92万吨,上年同期为47.84万吨,同比降低12.4%;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
2 我国粮食收储及流通行业特点分析
2.1 储备粮规模较大并呈增长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粮食生产和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长期以来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粮食储备主要为政府储备和实物储备,政府掌握粮食储备的规模较大并呈稳定增加的趋势。
2.2 储备粮的购销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就现状分析,我国储备粮运作极具特色,其购销运作方式比较固定,基本上是以市场化为主体,储备和市场之间联系逐渐加深,所以储备购销活动基本上是通过市场渠道完善的,并由此构建粮食周转体系,同时设立储备调控体系,而上述体系的建立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
针对储备粮销售来说,总共存在三种渠道:第一种是依据批发市场的顺价规则,对其实施平等拍卖销售,这种渠道是储备销售的主要方式;第二种是协议销售,将货源提供给大贸易商,或是相关的加工企业;第三种通过加工后直接销售给有关零售商或集团消费单位。
近几年加工企业逐渐成为经营和使用社会储粮的重要主体,储备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
2.3 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粮食运输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原因,适合粮食散装、散运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制约了粮食的快速流通。
传统运送方法下,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
2.4 粮食运输信息化程度不高
粮食流通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这其中涉及的部门有铁路、交通等,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网络的运用也不够到位,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存在极大
的问题,亟待发展和改善。
2.5 国有大型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处于支柱地位
我国粮食收储呈现集中垄断的格局,即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垄断主要品种粮食的收购,粮食收购实际上形成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中的买方垄断。
受此影响,粮食物流很大程度上受国有粮食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支配。
3 我国粮食收储及流通行业中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3.1 我国粮食收储及流通行业中的问题
3.1.1 临储与托市政策造成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
由于临储与托市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存在价格倒挂的问题,扭曲了市场价格。
在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背景下,国家近几年连续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受此影响,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呈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
但是,随着与国际市场价格差的扩大,进口量越来越大,国内市场产生价格波动,造成中间的收储和加工企业库存成本大幅增加。
市场低迷一方面导致粮食加工企业不敢扩大收购,停工待产现象越发普遍;另一方面厂家压低稻谷收购价格,最终使种粮农民的利益受损。
3.1.2 当前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用于建设粮食仓设施,并且逐步完善粮食运输条件,但是,我国粮食仓储还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
就现状而言,我国粮食仓储仍旧施是以平方仓储为主,同时还兼具楼房仓储,两者的比例相对较高,圆筒仓型很少引用,这对于我国粮食储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最为关键的是粮食主销区的相关运输设施建设相对缺失,如重要港口、铁路段等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粮食运输接卸的高效运行。
如若出现市场异常情况,需要紧急运输粮食,当前运输条件则无法满足需求,将会出现粮食调运困难,即使运输到港或是铁路,也将会由于接卸能力较差耽误正常的粮食中转,这对于政府宏观调控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使其无法掌控粮食市场的正常运作。
3.1.3 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市场化机制不足
我国在粮食物流管理中仍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一些规则,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管理办法缺乏市场化机制制约了粮食流通的发展。
从收购环节看,存在着区域内统一收购价,没有分地差、级差,没有多渠道,没有就地储存等问题,中储粮几乎面临着单一客户;从轮换和出库环节看,也是靠单一客户、大大小小的粮食经纪人充当掮客。
这导致粮食流通无法有序高效地进行。
3.1.4 粮食物流节点存在弊端
物流节点是指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对周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点,由于总体上建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网络一体化格局,同时各地区建设规模不同,存在相互协调配合的硬性障碍。
3.2 我国粮食收储和流通行业的主要风险
3.2.1 粮食存储条件差、超容存储,粮食受火灾及自然灾害毁损几率较高
2013年5月,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近千吨粮食化为灰烬。
此次火灾的主要原因就是存粮太多,而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粮食仓储的难题。
林甸直属库核定仓容量约为7.6万吨,在火灾发生时,这个库的实际存放粮食已经达到14.7万吨,由于粮多仓少,很多粮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围成的临时粮囤中。
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些过量、露天存放的粮食,才导致起火并形成大火蔓延。
中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增产的粮食大量被国家囤积起来,由于粮食与金属等原材料不同,无法长期库存,过量的收储,使大量露天堆放的粮食很容易发霉、腐烂变质,造成损失。
3.2.2 粮食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所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企业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一是粮食运输以包装运输为主,导致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二是由于地理条件原因,适合粮食散装、散运的交通设
施不完善,制约了粮食的快速流通;三是粮食流通涉及的铁路、交通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粮食流通体系,致使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四是粮食大量进口,容易打乱原有的粮食流转平衡,造成粮食流通企业的大幅亏损甚至使企业倒闭。
4 对商业银行发展粮食行业业务的信贷政策建议
由于粮食的收储、加工及流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外,粮食行业的企业贷款主要用于收购原粮、半成品或成品粮,主要为一年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这些客户客观财务经营评价指标往往一般,导致信用评级状况较差,大部分客户的信用等级仅勉强达到银行的业务准入门槛,且在与银行的业务合作中多采用信用方式,风险敞口较大。
而其中的行业中龙头企业,由于经营稳定,规模较高,已在行业中确立了竞争优势,对银行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对此,提出以下信贷政策建议。
4.1 密切关注粮食行业最新政策,有效防范政策性风险
长期以来国家最低价收储保障政策和定价补贴政策抬高了粮食价格,干预了粮食市场的定价,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价格的倒挂,主要粮食品种是以国家计划定价为主,市场交易定价为辅,产品定价权的缺失,使价格与成本无法有效联动,但这也反映出国家在粮食定价上的绝对垄断地位。
政策性调整对市场价格影响极大,任何一项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亏及利润水平。
因此,建议商业银行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粮食行业的政策出台情况,提高政策敏感性,防范政策性风险。
4.2 加大对大型粮食集团的信贷支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市场选择的结果,粮食链条内的企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大型粮食集团普遍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粮的收购、仓储到粮食的初加工、深加工,再到粮食的上市流通销售。
由于粮源有保障、加工有技术,销售有稳定的渠道,特别是目前许多大型粮食集团已经在国内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销售利润相对有保障。
目前大型粮企对中小企业的不对称优势明显,小型粮企发展空间受限。
因此,在满足业务准入且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议选取大型粮食集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4.3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探寻对粮食企业供应链贷款模式
目前我国各大粮食企业集团普遍已建立起完整的原粮供应、加工及销售链条,商业银行应针对其整个供应链条,研究开发适合粮食企业的供应链贷款。
既能对贷款使用进行完整跟踪,又能有效拓宽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大与大型粮食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
4.4 积极探寻合理抵押物,有效降低贷款风险敞口
由于粮食行业中的大型客户普遍具有完善的仓储设施,产权明晰,便于分割。
因此建议在对该类企业进行授信时,可以考虑在正常维系客户关系的基础上,探寻追加仓单作为抵押品,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粮食行业贷款的风险敞口。
参考文献
[1] 任正晓.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15
(1).
[2] 苏玉保,李晶.关于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问题的认识[Z].
首届全国粮食物流产业发展论坛,2012.
[3] 贺伟.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
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0(10).
[4] 秦中春.我国新型粮食储备体系的主要特点[J].农产
品加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