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语言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小小鸭蛋,绘平常生活
——《端午的鸭蛋》语言赏析
云阳县天景初级中学黄建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情感,品味特色语言。

2、培养生活热情,描绘平常生活。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并学会诗意描述平常生活。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抒情激趣,明确学习目标
人称汪老是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

他用美文家的笔法叙尽了美食的精华,更用别样的才情为世人烹就了一席席散文盛宴,今天,我们有幸成为赴宴者,就让我们闻香下马,品一枚小小鸭蛋,学着描绘平常生活吧!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课前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端午的习俗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只对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感兴趣?
(咸鸭蛋是家乡高邮的特产,好吃,出名;咸鸭蛋还是吃起来有快感,蛋壳玩起来有趣儿,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


2、一枚小小的鸭蛋,作者写得那么郑重、庄重、隆重,仅仅只是因为它的美味?你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吗?
一枚鸭蛋,异乡人羡,自己夸,古人赞,承载的是对故乡的质朴赤诚的热爱;鸭蛋怎么吃,怎么玩,笔笔细致,历历在目,它承载的是对美好童年生活深切的怀念。

所以,对汪曾祺来说,乡愁是什么呢?乡愁就是一种舌尖上的思念。

因为这种思念,高邮咸鸭蛋在他笔下就显得尤为有味儿。

三、精读文本,品味特色语言
本文语言平淡而有味,表现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到你喜欢的句子时,请略停一下,品一品,作上批注,感受汪老的语言特点。

(学生分组品读,教师将提示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品读批注)
提示:
1、品析细节描写的句子。

2、品析运用方言的句子。

3、品析具有幽默感的句子。

4、品析平淡质朴运用口语的句子。

5、品析富含生活情趣的句子。

点拨:如何品味语言特色
1、找准角度(修辞、描写或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结合语境,从修辞、描写的作用,或者动词、拟声词、叠词的效果进行分析
3、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学生交流品读结果并展示:
例: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朴素大白话,脱口而出,自然而然,使人倍感亲切,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同时,欲扬先抑的写法,透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空头”一词富有地方特色,“扎”“吱——”“红油冒”,声色俱备,动感横生,绘声绘色地写了咸鸭蛋的吃法,表现出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善用语言造型!
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读出“吱”的动感和快感来!(强调,这里“吱”可以读成“zi”)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白嘴”一词是方言,使文章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方言入文,好似脱口而出,直率自然,显地方特色。

像这类的句子你还能找到吗?
3、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文白夹杂,幽默风趣地道出了家乡咸鸭蛋的无与伦比,表达作者对家乡鸭蛋、对家乡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可谓情有独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典雅的文言词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配上你的表情读读这句,读出“实在瞧不上”的情趣来!
像这类的词句还有“与有荣焉”,“所食鸭蛋多矣”。

4、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多用短句,一句一断,有节奏感,好听,好读。

平淡质朴,有口语色彩。

亲切自然地写出了高邮鸭蛋出名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家乡特产、对家乡人的赞美之情。

——巧用短句,富有口语色彩。

5、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细品“蠢”和“秀气”:把原句改成“有的样子难看,有的漂亮”,好不好?为什么?
“蠢”不一定就难看,而是个儿大大的,呆萌呆萌的;而“秀气”则显得灵动可爱。

这哪里是选蛋,分明是“选美”嘛!细想起来,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拟人化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再读本句,感受情趣。

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他作品的语言特点:
1、平淡而有味(读来亲切自然,有生活气息)
2、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富有地方特色)
3、文白夹杂(雅俗相映成趣,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生活的情趣无处不在)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四、归纳升华,品味生活
高邮老头儿汪曾祺就这样把赤子般的乡情承载于一枚小小鸭蛋之上,细细品读,真是应了那句话“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生活中,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可为什么用文字表达出来,却是“初读似水,再读——还是水”呢?相比而言,我们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缺的是——生活中修炼“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情趣
写作中“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追求
正因为有这些追求,所以汪老把文章写成了诗,把生活过成了诗。

而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点点皮毛,写出平淡生活中的诗意呢?
五、拓展提升,移情仿写
总有一种味道,萦绕在你的舌尖,也许是大年初一的一碗汤圆,也许是全家齐动手包的一碗馄饨,也许是晚自习回家后桌上那碗热腾腾的鸡蛋面,甚至是外婆家的那盘洋芋片儿,它刺激着你的味蕾,挑逗着你的情思,就请学着运用本文的一两种写作技巧,以“舌尖上的”为题,写一种你熟悉的家乡美食吧!(150字左右)
学生静写,展示作品。

教师例文:
舌尖上的重庆小面
一只土碗,或一个搪瓷缸子,一只手便能抓扯出的二两面条,几根青菜,两三分钟煮毕,五六分钟下肚,小面之小,莫过于此。

重庆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麻辣小面开始的。

清早,路边摊上、黄桷树下,人行道旁高高低低的板凳上,全是端着小面的重庆人。

他们或坐、或站、或蹲,互相招呼着、调侃着,咝溜咝溜地,一碗小面下肚,打个饱嗝,“呃——”,那是胃和舌头得到极大满足的宣告。

老板笑眯眯地过来了:“今天的面条啷个样嘛?”
“嗯——,辣得巴适,安逸惨了!”
重庆小面,吃的就是麻辣。

少则七八种,多则二十几种的佐料,配比不一,但定是红油打底、麻辣为主,热气腾腾地端上来,那辣香,唤醒了重庆人的味蕾,更唤醒了重庆人骨子里的豪放与热情!
六、课堂结语,祝福学生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平淡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诗意。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欣赏凡人小事,不必面朝大海,也能春暖花开。

诗意生活就在眼前!还请慢慢走,欣赏啊!
七、类文阅读,积累提升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请结合这一特点,体会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

“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

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

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

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

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

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隆和(老字号)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

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

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

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绑鱼钩的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

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

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

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

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

年,就这样过去了。

【板书设计】
品小小鸭蛋,绘平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