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手抄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愿者⼿抄报 12⽉5⽇是国际志愿者⽇,店铺为您编辑整理志愿者⼿抄报,欢迎阅读参考。

志愿服务宣传标语
1、志愿服务是⼀种⽣活⽅式。

2、奉献他⼈提升⾃⼰。

3、予⼈玫瑰,⼿有余⾹,做⼀名快乐的志愿者。

4、弘扬⽆私奉献精神,不计个⼈名利得失。

5、为社会尽⼀份责任,为他⼈送⼀⽚爱⼼。

6、急困难者之所急,帮困难者之所需。

7、通过志愿服务,提升⾃⾝素质
8、青春是我们的名⽚,服务是我们的志愿.
9、⽤我的努⼒,换取您的微笑.
10、志愿者的微笑是城市最好的名⽚
11、弘扬志愿精神,播撒爱⼼⽕种,共建和谐社会
12、真情回报—献⾎是⼀种健康的储蓄。

13、弘扬爱⼼精神,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贡献⼀份⼒量
14、爱⼼献社会,真情暖⼈间
15、树⽴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志愿者⾏动
16、弘扬志愿精神,优化发展环境,共建⽂明精河
17、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敬⽼爱⽼的优良风⽓
18、参与志愿服务,塑造城市形象
19、与⽂明同⾏,与绿⾊相伴,倡导公德,美化城市
20、讲究⽂明、倡导新风、美化⽣活
21、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2、爱⼼献社会,真情暖⼈⼼。

⽮志服务成就美丽⼈⽣ 青年志愿者宣传⼝号
1、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爱⼼献社会,真情暖⼈⼼
3、团结友爱、助⼈为乐、见义勇为、⽆私奉献
4、服务社会、帮助他⼈、提升⾃我、实现价值、
5、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动实践
6、青年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7、服务群众⽣活、促进社区发展
8、开社会风⽓之先,做青年志愿者
9、弘扬民族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10、团结、实⼲、求知、创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1、青年的⼼永远与雷锋相通
12、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者服务,建设精神⽂明
13、与时俱进跟党⾛,开拓创新献青春
14、青年志愿者真诚服务到永远
15、奉献你我他,服务千万家
16、弘扬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展⽰开拓创新的青春风采
17、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18、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再⽴新功
19、让智慧与创新闪光,让青春与发展飞扬
20、我光荣,我是乌海青年志愿者
21、你我他的⼀⾔⼀⾏,乌海的⽂明形象
2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强、敬业奉献23、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和谐企业
24、构筑和谐企业、弘扬志愿精神、创建⽂明社区
25、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什么是志愿精神?
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必须是志愿,⼆不为报酬,三是利他。

志愿服务是⼏乎是每个⽂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指任何⼈⾃愿贡献个⼈时间和精⼒,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服务的活动。

志愿精神的内在动⼒是什么?
做志愿者是利他精神与利已精神的结合。

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帮助他⼈、贡献社会的意愿,也有充实⾃我、锻炼才能的需求,甚⾄有⼀些明显利已的因素。

在真⼼提供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获得被尊重感的满⾜、成就感的满⾜、交友需求的满⾜、⾮正式组织领导才能锻炼需要的满⾜等,是综合性的的收获。

志愿精神的发扬需要怎样的外部环境?
志愿服务⾛到今天确实需要建⽴⼀个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

外部机制:⾸先,要推动社会更多的⼈去认知;其次,要推动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内部机制:⾸先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再有就是对志愿者的培训问题。

志愿服务作为⼀项社会化活动,光凭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机制建设来保障志愿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薪⽕相传,⽣⽣不息。

时代需要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提供了帮助,⽽且⾃⾝得到了锻炼和提⾼,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从社会学视野看志愿者精神与和谐社会
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动体现,是推进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重要⽅⾯。

在某种意义上甚⾄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志愿者精神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充满志愿者精神的发展观。

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以及由此派⽣的志愿者组织体系和志愿服务⽹络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全⾯健康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与志愿精神有许多相通之处。

和谐社会是⼈类⽂明的⽬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志愿精神则是社会现代化和⼈的社会化的象征,是⼈类⽂明和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胡锦涛总书记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精辟地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这深刻地点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

⽽从志愿精神和志愿实践活动看,它与和谐社会特征⽅⽅⾯⾯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
我们⾝处⼀个伟⼤的时代,国家的国际地位⽇益提升,国民经济⾼速发展,⼈民⽣活⽔平⼤幅提⾼。

⼈们对未来充满信⼼,希望能实现⾃⾝和民族的梦想。

我们⾝处⼀个尴尬的时代,社会的精神环境不断恶化,⼈与⼈的关系⽇渐疏远,对和⾃⼰⽆关的⼈和事,⼈们表现得极为冷漠乃⾄于冷酷。

在这样⼀个时代⾥,仍然有这样⼀群⼈,他们不求回报,⽢于奉献,他们的⾜迹遍布⼤江南北,他们的⾝影活跃在扶弱助残、救灾抢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各个领域。

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他们⾼举着⼀⾯旗帜,那就
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m.
这个崭新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因为志愿者精神⽆论是对个⼈健全成长和全⾯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融洽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者精神是提升⾃我与服务社会的统⼀。

常⾔道:“送⼈玫瑰,⼿有余⾹”。

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付出了⾃⼰的汗⽔,为社会和他⼈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他们的能⼒得到了锻炼,他们的精神获得了满⾜,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这正体现了志愿者精神中的“进步”⼆字。

因此,志愿服务不仅是⼀种⾼尚的责任,⽽且是⼀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甚⾄被当作⼀种⽣活⽅式。

志愿者精神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明的结合。

中国⾃古以来就有 “与⼈为善,为⼈之本”、“ 病⼈之病、忧⼈之忧”等古训,随着社会⽂明的进步,⼈们在满⾜了物质需要后,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整个社会除了对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遵循外,也更注重道德秩序和必要的社会保障(西⽅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志愿者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的精神⽂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志愿者精神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纽带。

当今世界,志愿者精神已经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化所⼴泛认同,体现了⼈类对美好⽣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在⼀些发达国家,志愿者已经有了⼏⼗年的历史,志愿者精神也深⼊⼈⼼。

以美国为例,五成的美国⼈每年⼈均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约为100个⼩时,每年全国⼈均服务时间接近50⼩时,⽽美国志愿者的宗旨
是“到最需要我们的地⽅去,做任何需要我们做的事。

”相对来说,中国在这⽅⾯的数据要落后不少——根据《慈善蓝⽪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2013年度,全国纳⼊注册的志愿者总量约为7345万⼈,占中国13亿⼈⼝总数的5.65%,志愿服务约8.3亿⼩时。

如果计算全国⼈均服务时间的话,每⼈每年不⾜1⼩时。

但可喜的是,近⼏年中国的志愿者⽆论是数量还是服务时间,都在飞速增长,中国的志愿服务虽然仍有很长的路要⾛,但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并不弱于西⽅发达国家。

⽽在国内外的⼀些重⼤活动(⽐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志愿者的活跃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致认可,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

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志愿者精神的引领下庄严宣誓:“我愿意成为⼀名光荣的志愿者。

我承诺,尽⼰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服务社会,实⾏志愿精神,传播先进⽂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