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因素。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可以说,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不是哥白尼打破了宗教神学创建世界的思想,牛顿提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后继出现的科学家也不会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2,什么叫做科学价值说?以及关于科学价值说有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流派,你认为科学是有价值负载还是无价值负载?你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此有何观点?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显示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科学与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科学的属性在与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的体现。

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科学带来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价值说的两个流派:科学价值中立说,科学负荷价值说
科学价值中立说是关于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

它认为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认为事实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二者之间有严格区别。

科学负荷价值说认为: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参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脱离不了价值判断。

科学的价值并不是成为科学所探索的事实的一部分,二是成为科学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科学技术渗透着价值的全过程,科学不是纯粹的个性工具,二是出现于特殊社会情境之中的复杂事业。

科学是负荷价值的,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
断的统一。

我认为科学是负荷价值的,科学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影响着我们教育,文化事业等生活各方面的发展。

科学本身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并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

所以科学和人及社会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和科学的价值分不开。

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科学技术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有得必有失,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考虑后果,要了解科学技术与不同的价值,制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科学技术与价值,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融合。

3,你认为科学研究是始于理论还是始于观察还是始于实践还是始于社会生产力的观察?p109——p110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它始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需求。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长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得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导致科学的的产生。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功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的武器。

如今,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心理发展都有认识需求,于是又产生了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等。

科学的诸多特征归根结底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4,关于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体系,创新技术和民族的创新心理的关系。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打破旧的均衡而又实现新的均衡主要来自内部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创新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

熊彼特在由创新波动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浪潮”的概念,即创新浪潮的后续反应,其特点是需求、物价和投资膨胀,投机行为急剧增加,并导致失误和过度投资。

由此说明了“纯模式”和资本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还认为,由于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多种周期。

创新观念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

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

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

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民族的创新心理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心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特色,才能真这个创造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5, 请你结合科学发展史,结合科学史上比较著名的案例来论证分析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理论。

第一问: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奔向社会
科学的洪流,标志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参透;另一方面,科学成为社会一项重要的事业,它广泛的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致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对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研究不能孤立的,离开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进行,因此在科学哲学中出现了社会历史学派。

从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理论来看,一方面,我们发现,有许多科学发现是不能确定何人在何地何时做出来的,比如氧的发现至少涉及到5位科学家的独立工作;涉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也至少涉及12位科学家。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历史上把某些科学理论中克服错误和证明正确的过程分离开来,我们就不能深入的理解那些科学理论,也即科学理论的发现,发展具有社会历史因素的,同时也说明,仅仅从科学理论自身的证实和否证两个反方面理解科学的发展是不够的。

6.科学发展史和技术发展史有何区别和联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技术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不同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
(1)从目的任务来看,科学主要是认识,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着重回答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主要是改造自然,实现对自然的控制、调节和利用,着重回答实践过程中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从社会功能来看,科学往往具有认识的、文化的、哲学的价值,它的经济
价值则是间接的、远期的;技术则追求实用性,能带来巨大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3)从科研选题来看,科学的选题主要来自科学自身发展中的矛盾,来自人们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认识需要,其主要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而技术的选题则主要是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因而技术选题必须要面对生产、面向实际、面向社会。

(4)从科研成果来看,科学成果主要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表现为科学发现、科学预见和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的表现问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和新规则等。

(5)从评价标准来看,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丰富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整个活动的两个阶段和环节。

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7, 什么叫做范式,什么叫做科学共同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问: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
和方法。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收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第三问:它们之间的联系:范式的产生、形成以及更替是与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创
造、拥护以及叛离活动联系在一起。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上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它们的区别:科学共同体是指科学家群体,而范式是指这些科学家群体所共有的东西,例如:拥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等。

8, 常规科学及其危机过程P177{划红线}
常规科学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科学共同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并且进行解难题活动,他们集中精力解决范式所规定的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的难题。

解决难题是为了保护和发展范式,而不是否定范式。

因此,随着难题的解决,范式的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范式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与自然界更为一致。

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是渐进发展的,是一种累积的事业。

在常规科学时期优势会出现反常现象,即范式无法解决的难题。

反常现象的出现并不表示否定了一个理论或范式,只是对它提出了一个反例。

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们对反常现象并不介意,不是一出现反常现象就抛弃理论,而是把反常现象看作是实验仪器的问题或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难题。

随着反常现象的频繁出现,使范式陷入了危机,这时科学家对范式开始怀疑,信念逐渐动摇,原范式的定向作用失效。

于是,危机给科学共同体带来分裂,科学研究类似与前科学时期,各学派之间的相互竞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规科学的危机
9, 科学革命与理论更替之间的关系课本P178—P180{划红线}
科技革命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第四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将会出现与范式所预期的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

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是理论不断更替的过程。

不同的理论相互竞争,其结果是优胜劣汰,这时就出现了理论的更替局面。

科学经过一场革命后,新的范式诞生,新的共同体形成,于是科学便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在新的常规科学之后又伴随着新的危机。

革命在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革命导致了新范式代替旧范式,因而显示出科学在进步。

科学革命发生前后的两个理论在根本的核心内容方面是互不相容,无法并存的,那么理论的更替就表现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

在自然科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映像被当做了原形,因而必须把这些理论同样地倒过来。

这样就以比较正确的理论取代了错误的理论,错误的理论一般来说就被淘汰了。

如果更替前后的两个理论核心内容不同,但是经过一番科学革命改造后可以相容,那么理论的更替就表现为旧历论被新理论所归并。

理论的更替在科学史上被成为“科学革命”。

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对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理论的抛弃而接受另一个与之竞争的新理论,也就是批判了原有的研究常规而开辟出新的研究常规。

但是,这并不是说理论的更替就是全盘否定旧理论,只有批判没有继承。

实际上,任何新的理论都必定要把旧理论中的积极成果保留下来。

10, 简述我国国家的科学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

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

与此同时,为迎接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国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

自1985年7月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区”成立以来,中国已建立起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2个,总面积达676.16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70多个。

3. 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在这一时期,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从企业做起,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

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新的参加对象,如家工程中心(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

1995年,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国家决定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 国家创新系统阶段(1998年至今)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11, 试论述科学发展史的本质和规律及技术发展史的本质和规律(请结合科学史上的著名案例)
一,科学发展的本质:1、科学是实证的:科学活动是一种求真活动,科学必须用事实说话;科学结论必须是禁得起实践的检验的;科学的实证包括证实和证伪;科学过程和理论必须是可重复。

2、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活动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等经验性方法来在收集到大量的事实证据,还要对搜集来的事实证据进行分类、整理、概括、推理、总结,从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或理论体系,并力图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来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和过程。

这个分析整理数据并建立概念或理论体系并进行解释的过程就是
科学理性的体现。

3、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事相对的,是随着科学活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

科学在质疑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科学是社会的:科学不仅仅是个人的探索活动,已经演化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需要社会制度进行保证和规范的活动。

科学需要团结协作,需要共同发展。

5、科学是文化的:科学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因素产生着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特定性已经表现为一种观念、态度与精神,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乃至一个民族、社会的前进的脚步.
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第一,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

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是由马克思首先初步阐发的。

第三,社会稳定和谐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稳定和谐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这一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规律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第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

二,有关技术发展本质问题的讨论, 客观上总会涉及两种关系: 第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技术本身就是人类适应控制自然的手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 是衡量技术发展性质的维度。

第二, 人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作为人们合目的的活动, 在其运用的过程中, 人是否能始终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并且在技术发展中继续着自己的自由之路! 也是技术发展本质中最重要的内容, 即所谓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人类的生存状态, 总是相对于自然界这个广袤的参照系而言的。

与动物本能的适应于自然, 获得极有限的生存条件不同, 有意识的人类是通过技术将开始于宇宙和生物进化的纯粹自然运动推向前进的。

人类以自己的技术活动取代了自然界自发的进化过程。

在发展技术中, 人类不断的变换着自己与自然界这一坐标的位置, 同时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因此任何时代的技术, 都内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状态。

反之,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况, 就表征着不同技术的发展本质。

技术发展的本质还在于它能使人的体力尤其是心力和智力不断提升,人性得到张扬,这与人类所追求的文明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一致。

技术发展的本质是必然的, 即它的发展必然是与自然界系统生态运动和谐一致; 与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一致。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技术的发展总是这一客观本质的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