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
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胡雄
旺海饲料实业邓一清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笔者通过一线实践体会总结了杂交鳢苗种的生物学特点及培育关键点,以供参考。

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目前养殖的品种要紧有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顺德地域是我国生鱼养殖的制高点,平均亩产过万斤,养殖品种要紧为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

杂交生鱼是以乌鳢(山东种或湖南种)为父本,斑鳢(广东种)为母本,通过杂交取得的子一代。

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容易驯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等杂交优势,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即便在养殖水平最高的顺德区域,苗种培育成活率平均仅为2成,技术较好的养户成活率也仅为5成。

因此,本文通过论述生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试探并提诞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一、生鱼苗的生物学特点
一、孵化出膜至放苗前的生长规律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mm。

体色呈灰黑色带棕黄色。

体前段膨大,后部细小,形似小蝌蚪。

现在鱼苗借助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运动力微弱,偶然做微弱的摆动,长时刻维持侧卧状。

现在鱼苗集群。

孵出后2天,全长约,油球开始从鱼体的一侧转移到腹部正常位置,现在鱼苗体色发黑,集群,形成黑色的一团浮于水面。

现在鱼苗仍很少活动。

孵出后3天,全长约。

躯体很黑,下颚突出于上颚之前。

现在,仔鱼尾部频繁摆动,运动能力增强,能做短距离的水平游动。

仔鱼有负趋光性,喜集群在隐蔽的地址。

孵出后4天,全长约7mm,躯体全黑。

鱼苗集群朝必然方向沿池边游动。

卵黄囊开始缩小。

仔鱼孵出后3-4天是用户从苗场拿苗的时期,鱼苗通过充氧袋运输到放苗地址。

二、放苗后的生长规律
放苗当天(即孵化后第3-4天),鱼苗全身为黑色,全长约7mm,鱼苗卵黄囊开始消失,生鱼开始觅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

鱼苗在离水面10cm左右的浅水层成群游动。

放苗3天后,仔鱼头部开始转变成黄色,眼睛先转变成黄色,俗称“小金眼”,以后头部全转变成黄色,成为“大金眼”。

现在鱼苗全长为12mm,鱼苗在水层不同层面快速游动,大量觅食浮游动物,要紧为活动力较强的枝角类。

鱼苗听到响声,迅速散开,以后又聚集。

鱼苗鳃上器官大体形成,开始吞吸空气,对低溶氧有必然的耐受作用。

放苗后8天,仔鱼体色全数转变成黄色,俗称“黄肉期”,鱼苗生长迅速,全长约3cm。

集群现象消失。

鱼苗开始要紧生活在底层,仅在水体溶氧不足时,到水面吞吸空气。

现在规格不同变大,残食现象开始发生,若是食物不足,大量鱼苗会被同伴摄食。

放苗后11天,鱼苗体色转变成青色,现在鱼苗全长为,规格继续不同变大,部份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体长达到5cm,规格大于平均规格1倍以上,要紧摄食同类。

现在需及时分筛,维持养殖水体中鱼苗规格一致,幸免残食损失。

现在鱼苗大体与成鱼体色、体型、习性一致。

3、夜间集群规律
鱼苗从孵出后即开始营集群生活,这种集群生活一直持续到7日龄左右。

孵出后前3天,鱼苗在孵化池内,聚集在死卵或池边,沿附着物缓缓游动。

放苗后,鱼苗集群在水草或光线较弱的区域,夜间更为严峻,这种集群行为可能与亲鱼的护幼行为相关,但对养殖治理极为不利,大量鱼苗聚集,容易致使该区域氧气不足,而现在仔鱼的鳃上器官还未发育成形,仔鱼无法吞吸空气进行辅助呼吸,严峻阻碍鱼苗生长发育乃至造成鱼苗窒息死亡。

4、消化道发育规律
生鱼出苗时,鱼体借油球的浮力侧卧在水面,现在头部腹面和躯体腹面与卵黄囊愈合,口腔与口裂均未形成。

消化道内部尚未形成管腔,消化道前部与卵黄囊愈合,结尾伸至肛门处。

孵化后3天,仔鱼油球缩小,水温较高时已大体吸收完毕。

仔鱼口腔、食道、胃、肠分化明显。

但现在仔鱼还无法主动摄食浮游动物,胃肠道壁很薄。

孵出后5天,鱼苗胃内充满食物,食物要紧为枝角类幼体。

说明仔鱼开始摄食小个体的浮游动物。

现在若是枝角类过大,仔鱼肠道无法消化,会致使鱼苗肠道堵塞,鱼苗死亡。

7日龄的仔鱼,胃腔变大、胃壁变厚,肝胰脏,幽门、贲门胃形成,胃内充满大量食物,且多为大型的枝角类。

12日龄后,胃壁肌肉结实、幽门盲囊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大体与成鱼器官一致。

从消化系统发育情形来看,可初步得出仔鱼的投喂策略:仔鱼出膜后1-3天,要紧靠卵黄囊提供营养,不必提供食物;3日龄-5日龄,提供小型浮游动物,要紧为轮虫、枝角类幼体,若是提供大型浮游动物,将会致使仔鱼摄食后不消化,肠道阻塞死亡。

7日龄时期可大量提供浮游动物,包括大型浮游动物,以知足鱼苗大量摄食的需求,减少规格分化;青身时期仔鱼消化器官发育大体完善,理论上讲,现在进行冰鲜、饲料等驯食动作最为合理。

五、残食习性
生鱼属肉食性鱼类,习性凶猛,常常发生残食现象,残食是生鱼苗种成活率低的要紧缘故之一。

预防和减少残食是生鱼苗种培育一项重要技术内容。

目前以为规格不同和饵料缺乏是残食发生的要紧缘故,而高密度养殖对残食起着诱导和增进作用。

因此,预防残食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生鱼在黄肉期以后,规格不同开始变大,应及时进行分筛,以后每2周分筛一次,幸免规格不同过大带来残食损失;二是要提供充沛的饵料供鱼苗摄食;三是培育时应注意放养密度不宜太高,或将围网培育改成大塘培育。

二、生鱼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鱼苗下塘以后生物学特点转变明显,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利于咱们更好地探讨生鱼的苗种培育技术。

笔者连年在顺德区域的养殖户塘头实地跟踪研究生鱼苗种培育技术,以为生鱼苗种培育具有如下关键技术点。

一、预防集群缺氧
由于生鱼仔鱼具有极强的集群特性,在放苗后的前3-5天内要专门注意集群后造成局部缺氧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方法有:
(1)在水池边距离2-3米堆一个小草堆,分散生鱼集群;
(2)天天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水池水体表面张力,减少局部缺氧的概率;
(3)大量生鱼仔鱼聚集与一个角落时,利用滑腻的脸盆将部份鱼苗搬离至敞水区域。

二、pH值治理
刚下塘的生鱼苗对高pH值和高pH转变值都极度灵敏。

放苗前的水池水质处置尤其关键,要维持水池水质清爽,但不能过肥,藻类不能过于丰硕,不然光照过强,水体pH上升快速,pH极易超过,引发鱼苗大量死亡。

因此,一样有体会的用户选择清水下苗。

第二,天天泼洒乳酸菌+葡萄糖液,有利于提高水体的呼吸作用,增强水体缓冲性能,减小pH值波动;若是pH上升过快,也可泼洒醋精,使pH稳固在之内。

放苗时注意测定鱼苗氧气包内水体的pH与外塘水pH之间的不同,二者之前pH不同大于时坚决不能放苗,不然放下去1h内将有6-8成的死亡率,正确的方式是利用醋精将放苗区域的pH降低至氧气袋内的pH值,再缓缓放鱼苗下水,一袋无异样现象后再放其它鱼苗。

3、投喂治理
基于生鱼苗种的消化道发育特点和残食习性,生鱼苗种培育期的投喂治理是养殖治理的核心工作。

生鱼苗下塘时,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不能摄食大型浮游动物,因此放苗后3天内无需饲养,但现在应原塘大量培育枝角类,以供给充沛的活饵料,一样利用乳酸菌发酵液天天泼洒一次,3天后可显现浮游动物顶峰。

3天后,摄食量增加,假设现在原塘浮游动物枝角类密度太低,那么需从外塘捞取水蛛补充,确保活饵料供给。

放苗8天后,可补充红虫、死水蛛、冰鲜等其它外源食物,食物务必充沛,幸免饥饿带来残食风险。

3周以后,可慢慢驯食开口饲料,慢慢加大饲料比例,最终用饲料全数替代其它饵料。

4、分筛治理
生鱼在黄肉期(即放苗后8天左右)消化系统已经成熟,现在已经开始显现残食现象,因此,必需在黄肉期后进行严格分筛,顺德地域适应在放苗后12-14天时进行第一次分筛,以后依照规格不同,每2周左右分筛一次,以降低残食率。

总之,生鱼苗种培育是一个系统的治理技术,深刻熟悉苗种的生物学特性将有利于指导养殖生产,带来更高的养殖效益。

来源:水产前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