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练习(新版)沪科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小试身手
1.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0 ℃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
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 下面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双手相互摩擦,手会变暖和
B.用热水袋暖手,手会变暖和
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D.气筒内气体被压缩,温度升高
3.[日照中考] 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将烧红的铁块投放到冷水中,水温升高
B.古人钻木取火的过程中,木头的温度升高
C.夏天,柏油路被阳光晒热
D.用电热壶烧水,水温升高
4.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5. “钻木”能“取火”,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烤火”能“取暖”,说明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6. 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有水,甲杯中水的质量为200 g、温度为30 ℃,乙杯中水的质量为300 g、温度为30 ℃,丙杯中水的质量为300 g、温度为60 ℃,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杯中水的内能最小。
挑战自我
7. 如图13-1-9所示,在试管口木塞冲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8. 将一个底部封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支架上,管中装一些酒精,然后用塞子塞紧管口。
把一根橡皮条缠在管子上并迅速来回拉动,很快会观察到塞子被酒精蒸气顶出(如图13-1-10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题目中是采用哪种方式使金属管壁的温度升高的?
回答:。
(2)针对图片,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
回答:。
9.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填空并回答问题。
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分子之间的化学能、原子内的能量、原
子核内的能量等。
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
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
(1)内能是指所包含的总能量。
(2)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能量发生变化?
答:。
(3)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能量发生变化?
答:。
(4)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部分能量发生变化?
答:(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得出的结论是。
10. 把刚烧开的水分别灌入两个相同的保温瓶里,甲全部灌满后塞上瓶塞,乙灌了大半瓶后塞上瓶塞(如图13-1-11所示),不一会儿,看到其中的一个瓶塞“噗”的一声跳了出来,而另一个瓶塞始终不动。
请你判断是哪个瓶的瓶塞跳了出来,并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详解详析
1.D 2.B 3.B 4.C
5. 做功热传递
6. 丙甲
[解析] 根据内能的影响因素可知,同样是水,甲、乙相比较,温度均为30 ℃,乙的质量大,所以乙的内能大;乙、丙相比较,质量均为300 g,丙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所以丙的内能大。
因此,三杯水中,丙的内能最大,甲的内能最小。
7.D
8.(1)做功
(2)管口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酒精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析] (2)塞子跳起时,里面的酒精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酒精蒸气从而液化形成“白气”。
9.(1)物体内部
(2)分子势能
(3)分子动能
(4)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解析] (2)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因此分子势能会发生变化。
(3)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的温度会升高,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因此分子动能会发生变化。
(4)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的温度和体积都发生变化,因此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10.乙保温瓶中的瓶塞跳了起来。
原因是:乙瓶没有灌满水,里面的蒸气体积逐渐增大对瓶塞做功,蒸气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所以瓶塞弹出。
甲瓶中没有空气,瓶塞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不会弹起来。
[解析] (1)甲全部灌满开水后,瓶内不留空气,塞上软木塞,让它接触到水,这样在瓶内几乎没有空间,水不会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此时瓶内外的压强也是相差不大的,不会出现“跳
塞”现象。
(2)乙灌大半瓶开水后塞上瓶塞,使得瓶中的水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且跑不出来,即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气压,于是瓶塞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被推起,从而造成“跳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