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解剖学复习指导.doc

合集下载

中国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复习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复习重点

一、绪论学习麻醉解剖学是为了掌握人体局部配布规律,为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和麻醉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人体结构概况:皮肤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皮神经分布深筋膜躯干部较弱四肢强上肢弱下肢强。

可形成筋膜鞘,阻止感染的扩散,其内注射局部麻醉药可达到最佳的神经阻滞效果。

肌、内脏、脉管、神经2麻解主要内容:动静脉血管穿刺定位、局部器官结构的定位,气管插管通道的解剖,椎管穿刺麻醉入路的解剖,心脏灌注与循环的解剖,疼痛的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常见手术反射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二、头部1眶上切迹:眶上缘内中1/3处,有眶上神经和血管穿出,为眶上神经阻滞穿刺点。

沿切迹刺入0.5cm注药即可。

2眶下孔:孔口朝向前下内方,有眶下神经和血管穿出。

眶下神经阻滞定位: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中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交点即为穿刺点。

针头朝外上稍偏后。

可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本方法适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刮治术和唇裂修复等手术。

3颏孔:位于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有颏神经血管穿出。

颏神经阻滞定位:经瞳孔中心做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交点为穿刺点。

进针方向为向前内下稍偏后。

在漂唇术中该神经阻滞应用较多。

(注: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三点大概都在过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上下垂线上。

)4翼点5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鞍两侧,是硬脑膜两层间前后狭长的不规则海绵状腔隙,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侧尖端。

其内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6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三叉神经压迹处,包于硬脑膜两层间的裂隙内。

混合运动神经,其内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运动;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接受面部、口腔及鼻腔的刺激。

三叉神经节阻滞定位: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方正对上颌第二磨牙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到达翼突基部,到卵圆孔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穿入卵圆孔,到达三叉神经节内,注药。

最新麻醉学复习重点

最新麻醉学复习重点

1.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2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3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脊膜外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

5.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框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6.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骨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7.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8. MAC: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

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9.肌肉松弛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一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0-麻醉诱导:在传统上是指患者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的这段时间,对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一般指从开始给全身麻醉药到完成气管插管的这段时间。

11.困难气道: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

12-氧代谢:氧气从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输送至组织器官,并最终被细胞所利用的过程。

13. 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称为P50,是反映Hb与0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情况为26.5mmHg. 14低氧血症:是指循环系统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

定义为Pa02低于60mml馆,Pa02是判断有无低氧血症的唯一指标。

15.动脉血氧分压(Pa02):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02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80^-100mmHg.16.血氧饱和度(Sa02):指血液标本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最大结合氧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2%-99%。

精品课程《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课程编号:承担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授课学时: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32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期适用专业: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一、课程简介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本书是《麻醉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进行有机的合并,实际上是麻醉专业用的局部解剖学。

它侧重阐述与临床麻醉、疼痛诊治、危重病人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学习及临床应用《麻醉学》提供理论基础。

适用于临床麻醉专业教学使用。

学习麻醉解剖学的目的是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走行的辨识以及局部层次结构的查认,进一步了解、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结构配布的规律,为学习麻醉医学和其他临床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麻醉解剖学》编制而成。

要求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讲授、小班实习,标本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总结记忆。

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自学的能力。

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本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

掌握内容,使学科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阐明,通过教学,学生必须透彻理解、记忆并会灵活应用;熟悉内容使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记忆、知其临床意义;了解内容为学科的一般理论,教师可概述、简述或通过学生自学,能理解知其要点和形成初步印象。

本门课程第三学期学习。

54学时,理论22学时,实习32学时。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性讲课,贯彻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听课,小班实习观察、阻滞麻醉模拟穿刺,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

另附有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和教学录象等方式进行学习。

讲授与实习比例为2:3。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麻醉解剖学的定义、研究范畴、作用地位。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学分:适用对象:麻醉学专业基本要求:麻醉解剖学是麻醉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属形态学范畴,是麻醉专业学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其任务是学习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以麻醉专业化为轴心,理论联系实际,功能联结构,局部联整体,基础联系临床,使解剖知识系统化,同时注重技能训练,以模拟穿刺、插管、麻醉解剖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麻醉专业学生的技能专门化,同时通过临床观摩,实际操作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格的操作的学风和医德。

本大纲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解剖学》第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麻醉解剖学总学时为学实,其中理论课讲授学时,试验课学时。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二、熟悉:麻醉解剖学的概念。

人体结构概况。

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

三、了解:人体的分区。

教学安排:理论课: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麻醉解剖学主要内容:麻醉解剖学的概念、目的。

人体基本分区和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介绍麻醉学学习方法“五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功能与结构联系;理论与实际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与活体联系”。

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头部目的要求:一、掌握骨性标志:枕外凸隆、乳突、翼点、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颧弓。

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形态学特点。

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底内的形态结构;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面动、静脉、三叉神经、面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三叉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面神经、舌咽神经阻滞术的解剖学要点。

口腔、鼻腔和口咽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气管插管的关系。

二、熟悉颅顶骨与颅底的结构差异。

麻 醉 解 剖 学

麻 醉 解 剖 学

3、腹腔丛阻滞麻醉 fig (1)途径: (2)注意事项:两侧均要进行。
(2)途径: (略) (3)意义
(五)赫—白反射(肺牵张反射):
(1)概念:
(2)途径: (略) (3)意义:
(六)疼痛反射 1、概念: 2、途径: (略) (七)气管插管反射 1、概念: 2、途径: (略)
(八)中枢神经缺血反应
颅内压增高使中枢神经系统缺血,促 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 上腺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减慢。
一、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1、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fig fig
2、交感神经的周围部:fig 交感神经节、交感干、交感神经和神经丛 1)交感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 (1)椎旁节:fig (1)椎前节: 2)交感干: 组成:fig 位置:
3)交感干与脊神经之间的联系:fig 白交通: 灰交通支:
二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低级中枢:包括脑部和骶部。 1、脑部 fig (1)动眼神经副核:
(2)上泌涎Biblioteka :(3)下泌涎核:(4)迷走神经背核:
以上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伴动眼神经、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支和分布。
2、副交感神经骶部:位于脊髓骶部的 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其节前纤 维盆内脏神经,加入下腹下丛。节后 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 盆腔器官。fig
2、经副交感神经的传导途径:
(1)途径: (2)作用:与内脏反射有关;部分器官的痛觉可经它传导 3、经相应脊神经的传导途径: 心包、胆道的感觉经膈神经传导;胸、腹膜 的感觉经胸神经、腰神经传导;外生殖的感觉经 阴部神经传导。其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位于相应的 脊神经节内。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

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人体各部位的麻醉方法和技巧,为临床麻醉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解析麻醉与解剖学的关系,理解麻醉解剖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麻醉药物的分布与作用介绍常用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3. 局部麻醉技术详细讲解常用局部麻醉药物、注射技术以及常见部位的局部麻醉方法。

4. 神经阻滞技术分析各种神经阻滞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5. 静脉全身麻醉阐述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特点、诱导与维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分析案例。

2. 演示法:展示麻醉解剖学相关图片、视频,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技术的操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麻醉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麻醉解剖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辅助资料。

2. 实验室:提供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技术操作的实验室环境。

3.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 临床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手术室,了解麻醉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学安排1. 第1-4周: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麻醉药物的分布与作用。

2. 第5-8周:局部麻醉技术、神经阻滞技术。

3. 第9-12周:静脉全身麻醉。

4. 实验课:在第6、8、10、12周进行,共计8学时。

七、教学目标1. 理解麻醉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作用机制。

麻醉解剖学考试重点

麻醉解剖学考试重点

麻醉解剖学第1章大脑和脊髓·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主要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外A的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终末支,非直接分支)二、CSF成人CSF总量125~150m1;脑室60~70ml;颅蛛网膜下隙35~40ml;脊髓蛛网膜下腔含25~35ml ICP:成人70~200mmH2O(5~15mmHg);儿童:50~100mmH2O侧卧位时为70~170 mmH2O;平卧位<100 mmH2O;坐起时腰骶段可达200~300 mmH2O·临床上讲的ICP指:CSF压力·CSF循环: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CSF→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三、脑神经⑶下颌神经:自卵圆孔出颅腔至颞下窝,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主要分支:①下牙槽神经: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②舌神经:分布于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

③咀嚼肌神经:支配所有咀嚼肌·半月神经节:也称为三叉神经半月节,为最大的脑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覆盖着硬脑膜,包括在硬脑膜两层所形成的三叉神经腔内。

此节呈新月形,是由典型的假单极神经元组成,胞体的中枢突组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和卵圆孔出颅。

2、面神经(7)面神经核位于脑桥。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性神经。

由茎乳孔出颅腔向前穿腮腺,分为三段五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麻醉解剖学考点

麻醉解剖学考点

麻醉解剖学考点(适用于麻醉中级考试)A型题1、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窦2、有关脊髓:与脊神经直接相连;在L1-L2腰椎穿刺可能损伤脊髓;发出全部的颈神经的根;被脑脊液直接包围着;被止于第一腰椎水平的硬脊膜所包裹。

3、有关脊柱:由椎骨以及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等连接装置组成;有4个生理弯曲;仰卧位时L3最高;仰卧位时T6最低;椎管内有3个潜在的腔隙。

4、有关椎骨间连结: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相邻椎弓板之间由黄韧带连结;后纵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前纵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的作用;5、关于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外侧部;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非使面转向同侧);两侧肌收缩使头后仰;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6、有关枢椎:有齿突;棘突最大最坚固。

7、两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

8、肺根内包括: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

(无气管杈)9、椎动脉入颅的位置:枕骨大孔10、颈外动脉的分支包括: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舌动脉11、有关肱动脉:自大圆肌下缘续于腋动脉;与正中神经伴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支;分支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肘窝内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到肱动脉搏动。

12、咽与食管相续的平面是第6颈椎下缘。

13、环状软骨后方平对第6颈椎。

14、鼻中隔是鼻腔内侧壁的结构。

15、供应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动脉来源于右冠状动脉。

16、关于骶骨:有5块骶椎构成;岬向前;有4对骶孔;内有骶管;骶角是骶管麻醉的进针标志。

17、脊柱后面观的特点:隆椎棘突长而突出;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棘上韧带纵贯脊柱全长;腰椎椎体较大。

(胸椎棘突间隙较宽错误)18、关于硬膜外隙的描述: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有脊神经根通过;略呈负压;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

19、脊髓的背膜:由外到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麻醉学复习资料

麻醉学复习资料

⿇醉学复习资料⿇醉学资料第⼀章绪论1、⿇醉科的⼯作任务包括:临床医疗、教学、科研。

2、⿇醉科的组成:⿇醉科门诊、临床⿇醉、RR、ICU、疼痛诊疗、实验室等。

3、RR:RR是⼿术之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提⾼医疗质量的场所。

4、ICU:凡有⿇醉科主管的ICU都可以称为⿇醉科ICU(AICU),主要针对是⼿术后患者,是围⼿术期危重病诊治、保障重⼤⼿术安全、提⾼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平、⾼效益医院的必然产物。

第五章全⾝⿇醉1、全⾝⿇醉的概念:全⾝⿇醉药经呼吸道吸⼊,或者经静脉或肌⾁注射进⼊体内,产⽣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感觉及痛觉消失,反射抑制和⾻骼肌松弛。

2、吸⼊⿇醉:⿇醉药经呼吸道吸⼊体内,产⽣可逆性全⾝⿇醉作⽤,称为吸⼊⿇醉。

3、吸⼊⿇醉药:经呼吸道吸⼊产⽣全⾝⿇醉作⽤的药物称为吸⼊⿇醉药。

4、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指某种吸⼊⿇醉药在⼀个⼤⽓压下与纯氧同时吸⼊时,能使50%患者在切⽪时不发⽣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越⼩⿇醉效能越强。

5、⽓体⿇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态,⼀般在⾼压下以液态的形式储存,使⽤时经减压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6、挥发性⿇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液态,使⽤时经过专⽤⿇醉药蒸发器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7、理想的吸⼊⿇醉药的特点:①不燃烧,不爆炸;②在CO2吸⼊剂中稳定;③⿇醉效价⾼,能同时使⽤⾼浓度氧⽓;④⾎/⽓分配系数⼩,⿇醉加深和减浅迅速;⑤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对肝、肾等⽆毒性;⑥对呼吸道⽆刺激性;⑦不抑制循环功能;⑧不增加⼼肌对⼉茶酚胺的敏感性;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⑩不致畸,不致癌。

8、静脉⿇醉药:为经静脉注⼊⼈体后,可使病⼈镇静、催眠、遗忘,直⾄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可⽤于全⾝⿇醉的诱导和维持。

9、理想的静脉⿇醉药的特点:①易溶于⽔,⽔溶液性能稳定,对于组织⽆刺激性。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

包头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麻醉解剖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共计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麻醉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为后续临床麻醉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二、教学内容1. 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2. 麻醉解剖学常用术语及解剖结构3. 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4. 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5. 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麻醉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及解剖结构,分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麻醉解剖学特点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探讨麻醉过程中应注意的解剖学问题3. 实验操作:观察解剖标本,熟悉常用麻醉部位的解剖结构,掌握相关麻醉技术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2. 考试成绩: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五、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分配: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及术语:4学时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8学时案例分析及实验操作:8学时2. 教学计划:第1-4周:麻醉解剖学基本概念及术语、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第5-8周: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第9-12周:呼吸系统麻醉解剖学第13-16周:案例分析及实验操作六、教学资源1. 教材:《麻醉解剖学》教材,供学生课后自学及复习使用。

2. 解剖标本:用于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麻醉解剖学结构。

3.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麻醉解剖学知识。

七、实验教学内容1. 神经系统麻醉解剖学实验:观察脑干、脊髓等解剖结构,了解神经系统麻醉相关部位。

2. 心血管系统麻醉解剖学实验:观察心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了解心血管系统麻醉相关部位。

相关部位。

八、实验教学方法1. 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前,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2. 学生自主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解剖标本,记录重要解剖结构。

09级《麻解》复习指导

09级《麻解》复习指导

麻解复习指导麻解考试题型参考:一.单选题---包括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两部分(60分);二.填图题---考查实验观察标本效果和能力运用(20分);三.填表问答题---综合能力运用(6--8分).四.问答题---综合能力运用(12--14分).1.翼点是额骨的最薄弱处,其内面有A.颈内动脉通过B.大脑前动脉通过C.大脑中动脉通过D.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E.脑膜中动脉后支通过2.颏孔的体表位置是A.下颌骨上下缘连线的中点上方B.下颌第2磨牙根下方C.下颌第2前磨牙根下方D.距正中线约4cm处E.距正中线约5cm处3.头皮撕脱常发生于A.颅骨外膜B.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C.帽状腱膜与枕额肌D.皮下组织E.皮肤4.先穿海绵窦,再穿经眶上裂的脑神经是A.上颌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B.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C.下颌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D.面神经,上颌神经,滑车神经E.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5.管理面部的感觉神经是A.面神经B.迷走神经C.滑车神经D.三叉神经E.副神经6.纵形穿过腮腺的结构不包括A.颈外动脉B.上颌动脉C.下颌后静脉D.颞浅动静脉E.耳颞神经7.对颈部表面解剖的描述,正确的是A.舌骨平对第4~5颈椎椎间盘平面B.甲状软骨上缘高度约平第6颈椎上缘C.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可作为计数气管环的标志D.颈动脉节结为第7颈椎横突前节结E.锁骨上小窝是指两侧锁骨内侧端之间的凹陷8.对颈部某些结构体表投影的描述,正确的是A.颈外静脉的体表投影为乳头尖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B.颈外静脉为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上C.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处,是臂从阻滞麻醉的部位D.胸膜顶的体表投影是距锁骨上缘约1cmE.锁骨下动脉距锁骨上缘约3cm9.对斜角肌间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胸锁乳突肌的下部深方B.由前、中斜角肌及第1肋骨上面围成C.有锁骨下动脉通过D.有锁骨下静脉通过E.有臂丛通过10.对颈外静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B.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C.主要收集头皮和面部的静脉血D.静脉末端有一对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E.当心脏疾病或颈外静脉回流不畅时,在体表可见颈静脉怒张11.对喉返神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迷走神经的重要分支B.右喉返神经发出位置较左喉返神经低C.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D.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E.损伤后,可出现声音嘶哑12.对颈交感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B.位于颈动脉鞘和椎前筋膜的前方C.颈中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D.颈中神经节最小,有时缺如E.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与第1肋颈的前方13.胸骨角平面平对下列结构,除外A. 主动脉弓起止端B. 气管杈C. 食管第2狭窄处D. 胸导管由右转向左移行处E. 第3,4胸椎之间14.在肋角前方,肋间神经血管排列顺序自下而上为A. 肋间静脉→动脉→神经B. 肋间静脉→神经→动脉C. 肋间动脉→静脉→神经D. 肋间动脉→神经→静脉E. 肋间神经→动脉→静脉15.肋间神经皮支的节段性分布,错者是A. 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B. 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乳头平面C. 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D. 第8肋间神经分布于肋弓平面E. 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平面16.肺下界在肩胛线上平对A. 第6肋B. 第8肋C. 第10肋D. 第11肋E. 第12肋17.对主支气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 左主支气管下缘与气管中线的交角为40°~50°,右侧的为25°~30°B. 左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右侧的细长C. 左主支气管平第5胸椎体高度进入肺门D. 右主支气管第6胸椎水平高度进入肺门E. 右肺上叶支气管的开口距气管隆嵴较远18.对鼻中隔的描述,正确的是A.后上份有易出血区B.以软骨为基础C.后上部有蝶筛隐窝D.呈正中矢状位E.以骨和软骨为基础19.平第6颈椎的结构是A.环状软骨板B.会厌软骨C.杓状软骨D.甲状软骨E.环状软骨弓20.对声门裂的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B.声门裂以下部分为喉中间腔C.前1/3为膜间部D.后2/3为软骨间部E.以上都不是21.对气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气管软骨呈“C”形B.上接环状软骨C.气管切开术在第2~4气管软骨环处施行D.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E.气管软骨一般有14~17个22.两髂后上棘连线平A.第1骶椎棘突B.第2骶椎棘突C.第3骶椎棘突D.第4骶椎棘突E.第5骶椎棘突23.经骶后孔作骶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是A.骶外侧嵴B.骶正中嵴C.骶后上棘D.骶管裂孔E.骶角24.对听诊三角的描述,正确的是A.又称肩胛上三角B.内上界为竖脊肌C.外侧界为前锯肌D.下界为斜方肌E.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B25.腰区的薄弱区位于A.肩胛旁三角B.肩胛下三角C.腰上三角D.脊肋角E.枕下三角26.对硬膜外隙的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脊髓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B.内有脂肪、椎动脉、椎静脉丛淋巴,并有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C.上通颅内相应的间隙D.下端终于第2骶椎E.内为负压27.对黄韧带的描述,错误的是A.又称弓间韧带,连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弹性结缔组织膜B.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外侧壁C.厚0.2~0.3cm,呈节段性D.腰段黄韧带常增厚压迫马尾引起腰腿痛E.硬膜外麻醉不需穿经此韧带28.对骨纤维孔的描述,错误的是A.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B.开口向后C.开口方向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D.位于椎间孔的前方E.孔的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29.对蛛网膜下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蛛网膜外侧B.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应腔隙相通C.腔内充满脑脊液D.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并形成终池E.外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脊神经周围隙30.对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成人脊髓颈1~4节段与同序数锥体相对应B.颈5~8和胸1~4节段与同序数锥体上一个相对应C.胸5~8节段与同序数锥体上两个相对应D.胸9~12节段与同序数锥体上三个相对应E.腰1~5节段与第8~10胸椎体相对应31.关于解剖学“鼻烟壶”,错误的描述是A. 尺侧为拇长伸肌腱B. 近侧为尺骨茎突C. 近侧为桡骨茎突D. 桡侧为拇长展肌腱E. 桡侧为拇短伸肌腱32.鼻烟壶内通过的主要结构为A.尺动脉B.桡动脉C.正中神经D.尺神经E.拇收肌33.在上肢触摸不到的神经是A.臂丛主干B.桡神经深支C.桡神经浅支D.正中神经E.尺神经34.锁胸筋膜深面,沿腋血管近段排列的淋巴结群属于A.中央群B.尖群C.前群D.外侧群E.后群35.对腋鞘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椎前筋膜向下延伸而成B.包绕腋血管和臂丛C.臂丛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其鞘内D.周围被蜂窝组织填充36.通过腕管的结构,除指屈肌腱外还有A.拇长屈肌腱,正中神经B.正中神经,尺血管C.正中神经,尺神经手掌支D.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支,尺动脉E.正中神经37.手掌内侧感觉丧失为何神经分支损伤A.桡神经浅支B.全部手掌感觉丧失C.桡神经深支D.尺神经手背支E.尺神经手掌支38.下列结构中不通过隐静脉裂孔的是A.大隐静脉B.隐神经C.腹壁浅动脉D.旋髂浅动脉E.阴部外动脉39.与闭孔神经关系密切的肌是A.耻骨肌B.长收肌C.短收肌D.大收肌E.股薄肌40.通过坐骨小孔的神经是A.闭孔神经B.阴部神经C.生殖股神经D.股后皮神经E.臀下神经41.关于股神经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过肌腔隙进入股三角B.进入股三角后立即分为数条肌支和皮支C.其肌支支配部分内收肌D.发出人体最长的皮神经E.皮支通过隐静脉裂孔分布于股内侧区和会阴区42.关于股鞘的描述,错误的是A.中间格内有股静脉B.外侧格内有股动脉C.内侧格就是股管D.股管的上口为股环E.是腹股沟直疝发生的部位43.下述结构中不通过血管腔隙者为A.股神经B.股动脉C.股静脉D.股鞘E.股管44.腘窝的内容物由浅入深依次是A.胫神经、腘动脉、腘静脉B.腘动脉、腘静脉、胫神经C.腘静脉、腘动脉、胫神经D.腘静脉、胫神经、腘动脉E.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45.腓骨颈表面经过的神经是A.胫神经B.腓总神经C.腓深神经D.腓浅神经E.以上都不是46.出梨状肌下孔再经过坐骨下孔至坐骨肛门窝的是A.臀下血管和阴部神经B.臀下血管及臀下神经C.闭孔血管及闭孔神经D.阴部内血管及阴部神经E.臀上血管及阴部神经47.体表触摸足背动脉搏动的位置是A.拇长伸肌腱内侧B.拇长伸肌腱外侧C.胫骨前肌腱内侧D.胫骨前肌腱外侧E.趾长伸肌腱外侧48.痛觉传递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A.脊髓背角B.脊神经节C.三叉神经脊束核D.交感神经节E.副交感神经节49.不属于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的结构是A.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壁内B.传入神经为舌咽神经C.中枢在延髓网状结构D.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肋间神经、膈神经等E.效应器在胃肠壁50.不属于气管插管反射弧的结构是A.感受器位于咽喉、气管、气管隆嵴粘膜B.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C.中枢在脑干网状结构D.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E.效应器为胃和小肠51.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在A.喉中间腔B.声门裂C.声门下腔D.喉前庭E.前庭裂52.对喉腔的描述,正确的是A.声门裂以上部分为喉前庭B.声门裂以下部分为喉中间腔C.声襞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D.上与口咽相通E.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3部分53.对声襞和声韧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声襞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B.声韧带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C.声带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D.声襞是覆盖前庭韧带的黏膜皱襞E.声韧带参与构成声襞的支架54.对气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下端平第5胸椎上缘B.颈静脉切迹为气管的结构之一C.分三部分D.位于喉与气管杈之间E.上端平第7颈椎55.对气管隆嵴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气管杈内面的半月状嵴B.分叉处缺少气管软骨环C.是气管内的粘膜皱襞D.偏向右侧E.突向气管外56.对气管杈的描述,正确的是A.左、右主支气管的分叉处B.气管杈处有两个气管隆嵴C.位于左主支气管分叉的分叉处D.位于右主支气管分叉的分叉处E.以上都不是57.喉室位于A.前庭襞和声襞之间B.喉前庭内C.声门下腔内D.两前庭襞之间E.两声襞之间58.喉的连接不包括A.环甲关节B.喉软骨之间的连接C.气管软骨环之间的连接D.喉与舌骨的连接E.喉与气管的连接59.对气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B.气管后壁缺少软骨C.在第3胸椎体下缘的高度分叉D.上接环状软骨E.分叉处称气管杈60.咽鼓管咽口位于A.口咽部侧壁上B.鼻咽部后壁上C.喉口两侧D.鼻咽部侧壁上E.咽峡两侧1. 关于额顶枕区,不正确的是A从皮肤至颅骨外膜分五层 B 前三层紧密连接C头皮创伤时,浅筋膜内的血管断端不易收缩闭合D腱膜下隙出血可出现于上颞线与颧弓之间E颅顶如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麻醉效果2. 有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腱膜下间隙 B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 C有导静脉穿过D颅顶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该层内 E血肿可蔓延至全颅顶3. 有关腮腺咬肌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力咬合时,咬肌前缘处可触摸到腮腺管 B可借腮腺管寻找面神经颊支C面神经腮腺内段位于颈外动脉的浅面 D下颌缘支经面动、静脉深面前行E颊支通常在腮腺管的上、下方4.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A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 B下颌后静脉与颈外动脉 C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D面神经与颈外动脉 E颈内动脉与耳颞神经5. 组成“腮腺床”的结构不包括A迷走神经 B副神经 C舌下神经 D下颌后静脉 E颈内动脉6. 关于翼下颌间隙说法错误的是A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B外侧界为翼外肌 C前邻颊肌,后界为腮腺D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E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7. 平环状软骨弓平面的结构,哪一项除外A颈中神经节 B甲状腺下动脉的最高点 C颈内、外动脉的起点D喉与气管交界处 E 咽与食管的交界处8. 颈筋膜A浅层内有颈阔肌、浅静脉、皮神经 B气管前筋膜紧贴舌骨下肌群的前面C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 D椎前筋膜的前方为颈交感干和膈神经E椎前间隙位于椎前肌前方9. 甲状腺手术切开的结构层次,不包括A皮肤与浅筋膜及颈横筋膜 B颈筋膜浅层 C颈阔肌及面神经颈支D舌骨下肌群及颈横神经 E气管前筋膜10.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的间隙为A颊咽间隙 B椎前间隙 C气管前间隙 D椎后间隙 E咽后间隙11.下颌下三角的内容不包括A舌动脉 B舌神经及下颌下腺 C面动脉 D舌下神经及下颌下淋巴结 E耳神经节12.关于颈动脉三角边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B由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下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C由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D由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上份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E由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下份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13.关于颈动脉三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颈内动脉大部分为胸锁乳突肌所覆盖 B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C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 D喉上神经内支经舌骨上方入喉E后三对脑神经从二腹肌后腹的深面进入该三角14.关于胸锁乳突肌区内的结构及其描述,何者错误A平环状软骨弓处可见颈袢 B该肌位于颈筋膜浅层内,由颈丛支配C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D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内的后方E颈丛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15.锁骨上三角A主要内容为锁骨下动、静脉及膈神经 B锁骨下静脉位于同名动脉的后方C锁骨下动脉的上方为锁骨 D锁骨中点上方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E臂丛在锁骨下动脉前上方进入此三角16.通过斜角肌间隙的结构有A锁骨下动脉、下静脉 B臂丛和锁骨下动脉 C臂丛和锁骨下静脉D臂丛、锁骨下动脉、静脉 E臂丛17.关于甲状腺上动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起自颈内动脉起始部前壁 B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向前下方 C 后支沿侧叶前缘下行D前支沿甲状腺侧叶后缘下行 E手术结扎此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18.某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经间接喉镜检查发现,在发音时,右侧声带松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解剖学复习指导1 •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subaponeurotic tissue):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前至上眼睑和鼻根, 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

2•腮腺床parotid bed: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畐叽舌下神经。

3•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4.Little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和粘膜下吻合成动脉丛,有时还有鼻翼动脉的中隔支参与,约90%的鼻扭发牛于此,故称其为易出血区。

5.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气管切开吋必须经过此间隙。

此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从、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和左头臂静脉等。

若此间隙感染,可蔓延到上纵膈。

6.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颈深筋膜中层)包绕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形成的血管神经鞘,其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及位于动、静脉后方的迷走神经。

该鞘上起颅底,下达纵膈。

7.心包横窦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此处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

8.心包斜窦obliqu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部分。

心包积液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

9.心包前下窦:位于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深广2cm,是心包穿刺抽液的适宜部位。

10.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

可经此处进行心包穿刺, 注射急救药物。

11.动脉导管三角ducts arteries triangle: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腰大肌间隙: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其前外侧壁为腰大肌,后壁为第「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为广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面及起于次面的腰大肌纤维,上至第12肋,向下沿腰舐干与盆腔的舐前间隙相通。

此间隙有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起始部。

13.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14.胃床stomach bed:指胃后壁及隔网膜囊与其相毗邻的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结构与气管。

15.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丁•腹后壁腹内筋膜与后部壁腹膜之间,是腹腔的一部分,上至膈,下达舐岬、骨盆上口等处。

此隙上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通连,下与盆腔腹膜后隙延续,此隙感染易向上、下扩散。

隙内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段、胰、部分十二直肠、腹部大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脏器与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16.Glisson系统:由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属支相互伴行,并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on囊)所包裹组成。

17•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是位于椎管骨膜与便脊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椎内静脉丛、窦椎神经和淋巴管等,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 即将麻醉药注入此腔。

18•终池terminal cistern:是蛛网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紙椎扩大形成。

池内有腰、舐神经根构成的马尾cauda equina和软脊膜向下延仲的终丝filum terminale0 19•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隙内充满脑脊液。

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应的隙相通,向下达第2紙椎高度,向两侧在脊神经根周围形成脊神经周围隙。

20.枕下三角suboccipital triangle: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

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

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的第三段经过。

21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

其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随年龄的增长,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而压迫脊神经和血管。

22•锁胸筋膜: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峰静脉和熊外侧神经穿过。

23.腋鞘axillary sheath: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周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腋鞘,向上与颈部的椎前筋膜相延续,又称颈腋管。

锁骨下臂丛麻醉,即将麻醉剂注入此鞘内。

24•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亦称绕神经管(tunnel of radial nerve),由肱三头肌的3个头与肱骨的挠神经沟围成的管道,乂称挠神经管,内有棧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25•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前区,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凹陷•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課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扌尧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内有肱血管、正中神经、橈神经等。

26•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城,管内有指前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土母长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

27.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置:位于股前区上1/3部,为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为骼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物:自外侧向内侧有股神经、股鞘及其内容(股动、股静脉和股管及其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脂肪)等。

收肌管:位于股前区中段,其前内侧壁由缝匠肌及大收肌腱板组成,前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

上口与股三角的尖相接续,下口经收肌腱裂孔与胭窝相通。

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

28•股管femoral canal:即股鞘的内侧腔,为漏斗状的筋膜间隙,长1. 0~1・5 厘米,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

29•收肌管 adductor canal 又称 Hunter 管:位置:位于股中1/3段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 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

境界:前壁为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人 收肌;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adductor tcndinous opening (大 收肌腱与股骨之间裂隙,有股动、静脉穿过。

相通:向上经股三角尖一股三角,向下经收肌腱裂孔一胭窝。

内容物:前方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中间为股动脉;后方为股静 脉、深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临床意义:股三角或胭窝的炎症或脓肿可通过收肌管互相蔓延。

30•胭窝popliteal fossa : (1)位置: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

(2) 界壁:有一顶、一底和四壁。

顶为胭筋膜;底为股骨胭面、膝关节囊 后部及胭斜韧带、胭肌及其筋膜;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肌腱;上内侧壁为半腱肌 和半膜肌,以及股薄肌、缝匠肌和大收肌的一部分;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 下内侧壁:腓肠肌内侧头。

(3) 内容及其排列关系:由浅入深为有胫神经、胭静脉、胭动脉及其胭深 淋巴结,窝的上外缘有腓总神经。

31 •踝管malleolar canal :构成:由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之间围成 的管状结构。

屈肌支持带深面发岀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隔成4个骨纤维性管。

内容物及其排列关系:自前向后4个骨纤维性管依次容纳①胫骨后肌腱;②趾长 屈肌腱;③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④跚长屈肌腱。

腹腔丛:1. 位置:位于腹主动脉上段前方,两侧肾上腺之间,环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

2. 构成: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内脏大、小神经节,腰交感干的上位椎旁神经节发出的纤维,膈神经分支,迷走神经腹腔支。

成对:膈丛、肾丛、 肾上腺丛 成对:肠系膜上丛I 腹主动脉丛、肠系膜 下丛、肝丛、脾丛、.胰丛随腹主动脉分支分布于各腹腔脏器4.阻滞要点:乩在第1腰椎棘突旁7〜10cm,贴12肋下缘进针,针体与正中矢状面成30〜45角。

B.若进针触及到腰椎横突,应退针重刺。

气管内插管的解剖通道:经鼻:鼻孔一鼻前庭一鼻阈一固有鼻腔一鼻后孔一鼻咽一口咽〜喉咽一喉口一 喉前庭一前庭裂一喉屮间腔一声门裂一声门下腔一气管经口: 口裂一口腔前庭一I 古I 有口腔一咽峡一口咽〜喉咽一喉口一喉前庭一前庭 裂一喉中间腔-> 声门裂-> 声门下腔-> 气管解剖学要点:口轴线:经口腔至咽后壁的连线;咽轴线:从咽后壁至喉口的连线;3. 分布:腹腔丛腹腔神经节发出纤维迷走神经腹腔支发出纤维 次级内脏神经丛喉轴线:从喉口到气管上的连线。

其特点是口、咽、喉的三条轴线并不呈一条直线,而是彼此相交成角。

气管插管时为了达到显露声门的目的,可通过改变病人的头部姿势,使三条轴线完全重叠,便于经口明视插管,临床上将病人头部抬高, 尽量后仰,使门齿到声门的距离缩短并且最后呈一条直线。

神经阻滞:颈内静脉穿刺:一般从右侧穿刺1.颈内静脉以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下缘分为三段。

上段:与颈内动脉重叠,不宜穿刺;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居颈总动脉的前外方,临床上需在此动脉搏动点之前0.5-1.0cm 平喉结外穿刺,也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穿刺;下段:位于锁骨上小窝内,该窝是穿刺颈内静脉下段的标志。

2.应用:测定屮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体外静脉高营养、体外循环、心导管插管。

1. 位置和毗邻: 自第1肋至胸锁关节后方。

前方:锁骨和锁骨下肌;后上方: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动脉和臂从;内后方:胸膜顶。

2.穿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相交处向外0.5〜1.0cm处进针或在锁骨下方相当于锁骨内、中1/3稍外侧进针,对着胸锁关节方向穿刺。

3.应用:测定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体外静脉高营养、体外循环、心导管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