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高职院校规划建设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浅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摘要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党中央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意义深远,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
自2008年3月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通过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结合自身工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一、示范院校最初遇到的问题(一)办学思想陈旧。
长期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办学的历程,使得我校在办学理念方面凸现出诸多不适。
诸如: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学生理念、治学理念;精英教育影响深远,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思考和认识;仅仅满足于按计划招生、按课本教学、缺乏创造性思维;管理干部执行力不强,摸着石头过河、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人才的缺乏。
教师的专业性、学术性不强,科研能力较弱,与普通高校相比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结构欠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进行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等教学和科研管理改革时常常力不从心;教师在水平及思想、教学观念、方法上有局限,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办学经费紧张。
缺少经费一直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无法回避。
虽然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过后,我国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体制,但经费匮乏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区域经济不发达、使得院校的发展捉襟见肘。
所以要解决资金问题是示范性建设之初需要面临的考验。
二、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的原因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的高职校园文化
引导 。
校园和谐文化已成 为高职学 院对学生加强社会 主义 精神 文明
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 高职校 园和谐文化建设不仅 可以促进 和激励学生树立新风 、 发进 取、 奋 培养能力 、 陶冶情操 , 而且对
第21 1 卷 6月 1 期 0 0年 第 2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n . 0 0 ue 2 1
VD . 1 N . 11 o 2
以科 学 发展 观 为 指导 建 设 和 谐 的高职 校 园文化
蓝 少鸥 ( 浙江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 , 江 绍 兴 32 0 ) 浙 100
理应也成为推动 和谐社会发展 的主力军 和主阵地 。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条件 , 也是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一
项基础性工程 。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 本内容 的
第二 , 和谐 的高职 校园文 化为 构建 和谐社会 提供 理 建设 论阵地和文化支撑 。高校作为思想意识 的集 散 中心和理论 阵
体, 教育 以学生为本 。人本思想体现在 队伍建设上 就是要尊
重人才、 关心人才 、 聚集 人才 ,发挥人 才作用 ;体现在育 人工 作上 就是要 以学生为教育服务 的 中心 , 实现学生 的全面发 为 展服务 ;体现 在校 园建 设上 就是 要发 挥 校 园环境 的人 文 内
涵, 发挥校园环境 的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 在德 、 、 、 、 智 体 美 劳全 面发 展 , 其成 为与时俱 进 的 使
复合型社会 主义建设人才 , 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具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存在着体 育意识淡 薄 。对体育 的认识 比较 肤浅 , 育 体 知识掌握有 限 ,对体育锻 炼价值 和意义 了解不 深 。体育 课
堂上 比较被 动 ,没有形成 良好 的锻 炼习惯 ,缺 乏体育锻 炼
学 习 ,争取进 步 。因此 ,在体育教 学中 ,适 时合 理运用各 种 竞赛法对培 养学生 的竞争意识 具有重要作用 。 ( )要 有组织 地开 展 课 外体 育 活 动 。课 外 体 育 活动 2 是 指学生在学校 内 、外参加 的除体育课 以外 的有组织 的体
( )体 育教学 中 ,要组 织好 多 种 形 式 和类 型 的竞 赛 1
活动 。赛 前 ,要做好 动员鼓动 工作 ,使学生 树立敢拼 的决
心和信心 ,制定合理 的规则 ,使 学生 明白竞争是在公 平 的 基础上进 行的 。成功 与失败 、机会 与风 险对 所有人都 是公 平 的。公 平竞争不仅 是体育竞 争的宗 旨 ,也 是一种道 德教
靠保 障 , 实现校 园安定有序 的现实需要 。和谐能 够凝 聚 是 人心 ,和谐 可 以团结 力量 ,和谐促 进事业 发展 ,高 职院校
践教学 中 ,还是 以运 动技术传 授为 中心 ,以提高竞技 水平
的手段达 到所谓 “ 增强 体 质 ” 的 目的 ,这 种 目标定 位 的
结果是 :片 面强调促进 学生运 动技 术能力 的发 展 ,忽视 了 对学生体育 意识 、体育 能力和体育 习惯 的培养 。二是部 分
育 活动 ,是学校进 行素质教 育和开展 体育活动 的重要 组成
的主动性 ,从不 主动参 与各种形式 的体育竞赛 ,也就从 未 体验过竞争后胜 利的喜悦 ,更谈不 上竞争意识 的培养 。
3 建
议
部分 。课 外体育活 动 ,内容 丰富 ,形式多 样 ,能吸引更 多 的学生参 与其 中。也是 培养学生 竞争意识 和团队精神 的最 佳课堂 。体 育教师要积 极参 与组 织与管理 学生的各种体 育 活动与竞赛 ,并加 以指 导 。在体 育活动与竞赛 过程 中 ,始 终贯穿着竞 争和奋发 向上 的精神 。学生经 常参加体育锻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基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式样研究
科 学发 展观 , 党 和 国家在 深 刻分 析 和把 握 是 我 国现 阶段 发展 要 求 、 取世 界 各 国发 展 经 验教 汲
是要 求 遵循 职 业教 育 的规 律 , 好 位 、 好 舵 , 定 把 坚 持走 有高 职教育 特 色 的办 学 之 路 , 确保 高职 教 育 可持 续发 展. 目前 , 从高 等职业 教育 的数 量和在校 生 人数看 , 中国高 等职 业 教育 已 名副 其 实地 占据 了高等教 育 的“ 半壁 江 山” 据 统计 , 20 . 到 06年 全 国高等 院校 1 0 9所 , 中高 职 高专 院校 有 113 9 其 7
三 中全会上 得 到 了精辟 地 论述 : 坚持 以人 为本 , “ 树 立全 面 、 调 、 协 可持 续 的发 展观 , 进经 济 社 会 促
和人 的全 面 发 展 ” 党 的十 七 大 报告 对 它 的 主 体 .
内容作 了进一 步简 明扼要 地 阐释 : 科学 发 展 观 , “ 第 一要义 是发 展 , 心是 以人 为本 , 核 基本 要求是 全 面协调 可持续 , 根本 方 法 是统 筹 兼顾 . 科 学 发 展 ” 观作 为新 时期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重 要 战 略 思
目标定 位为服 务 于城 乡 园林 建 设 , 环境 的优化 与
任 何一所 高 职 院校 都 不 能 也 不 应 该 囊 括 所 有 学
科, 更不 用说将其 建设 成为一 流 的学科 , 而应 该集 中精力 , 发挥 自己相对 突 出的优 势 , 立一个或 几 建
1 凝练办学特色 , 提升竞争力
高 职院校 坚 持科 学 发 展观 , 很 大程 度 上 就 在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新时期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切入点 。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工作 院校只有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才会对生活 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有过硬的保障机制,采取 在这个时期,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
维普资讯
20 0 8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8第 2 u. 0 2 8卷 第四期
总第 5 4期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新时期学风建设
黄军友 李焕玲
(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元 6 8 1 ) 2 07
风建设新局面 。
一
、
第五,合宪性解释的要求。合宪性解释标准实际是一种特殊的 真正的解决法律的解释问题。我认为,其实,以上排序是法律解释 客观 目的论标准,因为作为解释准则的法伦理之许多原则中,其享 过程的一个一般规律,它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当落实到具体的案件 有宪法位阶者更显重要,特别是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部分。在实 中,法律与事实在互动时,可能因案件的特殊性会打乱此排序 ,这 标为根本准则,综合考虑各种解释方法的 践中,必须探究,依 “ 一般的解释方法” ,被认定违宪的解释是否是 时就应当以法律解释的 目 “ 一可能 ”的解 释,如果是 则认定该规定无 效:如果不是 ,那 么 优缺点,尽量实现解释的目标。尽管如此,由于法学是一门人文科 唯 应当再作出其他合宪性的解释。一个规定只有当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学和实践性科学,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加之当代法学研究飞 “ 结 解释,而无一可作合宪性解释时,其才能被认定为无效。否则,应 跃发展, 法律方法的内容得到极大拓展,自由裁量、合目的性 ( 果考量、客观解释)论题解释、论证、前理解、诠释循环、填补法 优先选择仍属可能的合宪性解释。从另一个角度看,合宪性解释也 是将 宪法原则具体 化,看其是 否能涵盖到需解 释的条文的含义范 围 律漏洞、法律者的是非感、合理解释、法官对正义者的正义违背等 。 上 的过 程 。但是 ,在具体化宪法 原则时 ,法 官应 尊重立法者对具 体 方法或判断中要考虑的因素,被相继提出” 因此,出现解释结果 化的优先特权。只有当存在法律漏洞且其不可填补,或法律本身赋 的一解或多解仍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在司法活动中,由于做出一个 予了法官具体化的余地时, 法官才有具体化宪法原则的可能。 此外, 确定的结论是法官的基本使命,这就使法律论证成为必要。新近的 在进行 合宪性解释 具体化时 ,无 论立 法者还是法 官,都必须意识 到 法学解释理论认为,克服解释结果的一解和多解矛盾的最好办法是 这种法律论证理论,承认法律解释的 ‘ 意义创造’ ,并 多数宪法原则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既相互补充, 又彼此限制。 法律论证。“ 将此种意义创造的 ‘ 合理证立’视为是法律解释 ( 释义)学最大的 因此应当把宪法视为一个 “ 意义整体”或 “ 基本价值体系整体” 。 对于以上解释的标准,拉氏虽然否认存在 “ 一种固定的——各 课题。就司法判决而言,判决并非法律文本的纯粹适用,亦非法官 判决虽无法依据法律文本而完全被决定, 但可赋予 ‘ 合 种标准之间的——位阶关系,依此得以终局地确定个别标准的重要 的恣意行为。 ” 拉伦茨说:“ 一直要等到进入法律论 性” ,也未否定存在一定的位阶关系:“ 然而,它们毕竟不是无所关 理的理由’而被理性证立。 。 联的并立关系而已” 。字义可以划定规定可能的解释界限, 因此应该 证程序,规范文本才取得其重要性,也只有借此程序才能形成裁判 由此开始解释的工作;接着自然很快会趋向 ——该规定与其他规定 要旨。 “ 可见,在适用法律论证理论的同时, 我们必须切记: 这种 但其要以法律规范为基础。总之, 之问的——意义脉络。而只有基于对规整目的的认识,才能理解前 方法理论虽然是多种方法的整合,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法律解释结果的一解和多解,如果没有多解,很 述意义脉络。 如若法律的字义及其意义脉络仍有作不同解释的空间, 则应优先采纳最符合立法者规定意向及规范目的的解释。起草法律 可能形成法官的专断,而完全多解又会使法官陷于迷茫。因此,正 者的规范想法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其有时可能发生决定性意义。假 是在这种一解与多解法律论证的博弈中,相对正确的判断才得以露 1 使前述标准仍有未足, 解释者就不得不求助于客观的目的论的标准。 面 。[鉴于此 ,拉 氏的理论是否应掺 入一些变通 的因素,转 向注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域的运 用 .也有 国家 对 高等职 业教 育 的基 本工 作质 量标
准 、 业 企 业 需 要 的 职 业 能 力 标 准 、 校 教 学 遵 循 的 课 程 行 学 标准, 等。 等
1
构 建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的 迫 切 性
11 社 会 各 方 对 高 职 院 校 质 量 保 障 的 要 求 .
考、 认真 探索 , 努力 构建 合理 、 全 、 健 有效 的人才 质量 保 障
体 系 . 断 提 高 自 己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 断 推 进 高 职 院 校 的 不 不
发展。
在 研究 人 才 培养 质 量 控制 实 践 中 . 入 “ 引 质量 标 准 ”
相 关 概 念 比 较 多 . 比 如 IO 质 量 认 证 体 系 在 教 育 服 务 领 S
展 的需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确 立“ 量标 准” 树 立科 学的人 才观 培养观 , 究 “ 质 , 研 控制 模型 ” 使 用“ 、 系统 方 法” 借 助“ 息化手段 ” 、 信
把 “ 筹兼顾 ” 为质 量监控 的根 本方 法 , 统 作 高职 院校全 面的人 才培 养质 量保 障体 系才 可能建 立起 来。
系 其生存 和发展 。 建人 才培养 质量保 障体 系 , 于高等 构 对 教 育“ 类 型” 新 的高等 职 业 教育 . 别是 对 处于 不 断 改革 特
与 快 速 发 展 之 中 的 高 职 院 校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为 此 . 当前 各 高 职 院 校 都 在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积 极 思
以科 学发展 观为指导 , 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 系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
家 示 范 性 高 职 院 校 还 要 坚 持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不 断深化 办学 理念 、 确 发 展定位 、 清发 展思 路 . 明 厘 处 理 好 发 展 中各 种 关 系 问 题 , 续 “ 发 展 的 示 范 、 继 做 改 革 的 示 范 、 理 的 示 范 , 全 国 高 职 院 校 树 立 起 管 为 标 杆 . 领 高 职 院 校 整 体 管 理 水 平 和 办 学 水 平 的 提 引 高 ” [ 。 3 1 二 、 学 发 展 观 的 科 学 内 涵 科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党 的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中 提 出 的 “ 持 以人为本 , 立全 面 、 调 、 持 续 的发展 观 。 坚 树 协 可 促 进 经 济 社 会 和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进 一 步 指 出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发 展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集 中体 现 . 我 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是
校 必 须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 过 坚 持 高 水 平 的 发 展 定 位 , 确 科 学 发 展 的 思 路 . 立 以 人 为 本 的 办 学 通 明 树
理 念 , 持 统 筹 兼 顾 , 理 好 发 展 中 的 关 系 , 而 实 现 学 校 又 好 又 快 、 续 健 康 的 科 学 发 展 . 人 民 满 意 的 坚 处 从 持 办 高 职 教 育 . 切 实 在 高 职 教 育 的 发 展 、 革 、 理 中 起 到 示 范 和 带 头 作 用 并 改 管 关 键 词 : 学 发 展 观 ; 职 院 校 ; 范 性 ; 展 ; 设 科 高 示 发 建 作 者 简 介 : 泽 (9 5 ) 男 , 北 武 汉 人 , 川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授 , 究 方 向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 吴 15- , 湖 四 研 工 程 管 理 ; 玮 (9 5 )女 , 林 榆 树 人 , 川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高 职 院 校 党 建 、 校 心 理 李 16 - . 吉 四 研 高 健 康 教 育 : 新 华 ( 9 0 ) 男 , 职 硕 士 , 川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赵 18 - , 在 四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7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7 1 2 0) 4 0 0 - 3 1 0 - 5 8( 01 1 - 0 7 0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级技 能人 才 。包括 工作 在生产 和服务 一线 的技 术人 员、 管理人 员 、 级技术工人 和适应在各 类企业 工作 高 的实用人才 。 二 、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 。正确 处理 好高职教
招 生 之 后 的 最 后 批 次 。 因此 , 须 转 变 观 念 、 加 投 必 增
入、 改变招 生现状 . 实现高职 教育与 普通高 等 教育 的
并 驾齐驱 . 调发 展 。 协 ( ) 高职 教 育发 展 必 须 与 中职 教 育发 展 相 统 一 三
础 环节 。
发展观 , 加强 对高 职教育 的认识 . 进 高职 教育 的健 促
康发展 。
一
、
高职 教育 的特 点
高 职教育 的主要特 征可 以概括为 : 第一 , 人 才 从 培养规 格培养 目标而言 , 高职教 育应是 面 向基 层 , 面 向生 产和 服务 第一线 , 培养 实用 型人 才 ; 二 , 第 专业
着培 养数 以万计 的技 术应 用 型人 才和 创新 人 才 的任务 。 因此 , 我们 我 们要 根 据 高职 教 育 的特 点, 必须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 确 处理好 高职 教 育与 其 它类 型教 育的 关 系 , 正 处理 好 高职教 育 与科技 发 展 。 市 需求 的 统筹 兼顾 . 而 实现 高职 教 育的协调 持 续发展 。 从
国的高等 职业 教育 的培 养 目标 ,是相 当于高等 教 育 层次 的德 、 、 智 体等全 面发 展的技术 应用型 人才和 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快速做强高职院校
将来 的发 展 着想 的思 想 . 养 学生 具 有 良好 的品 格 、 较 强 的 培 有
适 应 社会 的 能力 . 健 康 的体 魄和 较 高 的文化 修 养 。 学 生在 有 使
全 面发 展 的基础 上 . 实现 个体 的最优 发 展 。 二 、 高教学 质量 、 出办学特 色是 科学 发展 的关键 提 突 1 会 的发 展呼 唤人 才培 养质 量 的提 高 有些 发达 国 家 . 社
和职 业技 能鉴 定培 训 增 强 实践 能力 , 成相 关职 业技 能 . 得 形 获
职业 资格 。随 着现代 社会 的发 展 . 校 的发展越 来越 取决 于教 学
本 的特征 。高素 质 的技能人 才 的短缺 . 已成 为制 约制 造业 和现
师 队伍 的整 体素 质 和水 平 , 教师 的 主动 性 、 积极 性 和创 造潜 能 的发 展 . 接制 约着人 才 培养 的质量 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坚持“ 以人为 本” 的办学理 念 是科 学发展 的前提
现 代 的大学 , 有 现代 的生 产力 。从 教育 竞争 角 度看 . 必须
真正 的竞 争不 是外 在 资源 的竞争 . 而是 内在 能力 的 竞争 . 人 是
率是 德 国的 1 5 日本 的 1 0美 国的 1 5 每 10美元 产值 所 / . 4 / . 4 /。 0 3 消耗 的煤 , 国分别 是上 述 国家的 3倍 、 倍 和 8 。 我 6 倍 究其根 本 原 因是 技术 含 量和 高素 质 的技 能 型人 才 的缺乏 .这就 对 高等 职业 教育 质量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求 2提 高 高 职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措 施 是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
高职院校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把某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陆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等战略目标,秉承“依靠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树特色,通过全面实施内涵建设,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辐射能力,使学院成为某高职教育的品牌。
二、建设思路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和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突出为区域内支柱产业服务,充分利用和发挥某“汽车城”、军工企业基地、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农业大市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6大区位和行业优势,贴近企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通过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团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和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完善和丰富“1233”办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紧贴某省和某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依托行业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打造4个与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后市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直接对接,产学深度结合,校企互动良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协调发展,成为鄂西北乃至中西部汽车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立足某,服务某,辐射周边,成为区域及行业技术服务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在 西 方 ,职 业 生 涯 理 论 是 在 与 职 业 辅 导 的 实 践 互 动 中 逐 步 深 化 的 。 目前 发 达 国 家 如 美 国 、 英 国、 日本 等 国 的 大 学 生 职 业 辅 导 . 完 全 突 破 了毕 已 业 安 置 辅 导 的 范 畴 ,成 为 大 学 生 在 全 部 就 学 期 间 及 毕 业 后 找 到 工 作 前 的 一 种 全 程 职 业 生 涯 辅 导 和 教 学 安 排 。而 这 个 在 国 外 从 娃 娃 就 开 始 了 解 培 养 的 常 识 在 我 国 却 长 期 以来 得 不 到 足 够 的 重 视 , 虽
的 重 要 保 证
发展 培养大量 的高等技 术应用 型人才 ,给高等 教
育 注 入 了 新 鲜 的 血 液 。但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出 现 了大 学 生 就 业 难 问 题 ,使 高 职 毕 业 生 的
就 业 成 功 率 较 低 ,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来 看 . 从 大 学 生 的供 给 在 总 量 上 并 不 过 剩 . 且 学 校 、 会 提 而 社 供 给他 们 的 岗位数 量远 远大 于应 届毕 业 生人 数 , 但 仍 有 一 部 分 毕 业 生 不 能 就 业 ,而 相 关 企 业 却 招 聘不 到适合 的毕业生 。产生这个 问题 的主要 原 因 在 于 学 校 在 专 业 设 置 以及 培 养 人 才 规 格 等 方 面 与 社 会 需 求 的 错 位 以 及 大 学 生 就 业 观 念 与 社 会 需 求 的 错 位 等 。要 解 决 大学 生 的 就 业 问题 , 树 立 大众 应
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根本”
以生 为本 和以师 为本作 为建 院办 学1 作 的“ 个根 - 两
本 ” 。
一
自然也 决定 了学生 心理素 质差 , 自信 心不 足 。 因对 “
高 职 教 育 缺 乏 较 为 全 面 的 认 识 和 了 解 , 之 曾 有 过 加
刻 的 阐述 . 出“ 学 发展 观 , 一 要 义是 发 展 , 指 科 第 核
心 是 以 人 为 本 , 本 要 求 是 全 面 调 可 持 续 , 本 基 根
体 身心 素质差 异较 大 ; 是社 会认 可度差 : 三 目前 , 由 于对 高职 教 育作 为 一种 新 型 高等 教 育 的宣 传 力度 不够 , 职 院校在 相 当部 分 人眼 里只是 大学 概念 中 高 的末 流 , 高校 扩 招 背景 下 的 “ 高等 教育 ” 学 校 是 次 。
第2 6卷 第 2期 2 1 年 3月 01
岳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NA YUE NG OC I OU L OF YA V ATONA F CH CA OL GE L E N1 L C I E
v 1 No2 o. 26 . M a ,2 l r 01
、
树 立 以 学 生 发 展 为 本 的 教 育 理 念 , 实 鼹 切
的与 同龄人 高考竞 争 的 ‘ 败 ’相 当一 部分 高职 生 失 ,
表现得 发展 自信心 不足 。 ”1 别是在 大专 文凭 不 t特 2
高 、 济 压 力 较 大 、 职 特 色 不 明 、 业 通 道 不 畅 的 经 高 就
决 好 办 学 为 了谁 的 问题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人 为 本 , 于 商 职 院 校 建 以 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关键 词 :科学发展观; 党建工作; 高职教 育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0 3 4 - 5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 28 (0 9 1 0 2- 0 0 2 59 20 )2 - 0 6 2
26
作者 简介 :郑志龙( 95 )男, 15一 , 甘肃玉门人, 兰州资源环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 研究方向: 党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及与此相联系 的人 的生命 、人权和人的尊严 等等。其次 ,
“ 以人为本” “ , 的 本” 不是事物 的本原或本体 , 而是 发展的 出发点 、 着眼点和力量的来 源。因此 ,以人 为本” “ 就是要把 实现好 、 维护好 、 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 益作为 { 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和着 眼点 , 要遵循 “ 权为 民所用 , 情为 民 ; 所系 , 为民所谋 ” 利 的要求 , 把充分发挥人力 资源优势作 为 ; 我们推进新型工业 化的动力 ,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我们 的 { i 长远奋斗 目标 。 再次 , 在强调“ 以人为本 ” , 以人为本” 时 把“ 与“ 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 ” 统一 起来 , 人与人之 间 、 使 人与社
随着我 国高等教 育事业的发展 , 高等职 业教育 已成为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 院校 已经成为思想 、 文化 、 知识和技术 的重要集 散地 , 成为培养德 、 、 、 、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 的摇篮。高职 院校作为 和谐社会 的有机组成单元 ,要适应 时代 和形势 的需要 , 推 进和谐 校园的建设 。而在和谐校园建设 中 , 党的建设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政 治引领作用 、 组织保 障作用 和思想导 向作 用。 作为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如何做好党建工作 , 发挥作用 , 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 进一步推进高职教 育的改革 和发 展,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全 面推进素 质教育,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的社会主义新人 , 高职院 校党建工作必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以全面促进院校事
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做好发展战略规划
Gu d d b ce t c Ou l o n De eo m e t i e y S in i t k o v l p n i f o
Z0U n Yo g Absr c ta t Hih r v c to a olg s s o l u h ce tfc o t o n d v lp n n o te p a tc f n i g g e o ain lc le e h ud p tt e s ini ul k o e eo me t it h r cie o mn n i o
si t cdvl m n e u dm na gii r c l o e o ua o dipe et fh ee p et t t c c n f ee p et s h n a e t d gpi i e fh r li a l n edvl m n sa g ei i o it f lu n n p t fm t nn m m o t o re i
sh 1 Mo e i o tn y,h ih r v ain olg s s o l aeu l t d n omuae p o p cie, ce t c a d c o . r mp ra d te h g e o t a c le e h u d c rf l su y a d f r l t r s e t c ol y v s in i i f n f a il e eo me tsr tgcp a nigu d rt eg d ln fs ini c o to k o e eo me t Thsp p ri to u e h e sb e d v lp n tae i ln n n e h uiei eo ce t u lo n d v lp n . i a e nr d c st e i f man p o s n u cin o r u ai gd v lp n tae i l n n n h g e o ain olg s a d e p u d a t i r p ea d f n to ffm ltn e eo me tsr tgc pa i gi ih rv t a c l e , x o n st ti o o n c ol e n h i ek ya tt o u ae a d i lme to h e eo me tsrtgc pa nig o ce tf e eo me t a d e p an e st e c ofr lt n mpe n ft ed v lp n t e i ln n fs in i c d v lp n , n x l ist h m a i h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职院校和谐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职院校和谐建设[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科学发展中求和谐;要在科学育人中促和谐;在科学文化中创和谐;要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在激发活力中创和谐,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和谐建设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和谐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高职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同样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
高职院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解决构建和谐校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理顺各种关系,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发展中求和谐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发展中求和谐,就必须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将之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科学发展,还必须发挥优势,拓展思路,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
科学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在社会及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确定和选择,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高职院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是高职院校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基层一线,在职能定位上要确立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服务兴校的思想,实现三大职能的有机统一;人才培养上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科研要以产学研结合为主旨,服务应以直接服务社会为基准,认真履行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责,实现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高职院校发展与建设
3 正 确 处 理 三 个 关 系 。 建 和 谐 高 职 院校 、 构 发 展是 和谐 的根 本 , 和谐 是 发展 的保 障 。和谐 高校 建 设是 和 谐 社 会建 设 的 有机 组成 部 分 .也是 高 等教 育 发展 规 律 的 客观 要
求。和谐 高校 的发展 不是 没有 矛盾 , 而是在 利用 矛盾 , 解 矛盾 中 化 促 进和谐 。高校 要树 立和 落实科 学发 展观 , 正确处 理三 种关 系 , 以 促 进高校 的协 调健 康发展 3 1 确 处理 改革发 展与 稳定 的关系 ,正 改革 是动 力 , 展是 主题 , 发 稳定是 前提 。实现 学校全 面协调 可 持 续发展 , 构建 和谐 校 园 。 必须 处理好 改 革发展 和稳定 的关 系。改
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高职院校发展 与建设
徐 超
( 苏 苏州 高博 软件技 术职 业 学 院 江 苏 苏州 2 5 6 ) 江 1 1 3
以 更 完 【 要】 摘 以人为本是科 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 心 , 为适应 高 学 质量 工程建 设 。 质量 工程 为抓 手 , 新人才 培养理 念 。 善人 职 院校 教 育 快 速 发展 的 新 形 势 , 高职 院校 必 须 转 变教 育 观 念 , 才培 养模式 , 新教 学 内容 和课 程体 系 , 创 改革教 学 方 法和 手段 , 着 坚持 以人 为本 , 实现 全 面协 调 可持 续发 展 。即把 人 放 在 应 有 的 力 培 养学生 的实践 能力和 创 新能 力。 22内涵 发展要 致 力于抓 师资队伍 建设 l 主体位 置上 , 尊重人 、 c , 靠人来推 动 学校 的建设 和发 关・A.依 内涵发展 要致 力于 抓师 资队 伍建设 。人 才 资源 是经 济发展 的 展。 第 一 资源 , 师队 伍是 建 设 高等 教 育 强 国的 关键 环节 , 某种 意 教 从 【 关键词 】 学发展观 ; 为本 ; 科 以人 内涵发展 ; 和谐提 升 义 上 来说 , 一所 高校 成功 的 关键取 决 于 它是否 拥 有一 批高 水平 的 科 学发 展 观是 从 党和 国 家事 业 发展 全 局 出发 提 出的 重 要战 知 名 专 家学 者 和高 素质 的教 师 ,这 是 高校 核心 竞 争 力 的基 本 保 而应 该 树立 现 略 思想 ,为高职 院 校教 育的 改革和 发展 开 辟 了一 个 全新 的视 野 。 障 。高 校 师资 队伍建 设不 能一 味 地依 赖人 才 引进 , 立 又适 时 引进人 才 , 要落 实 科 学发 展观 是 高 校 改革 、 展和 创 新必 须 坚持 的指 导 思想 , 发 科学 代 人 力资源 理念 , 足 既有人 才 的培 养 , 人 才强 校 的战略 . 通过 加 强学 科 带头人 、 干教 师的培 养 , 骨 加强 高 发 展观 视野 下 的高 校 建设 和 发展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进 人 的全 要 促 层 次 人 才 的引 进 、 加快 教 学 团 队和 创 新 团队 的建 设 , 紧把 握 培 紧 面 发展 ; 坚持 内涵建设 , 要 促进 高职 院 校又 好 又快 发展 ; 要正 确处 引进 、 用 和稳 定 等 环节 , 大人 事和 分 配 制度 改 革力 度 , 使 加 破 理 改革 发展 与 稳 定 的关 系 , 长远 规 划和 近 期 发展 的关 系 , 校发 养 、 学 展 与社 会发展 。科 学发展 观的第 一要 义是发 展 , 心是 以人 为本 , 核 基本 要求是 全面可 持续 发展 , 根本方 法是 统筹兼 顾 。把 以人 为本 、
浅谈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浅谈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摘要:高职教育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高职院校通过校园规划建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完善教学配套设施,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优化的校园环境,使高职院校体现出人文化、园林化、人性化、功能化、职业化的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规划建设管理1 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从学院战略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功能布局、保障教学实训需要,完善校园生活环境,预留长远发展空间”的奋斗目标,建设绿色人文生态校园和新兴功能辐射的职业教育园区。
2 高职院校规划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通过校园规划建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完善教学配套设施,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优化的校园环境,使高职院校体现出人文化、园林化、人性化、功能化、职业化的特点。
建设校中厂、校中企、营造职场氛围,构建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
这里仅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看一下他们是如何规划建设高职院校的,给我们以借鉴。
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规划高职院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硬件标准看,高职院校的教学行政用房生均8平方米/生。
而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在200000平方米的校园内,已拥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9380平方米;后勤生活用房面积72220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面积30320平方米;校园园林绿地面积32000平方米;校园广场、休闲活动区面积14453平方米。
现在迎接他们的是整洁优美、布局和理的校园环境和满目的绿色。
新修建的文化广场、设施完备的休闲娱乐运动区、绿地花园以及点缀其中的石景、座椅和花坛,使得校园绿化美化整体愈显协调与和谐。
优美的环境,崭新的变化,让全体师生欣喜赞叹的同时,也为实现学院“园林式”学校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9年第2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2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薛茂云(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我院做好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院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快速提升。
通过学习,我院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院上下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既要看到我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提高科学发展的勇气,也要进一步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努力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2-0001-04一、科学发展观与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
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极 而重要 的作用 。
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 党执政理念 的升华 ,是新形 势下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大 战略思想 ,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和实现现代化 的根本指针 ,也必然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 的指导方针 ,对高职院校的校
合 市 场需 要 ,急功 近 利 ,都 不 同程 度 的 存 在 着 偏 重 专业 知 识 和专 业 技 能 的 培 养 ,轻 视 道 德 、心 理 和 艺术 等 人 文 素 养 和 综 合 素 质 培 养 的 现 象 ,使 得
一
部分 学 生 辨 别 是 非 能 力 、思 想认 知 水 平 、心 理
等 意识 形 态 ,是 一 个 学 校 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 、个性 、精 神 面 貌
素质 、公德意识 、人际交往等能力 均较差 ,缺乏 责任 感 和 使 命 感 ,校 园 文 化 建设 缺 乏 必要 的人 文
环境。
( )高 职院校 校 园文化 建设 的定 位不 清 三 高职 院校必须 立足于 高职教育 的发 展规律 , 建 设 目标 明 确 、具 有 鲜 明特 色 的校 园文 化 。高 职 院校 不 同 于 一 般 高校 ,它是 地 方 性 、行 业 性 很 强
或者 索 性 是 “ 中专 翻 版 ” 目标 不 清 、定 位 不 明 , , 效果 当然也就 没有 了。 二 、科 学发展 观指 导下 的高 职校 园文 化建 设
坚 持 以人 为 本 ,树 立 全 面 、协 调 、 可持 续 的
纯的物质文化建设 津津乐道 。离开 了校园精神文 化建设 、制度 文化建设 ,单纯 的物质文化建设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高职院校规划建设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事业规划与基建规划、建学院与建房子、建筑文化与生态文化等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区和改造老校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在发展建设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以下笔者主要论述如何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如何把“科学发展观”切实地贯彻到学校发展建设,使高校内部各方面协调发展,落实到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中。
一、坚持全面发展,做好学院发展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要发展好,做好学院的总体规划十分重要。
而要搞好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注意处理好下述几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规划,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1.处理好“高起点”与“高质量”的关系。
对“高起点”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高起点”不等于“高指标”,更不等于“高质量”。
凡是经过调查研究,使学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才是“高质量”的规划;凡是使学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或有预见的、有依据的超前才是“高起点”;凡是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并贯穿现代高校规划设计新理念的规划才是“高起点”。
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存在一个过渡期,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在充分研究高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规划,并且在制定规划时更应侧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软件建设。
2.处理好“事业规划”与“基建规划”的关系。
由于发展太快,急于扩张,在高职院校制定总体规划时,也易出现“重基建规划”而“轻事业规划”的现象。
而从本质上看,“事业规划”是核心,是导向,“基建规划”应围绕“事业规划”的各项目标而制定。
事业规划中的很大比重属软件建设,很多属于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范畴,它的实现是隐性的,是核心内容。
“基建规划”得以实现是显性的,易产生成功感、成就感;但它如果不能以“事业规划”为核心,不能成为该校特色文化因素的外化和物化,就将是空洞的、苍白的。
大学不等于高楼大厦,大学应
该有大师,有思想。
事业规划就是大学文化、软件、灵魂,构成大学特色,学校在重视校园建设、硬件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教师队伍、学校教学传统和风格的形成。
3.处理好功能齐全与突出特色的问题。
学校要扩大发展,必须建房子,但建房子不等于建学校。
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设计建筑、规划景观时,从布局造型到内部结构都要充分考虑教育功能、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要突出特色。
对一个学院的发展和定位而言,特色是一种风格,特色也是一种优势,其文化品位直接反映领导决策者和学院的整体风范。
突出特色不能离开历史基础、资源条件、功能需要、周边环境、专业特色等,更离不开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学府建筑风格,努力创造独特的校园风格来吸引生源和师资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持协调发展,使基建规划与学校教育事业相匹配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在基建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应着重处理好下述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的硬件建设与学校教学规模发展协调的问题。
学校发展中,都是在旧校基础上边建设、边发展的。
因此,就有一个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就存在新校园的基本建设与老校园利用和改造问题,就存在一个管理上的协调关系,我们既要立足于现有学校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又要着眼于将来。
2.处理好适当“豪华气派”与量入为出“节约实用”的关系。
不同性质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美,规划设计能结合现代理念反映出学校“灵魂”就是最美的。
校园可以有各式各样的美,既可有磅礴大气之美,也可有婉约精致之美;既可有丰富多彩之美,也可有整齐简洁之美;既可有自然旷怡之美,也可有都市繁华之美,关键是要因时制宜、因校制宜。
3.在资金投入上处理好基本建设与教学仪器设施建设问题。
在资金投入上,处理好综合平衡的关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资金。
在设备的投入上要根据需要并适度超前,切不可盲目与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攀比。
仪器设备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基本前提,事实上,高职院校教学仪器设备很难与现代企业设备的技术进步同步。
实验、实习设备技术先进程度上的不足,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关系予以解决,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教育成本,还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大、更快的提高。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基建规划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要引入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新理念,要根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科学的总体规划,并注意处理好下述关系:
1.处理好“赛手”与“赛程”的关系。
学院的建设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总体建设规划制定后,不宜总是更改,否则就很难保持原规划的总体风格和所传承的精神。
切不可一届新班子上来就重做新规划。
总做规划实际上是没有规划意识的表现,经过科学论证的规划就已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赛程”,每一届班子和建设者们都是接力“赛手”。
同时,规划建设中要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弹性,为今后新专业的发展留下适当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学院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规划与变化之间要有一定张性,规划要能预见变化,但规划最终服从实际需要而变化。
2.处理好“实力”与“魄力”的关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后,应结合学院自身的经济实力分段分期建设,尤其是领导不可急于求成,表现“魄力”而不顾“实力”,在没有经济实力作支撑的情况下,基建摊子不可铺得太大,建设及装修标准不能太高。
在新区建设或老区改造中,暂时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建设的项目,要注意“没有票子,留好位子”,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留历史遗憾。
3.处理好“建筑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高职院校的建筑文化除了要与其专业特点相吻合,还要与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尤其在新区规划建设中更是如此,要对新区进行生态调查,自然风貌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凡能依山傍水就势而建的,尽量少填湖搬山。
避免出现人为的水患或地质灾害,避免由于建设而阻断附近地区自然生态的生物链。
总之,要处理好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使基建规划和建设满足学生多层面需求,彰显文化特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更突出地体现在“育人”上。
1.突出学校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第一位任务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学生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的需要,给教职员工提供一个优美教学科研的环境。
现在学生多且经济条件不一,校园建设一定要考虑满足多数学生生活条件,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2.彰显文化特色,突出个性特征。
一个学校校园,应该有浓重文化格调,可以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物化在学校校园之中,现在许多高校建设十分重视校区园林小景的建设,但有本校文化特点的并不多见,有的工科学校和文科学校景观上没有多少差异,还有很多校区的园林很像公园。
公园的园林体现大众文化,而高校的园林应体现一所学校与历史、人文的关系,有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历史,要体现一所高校特有的文化渊源。
同时,也可使师生产生一种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一种精神的力量。
总之,校区的建设既要美化、绿化、亮化,更要有文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乔京禄,彭晓燕.常州高职教育基地建筑色彩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2]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