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现代性:存在的、理论的和方法的含义

合集下载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关于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杜维明称儒学为“哲学的人学”,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

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它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化身。

儒学的理论理系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那么我们联系到“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也就是考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接轨与发展,考察其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思维上破除两种实用观点,即政治上的实用观点和经济上的实用观点。

前者表现为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主观上任意褒贬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后者则不看实质,只就表面去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肢解了儒家思想的整体,也存在主观杜撰之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儒学都应有它的位置。

一方面儒学需要参与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行列也需要儒学的参与。

而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邂逅也曾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协调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使命。

历史上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化。

突现儒家人文传统的现代新儒家的崛起,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之核可演化成社会变革的精神文化之果。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必须二者是同时站立起来,藉此建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一的大生命。

那么由此我们关注在现代社会儒学形形色色遭遇,也就看到了儒学的命运和前途。

一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

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结合氏族血缘的宋法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了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世俗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词语解析解读《中庸》中的儒家思想

词语解析解读《中庸》中的儒家思想
02
探讨《中庸》与其他儒家经典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在儒家思想 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0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研究如何将《中庸》中的思想理念应用于现代社 会各个领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04
推动《中庸》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iblioteka THANKS感谢观看
05 信
仁爱之心,关怀他人,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和爱情,要求人们以仁爱 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直的行为,遵循道德原 则。儒家认为,人们应该 按照道德标准来行事,不 偏离正道,坚持正义和公 正。
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儒 家思想重视礼仪,认为它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 系和谐的重要手段。通过 遵守礼仪,人们可以表达 自己的尊重和谦逊,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
中庸之道的内涵
阐述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具体含义 ,包括“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等原则 。
内省与克己
解释如何通过内省(自我反省)和克己(克制自我 )的实践方法,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 和谐。
中和与权变
探讨如何在坚持中庸之道的同时,运用权变 (灵活变通)的智慧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 实。
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至 中期。
背景是儒家思想在经历了一段 时间的发展后,对于如何实践 “仁”和“礼”有了更深入的
思考和总结。
《中庸》的核心思想和内容
01
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
02
提倡“诚”作为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03
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 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阶段。

全球化是经济、贸易、科技的一体化、趋同化。

但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等于美国化。

经济全球化不意味着文化一元化。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全球化、现代化决不只是西方民主制度与理性价值的普遍化。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已经对西方启蒙理性和以功利、权利为中心的现代西方社会提出了深刻检讨。

而西方后工业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负面,也鲜明地提示了西方的制度、理念与价值观存在着片面性、单向度性和“平面化”的弊病。

中国固然需要参照、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和价值理念,并使某些制度与价值真正在中国生根,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助缘;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道路与模式,自己的特殊性,这缘于中国社会及历史文化与西方不同;而且,正如离开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难以在本土文化中生根一样,离开了民族化的现代化也是难以成功的。

面对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域内和西方宗教的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意识。

新时代的全球化的挑战,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和伦理共识。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化”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冲“散”掉。

如果没有终极关怀与伦理共识,也形成不了一个健康的现代法治社会。

因为法治的背后有着信念信仰和伦理共识的铺垫与支撑。

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少数民族不断地给中原带来了活力。

反过来说,恰好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例如元代与清代,儒家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今天,儒家仍然是台湾海峡两岸民众的基本信仰与生活方式。

海外几千万华人社区,仍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社区。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决定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唯利是图,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权力拜物教和特权思想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毒瘤,吞噬着市场经济所创造的成果,也吞噬着社会上活的道德资源,败坏社会心理与风俗。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儒家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

在儒家礼治的理念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法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礼治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结合,旨在培养忠诚诚信、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的道德品格,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儒家礼治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并对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虽然儒家礼治的实践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强调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儒家礼治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深入理解儒家礼治的概念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儒家礼治的概念和意义,并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撰写此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儒家礼治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内涵和特点;同时探讨儒家礼治在历史上的实践,比如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情况。

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儒家礼治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并对儒家礼治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最后以结语结束全文,呼吁读者思考和借鉴儒家礼治的智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儒家礼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分析儒家礼治的概念、实践和影响,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借鉴儒家礼治理念来应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儒家礼治的重要性,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2.正文2.1 儒家礼治的概念儒家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

在儒家传统中,礼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礼治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也是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最深远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的是家庭、社会、政治的伦理和道德关系,主张通过“仁爱”、“礼让”、“孝顺”去实现社会和谐、个人和谐和治理国家。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很多变化,但它依然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

这与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个人自治和社会民主有着紧密的联系。

儒家思想最为重要、也是最独特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仁爱”:“爱人以德,依礼制度,达到宜乎所制,乐乎其中。

”(《中庸》),也就是说,儒家注重构建一种基于人性的道德体系,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推崇“德行高尚”、“慎独守义”等价值观念。

这使儒家思想可以有效地反映现代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和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义、公平、责任、尊重个人权利、社会公共利益等。

这些思想都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制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另外,儒家思想在对待人文精神的包容和宽容上也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儒家重视人性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强调合理爱国与世界大同,注重文化多元和相互包容。

儒家的关注点和现代社会强调的人文共识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宗教、文化、性别等方面的多样性,儒家思想有着更细致的关注和探索。

二、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从个人发展到社会治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非常大的适用性。

个人修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心性”和“修养”是密切相关的,人必须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培养,来获得道德素养和品质,从而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赋予的大众信任。

在现代社会,个人修养与精神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密切相关。

对个人而言,儒家思想指导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思考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群体的追求。

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
l Theor y Res ear ch
l学 黼 嘲 嘲 嘲 埋 嘲 黼 黼 嘲 化
论儒 家修 养观 及 其现 代意义

( 武警成都 指挥学院源自弄 成都 6 0 1 ) 1 2 3
实验室管理 中心 , 四川
摘 要: 本文论述 了 家修养 思想 的主要 内涵 以及儒家修养观在 当今社会 的现代意义。 儒 关键 词 : 儒家; 思想; 修养 现代意义
理想 人格 ,另 一方 面又 把这 种至 善人 格具 体落 实在 人们 的道 德 践履 中 , 以具体 的规 范要求 制 约人 们 的善行 , 们感 到它 让人
不 是高 不可 攀 的 ,通过 自身 努力 是可 以实现 的 ,从 而 说 明了 “ 皆可 以为 尧 禹 ” 人 的可 行性 , 证 了道德 修 身 的追 求 目标 与 论 现实人 伦关 系 的一致 性 。
( ) 治 二 克
儒 家认 为 , 身是 个人 的 自我完 善 , 修 自我改 造 , 而 , 们 因 他 十分 注重 “ 内用 功 ”提 出了许 多省 察克 治 的修身 方法 。 是 向 , 一 要 内省 自讼 , 诸 已 。即在修 身过 程 中 , 不断 地对 自己的 反求 要 言行进行 自我反省 , 以检查 自己是否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 主 要是 通过 “ 心上 功夫 ” “ 己功 夫 ” ,克 而体认 “ 良知” 二 是居 敬穷 。 理 , 人欲 。 去 要进 入圣 人境 地 , 为 “ 人 ” 成 仁 君子 , 的途 径是 重要 主敬 、 穷理 , 是要 集 中精 力 , 于 “ 也就 专一 天理 ”而 不受 感 官物 , 欲 的诱 使 , 欲 , 无人 欲 , 贪 乐道 , 而 “ 上达 天 德 ” 要寡 要 安 从 直 。 三是 “ ” 思 ” 学 与“ 的结 合 。 学 ” “ 就是要 博学 多识 ,学 ” 目的在 “ 的 于 “ 以致 其 道” 学 。君 子 只有 通过 “ 学而 目参省 乎 己 , 知 明 博 则 而行 无过 矣 ”《 (苟子 劝学 》 。 学 ” ) “ 必须 与“ ” 思 相统 一 ,学 而不 “ 思则 罔,思而 不学则 殆 ” 思 ”就 是要 常反 省 ,吾 日三 省吾 。“ “ 身 ” “ 贤思 齐焉 , 贤而 内 自省也 ” ,见 见不 。 ( ) 三 尽心 至诚 的理性 自觉 儒家 特别 强调 自身 修养 的理 性 自觉 ,注意 修身 中主观 能 动 性 的发 挥 。 由此 , 家提 出了修 身 的 “ ”“ 心 ” 问题 。 儒 诚 、正 等

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与中华文化传统

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与中华文化传统

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与中华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中华文化传统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重塑中华文化传统的自信,也成为他们关心的一个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新儒家思想的崛起备受瞩目。

新儒家思想,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提出启示的哲学思想。

它既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泉,又是具有现代性的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新儒家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20世纪初期的胡适,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愚昧、保守和停滞,倡导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和进步。

但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日益影响和本土文化的逐渐忘却,新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

新儒家思想家们认为,在西方文化直接冲击和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和生命力开始得以彰显。

新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现代性的理解。

新儒家思想家们认为,现代性是人类学问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通过实践探索和认知实现的一种历史发展方式。

现代性不是西方独有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生命力。

同时,新儒家思想强调,现代性的本质不是西方的发明创造,而是人类文化优秀传统与现代性相互融合的结果。

2.对人性的关怀。

新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关系,并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

仁是一种普遍而集体的道德取向,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同时,新儒家思想家们认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损害主要来源于对人类自然本性的扭曲,如果要完全实现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就必须更新人类自然本性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3.对文化的认识。

新儒家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新儒家思想家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和精髓,它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有现代性,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智慧劳动中所积淀出来的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新儒家思想家们也强调,现代性要承载一个文化传统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不仅表现于把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反映了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即在文化再生的过程中,维持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恣意纵横于历史的生命隧道,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流派中,没有哪一个学派像儒家学派那样以教育为中心全力打造深入全民的思想体系。

而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也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像儒家文化那样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

可以肯定地说,儒家的教育学说本身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今人最值得借鉴的学说之一。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概述孟子在论述夏、商、周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公文上》)孟子的这一论述正表明了我国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特征。

“明人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中心。

此外,《学记》中提出的“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理论又可全面理解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课程论,它所提倡的正是“藏息相辅”,即“正业”与“居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关注具体的德育方面,孔子提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正是在提倡一种完美的灵魂教育。

于此相近,孟子的“持志养气”的修身方法实际上也强调有志之士应具有刚强的精神力量。

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种观乎人文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也正是现代社会我们所极力推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对德育的环境问题的探索中,“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的理论与孟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的论述无一例外都宣告“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的必要性。

同样,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道德实践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孔子于“理崩乐坏”之际,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明确表明了儒家关于“以德治国”的耐性。

他的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和源动力,以“礼”为方法和宗旨,目的就是将二者尽力结合以塑造“文质彬彬”的真君子。

笔者认为,除上述思想外,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启发教学”和“顺导性情”的学说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真正需要重树的两个方面。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儒家思想解析

儒家思想解析

儒家思想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状态,各个诸侯国相互间仇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中。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爱”、“忠诚”、“信义”、“礼仪”等一系列符合社会实际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为中国后来的社会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爱”的含义,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注重修养和自身的约束,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儒家思想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如“天命”、“礼仪”、“忠诚”、“孝道”等等,都旨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尽管儒家思想的诞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广泛。

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个人的尊重、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类似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如道德缺失、社会分裂等等,所以借鉴儒家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四、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的五个方面。

在教育上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涵养,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便学生进一步地为社会贡献价值。

五、结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仁爱、忠诚、信义、礼仪等等,旨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虽然时代变换,但是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仍然举足轻重。

在今后的发展中,依然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去学习、思考和继承儒家思想的精神,以便突破现实中所存在的各种难题。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新24孝
• • • • • • • • • • • •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 在“仁、义、礼、智、信”的理念中, 只有信的含义没有太大的出入,同时信 相对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我们今天仍旧 强调“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可见 信的重要性,轻诺寡言向来为君子所不 耻,一诺千金之人方为人所敬重。 •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美德,同时是十分 必要的行为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今天,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 利忘义为耻 • 《八荣八耻》的提倡中,我们仍然倡导 诚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强调“诚信为 本”的做人原则似乎更有现实意义。
•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现代人在生存观 念和生活价值上会感受到意义失落、价值 迷失的困惑;极端的功利主义将使得人们 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下滑。对于存在的 现实问题,我们将需要运用儒家思想加以 制衡,洗涤我们利欲熏心的功利主义,净 化我们的人性,儒家文化在其中将发挥其 制衡作用,以“一剂温药”的新角色应用 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 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 忠义的儒家思想向来为人们所熟知,古人对于忠义的 理解为“一臣不事二主”的愚忠思想,在我们社会主 义的当下,这种愚忠显然已不能适用于当下,儒家文 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跟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变迁, 在今天,作为一个国人应该敬重于自己的国土,如一 代伟人邓小平所言“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其中确实是一种博大精神的爱,但这种发自肺腑的真 情实意恰恰是一种“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忠义 博,更是文 化长河里一朵璀璨的明珠。对儒家文化发 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像五四时期那 样妄自菲薄,对儒家文化全盘否定,也不 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正如 习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客观的批判继承加以吸收和发 展,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 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一)开篇简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

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内容摘要:孔子儒家思想中许多重要范畴,如,民本思想、礼治思想、和谐思想、中庸思想、以义取利的义利观、民无信不立的信誉观等,在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完全可以,而且已经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被吸收到企业经营中,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

从而丰富发展了利民惠民的经营理念,情、理、法相结合的管理原则,企业经营的适度原则,增强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实了企业义利共生的盈利观和诚信至上的信誉观,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来充实、丰富、发展全球化语境下有中国特色和各自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Abstracts:Confucius in Confucian thinking of many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people of this thinking, thinking at the governance, a harmonious thinking, moderation thinking, j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benefits of justice, the letter did not introduce legislation without the credibility of view, in the 21st century modernization drive today, Can and have as a code of ethics to be absorbed in the business, adjusted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 modern economy in harmony. So a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idea of riding out the operation Huimin, intelligence, reason and law with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e appropriate business principles to enhance the company's collective sense, and the team spirit and enrich the enterprise-symbiotic benefit of the profit and integrity above everything else Blue concept, these are the modern corporate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utritional absorp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rich the rich and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respective business enterprise culture.Keywords:Confucius ideology;Confucianist culture;Business management;Enterprise culture引论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其中儒家学派在这个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延续至今。

儒家思想强调“仁”,即人格的完善和修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因此,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儒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造就君子,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正确行为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儒家教育强调“读书达理”,即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获得智慧和道德的指导。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注重对经典的解读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领悟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他们提倡“辨析正误”,即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辨析,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真伪。

儒家教育倡导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认为是成为君子的基础。

儒家教育强调“教化”,即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来进行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传递。

师者,儒家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榜样和引导者。

儒家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鼓励学生向师长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道德和行为规范。

儒家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们认为,通过与社会互动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德的含义。

他们提倡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儒家教育强调“礼”,即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和尊重的关系。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和行为规范,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礼仪教育在儒家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倡导学生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后世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教育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
Th tma e h o f ca s a d t e mo e i e o o pi g Al o g h o f c a s a e s n in .i, q a i e r O b i h a k s t e C n u in n h d r t b c me a c u l . t u h t e C n u i n l o a ce t t u t s a e S rg t n y n h s l i t a alt e T e Do t n e me n,t e a i t h c k h it r n h ut r n e rt y tm x l n t n,a h twe c l h m h c r e o t a i f h h b l y w ih ma e te h soy a d t e c l e it g ae a s s i u e o e p a ai f o s h me a o t h r e o a d t e s q e c ,t e l h v h r i l is c e b u e fe d m n h e u n e h y al a e t e a vt i e ;Me n i ,a to g h d r i s t e Ma ’ Sf t t e at a whl e l u h t mo e t i h n h e n y ae,
现代性是人 类 的命 运 。任何 一个 拒绝现代 性 的民族 或
受 它们 ,才能获得存 在形 态的 多样 性 ,进 而克 服 自身 的狭
隘性。
n h l m ,te r l c r n ci n s a e c n n t v r o ,t e mo e i s e d ef—ta s e d n e h l n e Cof — iis i h y ae a h o i H e st tw a o e c me h d r t a o n e ss l l h o n yl rn c n e c .T e b e d o t ru f h c a s a d t e mo e i i h e as a c e Co f ca s a d t e n w p a d e i . i n h d r t w l h t e r n is n e o t nu in n h e l n o mo r t n n y le f h f n y Ke r s:Mo e i ;T e Do t n f h a y wo d drt n y h c r e o e me n;F e d m ;S q e c i t re o e une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学、“仁爱”、“亲亲”、“仁民”、“爱物”、现代意义、I:“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儒家传统的思想精髓即是:仁爱思想。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一,“亲亲”之为“仁”: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里仁》) 可见“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

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

学而有道教而有方

学而有道教而有方

学而有道教而有方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阐述。

其中的“学而
有道,教而有方”是孔子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将对这句话的含义进
行解读,并论述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启示。

“学而有道”可以理解为学习要有一种目标和方向,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在追求知识的注重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这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即
以道德为基础,将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发展,并且注重道德的
培养和修养。

“教而有方”可以理解为教育要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和步骤,教育者要有一定的规划和
引导。

儒家教育注重师长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者应该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者还要适应学生
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教学的有
效性和高效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坚持“教而有方”的理念,即教育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步骤。

教育
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者还要适
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更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学而有道,教而有方”给我们在现代教育中提供了一些启示。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
的道德修养,将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发展。

教育要有一套科学
的方法和步骤,教育者要有一种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
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现代性:存在的、理论的和方法的含义张德胜【内容提要】本文属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第三期,通过儒商、中庸、以及“儒人理念型”三项研究,尝试在社会学开辟新的领域。

这三项研究各具特色:儒商处境牵涉到每个人的生活抉择,有存在意义;把中庸之道视为一种理性行动,紧扣社会学有关现代性论述的核心,具有理论意义;至于“儒人理念型”的建构,有助衡量儒家思想尺度的设计,具有方法学的含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沟通理性关于这个研究领域如果要给这个题目在社会学的范围找个对称的专业领域,那就是儒家思想社会学。

无论是在美国当道的西方还是以炎黄子孙为主的大中华圈,这都不是社会学的主流。

理由很简单,投身社会学而熟识儒家思想的人少如凤毛麟角,专研儒家思想而受过社会学训练的学者也屈指可数。

因此大环境不利此一专业领域的发展,表现为,西方不会着重儒家思想,即使在大中华圈,香港地区的文化意识向来以洋为重,台湾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因本土意识的跃动而积极洗刷大陆的影响,新加坡虽曾大力推广儒家伦理,但影响有限。

至于中国大陆,由于长时间受革命意识支配,强调社会秩序的儒家思想没被重视。

所以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就是走上孤独的学术旅程。

因对话无人,所以也很难在主流学刊上为有关论著找到出版渠道。

不过近年的情形已出现些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势日盛,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无非理顺社会各个环节,确保社会运行畅通无阻。

笔者在1986年就提出儒家思想是回应社会秩序的关怀而发展起来的学说,故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肯定会担起重要任务。

况且任何一个已经站立起来的民族,都会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认同主体,因此可以预见,儒家思想社会学早晚会在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界占一席位。

儒家思想社会学虽然说不上是社会学的主流,但其本身也有个研究传统,而韦伯(Max Weber)就是此一传统的奠基人,他认为儒家思想未能启动现代形式的资本主义(Weber1985)。

此一判断,支配了西方学界半个世纪,直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无形中成为韦伯典范的异例。

贝拉(Robert Bellah)的《德川宗教》(1957),就是试图破解这个疑点。

他沿着韦伯的思路,通过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去理解他们的经济成就,也试图在日本宗教找寻足以发挥类似新教伦理功能的信念。

按照他的判断,日本作为现代化的后起国家,为了迅速迎头赶上,不能像始发国家那样,可以耐心地等待原始资本慢慢积累。

然而要短时间筹措庞大资金,并非一般百姓或民间组织所能轻易做到。

为此,政府就担当了主导角色。

他认为,日本经济快速成长的基本原因,正是由于儒家伦理强调臣民对政治集团首领精忠不二,使政治体系在调动资源去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特别有效。

那么中国又如何呢?贝拉的答案很简单:日本的儒家有助经济发展,中国的则不然。

他使用功能学派的理论框架,指出中国儒家首重整合价值,故家族凌驾一切;日本则以达成目标的价值为依归,政治集团乃个人最终的效忠对象。

他又指出,虽然日本和中国都强调政治和整合价值,标榜忠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日本忠大于孝,中国则以孝为先。

这种价值上的差异,导致两个社会发展步伐不一。

日本强大的政治体系及相关价值,使它脱颖而出,加入工业国家行列。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新加坡、台湾及南韩也相继出现经济奇迹,令贝拉的补充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自那时起,中西学者先后从各方面论列儒家伦理对经济发展所可能作出的贡献,博格(Peter Berger)甚至提出“东亚的发展模式”,认定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还有一个东亚现代性(1988)。

金耀基(1995)则征引狄百瑞(William de Bary)、墨子刻(Thomas Metzger)等人的论著,质疑韦伯所指儒家伦理缺乏道德紧张的说法,认为儒家伦理中也有“理性之转化”和“道德的动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基本上扭转了学界及大众传媒对儒家伦理的正面评价。

论者认为,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正是这个地区的政治领袖夸夸而谈的亚洲价值,特别是由此而生的“裙带主义”。

不过这类见解和分析尚未来得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在经历一年多的黑暗日子之后,于1999年首季重见曙光,而且反弹强劲,而难以定论。

以上就是从社会学角度论述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荦荦大端,观点容或有异,主调则一,均着眼于儒家思想如何顺应或促进现代文明。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甘阳(1989)在一篇论文之中谈到儒学在现代中国的角色与出路,提出了一个具有转移典范(paradigm shift)意向的问题。

他说:为什么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非得要从顺应现代文明这方面体现出来不可呢?他认为,“儒学即使根本不能促进工业文明、商人精神、科技进步、民主政制,也绝不意味着儒学的价值就因此而减少了一丝一毫……”。

他借用哈贝马斯的术语,认为在“体制”的范围以外,尚有足够广阔的“生活世界”可供儒学驻足。

他强调,“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精神科学、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己新的形态、新境界。

”甘阳说他并非不要工业发展、商人精神、科学技术、民主政制,但是要使这些现代社会的体制维持良性运转,重要的前提是社会本身必须有一种能够批评这些体制的能力。

这正是文化应当发挥的功能,也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

因此,他认为儒学在现代社会应走,也是唯一的路,就是将其价值关怀寄托于纯粹的学术研究。

甘阳这篇论文是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

其主要贡献在于力图扭转研究儒学的方向和视线,强调不要再孳孳不舍地找寻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特别是工具理性的那部分)的契合点,提出儒学应该撤出“社会”,返回像大学这样的文化重镇,对“社会”的运作提出批判,有所制衡。

不过甘阳的论点,也有可议之处,因为儒学撤出“社会”的话,那便失去了儒学的本色。

儒学没有甚么深奥的原则,压根儿只是日常生活世界里头的做人道理,教人和谐共处,秉正不阿。

所以笔者认为,儒学在现代社会的角色,正是要走出学术的象牙塔,闯入“社会”,务求制衡工具理性,与之斗争。

基于此一想法和价值关怀,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招聚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并且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对儒家伦理与现代性这个课题展开长达几年的研究。

下面介绍的,是和我有关的三项研究的主要成果。

存在的含义:儒商的困境与生活选择第一项是现代儒商的研究。

这里赋予“儒商”的定义,与时下一般所采用的不尽相同。

“儒商”一词,在过去二十年才流行起来。

明清时期的文献,称为“儒贾”。

用字不同,其义则一。

所谓儒商,就是亦儒亦商。

但“儒”字有两个含义:一指儒家思想体系;二是作为职业社群的知识分子。

在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价值主流,人的思想,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很难不受儒家伦理所熏陶,读书人也不例外,而“儒”字的两个含义也就混而不分。

即是说,那时的读书人或多或少总会抱持儒家的价值观念。

但自二十世纪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社会价值主流的地位,“儒”字的两个含义开始脱钩。

当今的读书人,不一定都怀抱儒家价值。

本研究项目既然是探究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所以“儒商”一词的定义,就专指怀抱儒家价值的商人或企业家,而非时下一般所采用的“既是文人、亦是商人”,或者是知识分子商人。

怀抱儒家的道德价值而驰骋商场的人,本身充满张力,作为一个探讨项目,也分外引人入胜。

这种紧张,源自儒商面对的两股互相拉扯的力量。

一方面,商场与战场一样,都是工具理性当道的地方,在里头打滚的人,一定要精打细算,擅于资源、程序和手段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特定目标,不然的话,难免淘汰出局。

但是商人冠以一个“儒”字,就表示了他们不会只是在商言商、唯利是图的人,而是怀抱着儒家的道德价值。

这么一来,在商人所希企的利与儒家所讲求的义之间,便必然碰到一个如何取舍的问题。

当然,义与利不一定是相克的,不过也不会总是相辅相成。

当义与利处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际,儒商便会进退维谷。

在这处境中,现实世界的儒商究竟如何抉择?正是我们所渴望知道的。

其实儒商的处境,也正是现代人乃至人之所以为人一直以来的处境,因为义利两难不止是儒商的独有问题,也是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故此有深层的探究意义。

儒商成为一个讨论和研究题目,大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在此之前论者不多。

1985年由张海鹏等人所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是研究儒商的重要里程碑。

次年,张正明等人将寺田隆信所著的《山西商人研究》译成中文,于是明清时代两大商帮(即徽商与晋商)的事迹渐为人知。

同年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发表于《知识分子》,其后以专著形式出版。

之后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经济蓬勃起来,企业家蜂起并作,介绍或讨论儒商的文章便如雨后春笋,散见于国内各类型的报章、杂志,以及不同行业的学刊。

此间,鲁凡诺(Richard Lufrano)题为《诚实商人》的专著,亦已付梓。

综观儒商研究的现况,基本上是历史学家的天下。

但以历史资料研究儒商有个局限,就是当事人已经逝世,只能在留下来的文字中下工夫。

有些历史人物(如张謇)的资料无疑十分丰富,但记载的不外是生平大事、活动概况,或通过家书窥见其价值取向。

至于他们如何经商,特别是面对义利冲突时怎样调处,则往往语焉不详,所以我们决定研究在生的儒商,试图就此问题找出答案。

怎样找寻这类商人呢?严格来说,在深入访谈以前,是无法确定某人是否怀抱儒家价值的,因此选择研究对象时,只好从最低定义出发,就是除了在商言商之外,还有另外一套价值标准的商人或企业家。

由1997年至2000年初,通过相熟及友好人士的引荐,笔者断断续续的访问了41位企业家,遍及香港、南京、上海、无锡、曲阜、广州、深圳、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新加坡、吉隆坡。

事后经过筛选,以多次深入访谈方式,集中研究其中儒家道德价值较强的七至八位。

这些商人依然怀抱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家庭,特别是父亲人格的熏陶。

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是主导行动的价值泉源,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它也受到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横流的洗礼,剩下来的生命线,只是作为文化余绪在家庭这样的小环境代代相传下去。

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时至今日真正怀抱儒家道德价值的商人已为数不多,是个迅速消逝的品类,所以从事这项研究无可避免有种时乎不再的逼促感!因为儒商经营生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义制利,情理兼顾。

而在风谲云诡、强敌环伺的环境去维持自己的价值理念,确实是大的考验,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他们面对的,是在现代社会横流的工具理性的挑战,而工具理性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与之抗衡多少要抱着孔子在生时那种力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