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试卷 (3)

合集下载

《儒学的兴起》同步练习1(人民版必修3).doc

《儒学的兴起》同步练习1(人民版必修3).doc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测试一、选择题1、汉武帝当政时面临的社会毛矛盾有()民族矛盾②阶级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④2、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A、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材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D、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它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张“仁政” “德政” “了贵君轻”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6、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A、缓和阶级矛盾B、消除王国威胁C、巩固封建统D、平定边境冲突7、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仁政”②“德治”③“君权神授”④“天人感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仁政”9、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时代特色”是指()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10、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二、材料解析题11、“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历史ⅲ岳麓版高考每课名题练习3、儒学的兴起(各地高考重点整理、教师版)

历史ⅲ岳麓版高考每课名题练习3、儒学的兴起(各地高考重点整理、教师版)

历史ⅲ岳麓版高考每课名题练习3、儒学的兴起(各地高考重点整理、教师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0分〕1、〔2017年11月泰兴市期中1题〕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表达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答案】C【点拨】此题考察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①中人文主义精神强调的是重注人,在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民本”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表达,“君本”思想在汉代儒学的表达是“君权神授”思想;汉代儒学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而进行的发展;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汉代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汉代儒学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结束】2、〔2017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4题〕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儒家学说的发展。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学说即神化皇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结束】3、〔2017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20题〕《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练习和答案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练习和答案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2.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3.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

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高祖时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文帝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4.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创新试题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创新试题 精品

儒学的兴起创新测试题一、选择题1.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2.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

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A.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张分封的思想C.妄议朝政的儒生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3.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A. 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才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 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D. 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仁政”5.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挣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意,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6.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7.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A.长安、太学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D.曲阜、孔庙8.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

人民版历史必修3《儒学的兴起》word能力提高

人民版历史必修3《儒学的兴起》word能力提高

儒学的兴起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2.秦朝丞相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与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二者的共同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 B.推崇依法治国C.禁止思想自由 D.提倡厚古薄今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 儒家学说与权术4.儒家思想在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是A.它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B. 它得到人民拥护C. 它吸收了其他多家思想D. 它适应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 用政治上的统一来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 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 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D. 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6.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7.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B. 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C.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D. 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全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B. 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C. 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D.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儒学的兴起

儒学的兴起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
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 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影响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作用
•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 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 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 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 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 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 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 “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 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2人民版 必修3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2人民版 必修3

儒学的兴起同步练习一、知识梳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1)现实的需要:_____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需要加强___集权,维护国家的____。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_____”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______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形成_____,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____”b、针对①发挥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___”与“_____感应”c、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___纲___常”③特点:继承儒家“____”学说,又吸收___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2.影响:(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___地位(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_______局面彻底结束),_____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______参与国家大政(4)对思想、文化、____的重视,、推动了民族_____的进步。

(二)、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__化和___化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___: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____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_____化和_____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____对官位的垄断,出身______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二、选择题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2、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3、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4、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汉帝国的统治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6、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8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9、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它()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吸收了其他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三、材料题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制天命而用之。

_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

_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

_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好快就要迎来期末考试了,作为学生的你,做好了复习的准备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张试卷测试一下你的学习水平吧!下面是整理的小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解析:根据材料中“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状况下的百家争鸣。

答案:A2.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

其教育思想中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知新”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孔子在教育上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A项是其教育的办学思想,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B项是教学方法,C项是学习态度,D项是学习方法。

答案: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解析: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这是孔子的弟子整理孔子的言论形成的。

答案:C4.下面漫画中的老爷爷的主张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但主张“性恶论”,庄子主张避世,韩非子主张法治,孟子主张“仁政”并强调“性善说”。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备选习题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备选习题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专题18 第1节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备选习题人民版必修3历年真题1.(2011·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2.(2010·上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B正确;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A 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C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错误。

【答案】B3.(20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模拟质检1.《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兵广粮足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C.仁义为重D.诚信第一【答案】D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三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三

儒学的兴起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2、关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内容,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二是治国B、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C、只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主X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黄老之学是黄帝和老子学说的综合8、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这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决了人民的政治信仰问题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X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的思想D、“大一统”的思想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是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7、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A、仍占绝对统治地位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在儒家思想的本色8、理学思想的核心是A、“理”或“天理”B、“仁”C、三教合一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原B、社会发展的规律C、封建道德规X和等级秩序D、人的情感、感受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11、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D、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12、“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13、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4、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B、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D、程朱理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15、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象,是因为其A、破坏传统文化B、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儒学的兴起试卷 (4)

儒学的兴起试卷 (4)

二儒学的兴起一、选择题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

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3.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学行之有效、适应统治的需要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7.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②“仁政”的思想③天人感应学说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全社会读书风尚形成B.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C.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D.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二儒学的兴起练习卷的答案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二儒学的兴起练习卷的答案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二儒学的兴起练习卷的答案人民版必修3答案:1.统一儒士强盛董仲舒打击教化低潮正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由发展2.D 3.A答案:1.C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学派遭到沉重的打击。

2.B秦朝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是因为当时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儒家思想无法起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而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而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所以选B项。

3.C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至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4.C太学打破了大官僚大富豪垄断官位的情形,使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故选C项。

5.B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

6.(1)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仁、礼、仁政。

(3)春秋战国——受冷落;秦朝——受打击;汉朝——受推崇,取得正统地位;汉末——权威被削弱。

(4)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答案:C从材料中的“竹帛烟销”“坑灰”“山东乱”“刘项”等信息,可知正确答案是C项。

2.答案:A3.答案:A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

这段话的意思概括一下就是: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4.答案:B从材料看,董仲舒的这个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是通过思想专制巩固政治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

5.答案:B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6.答案:D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开设太学,教授儒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轨迹。

7.答案:B8.答案:C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创的,汉武帝实行察举制。

9.答案:C10.答案:C②明显错误;科举制的确立虽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由于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苏版(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苏版(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苏版(3)1.“百家争鸣”的含义①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②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辩,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显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③,社会经济迅速进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④。

(3)阶级关系上:⑤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⑥,私学兴起。

4.百家争鸣的阻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⑦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⑧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⑨。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⑩ ,整理古代典籍。

代表人物时刻 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进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⑪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⑫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⑬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⑭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恩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K 知识参考答案孔子的重要思想类别内容 政治思想仁 思想核心是“仁”。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1人民版 必修3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1人民版 必修3

儒学的兴起同步练习【基础自测训练】(一)单项选择题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

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A.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X分封的思想C.妄议朝政的儒生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②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③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某某乱,X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某某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X项文盲④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⑤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医药之书B、卜筮之书C、种树之书D、墨家(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四则材料材料一《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X毅传》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某某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一)单项选择题①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②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③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⑤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B.西某某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儒学的兴起试卷 (13)

儒学的兴起试卷 (13)

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秦朝初年,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否定先秦思想文化成就C.切实加强思想文化控制D.为实行郡县制大造舆论解析:“焚书坑儒”是在儒生抨击时政的背景下实施的,旨在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服务,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客观后果,C项属于直接目的,D 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2.“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3.(原创)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言论表明他()。

A.感叹人性本恶B.主张“君主受命于天”C.提倡“君轻民贵”思想D.建议实行独尊儒术解析:“天意”“立王”“以善”“民性”,说明董仲舒鼓吹和提倡“君权神授”,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C项属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B4.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

A.宣扬变法革新思想B.神化专制君主权力C.防止皇帝实行暴政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D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A项错而B 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兴起1.下列有关“焚书坑儒”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焚书的建议是由李斯提出的②焚书主要是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③“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④“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

在李斯的建议中,烧毁的是除《秦记》以外的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在禁、烧之列,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适应了时代需要D.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解析:选C。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改造的结果,他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太学的建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①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②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太学是汉武帝在中央创办的学校,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创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4.科举制对儒家的影响是()A.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因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C.官方教育开始以儒家思想为主D.儒家思想从此衰落下去解析:选B。

A、C两项表述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非心,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百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李斯言论的基本要点。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董仲舒言论的基本要点。

(3)概括指出李斯言论和董仲舒两人言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1中“各以其学议之”等信息,从时政评议、思想控制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可结合材料2中“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等信息,从儒学地位、儒学教育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中的“共同点”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不同点”可从思想流派、实施手段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1)李斯言论的基本要点: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时政,不利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董仲舒言论的基本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共同点: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适应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

不同点:李斯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思想,董仲舒强调儒家思想地位独尊;李斯主张采用残暴的强制手段,董仲舒强调教化和灌输的作用;李斯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

一、选择题1.某位同学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如下内容:“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并为之拟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最为确切的是()A.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激烈的儒法之争C.仁政替代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的成熟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思想成熟的结果。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2010·高考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这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故排除。

3.(2012·日照质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解析:选C。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从图片中可以得知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但其并不是唯一的思想,道家思想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5.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科举考试图》(右图),通过此图,我们可以联想到科举考试()①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②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③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④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6.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为王权打上了神秘的色彩,是神化王权。

7.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解析:选D。

由材料中“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下的公平公正精神,知识分子均可经科举入仕途,而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难以打破血缘门第关系。

8.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当今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下列对其“影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B.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C.给当今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以启迪D.从仁爱、和谐等思想中寻找智慧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辨别分析可知B项的“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非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所能解决。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请回答:(1)上面的材料中共有7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儒学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请列举西汉以前儒学受到的劫难和打击。

(3)你认为现实社会中儒家思想有哪些价值?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主张及不同主张间的关系、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正误判断。

第(2)问主要回答秦朝的举措。

第(3)问主要回答儒家思想的现实作用(积极作用),可从“以德治国”、社会和谐和三农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战国→春秋,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恶论”→“性善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禁止儒学传播,镇压儒士,儒家思想受到残酷镇压。

(3)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