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2《儒学的兴起》教案(人民版必修3)
1.2儒学的兴起 课件(人民版必修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 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 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简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 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 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 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 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 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 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 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 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历史贡献:
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之一。
著作:《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天人感应”学说(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 合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 为人处世标准
教师总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我们对其 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的分析,我们了解 到,在这一儒学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 仲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行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 教化,养士求贤,政策上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 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 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 地位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结束了各派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 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课件儒学的兴起说课课件1.
----《儒学的兴起》教
学设计及反思
汉武帝
董仲舒
1
教材分析 学情、教法分析 教学设计与构想 教学感悟
2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3
一、教材分 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儒学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经过汉代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的形成是 儒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 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本课在这一专题中上承春秋战 国百家争鸣,下启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在教材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潮流:民主、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观念
“儒教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 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 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
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脱胎换骨的改造
用儒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转变是个伪命题,是种
突出思考性,突出思维含量
8
三、教学设计与构 想
(一)导入新课: 以当今文化现象导入
9
国学热、读经热、祭孔热
目的:从现实切入,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引起学生10 的兴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目的:引出本课所处的时代及主人公
大一统意识、道德意识、民本意识等
国学热、读经热、祭孔热
打目的的旗:号:首继尾承呼“应传,统形文化成”整孔体孟;之贴道近(现紧实密、相回连归,不现可实分;割)
高中历史 专题一2儒学的兴起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2儒学的兴起学案人民版必修3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⑴秦朝建立了①________政治体制。
⑵一些②________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⑶李斯的③________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2.影响:⑴“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④________上的一场洗劫。
⑵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⑤________,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特别提醒“焚书坑儒”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
“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罢黜百家1.背景:⑴中国的“⑥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⑵以⑦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⑶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⑧________思想。
⑷汉武帝初年,起用⑨________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⑴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⑩________,实践⑪________,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⑵董仲舒的“⑫________”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⑶汉武帝时代,完成了⑬________、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⑭________的转变。
3.评价:⑴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⑮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⑵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⑯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提醒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对于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的和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儒学的兴起 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2课:儒学的兴起设计教师: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评分:_________【学习目标】1.搜集董仲舒相关的儒学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2.通过史料学习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提高调动知识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说出哪些主张对今天有积极意义,哪些具有消极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学习难点】从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发展历程,认识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
【概念释疑】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2、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长安。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1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1 人民版必修3●教材分析: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第二目的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
第三、四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思维比较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有利于本节课进行难度较大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教案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
2、疑难解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举一反三:A D A D B
4.疑难解惑:(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4).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言必称三代”中的“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2.抛出问题:
1).对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课儒学的兴起(1课时)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焚书坑儒”2.“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独尊地位。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太学建立的影响: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4.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技制的文化影响:问题研讨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跨越障碍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案
二儒学的兴起第二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兴起教案
《二、儒学的兴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一、“焚书坑儒”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b 、使儒学走向低潮C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灭学之祸”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面临很多问题。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儒学的兴起
汉武帝
董仲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二节,汉代儒学是中国传 统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黄金 时代,自汉武帝始,儒学确立了其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 位,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一、教材分析
(二)教材框架
焚书坑儒 的批判
——《汉书.食货志》
汉初时势: 秦末战火频繁 社会破坏严重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说,修 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薄赋
你知道“乱七八糟”吗? 汉初七国之乱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君
b、将“仁政”寓于灾异学说中
加强君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c、思20想10“年大1月一1统5”日,下即午“15罢时黜31百分家左,右独(尊北儒京术时”间)出
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 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中诏央说集:权“的皇需天要见异,
教学流程2——新课讲授
为何要打击儒学?
兴起前的黑夜: 秦焚书坑儒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 时政,不利秦的统治
为何不焚实用书籍?
实用之学,对社会 国家直接有益
儒学陷 焚与不焚的标准?
入低谷
统一思想,维护自身统治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 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 乘牛车。
2012年高二历史教案1:1.2 儒学的兴起(人民版3)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1、原因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借古非今,扰乱民心。
2、评价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消极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政治: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民族关系: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1、原因(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2012年高二历史教案1.2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教材分析课件 人民版必修3
3 教学过程 4 体会反思
一、理论依据
学生发展
教学整合
以新课改的课程观为引领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二、教学背景
1、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框架
2、说学情
1.有利: 初中有一定接触,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
2.不利:
初中重史实,轻分析,高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 待于进一步提高
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展开,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
规律展开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活化知
识点,带动能力点、升华情感点。
五.教学反思
1、如何让课堂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学有所乐 2、如何让课堂能实在一些,让学生学有所得 3、如何让课堂能理性一些,让学生学有所思
谢谢指导!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 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 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 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 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 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合国2所封)1)学 建结依历社合据史 会材材知 的料料识 正及,, 统所分说 思学析明想知儒儒。识家家分思思析想想,对在儒于封家封建思建社想统会为治中什的的么作地能用位成。。为结中
论题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司马迁:
欢迎各位穿梭时空来参加 本论坛,以下是论坛原则 ①不准漫骂 ②积极讨论 有违规定者踢……
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 侯恣行,政由彊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
论坛发起人宣
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世以混浊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馀君无所遇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历史iii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说课稿
历史iii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1.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2.三维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
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小组讨论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而难点呢,是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历史ⅲ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教案
历史ⅲ人民版 1.2 儒学的盛行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盛行的有关内容,剖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资料及自己原有的有关知识,从不一样的角度发现问题,踊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研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虑与同别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相联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合的指导与实时而正确的评论。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尊敬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经过对历史现象的适合评论,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课内容剖析【“焚书坑儒”批评】这个题目叙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概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评四个方面的内容。
跟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立,文化成为政治权益的附庸,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类状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制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大难,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所以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 发现的故事证明秦朝焚书的确使儒学的流传遇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苛的批评。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初步。
【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系进行了描绘,指出这一期间陪伴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场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点是儒学思想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定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有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定儒学独尊地位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改革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1、“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黩百家1、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说明: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问(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并认识其目的问(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可能有各种说法)看法一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问(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
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问(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反叛等)进行点评并指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
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
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因此,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的产物。
问(5):这种思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引导学生认识:“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3、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问(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问(2):在这个问题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给秦始皇创建的皇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地位摇不可动。
但同时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
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三纲五常(可能还会得出做人的原则等说法)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
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
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一位同学能举出这样的事例来?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根据以上讨论,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问(4)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引导阅读教材)找出相关内容并得出: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共同完成第9页的学习思考三、太学的出现(安以下条目理清线索即可)1、太学的建立和发展2、太学兴立的影响3、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4、太学的清议及影响例:《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
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1、重点强调科举制的实行、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并对科举制度进行评价2、共同分析第10页的学习思考课堂练习:1.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