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
儒学的兴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 理解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儒学的起源:从孔子开始,介绍儒家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2.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3.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战国到汉代,儒学的地位逐渐上升。
4. 儒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儒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儒学的实际应用。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以“什么是儒学?”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简要介绍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讲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孔子及其思想。
- 详细讲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3. 巩固与拓展:-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拓展儒学知识面。
4.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等。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一、汉代儒学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使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 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通过具体案例或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三、互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对自己的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
2. 强调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使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的记忆。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1.2儒学的兴起x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1、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概况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2、评价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2、影响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
1、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发展
【作业】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签字:年月日
难点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法
问题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个人主页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检查学案,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
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心发言人
2、概况
3、评价:(学生自由讨论)
儒学的兴起教案
专题一二儒学的兴起学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焚书坑儒(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阅读材料:“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回答:诗人在这所诗中讽刺了哪一件历史事件?此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最终达到目的吗?结合诗的内容说明。
回答:焚书坑儒;原因见课本;没有,从诗中可知发生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3、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4、简述“焚书坑儒”。
5、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5、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6、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三)基础知识焚书坑儒:原因内容实质评价(四)巩固训练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反映的是A 焚书坑儒B 刘邦项羽反秦起义C 阿房宫被山东起义军焚毁D 焚书坑儒没有达到目的2、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个性暴虐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3、关于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正确分析是A 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相同B 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相同C 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不同D 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不同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含义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主张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1、2 儒学的兴起 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2课:儒学的兴起设计教师: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评分:_________【学习目标】1.搜集董仲舒相关的儒学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2.通过史料学习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提高调动知识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说出哪些主张对今天有积极意义,哪些具有消极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学习难点】从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发展历程,认识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
【概念释疑】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2、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长安。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教案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
2、疑难解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举一反三:A D A D B
4.疑难解惑:(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4).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言必称三代”中的“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2.抛出问题:
1).对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奉化二中沈霞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一.图片导入复习:《20XX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中国两千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设问:孔子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备受推崇,是因为什么?学生回答“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今天孔子在中国和世界享有崇高的声望,那么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和他的儒家思想地位如何?而之后的儒家地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伟大的帝王,而毛泽东对他们的评价却是“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设问1.毛泽东所说的“秦皇”略输文采主要是指他在文治方面的欠缺,请加以说明。
一.“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受到打击(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积极: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设问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课儒学的兴起(1课时)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焚书坑儒”2.“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独尊地位。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太学建立的影响: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4.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技制的文化影响:问题研讨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跨越障碍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儒学的兴起学案(4)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解读】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
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学习过程】一、罢黜百家1.背景(1)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3)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参与政府机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与思考】【结论】:统治阶级选择治国思想的出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家思想具有互补性,能否被采纳要与当时的_____________ 目适应2•文化体制改革:新儒学(1)理论来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大一统【阅读与思考】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 《汉书•董仲舒传》【结论】:三纲: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五常: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5)目的:用思想文化的统一巩固 _______________ ,加强_______________ ,维护_________________3.影响(1)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统”局面(2)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学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 。
高二历史教案-第2节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节儒学的兴起学案第2节儒学的兴起学案【本课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1.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1.春秋,创立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先秦儒学的发展,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之学。
2.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3.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
5.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儒家经典的编纂,科举制度的建立,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2.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学生能概括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学生能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关于汉代儒学的兴起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文章或书籍。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先秦儒学的发展和秦朝的焚书坑儒,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兴起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介绍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
3. 分析:分析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举例说明其思想和著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5. 总结:概括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2节 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节儒学的兴起学案第2节儒学的兴起学案【本学习目标】1.通过本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1.本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化的发展趋向。
2.本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1.春秋,创立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黩百家、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说明: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问(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并认识其目的问(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可能有各种说法)看法一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问(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
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问(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反叛等)进行点评并指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
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
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因此,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的产物。
问():这种思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引导学生认识:“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3、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问(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问(2):在这个问题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给秦始皇创建的皇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地位摇不可动。
但同时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
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三纲五常(可能还会得出做人的原则等说法)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
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
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一位同学能举出这样的事例来?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根据以上讨论,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问(4)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引导阅读教材)找出相关内容并得出: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共同完成第9页的学习思考三、太学的出现(安以下条目理清线索即可)、太学的建立和发展2、太学兴立的影响3、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4、太学的清议及影响例:《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
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年才被废除。
、重点强调科举制的实行、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并对科举制度进行评价2、共同分析第10页的学习思考堂练习: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