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
儒学的兴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 理解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儒学的起源:从孔子开始,介绍儒家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2.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3.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战国到汉代,儒学的地位逐渐上升。
4. 儒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儒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儒学的实际应用。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以“什么是儒学?”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简要介绍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讲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孔子及其思想。
- 详细讲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3. 巩固与拓展:-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拓展儒学知识面。
4.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等。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一、汉代儒学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使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 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通过具体案例或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三、互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对自己的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
2. 强调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使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的记忆。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儒学的兴起教案 (10)
汉代儒学【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焚书坑儒”批判】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1、2 儒学的兴起 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2课:儒学的兴起设计教师: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评分:_________【学习目标】1.搜集董仲舒相关的儒学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2.通过史料学习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提高调动知识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说出哪些主张对今天有积极意义,哪些具有消极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学习难点】从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发展历程,认识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
【概念释疑】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2、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长安。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1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1 人民版必修3●教材分析: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第二目的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
第三、四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思维比较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有利于本节课进行难度较大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儒学的兴起教案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
2、疑难解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举一反三:A D A D B
4.疑难解惑:(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4).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言必称三代”中的“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2.抛出问题:
1).对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课儒学的兴起(1课时)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焚书坑儒”2.“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独尊地位。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太学建立的影响: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4.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技制的文化影响:问题研讨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跨越障碍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儒学的兴起学案(4)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解读】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
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学习过程】一、罢黜百家1.背景(1)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3)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参与政府机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与思考】【结论】:统治阶级选择治国思想的出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家思想具有互补性,能否被采纳要与当时的_____________ 目适应2•文化体制改革:新儒学(1)理论来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大一统【阅读与思考】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 《汉书•董仲舒传》【结论】:三纲: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五常: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5)目的:用思想文化的统一巩固 _______________ ,加强_______________ ,维护_________________3.影响(1)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统”局面(2)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学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教案【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高中历史1.2《儒学的兴起》教案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1.2《儒学的兴起》教案人民版必修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人民版必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连线)法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儒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一、“焚书坑儒”批判、背景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1)变化:战国时期 : ;秦朝时期。
(2)原因:战国时期秦、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评价:(1)直接作用:(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思维训练:【“焚书坑儒”批判】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2、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个性暴虐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3、教材中引用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先秦儒学的发展,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之学。
2.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3.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
5.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儒家经典的编纂,科举制度的建立,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2.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学生能概括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学生能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关于汉代儒学的兴起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文章或书籍。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先秦儒学的发展和秦朝的焚书坑儒,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兴起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介绍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
3. 分析:分析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举例说明其思想和著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5. 总结:概括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 必修_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二、儒学的兴起【内容标准】知道汉人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开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之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考虑与同别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展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展客观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1、“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展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稳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根底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考虑: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表达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开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开展。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2)
儒学的兴起课题名称:1.2儒学的兴起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目标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目标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导入示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儒学发展的低潮(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4、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5、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8)
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
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
教
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讲授新课】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学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二
科目: 历史
授课人:
课题
2.2 儒学的兴起
第 2 课时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 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
三维 目标
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 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 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5、P8 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二)讲解
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
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P9 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
教
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 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儒学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多媒体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
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讲授新课】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4、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5、P9学习思考:
(二)讲解
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二)讲解
1、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⑷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
2、分析其影响。
3、P11学习思考1、2
(二)讲解
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
(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二)讲解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课堂小结】
1、儒学兴起的表现。
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
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设计】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2、评价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2、影响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