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4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对外关系与合作在当代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交往的多样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区域合作的促进,以及全球事务中的中国参与等角度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首先,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多样性。
多边主义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中国倡导和追求各国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中国通过加入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扩大了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以促进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
其次,中国致力于发展双边关系,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得到了积极推动和发展。
中国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调的原则,通过高层交往、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建立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例如,中国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经贸、环境保护、反恐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全球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东亚、东盟、上合组织等区域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共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
最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方。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通过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传染病等全球挑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品)
1972年 28日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 (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 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第三步: 第三步:小球推动大球
乒乓球在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 乒乓球在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 破冰者”的角色。庄则栋则是 “破冰者”的角色。庄则栋则是 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 “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 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 1971年 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 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庄则栋主动上 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 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在中美关系尚未恢 复的年代, 复的年代,这样的举动很快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 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 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 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 的“乒乓外交 ”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 立了外交关系
二、拨云见日 ------70年代的中国外交 年代的中国外交
1.突破之一-------重返联合国 .突破之一 重返联合国
2.突破之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键 .突破之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 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键)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2】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
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 共4 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
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解析 (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抓住中心词“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
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 C
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
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
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
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
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 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求同存异”与“万隆精神”的关系
(1)“万隆精神”,即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
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 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2)“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 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识图
图1
思考1:上图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必修1
h
9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 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中美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 ②尼克松访华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2.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3.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h
10
h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h
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 开创外交的新局面
h
2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h
3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日内瓦会议 2. 万隆会议
h
4
h
5
h
6
h
7
h
8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
h
12
h
13
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h
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PT文档资料
B、美国“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失 ⑴美国: 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转攻为守 败 C、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D、从越南撤军,并改善与中国关系
A、苏联继续陈兵中国东北,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
⑵中国: B、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C、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成果:
⑴第26届联合国大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求同存异”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表现和引申,该 方针的提出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外交环境的恶化
思考:50年代中期外交环境恶化的
原因是什么?
1、国际背景:
①妄图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⑴中美关系紧张
②发动侵越战争,从东、南两个方面构成 对中国的威胁 根本原因:苏联推行强权政治,企图控制中国 ①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表现: ②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合作协议 ③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重兵,从北面构成对 中国的威胁
③对外宣布:1949.10.1新中国成立时
(2)基本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3)基本方针: 内容 “另起 炉灶 ” 含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 外交关系,而在新的 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 外交关系 意义 使我国改变了半 殖民地的地位,在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 “打扫干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 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 净屋子 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 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再请客 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基础 ”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
⑵中美关系正常化
C、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
D、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1972年) E、《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年)
课件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⑧ 田中角荣 应邀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 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 交出现了新局面。
典例 (2017湖北荆门高三模拟)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
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C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题关键 抓图片中的时间信息:1950、1950—1952。抓图片的说明: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志愿军出国作战。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史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 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 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政策。 (2)史料2中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 “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3)史料3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 “能容纳 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外交上坚定地站在⑥ 社会主义 阵 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
第23-24课、现代中国外交
(2)中美建交的过程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1972.2 1979.1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9 年 1 月 , 邓 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 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 举行的欢迎仪式。这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 次访问美国,在中美 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 一页。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 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 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 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 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
现初
代
中
国 20世纪70年 的代 对
外
关 系
改革开放以 后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美三个公报: 1、《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 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 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 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 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 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 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2 、 《 中 美 建 交 公 报 》 ( 1978 年 12 月 16 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个 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 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 他非官方关系。
请客” ③“一边倒”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24课)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24课)主编人:吴庆艳审核:高一历史学科组【考纲课标解读】1、了解建国初期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课前30分钟预习完成)一、建国初的外交成就: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2)内容:①:a.含义:不承认旧的的外交,建立新的外交;b.意义:使中国改变了的地位;②:含义:清除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建立奠定基础,再考虑与建交问题。
③:a.含义:坚定地站在一边。
b.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①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等17个国家正式建交;②积极同和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①1953年12月在接见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4)评价:成为的基本准则。
3、参加国际性会议:(1)1954年参加会议:①目的:为了解决和问题;②成果:达成了《》;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在印尼召开的: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周恩来提出了“”的方针。
③意义: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二、70年代外交新局面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美国抵制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非法占据;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4-1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论:说明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核 心问题。▼
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 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 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 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 责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试说明】: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 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 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 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史料研读
史料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 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 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 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的原因? 中苏(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 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 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同等外交关系使我国变更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同等互利外交关系的根底。
一边倒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二:和平共处五项根本原那么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相同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根本原那么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内容:相互敬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预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与,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加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根本原那么。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根底。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涵性和开放性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标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与1955年参与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三: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睬的常任理事国。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06上海)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 报》报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 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 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 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方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精彩
(1)背景: (2)内容: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特点: 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重要的国际会议
(4)意义: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二、外交活动与成就: (一)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出(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2、亚非会议:1955年 (1)背景: (2)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 毛泽东的声明
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 交的坚强后盾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 非国家中是存 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 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 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 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 -------- 周 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24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三、新时期外交活动
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 活动……
三、新时期外交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比如加入 亚太经合组时期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 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
第一部分 建国初的外交
一、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 (一) 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 (1)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3)中苏关系加强; 2、国内形势 (1)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2)现实: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 力不强。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 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 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 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 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 出的努力。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
一、时代背景 (一) 国内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国策,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 际环境;
一、时代背景 (一) 国内背景 (一) 国内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 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二、外交目标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一) 缓和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 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 期争端。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个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3)“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有哪些?(1)包涵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同等性:强调全部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同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溢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宏大创举。
4.“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1)同:共同的遭受即被殖民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5.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复原的缘由是什么?提示:(1)根本缘由: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提高。
(2)客观缘由:美国霸权地位减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
(3)干脆缘由: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4)历史缘由: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
6. 中美关系改善的缘由及影响是什么?(1)缘由:从美国方面讲:①已相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应付苏联的资本。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新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3.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5.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6.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7.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二)过程和方法1.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2.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4.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概括70年代我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共29张PPT)
同
异
共同的遭遇: 都曾沦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 保卫和平、 发展民族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共同的愿望: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⒈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说:“这是 和解的演说。”
⒉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说:“这个演说是 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同盟,使我们疏远了一些 较为中立、温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中国建立 发展广泛的国际联系、改善国际生存环境。也使我们的外 交决策受到一定限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一边倒”的 外交方针把意识形态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误认为只要政 治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同质,国家间的一些问题都可 以迎刃而解,反而忽视利益”这一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制 约因素。——李景治《试析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越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1950.1.18 1950.4.1 1950.4.13 1950.5.9 1950.5.11 1950.6.8 1950.9.14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资料中的建交国家一览表整理
“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却迟迟不来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然是存在的。 求 同 存 异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 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 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 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 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 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 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 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 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 条约》 条约》签订
③1954年6月 1954年 周恩来总理 访问缅甸
④周恩来总 理等步入日 内瓦会场
A 和平共 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
B "一 一 边倒" 边倒"
C "求同 求同 存异" 存异"
D 第一次以世 界五大国之一 的身份参加国 际会议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
70 年代 外交重大发展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走向国际舞台 万隆会议 1,特点,目的
亚非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亚非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 议,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 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 和平, 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 同愿望.另外, 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 对中国的疑虑, 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 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 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
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
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成熟
走向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
1,会议召开:1954年,周恩来率 会议召开:1954年 中国代表团出席旨在和平解决朝 中国代表团出席旨在和平解决朝 鲜问题与恢复 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日内瓦会议. 的日内瓦会议.
讨论: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走什么样的外交路线, 讨论: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走什么样的外交路线,个人有 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一边倒, 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 营之间走中间路线,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营之间走中间路线,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从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等考虑. 从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等考虑.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2,会议结果:中国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 会议结果:中国推动会议最终达成《 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 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 殖民统治, 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 张局势. 张局势. 3,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 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 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 在会上积极作用, 在会上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国 际声誉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 年 月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苏签定了《中苏友 年 月中苏签定了 月中苏签定了《 好同盟互助条约》 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新中国 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 谊和合作, 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国防安全 与维护世界和平.(P 与维护世界和平.(P109)
有利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特点: 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 对立和激烈斗争
总方针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世纪 年代) 新局面 世纪70年代 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 年代)—新局面
2.重大突破之二 重大突破之二------中美关系解冻(关键性突破) 中美关系解冻( 重大突破之二 中美关系解冻 关键性突破) A,中美建交的经过: ,中美建交的经过: 乒乓外交" 以民促官,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乒乓外交 官员交往: 1971年 11日 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官员交往: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年 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 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 ※ 是什么原因促使中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④ 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美两国改善关系呢? 美两国改善关系呢? 年中美正式建交 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B,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C,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3.重大突破之三 重大突破之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重大突破之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 A,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 ,原因: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B,经过: ,经过: 1978年,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年 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C,影响: ,影响: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内容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 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 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 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2,方针 3,作用 4,影响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中国和 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中国和 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联系. 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联系. "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
独
国 国家性质 国家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 交
建 国 初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外 交 成 就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 1.重大突破之一 重大突破之一------重返联合国(1971.10) 重返联合国( 重大突破之一 重返联合国 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 ) 么是" 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 "加入"之类的提法? 你认为 加入"之类的提法 A,背景: ,背景: 恢复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主要阻力是什么 恢复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年联合国成立 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①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在联合国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世纪70年代, 联合国的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 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美国的阻挠----孤立中国的政策 ②美国的阻挠 孤立中国的政策 第 届联合国大会 B,标志:1971.10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标志: C,原因: ,原因: D,意义: ,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 ),宣告美国孤立 a,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宣告美国孤立 中国的政策破产. 中国的政策破产. 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苏联(1949.10.3) 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保加利亚(10.4) 印度(1950.4.1) 印度(1950.4.1) 罗马尼亚(10.5) 罗马尼亚(10.5) ——第一个与中国建 第一个与中国建 匈牙利(10.6) 匈牙利(10.6) 交的非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10.6) 朝鲜(10.6) 瑞典(1950.5.9) 瑞典(1950.5.9) 捷克斯洛伐克(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 波兰(10.7) 波兰(10.7) 方国家 蒙古(10.16) 蒙古(10.16) 英国 民主德国(10.27) 民主德国(10.27)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 阿尔巴尼亚(11.23) 阿尔巴尼亚(11.23) 国(1950.1.6) 1950.1.6) 越南(1950.1.18) 1954.6, 越南(1950.1.18) 1954.6,互设代办处 苏联(1949.10.2) 苏联(1949.10.2)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国家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国家
二,
50年代外交 50年代外交 成就
开拓外交新局面
建国第一年与十个国家建立外 建国第一年与十个国家建立外 交关系, 交关系,出现了第一次建交高 潮.
1949年与 国建交 年与10国建交 年与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 日;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 5.朝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5.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 10月 1949年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6.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 10月 1949年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 10月 1949年 日;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8.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 10月16日 9.德意志 1949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9.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1949 10月27日 10. 1949年 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10.阿尔巴尼 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 11月23日 1949年 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