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g+S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100%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S纵+100g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溶解度曲线题型归纳

溶解度曲线题型归纳

溶解度曲线题型是化学学科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考察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对溶解度曲线题型进行归纳,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概念溶解度曲线是反映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曲线图。

通常画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溶解的质量与溶液温度之间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分类(1)单斜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

(2)递减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3)递增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3.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制备饱和溶液。

当需要制备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时,可以根据该温度对应的溶解度,在溶质溶解度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添加足够的溶质量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推导出溶解热的变化规律。

溶解热是单位质量溶质在溶液中溶解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解热。

4.相关参考内容(1)事实性知识: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溶解度曲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溶解度曲线的示意图:可以绘制一个典型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并注明常见的分类。

(3)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解决。

例如,根据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求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4)涉及溶解热的题目:通过给定溶解度曲线和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溶解热的值,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总结:溶解度曲线题型的基本内容包括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分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教材和参考资料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介绍、示意图、实例分析和涉及溶解热的题目。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1、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2、曲线上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M 、A 、N 三点相对于甲物质的曲线来讲,M 点表过饱和溶液,即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A 点表示饱和溶液;N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结晶方法的选择: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②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③升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从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丙)5、物质提纯方法的选择想提纯什么物质,就看该物质适用于什么结晶方法。

① 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② 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固体乙,提纯固体甲的方法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冷水)、干燥 ③ 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④ 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固体甲,提纯固体乙的方法●M ●A●N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洗涤(热水)、干燥6、甲乙两种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必须是饱和溶液降温才有晶体析出。

7、要比较甲乙两种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是等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

8、t3℃时,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水的量最少(或者说在t3℃时将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水最少)因为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溶液能力最强(或者说在等量的水中甲物质溶解的最多)9、升温或降温后比较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依据公式:S/100g+S ×100% 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根据末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按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例:现有t1℃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分析:从t1℃升温到t3℃时,甲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根据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图可以看出,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从t1℃升温到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还是饱和溶液,则根据t 3℃时的溶解度计算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丙物质的溶解度比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10、大多数物质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①加入溶质(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②蒸发溶剂(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③降低温度(温度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11、常用计算公式:①饱和溶液中溶解度(S )=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g(已知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可以求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饱和溶液中g S 100=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判断一定量的溶质能否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③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已知其中两个量,可以求第三个量)④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 g S +100×100%(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便可以求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⑤ 饱和溶液中S g S +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求出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⑥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S:100g:(100g+S)。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中学化学课程中,学习到溶解度曲线,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知识。

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下的溶解度,从而掌握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关键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给初三学生,以便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曲线,从而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

溶解度曲线是一种表示溶质在温度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溶解度关系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以更好地反映物质的溶解度,以更好的方式描述溶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清楚地表示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学习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的步骤主要有两步:首先,要分析题目给出的温度或压力变化情况,了解溶质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其次,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问题。

例如,题目中给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表,从而确定溶质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假如题目中描述的是温度从T升至T,此时,我们只需要在温度T和T的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对应的点,就可以获得溶解度变化的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习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还有一点需要牢记:溶解度取决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当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画出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以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

此外,每当面对溶解度曲线解题时,初三学生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曲线。

例如,使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力,确定溶质的溶解度是否增加或减少,从而确定化学反应是否会发生。

在温度曲线上,当温度升高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升高,而利用压力曲线时,当压力升高时,溶质的溶解度会减少。

因此,选择正确的曲线也是解决溶解度曲线解题的关键环节。

总而言之,溶解度曲线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了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什么是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图表。

通常,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溶解度,通过绘制曲线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溶解度曲线图可帮助我们了解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起到重要作用。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的物质量。

通常,溶解度用质量百分比(如g/100g溶剂)或质量分数(如%w/w)表示。

2.分析曲线的走势首先,观察溶解度曲线的走势。

曲线可能是上升的、下降的或呈其他形状。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曲线的走势来得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趋势。

–上升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通常用于描述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下降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少,通常用于描述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3.确定反应条件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通常需要确定特定的反应条件,例如温度或溶剂的种类。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到相应的数据点,以便计算或推导出所需的结果。

4.利用曲线计算溶解度一些题目可能需要我们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计算某种物质在特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据点,并进行线性插值或直接读取数值来计算溶解度。

5.判断饱和溶液条件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我们还可以判断饱和溶液的条件。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而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通过观察曲线图上的数据点,我们可以确定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比例,以及可能出现的沉淀和溶液的稳定性。

6.考虑其他因素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压力、固体颗粒大小和搅拌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将其纳入考虑。

总结溶解度曲线图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溶解度曲线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溶解度曲线

(山西专版)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一)溶解度曲线嘿,同学们,备考2024年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可是个重点内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让溶解度曲线不再成为你的心头大患。

一、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顾名思义,就是描述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这条曲线可是咱们解决溶解问题的关键。

二、溶解度曲线的五大关键点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的形状: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例外。

比如,硫酸钡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说明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越敏感。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结晶方法、比较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等。

三、溶解度曲线的实战演练1.题目一:已知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g。

求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钠?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35g氯化钠是100g水在该温度下最多能溶解的质量。

所以,答案为35g。

2.题目二:已知某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将该温度下的硫酸铜溶液加热,溶液的饱和度会发生什么变化?解析: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加热后,溶液的饱和度会减小,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题目三:有A、B两种溶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下:(1)在某一温度下,A、B两种溶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2)在某一温度下,若要使A、B两种溶质的溶液同时饱和,应如何操作?解析:(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发现A、B两种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处,溶解度相同。

(2)要使A、B两种溶质的溶液同时饱和,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的方法。

1.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结晶方法、溶液饱和度的判断等。

溶解度曲线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溶解度曲线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于溶解度曲线常见问题的解答人教版的初中化学中关于固体溶解曲线的问题,常见的问题并不是太多,但是由于这些问题都要联系着溶解度曲线来解决,但初中生对于曲线图像的理解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总是反复的出现失误,在这里对于几种常见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一些学生能够有所帮助。

例1、现有a 、b 两种物质在t 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 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 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 晶体。

则能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方法:其实在解关于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一些题时,要抓住溶解度这一重点,曲线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一个过程,那么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溶解度的改变与溶液的状态的关系: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有晶体从题干中不难得出a 溶液是由饱和溶液到有晶体析出,b 溶液是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并且是温度升高的前提下。

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出a 物质的溶解度时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b 物质的溶解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所以选择D溶解度溶解度 溶解度 溶解度例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2℃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乙的溶解度(填“>”、“<”或“=”);(2)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50克乙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3)t1℃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填“>”、“<”或“=”);(4)若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________方法提纯乙(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3)方法:分别标记出每条曲线在t1、t2两个温度时的溶解度所对应的点,取每条曲线上的最低点进行比较,温度变化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与三个最低点纵坐标的大小关系相对应所以答案为:甲=乙>丙(4)此类问题较为简单,都是在问一种是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较大的,一种是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不大的两种物质混合,并且都是一种较多量种含有少量的另一种物质,来提纯就多量的这种物质,这里的提纯也就是将混合物制作成溶液,然后使较大量的要提纯的那种物质先达到饱和,再由晶体析出,而另一种物质再次过程中还没有达到饱和。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引言溶解度曲线题是化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溶解度曲线图和相关的实验条件,回答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

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溶解度曲线题解题技巧。

技巧一: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溶解度曲线题之前,首先要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基本概念。

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浓度或其他实验条件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

通常,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了特定温度或浓度下的溶解度。

技巧二:注意浓度和溶解度的区别在解答溶解度曲线题时,不要混淆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通常用g/L 或mol/L 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或摩尔数,通常用 g/100 g 溶剂或 mol/L 表示。

技巧三:寻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常,在溶解度曲线题中,需要我们根据给定的曲线图判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会增大,因为在高温下溶质分子活动增强,溶解过程更容易进行。

但也有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 NaCl 的溶解度曲线。

技巧四:利用实验条件解题在解答溶解度曲线题时,经常会给出一些实验条件,如溶质的初始质量、溶解过程中是否加热或冷却等。

利用这些实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

例如,当题目给出了溶质的初始质量和最终溶液的体积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溶质的浓度来解题。

技巧五:注意溶解度曲线图上的标记点溶解度曲线图上通常标有一些特定点,如溶解度最大点(饱和点)、溶解度达到50%的点(半饱和点)等。

注意这些标记点的位置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答题更加准确。

技巧六: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解题在一些复杂的溶解度曲线题中,可能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确定答案。

例如,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和溶解过程中的实验条件,结合物质的溶解特性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分析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程度,进而回答问题。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g+S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100%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S纵+100g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曲线题型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以下是解题技巧的一些指导:
1.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溶解度曲线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通常以溶质在100g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单位:g)作为纵坐标,温度(单位:摄氏度)作为横坐标。

2.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根据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曲线上升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曲线下降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

3. 判断饱和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值或者利用曲线的趋势来判断。

4. 估算非饱和溶解度:如果需要求解非饱和溶解度,可以根据曲线上临近的两个点进行估算。

通过线性插值法或者比例关系来计算出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5. 理解饱和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达到了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此时,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与析出达到了动态平衡。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6.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溶解度曲线上的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或预测。

以上是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的一些要点,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理解和实践,可以提高对溶解度曲线题型的解题能力。

同时,
多做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注意积累解题经验,有助于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

化学溶解度曲线类题解题技巧

化学溶解度曲线类题解题技巧

化学溶解度曲线类题解题技巧化学溶解度曲线类题解题技巧:溶解度曲线题型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个方面进行解答。

1.首先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湿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以下作用:可根据已知温度查出相关物质对应的溶解度;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其对应的温度;也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注意: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

2.溶解度曲线上的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以下的应用:可看出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可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可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分离方法记住: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

降温结晶或者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

题目主要看要提纯或分离出的物质主要是哪种,然后根据该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来选择结晶方法。

3.溶解度曲线上的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 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S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g + S× 100%,溶解度S 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S纵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100g × 100%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 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 中KCl 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 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 水中加入50g 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溶解度曲线点的移动口诀

溶解度曲线点的移动口诀

溶解度曲线点的移动口诀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图形,它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条件来观察溶解度曲线的变化。

而在观察溶解度曲线时,我们可以根据曲线上的点的移动来判断溶解度的变化。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以溶解度曲线点的移动为基础的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

一、“温升溶解度降,温降溶解度升”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口诀,它告诉我们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降低,而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升高。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加剧,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脱离溶剂分子而形成固体,从而导致溶解度降低。

而随着温度的降低,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减弱,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结合,从而导致溶解度升高。

二、“压力升高溶解度升,压力降低溶解度降”这个口诀告诉我们,随着压力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升高,而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度也会降低。

这是因为随着压力的升高,溶剂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结合,从而导致溶解度升高。

而随着压力的降低,溶剂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脱离溶剂分子而形成固体,从而导致溶解度降低。

三、“同溶剂溶解度升,异溶剂溶解度降”这个口诀告诉我们,当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时,溶解度会升高,而当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时,溶解度会降低。

这是因为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从而使得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溶剂中。

而在不同种溶剂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从而使得溶质更难溶解在溶剂中。

四、“饱和溶解度不变,过饱和会结晶”这个口诀告诉我们,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当溶液过饱和时,溶质会逐渐析出形成晶体。

这是因为在饱和状态下,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已经达到平衡,溶解度不会再发生变化。

而在过饱和状态下,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已经超过了溶剂分子所能容纳的最大量,从而导致溶质分子逐渐析出形成晶体。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图的解读与分析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图的解读与分析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图的解读与分析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最大量。

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表。

通过解读和分析溶解度曲线图,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物质溶解度的规律性,并对溶解过程进行深入理解。

解读溶解度曲线图的第一步是观察曲线的趋势。

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正常溶解度曲线、倒U型曲线、S型曲线等。

根据曲线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物质的溶解过程特点。

例如,正常溶解度曲线代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表明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倒U型曲线则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这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溶解度最大,超过该温度后溶解度降低;S型曲线则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溶质在低温下产生了某种结晶,而在高温下重新溶解所导致。

在进一步分析时,我们需要关注曲线上的特殊点或特征。

首先,峰值点通常表示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温度。

通过观察峰值点的位置,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其次,曲线上的水平线段表示溶解度在该温度范围内保持不变。

这些水平线段可能与某种相变过程相关,如晶体水合物的结晶水的脱失。

最后,曲线上的斜率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速率。

斜率的变化率可以反映溶解过程的速度,例如,斜率越大,表示溶解过程越快。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溶解度曲线图,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以及温度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 物质的溶解热: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的。

进一步分析可以计算出物质的溶解热,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热大小。

3.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变化: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溶质浓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解过程中溶质在溶液中的分布规律。

4. 物质的晶体结构:溶解度曲线的特殊点和特征可以与物质的晶体结构相关联。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一、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哎呀,宝子们!溶解度曲线的题其实没那么难搞啦。

1. 看曲线走势曲线上升,就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像硝酸钾这种典型的,温度越高,能溶得就越多。

这就好比你吃小零食,给你的小盒子越大(温度越高),你能装的零食(溶质)就越多。

曲线下降呢,那就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的调皮鬼。

2. 交点的秘密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可是个大宝藏哦。

这个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就好像两个人在这个温度下,能吃一样多的小零食呢。

比如在某个温度下,A物质和B物质在水里能溶解的量一样多。

3. 温度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当温度升高,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果原来是饱和溶液,没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要是有溶质析出,那溶质质量分数就变小啦。

这就像你本来有一盒子满满的小零食,温度一变,有些小零食掉出去了,那你盒子里小零食占的比例就小了。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也变小。

4. 比较溶解度大小比较溶解度大小的时候,一定要看温度哦。

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不能拿夏天和冬天你能吃的冰淇淋数量直接比一样,得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比较物质能溶解多少。

5.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饱和变不饱和可以升高温度或者增加溶剂。

不饱和变饱和可以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者减少溶剂。

这就像你调整你的小零食盒子的状态一样,想让盒子里的小零食不饱和(有空间再装),你可以把盒子变大(升高温度相当于增大溶剂容纳溶质的能力)或者直接再加点小零食(增加溶质)。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饱和变不饱和可以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溶剂,不饱和变饱和可以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者减少溶剂。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是现今科学研究中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其在大学化学课程中也用来让学生们学习物质的溶解性。

大学的化学考试也会经常考查溶解度曲线图的知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聊聊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吧。

一、理解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首先,在尝试解溶解度曲线图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溶解度是指一定量的溶质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达到相容性的最大量,溶解度越高物质越容易溶解。

二、图形解读技巧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由曲线组成,曲线表示着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曲线向上凸起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则降低。

解题时我们可以先根据曲线的特点来判断出相关的参数值,比如曲线的相对最大值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位到某一个特定温度及其溶解度值,从而轻松解决图题了。

三、实验模拟
此外,在学习如何解溶解度曲线图题时,我们也可以尝试模拟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观察过程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思路。

总的来讲,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比较简单,因为曲线本身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答,就能够快速熟悉曲线解题技巧,最终解决相关题目。

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方法

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方法

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方法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一种图像。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程度,对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溶解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解题过程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首先,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特点是解题的基础。

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例如,在一些溶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另一些溶质中,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种变化趋势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掌握这种基本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其次,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溶度计算是解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线性插值法,我们可以在曲线上的两个已知温度点之间,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来求得所需的溶解度。

这种方法可以在没有给定的数据时,根据已知的点来估算其他未知点的溶解度。

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受到数据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曲线的规律性的影响,因此在应用中需要谨慎使用。

另外,溶解度曲线也可以用来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过饱和的现象。

当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超过了溶液在该温度下的最大溶解度时,就会出现过饱和现象。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

这对于溶解实验的设计和溶液制备过程中的操作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溶解度曲线。

例如,在解题时可以考虑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溶液浓度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溶液的反应特性来解题,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和络合反应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好地应用溶解度曲线。

总之,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程度的重要工具。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曲线的基本特点,利用插值法计算溶解度,判断溶液是否过饱和等方法来更好地应用溶解度曲线。

此外,还可以结合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溶液的反应特性等技巧来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解决方法,潘解度曲税的应用+溶解度依1.找物质的溶解度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曲线上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如丙物质在t1 C时的溶解度为50 g。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同一温度下,位于上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下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如0 ~t3C,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乙〉甲;0 ~t2C, 内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丙〉甲;t2 C时,甲、内两曲线相交,此时溶解度大小为甲二丙。

特别提醒:比较溶解度,温度是前提3.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从左向右看曲线的走势是向上、向下还是平缓。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分为:1.陡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如甲;2.缓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不明显,如乙;3.下降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丙。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以溶解度曲线为界限,曲线上及上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对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如下:a.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b.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大小比较通过计算可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对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有:当0< t <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乙 >甲;当t =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t > t3 时,甲、乙两种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 >⑥温度变化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1、根据有无晶体析出2、根据曲线走向(饱和溶液适用)物质溶解度增大口溶剂、溶质 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物质溶解度减小3溶剂质量不 变,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物质溶解度减小e 溶剂质量不 变,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物质溶解度增大溶剂、溶质 质量、溶质质量分救均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xlOO%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 100gxlOO%温度升高: L 温度下降:温度,升商:〔温度下降:⑦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溶解度曲线升降情况结晶蝴纯方法陡升型(如甲)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缓升型(如乙)恒温蒸发溶剂下降型(如丙)蒸发结晶(或i 口热)-升/ W/H-E-7下降型(如丙)蒸发结晶(或加热)才二4 i [ f丁/m e判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和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

浅谈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备考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备考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备考解题策略[摘要]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初中学业水平的必考题,无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已比较稳定、完善。

但涉及知识面广、灵活多变、综合性强,从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物质提纯、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基础知识。

在备考中,考生往往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有关概念理解不透彻,考虑问题不全面等因素总是出现各种错误。

为此,本文拟结合近五年的真题提炼知识点,对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相关知识的考查,总结出五大高频考点,并对相关解题策略作了简单的阐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教学策略溶解度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点之一[1],热点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其题型主要设置在选择题,一般以坐标图像形式呈现。

往往涉及到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和比较,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及提纯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温度改变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情况[2]等知识,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简单计算和综合应用能力,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3]。

解此类题目的总原则是:坚持一个基本概念(溶解度)和四个要素(条件、标准、溶液状态、单位),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根据近年初中学业水平命题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攻克重难专题。

常见的高频考点主要是从以下五个考查角度进行考查:考查角度1:判断和比较的溶解度大小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A与B的溶解度关系是A>B。

()3、t1℃,A溶解度为20。

()4、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

考生往往忽略了使用溶解度概念应注意的潜在条件即(四要素),要么忽略前提条件如第2小题,没有指明温度,比较溶解度是没有意义的,溶解度仅受温度影响,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要么忽略了单位而造成判断错误如第3小题,溶解度的单位是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解决方法
1.找物质的溶解度
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曲线上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如丙物质在t1℃时的溶解度为50 g。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同一温度下,位于上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下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如0 ~t3℃,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乙>甲;0 ~ t2℃,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丙>甲;t2℃时,甲、丙两曲线相交,此时溶解度大小为甲=丙。

特别提醒:比较溶解度,温度是前提
3.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从左向右看曲线的走势是向上、向下还是平缓。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分为:
1. 陡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如甲;
2. 缓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不明显,如乙;
3. 下降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丙。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以溶解度曲线为界限,曲线上及上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对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如下:
a.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b. 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大小比较
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
通过计算可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对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当0< t <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当t =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 > 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⑥温度变化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1、根据有无晶体析出
2、根据曲线走向(饱和溶液适用)
⑦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二、溶解度表
下表是KCl和KNO
3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判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和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变化,从而判断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比较两物质在同一温度的溶解度大小,
如20℃时,KCl的溶解度大于KNO
3的溶解度,30℃时,KNO
3
的溶解度大于
KCl的溶解度,故在20℃~30℃的某一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